1. 王江波,王毓美,贾敬芬*,海滨香豌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发育,西北植物学报2. 徐子勤,贾敬芬,苜蓿红豆草属间体细胞杂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工程学报3. 步怀宇,景建洲,郝建国,贾敬芬*,不同理化因子对农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骆驼刺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4. 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骆驼刺高效离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西北大学学报5. 徐运远,牛炳韬,贾敬芬*,卫星搭载亚麻后代中PEG和NaCl抗性系的初步筛选。西北植物学报6. 徐运远,王鸣刚,贾敬芬*,红豆草耐盐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西北植物学报7. 金红,贾敬芬*,郝建国,马洪军,发根农杆菌A4对荞麦的遗传转化。西北大学学报8. 罗建平,贾敬芬*,顾月华,刘兢,沙打旺胚性原生质体培养优化及高频再生植株,生物工程学报9. 赵宇玮,贾敬芬*,郝建国,小麦耐盐变异细胞系的二次离体筛选及植株再生。西北大学学报10. 李武兴,王鸣刚,贾敬芬*,苜蓿乙硫氨酸抗性变异系的筛选,兰州大学学报11. 罗建平,贾敬芬*,顾月华,豆科牧草沙打旺抗乙硫氨酸变异系筛选,作物学报12.贾敬芬,植物肿瘤与遗传转化。《植物》,2000,No113.范昌发,郭骁才,贾敬芬,牛天堂。植物细胞中淀粉代谢与离体形态发生途径决定的关系。华北农学报,14. 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和培育,周光召主编,西部大开发科技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5. 贾敬芬,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交。邹承鲁主编,《当代生物学》,2000年,中国致公出版社16. 贾敬芬,以现代生物技术拉动西部发展。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9期,中国科学院主管,全国发行17. 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筛选。西北大学学报18. 陈刚、贾敬芬*、金红、郝建国,草木樨状黄芪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西北植物学报19. 王毓美,李武兴,贾敬芬*:几丁质酶基因转化亚麻、红豆草,骆驼刺的同工酶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 Xu Yun-Yuan, Jia Jing-Fen*,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ultured alfalfa Calluses Resistant to Ethionine. Acta Phytophy-siologica Sinica, 200121. 步怀宇,景建洲,贾敬芬*,发根农杆菌对骆驼刺的转化及转化组织的形态发生。实验生物学报22. 徐子勤,贾敬芬,红豆草与苜蓿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小泡的形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3. 范昌发,贾敬芬等,中国茴香属的比较研究及分类处理意见。植物研究24.侯岁稳,贾敬芬*,除虫菊良种快速繁殖中几个关键因素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5. Wang Yu Mei, Wang Jiangbo, Lu Da, Jia JingFen*, Regeneration of Plants from Callus tissues of hairy roots, induced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on Alhagi pseudalhagi. Cell Research26. 金红,贾敬芬*,郝建国,荞麦高频离体再生及发根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西北植物学报。27. 贾敬芬,陈刚,郝建国,葱属植物离体培养和遗传操作,农业生物技术通报,2002,10(2):103-10728. 范昌发,贾敬芬*,2002,高梁胞质雌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PCR条件优化,西北大学学报,2002,29.Hong Jin, Jing Fen Jia*, Jian-guo Hao, 2002, A high efficient plant regeneration in vitro in Buckwheat. Plant, Cell, Tiss, org, Culture.69:293-295. (SCI)30.王江波,贾敬芬*,发根农杆菌转化海边香豌豆及转化体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2):190-19431.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离体筛选的小麦耐盐系后代的分析鉴定:全国植物细胞工程与转基因植物学术会论文2002,5月,厦门32. Hong Jin, Jing-Fen Jia*, Jian-Guo Hao, Protoplasts from Agrobacterium rhezogenes-transformed cell line of Medicago sativa L.regeneratedto hairy roots. In Vitro Plant.Develop.,2003,39:208-211(SCI)33.侯穗稳,贾敬芬,一种简易的植物原生质体记数方法,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1):57-5834.范昌发,孙春昀,贾敬芬,2002,细胞质雄性不育高粱叶绿体ndhD基因的序列变异,遗传学报,29(10):907-91435.刘永军,贾敬芬*等,固定化多菌种及其产酸研究。食品科学,2002,23(12):42-4536.李晶,贾敬芬*,郝建国,骆驼蓬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3):428-432。37.陈刚,贾敬芬*,郝建国,草木犀状黄芪抗甲硫氨酸变异系的筛选及鉴定,实验生物学报,2003,36(2):118-11238.陈刚,贾敬芬*,郝建国,沙葱离体培养再生可育植株,植物研究,2003,23(1):51-5439.李晶,贾敬芬*,郝建国,半日花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实验生物学报,2003,36(4):296-30040.刘永军,晏培松,贾敬芬,组织芯片研究CD44s 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肿瘤防治杂志,2003,10(7):677-67941.刘永军,贾敬芬,用组织芯片研究nm23RNA 和P16在肺癌中的表达意义。中国癌症杂志,2003,3:42.刘永军,晏培松,贾敬芬, nm23RNA,CD445 和CD44V6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6):561-56643.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及盐土田间试验。[植物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2003,53-58页,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44.周延清,贾敬芬*,影响决明 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因素的研究。广西植物,2003,23(4)45.刘永军,贾敬芬*等,草木樨状黄芪变异系中甲硫氨酸代谢相关CDNA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西北植物学报,2003,24(1):1-546.张改娜,贾敬芬*,郝建国,三种发根农杆菌A4转化系毛根的细胞学观察及同工酶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3,23(9):1533-153846.郝建国,贾敬芬*,小麦叶基切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西北大学学报,2003,33(4):489-492。47. 贾敬芬,郝建国,王鸣刚,赵宇玮等,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及盐土田间试验。《植物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200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3,53-58。48.周延清,贾敬芬*等,怀地黄ISSR扩增条件优化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4。49.Yongjun Liu,Peisong Yan, Jingfen Jia*,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nm23mRNA,CD445 and CD44V6 in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U.S.Chinese J.of lymphology and oncology, 2003,50..金红,贾敬芬**,郝建国,草木樨状黄芪甲硫氨酸抗性系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生物工程学报,2004,20(2):221-22651.金红,贾敬芬*,郝建国,,沙打旺与苜蓿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属间体细胞杂种。实验生物学报,2004,37(3):167-17552.刘永军 贾敬芬,低分子量聚乙亚胺介导的基因转染系统及动物皮肤组织基因转染试验。实验生物学报,2004,37(2):91-9553.周延清 贾敬芬*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2):163-17054.郝建国 贾敬芬*。用基因枪介导法将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4):421-42455.周延清 贾敬芬*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遗传,2004,2656.侯岁稳 贾敬芬,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isolated from embryogenic calli of the forage legume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Plant Cell Rep. 2004。 ( SCI)57.侯岁稳 贾敬芬, High frequency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hypocotyls and stem explants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organogenesis。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 SCI)58.唐永红,贾敬芬,陈刚,烟草K346品种叶数,株高变异株的RAPD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735-73659.刘永军 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变异系中甲硫氨酸代谢相关CDNA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560.张改娜.贾敬芬*,盐胁迫下植物基因表达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2):186-19561.何涛,张改娜,王学仁,贾敬芬*,几种高山植物叶绿体淀粉粒的变化特征。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6):545-54862.唐永红,贾敬芬,陈刚,烤烟叶数株高突变株的生长特性及DNA初步鉴定。中国烟草学报,2005,11(2):28-3463.侯岁稳 贾敬芬,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Perilla frutescens from hypocotyls and cotyledon explants, Biologia Plantarum。2005 (SCI)64. 贾敬芬 赵宇玮 郝建国 步怀宇,The utilization of in vitro selection technique for enhancing salinity tolerance in wheat.。Abst.3rd Internl.Conf.on Plant &Environ. Pollution. 2005, Lucknow,India. Pp3465.周延清,贾敬芬*。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山药品种遗传多样性。实验生物学报,2005,3(4):324-33066.何涛,贾敬芬*。不同海拔火绒草光合特性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639-64367.韩晓玲 ,贾敬芬,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的影响。土壤肥料,2005,3:51-5367.郝瑞文,景建洲,李振勇,贾敬芬*。霸王基因组RAPD优化条件的建立.中国沙漠,2006,26(2):286-29068. 刘永军, 景建洲 ,贾敬芬*,李振勇,郝建国,陈刚.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盐胁迫下小麦耐盐相关cDNA.西北大学学报,2006,36(1):89-9269. 张改娜,王瑛蕐,王学仁,何涛,郝建国,贾敬芬*。鹰嘴紫云英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3970. .韩晓玲,步怀宇,郝建国,赵宇玮,贾敬芬*。农杆菌转化的小冠花发状根的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生物工程学报,2006,22(1)71. 陈刚, 赵宇玮,贾敬芬*,王瑛蕐,郝建国,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a Gigantic Tabacco Mutant. J.Plant Physiol Mol Biol. 2006,3272. 韩晓玲,秋小冬,王冰雪,杜永军,贾敬芬*。叶下珠茎节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4):67973. 韩晓玲,王冰雪,林雪,贾敬芬*。小冠花高效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2006,36(3):420-42374.王英娟,李多伟,索志荣,贾敬芬.RP-HPLC法测定烟草愈伤组织中茄尼醇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6,26(8):1091-109375. 王英娟,步怀宇,李多伟,贾敬芬*。烟草毛状根诱导及其茄尼醇含量初探.植物学通报,2006,23(4):334-34076. 林雪,贾敬芬,黄琳娟,王仲孚. RP-HPLC用于芦荟多糖的单糖组成研究,食品科学,2006,27(4):192-19577..韩晓玲,王玉蕐,李红民,贾敬芬*.菊苣高效不定芽直接发生及植株再生.核农学报,2006,678.刘青芳,步怀宇,赵宇玮,贾敬芬*,紫花苜蓿离体器官发生及再生植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1-679? .李红民,郝瑞文,郝建国,贾敬芬.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基因克隆及其对烟草的转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35(4):84-9080.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2008小麦耐水分胁迫突变体生理及RAPD特性分析。华北农学报,2007,22(2)81.张改娜,贾敬芬*,植物体细胞杂交及其杂种鉴定方法研究进展。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82.何涛,贾敬芬*,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7,27(6)83.王英娟, 贾敬芬*裂叶荆芥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2):33285. 王英娟, 贾敬芬*.2008, RP-HPLC法测定不同芦荟中褪黑激素含量.食品科学, 2008(4)86.王英娟,李多伟,贾敬芬.野生烟草中茄尼醇的微量提取工艺优化.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8(2):258-26187.G.N. ZHANG1,2, (张改娜) J.F. JIA1*, J.G. HAO1, X.R. WANG1 and T. HE1,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mesophyll protoplasts of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Transformed Astragalus melilotoides.Biologia Plantarum.2008,52(2)(SCI)88.何涛,贾敬芬*.基于SSH技术的青稞低温诱导CDNA文库的构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第6期89.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AtNHX1基因对草木樨状黄芪的转化和耐盐性表达研究*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第3期90..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青稞HvBADH1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化烟草的初步研究,作物学报,2008,34(7):1153-115991.张改娜,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和木本霸王的科间体细胞杂交。植物学报,2009,44(4):442-45092.Yi-ping Chen, Jing-fen Jia, Xiao-ling Han. Weak microwave can alleviate water deficit induced by osmotic stress in wheat seedlings.Planta,2009,(SCI).93.何涛,贾敬芬.Breaking dormancy in seeds of Anisodus fanguticus:an endangered medicinal herb of high altitud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SCI)94.何涛,贾敬芬*。青稞hblt14.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作物学报,2009,3595.张改娜,贾敬芬*。骆驼刺发根农杆菌转化系的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植株再生。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4):367-37196.王英娟1,贾敬芬1**,步怀宇1,赵宇玮1,许耀2,Carl Hirschie Johnson2,Jan Kolá?3 褪黑素合成酶基因转化烟草及转化植株抗氧化系统变化,生物工程学报,2009,25(7):1014-102197.王玉华,韩晓玲,郝建国,贾敬芬。根癌农杆菌介导转褪黑素基因草莓的获得。核农学报,2009,98.赵宇玮,王英娟,步怀宇,郝建国,贾敬芬* AtNHX1基因对菊苣的转化和耐盐性研究,草业学报,2009,18(3):103-10999.张改娜,贾敬芬*,豌豆清蛋白1(PA1)基因的克隆及对苜蓿的转化。草业学报,2009,18(3):117-125100.王瑛华,陈刚,贾敬芬*,郝建国。霸王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草业学报,2009,18(3):110-116101.张改娜,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A4转化系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09,8:46-50102.王英娟,步怀宇,贾敬芬。,毛脉蓼的离体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8):805-806103.郝建国,贾敬芬*。沙葱叶基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998-1001104.王玉华,郝建国,贾敬芬*。‘早红’草莓高效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990-997
[1] Fadi Chen, Fengtong Li, Sumei Chen, Zhiyong Guan, Weimin Fang. 2009. Meiosis and pollen germinability in small-flowered anemone type chrysanthemum cultivar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80:143-151(SCI)[2] Li Jian,Chen Sumei,Chen Fadi*, et al.2008.Karyotype and meiotic analyses of six species in the subtribe Chrysantheminae.Euphytica, 164:293-301 (SCI)[3] Zhang Shumei,Chen Sumei,Chen Fadi*,et al.2008.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gravitropic response of the creeping shoots of ground-cover chr ysanthemum ‘Yuhuajinhua’.Plant Growth Regulation, 56(2):141-150 (SCI)[4] Chen FD, Chen SM, Guo WM. 2003. Salt toleranc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species of chrysanthemums. Acta Horticulturae, 618: 299-305 (ISTP)[5] Zhao HB,Chen FD*,Wang YF,et al.2008.Study on pollen viability,longevity and pistil receptivity of self-compatible chrysanthemum with small inflorescences.Acta Horticulturae,766 (3): 405-411(ISTP)[6]Liu Liqing,Zhu Kai,Yang Yanfang,JianWu,Chen Fadi,Yu Deyue.2008.Molecular cloning,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trans-activation property studies of a DREB2-like gene from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vestitum).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1:215-226 (SCI)[7]Yanfang Yang,Jian Wu,Kai Zhu,Liqing Liu,Fadi Chen,Deyue Yu. 2008. Identif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DREB genes, belonging to the AP2/EREBP family.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36:71-81 (SCI)[8]Li Jian, Teng Nianjun, Chen Fadi*, Chen Sumei, Sun Chunqing, Fang Weimin. 2009.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Ling) Shih, an endangered Asteraceae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Scientia Horticulturae,121:474-479 ( SCI)[9] Teng NJ,Chen FD*,Fang WM,et al.2008.Detec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chrysanthemum plantlets, regenerated from calli irradiated with 60Co,by RAPD technique.Acta Horticulturae, 766 (3): 415-419(ISTP)[10]Chen Sumei, Miao Hengbin, Chen Fadi*, Jiang Beibei, Lu Jungang, Fang Weimin. 2009.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collected from the inflorescence of chrysanthemum.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DOI 10.1007/s11105-009-0103-6 (SCI)[11]Gaojuan Xu, Fadi Chen*, Chen Sumei. 2009.Transgenic Chrysanthemum Plants Expressing a HarpinXOO Gene Demonstrate Induced Resistance to Alternaria Leaf Spot (Alternaria tenuissima) and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Russ J Plant Physiol (Accepted, SCI)[12] Dongmei Yin, Sumei Chen, Fadi Chen*, Zhiyong Guan & Weimin. 2009.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wo chrysanthemum cultivars differing in their toler-ance to waterlogging.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DOI:10.1016/j.envexpbot.2009. 06.006 (SCI)[13] Fangping Tang, Sumei Chen, Fadi Chen* et al. 2009.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genera within the tribe Anthemideae Cass. ( I. Dendranthema crassum (kitam.) kitam.×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Euphytica, DOI: 10.1007/s10681-009-9956-x (SCI)[14] Jiang Baibai, Chen Sumei, Chen Fadi* et al. 2009.The Lateral suppressor-like gene, DgLsL, alternated the axillary branching in transgenic chrysanthemum (Chrysanthemum×morifolium) by modulating IAA and GA content.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DOI 10.1007/s11105-009-0130-3 (SCI)[15] 徐雁飞,陈发棣*,陈素梅,滕年军,李风童. 5 个菊花品种自交结实特性及减数分裂行为与花粉育性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9,29 (3) :0469-0474[16] 赵静媛,陈发棣*,滕年军,陈素梅.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分析与RAPD 标记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734-741[17] 许 瑛,陈 煜,陈发棣*,陈素梅. 菊花耐寒特性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3):974-981[18] 徐雁飞, 陈发棣*, 滕年军, 陈素梅, 翟璐璐. 菊花品种自交亲和性鉴定及其授粉后花柱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园艺学报,2009, 36 (1) : 59-64[19] 尹冬梅, 陈发棣*, 陈素梅. 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生理特性. 生态学报,2009, 29 (4) :2143-2148[20] 赵宏波, 陈发棣*, 缪恒彬, 郭维明.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交亲和性及F1 结实特性研究. 广西植物, 2009,29 ( 2 ) : 171 – 175[21] 崔新利, 陈发棣*, 陈素梅. 地被菊雨花勋章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2) : 40-46[22] 张飞, 谢伟, 陈发棣*, 房伟民, 陈素梅. 中国菊花品种初选核心种质的代表性检验.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2) : 47-50[23] 吴国盛, 陈发棣*, 陈素梅, 赵宏波, 房伟民.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1) :155-159[24] 贾思振, 房伟民, 陈发棣, 陈素梅, 杨雪萌. 夏菊耐热性指标筛选和综合评价.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1):52-57[25] 杨再强, 罗卫红,陈发棣,谢以萍,顾俊杰. 基于光温的温室多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预测模型. 生态学报,2009, 29 (3) :1478-1485[26] 孙春青,陈发棣,房伟民,刘兆磊,马 静,滕年军,佘琳芳. 栽培菊花‘奥运天使’与野路菊杂交生殖障碍的细胞学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6):2085-2091[27] 缪恒彬 陈发棣*, 赵宏波,房伟民. 应用ISSR对25个小菊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11):3735-3740[28]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郭维明, 谢伟. 利用亚菊属矶菊获得栽培菊花新种质.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7):2077~2084[29] 丁玲,陈发棣*,滕年军,房伟民. 菊花品种间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4):1142~1150[30] 李辛雷, 陈发棣*, 赵宏波. 菊属种间杂种若干花器官性状的表现.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3):786~794[31] 姜贝贝,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顾俊杰. 植株营养生长天数对切花菊花芽分化与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6):1755~1760[32]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发育模拟与收获期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6): 1229~1235[33] 张云, 郭维明, 陈发棣, 韩亮, 李正名. N-月桂酰乙醇胺对香石竹开放和衰老进程中花瓣微粒体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0): 2303~2308[34] 许瑛, 陈发棣*.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园艺学报, 2008, 35 (4): 559~564[35] 李辛雷,陈发棣*,赵宏波. 菊属植物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园艺学报, 2008, 35(2): 257~262[36] 李畅, 陈发棣*, 赵宏波,陈素梅. 栽培小菊17个品种的核型多样性. 园艺学报, 2008,35(l): 71~80[37] 缪恒彬, 陈发棣*, 赵宏波. 85个大菊品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园艺学报, 2007, 34(5): 1243~1248[38] 李畅,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切花菊14个品种的核形态学研究. 园艺学报, 2007, 34(5): 1235~1242[39] 崔娜欣, 陈发棣*. 几种菊属植物及种间杂种减数分裂行为初步研究. 园艺学报, 2006,33(5):1033~1038[40] 陈发棣, 蒋甲福, 郭维明. 小菊悬浮细胞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 园艺学报, 2006,33(5):1021~1026[41]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菊科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 2006,33(4):908~914[42] 陈发棣, 蒋甲福等. 小菊若干花器官性状在F1代的表现. 园艺学报, 2003,30(2):175~182[43]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 林业科学, 2006,42(11):42~46[44] 赵宏波, 陈发棣*, 郭维明, 缪恒彬, 李 畅, 房伟民. 菊属与亚菊属属间杂种的鉴定及其分类学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2007, 45 (5): 661~669[45] 常青山, 陈发棣*, 滕年军, 张淑梅, 卢军刚, 陈素梅. 菊花黄绿叶突变体不同类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结构特征比较.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9):1772~1777[46] 丁玲,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8个种27份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2): 0249~0256[47] 王红, 陈发棣*, 房伟民, 赵宏波. 平阳霉素对小菊品种离体培养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4): 0693~0698[48] 杨再强,戴剑锋,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丁琪峰,莫丹,姜贝贝. 单位面积杆数对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2008, 19(3): 575~582[49] 姜贝贝, 房伟民,陈发棣,顾俊杰.氮磷钾配比对切花菊‘神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25(6):692-697[50]滕年军, 陈发棣*,马旭,侯喜林. 菊花脑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与胚胎发育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 (4): 32-36[51] 姜莉, 陈发棣*, 崔娜欣, 顾俊杰. 六个荷花品种杂交、自交和开放授粉结实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8, 24(3):61~64[52] 丁玲,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赵静媛. 野生及不同用途菊花的同工酶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报, 2008, 31(3):37~42[53]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顾俊杰, 陆锦华, 朱中亚. 定植期和摘心次数对小花型盆栽夏菊开花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报, 2008, 31(3):51~54[54] 王伟, 戴华国, 陈发棣, 郭维明. 菊花花部特征及花冠精油组分与访花昆虫的相关性.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4):776~785[55] 王伟, 刘勇, 陈发棣, 戴华国. 南京郊区小菊访花昆虫的行为与活动规律. 生态学杂志, 2008,27(7):1167~1172[56] 张飞,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贾文珂. 切花菊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与相关性研究.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25(3):293~297[57] 赵宏波, 陈发棣*, 郭维明, 汤访评, 房伟民. 菊属与春黄菊族部分属间杂交亲和性初步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31(2):139~143[58]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温度对小花型夏菊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08,20(5):27~29[59] 吴国盛, 陈发棣*, 陈素梅, 赵宏波, 房伟民. 基于PCR-RFLP多态的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2:58~61[60]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姜贝贝. 温度对国庆小菊早意大利红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1:105~108[61] 陈发棣, 赵宏波,李畅,陈素梅,房伟民. 菊属植物细胞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 (1): 118~126[62] 李辛雷, 陈发棣*. 菊花自交不亲和性初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6): 591~595[63] 陈素梅,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基于rpl16-rpl14、GS序列的广义菊属若干分类群亲缘关系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6: 111~115[64] 任广兵, 房伟民, 贾思振, 陈发棣. 梅花花粉量及离体萌发特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7, 23(4): 42~46[65] 缪恒彬,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5: 94~97[66] 崔娜欣, 陈发棣*, 赵宏波. 部分菊属植物及其种间杂种减数分裂异常现象观察. 广西植物, 2007, 27(5): 676 ~ 681[67]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1): 2569~2574[68] 杨娜, 郭维明, 陈发棣, 房伟民. 光周期对秋菊品种‘神马’花芽分化和开花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7, 34 (4): 965~972[69] 周彩莲, 郭维明, 陈发棣, 顾俊杰, 朱中亚, 石鹤林, 马赞留. 1-MCP处理抑制切花菊叶片衰老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4: 213~215[70] 王艳芳,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刘灶长. ‘神马’菊花的离体保存及遗传稳定性.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7): 1341~1348[71]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9): 2028~2035[72] 赵宏波, 房伟民, 陈发棣*. 梅花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研究. 广西植物, 2007, 27(3): 393~396[73] 李向茂, 戴剑锋,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陆锦华. 定植期和定植密度对温室单头切花菊外观品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5): 1055~1060[74]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基于光温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预测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4): 877~882[75] 李辛雷, 陈发棣*. 部分菊属植物种间杂种难稔性及其克服.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1): 139~142[76] 丁玲,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菊花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器官POD和EST同工酶比较.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10): 2029~2034[77] 王红,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平阳霉素对盆栽小菊意大利红的诱变效应.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0 (1): 39~43[78]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的比较.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23(4):406~409[79] 赵宏波, 陈发棣*等. 基因转移技术在观赏植物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广西植物, 2006,26(3):289~296[80] 徐国彬, 罗卫红, 陈发棣等. 不同整枝方式对盆栽一品红品质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81] 徐国彬, 罗卫红, 陈发棣等. 温度和辐射对一品红发育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6,33(1):168~171[82] 陈发棣,赵宏波,房伟民, 郭维明. 菊科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2005;25(9):1913~1920[83] 赵宏波, 陈发棣*等. 蝴蝶花的组织培养和根状茎的诱导. 园艺学报, 2005,32(3):556[84]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栽培小菊和几种菊属植物花粉离体萌发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2):22~27[85] 李辛雷, 陈发棣*等. 菊属种间杂种的鉴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1):24~28[86] 李辛雷, 陈发棣*. 生物技术在花卉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广西植物, 2005,25(2):134~141[87]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银叶菊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4,40(5):578[88] 蒋甲福, 陈发棣*,房伟民. 小菊自交种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核农学报, 2004,18(6):431~434[89]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野生种、栽培菊花及种间杂种的RAPD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27(3):29~33[90] 李辛雷, 陈发棣*等. 菊花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04,21(4):392~401[91]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种间杂交胚拯救过程成苗途径的初步研究. 植物学通报, 2004,21(3):337~341[92] 赵宏波, 陈发棣*. 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4,24(7):1329~1341[93] 李辛雷, 陈发棣*, 王红, 房伟民, 管志勇. 菊花外植体再生体系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4,20(2):13~16[94] 陈发棣, 蒋甲福, 郭维明. 小菊悬浮细胞辐射育种初步研究. 基因型、外植体和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的选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26(4):26~29[95] 赵云鹏, 陈发棣,郭维明.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03,20(1):51~58[96]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管志勇. 三个菊花品种花器官愈伤组织辐射效应的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23(5):49~52[97] 滕年军, 陈发棣*. 翠菊组织培养研究.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39(3):227~227[98] 蒋甲福, 陈发棣*等. 小菊杂种一代部分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26(2):11~15
河姆渡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虽然在数千年来,人类不停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但是,自从有了人类,环境的改造就没有停止过。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人类是如何和自然搏斗,如何征服自然,河姆渡文化是孕育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河姆渡文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文化。下面,我简单地论述河姆渡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河渡古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河姆渡遗址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宁绍平原东南部,这里从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星轮虫、假轮虫和卷转虫三次海侵(1)。尤其是发生在大理晚期以后的最后一次卷转虫海侵,对整个宁绍平原现代地貌的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次海侵的中晚期几乎使整个宁绍平原成为一片浅海,海浪直拍南部的四明山麓,平原上的许多低山小丘或淹浸在海水里,或出露于海面而成为一个个小小的岛。平原上也因此广泛发育了厚达几米到50米浅海相地层,在河姆渡附近,这一浅海相层厚达15米左右,顶面埋深3米~4米黏土(2),即是这次海侵发育而成的。
河姆渡第四层的微体古生物中,有广盐性的有孔虫、介形虫等,花粉中也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其中还有小量属于海滨环境的藜科植物(3);动物群中则有鲨鱼等海洋鱼类(4),表明成陆初期河姆渡周围离海较近,周围的湖河水受咸潮的影响严重,土壤中的盐分也很高。但是,从河姆渡周围与遗址同时期的冲积层包含大量的淡水鱼类、泥炭和大量的禾本科植物的孢子粉(5)分析,遗址附近的广大平原地区自7000年前成陆以后,已基本摆脱了海水侵浸,成为低洼的沼泽区,在遗址以北还有个较大的湖泊。
经科学鉴定,7000年前河姆渡周围已经集中了山地、丘陵、森林、草地、平原和湖泊等自然景观。可以说,是相当适宜原始人类居住的,这里给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淡水和生物资源,人们可以采摘果实,捕鱼,甚至可以进行原始农业生产。这里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文明不是偶然的。
而且,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迁情况表明,河姆渡遗址形成时期,正值全新世的大西洋气候期,即温暖气候最宜期,并且呈温暖向凉干渐变的趋势。距今7000年前的本地区气候湿润温暖,生长着茂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树种有枫香、枥、山毛榉等。林下地皮发育,有石松、卷柏、水龙骨,树上缠绕狭叶海金沙和柳叶海金沙。动物有亚洲象、四不象、犀牛、红面猴等,反映出当时本地区的气候和现在广东、广西中南部、海南岛和台湾等地的气候相似。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4度以上,一月平均气候达到10~12度,年降水量比今天多800MM(6)。但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性东亚季风气候大致在晚三纪已经形成(7),并且河姆渡的纬度位置又比两广海南、台湾等地高5~6度。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前河姆渡周围的古气候还是和今天的较为相近,属于典型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距今6000年起,气温明显下降,大体上在距今6000~5600年间,气温已下降到略高于现代的水平,台湾枫香、栲等喜温热树种减少,以至消失,落叶阔叶树增多。动物中的象和犀牛也消失了。距今5600~5400期间温度和湿度都继续下降,植被变成麻栎、枫香、山毛榉、松树、柳等为主的落叶、针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按钱山漾遗址和菘泽遗址的材料,据今5300~5000年间,又出现了一个气温回暖高峰,青岗栎、甜蹰等恢复成林,还有樟树、棕榈、桑树等,呈现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这是一个气温回暖的高峰,气温达到比现在高1~2度的水平。
二、自然环境对河姆渡人的制约在生产里极端低下的河姆渡时期,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是非常大的。首先,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中江河湖泊所占的比重很大,所以他们的生活内容大多与水有关,如食物当中以水中的鱼类为主,采摘的有菱角等水生植物,因此捕鱼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在水上作业的需要,水上交通工具也应运而生了。近年来在河姆渡遗址一共发现了8支木桨,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河姆渡人已经有了独木舟,木筏等的水上交通工具了。
第二,自然环境本身的局限性,也会制约人们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首先,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宁绍平原、宁奉平原、象山港沿岸及舟山群岛上。这一地理区域的西北隔钱塘江和杭州湾与北岸太湖周围,向东则是一遍汪洋大海,往南是崇山峻岭的四明山及浙闽丘陵。这一相对独立而又较为封闭的地区,将河姆渡人牢牢地捆在这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及岛屿上,极大地妨碍了河姆渡文化向四面拓展的步伐和对外文化交往,削弱了河姆渡文化的发展底蕴,从而直接制约了河姆渡文化发展进程。其次,河姆渡遗址是建立在海退不久的泻湖、沼泽相滨海平原上,无论河湖水体及土壤的盐分都很高。众所周知,盐分高的土壤是不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的。因此,当时水稻的单位面积收获量十分有限,仍需要以采集和渔猎作为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辅助经济,这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资料中已有明确的揭示。再者,在气候条件上看,7000年前河姆渡一直是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六、七月和九月、十月两个季节,容易造成平原地区的涝灾和旱灾。另外,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及热带风暴,也给当时的先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第三,河姆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对多种自然资源的需求,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天长地久便习以为常,形成了人们过分依赖自然界赐予的惰性。其结果是忽视生产工具的改进,进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会由于自然环境的波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于优越自然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制约作用的例证,在遗址两次挖掘中俯拾皆是,不可胜举。例如,在河姆渡早期阶段,骨和木质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大、品种丰富,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已深入到当时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石器数量少、形体小,磨制粗糙,主要器类是斧、凿等小型木作工具。到了河姆渡晚期,石质生产工具的比例虽有提高,制作也较精,但仍以小型斧凿等工具为主,基本不见或少见大型农业工具。从宁波慈湖遗址(8)发掘资料反映出,那时木质和骨质生产工具仍占很大比重,应用也很广。这是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能够给予人们各种生产生活的需求,于是就没有重视改革生产工具和改变现状的迫切性,从而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再者,就河姆渡先民的技术水平看,先民既能编织苇席,纺纱织布,使用弓箭,而且还能泛舟江湖近海,以此看来织鱼网也不成问题,可是至今挖掘的材料里并无网坠这方面的证据。能做却不去做,说明对鱼网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也许,由于沼泽多,水又不深,鱼类也很丰富,而且容易捕获,就没有重视改革渔捞工具,去制作和使用鱼网。这又是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人们生产活动的极好例子。
三,河姆渡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在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同时,人们的活动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
宁绍平原自7000年前海退成陆以后,随着湖泊河流的沼泽化,水草地草原疏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古地理演变过程,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态习性的动物繁殖、栖息及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所需的适宜环境,同时也为生活其间的河姆渡人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
河姆渡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首先,是采集和渔猎周围丰富的动植物作为食物。在河姆渡第四层中,曾发现整坑、成堆的橡子、寒枣、菱角等植物果实及整罐樟树叶,足以证明当时采集范围的广泛和采集经济的发达,并且还从中反映出当时的事物和采集经济的发达,并且还从中反映出当时的事物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剩余。同时,他们的渔猎业也是相当发达的,在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中,均出土了石球、石弹丸、木矛等一批渔猎工具,而且还伴之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骸,大都较破碎,遍及发掘区的每个角落,许多遗骸上至今仍保留敲过的痕迹,是人们砸骨吸髓后的扔弃之物。上述动物遗骸经初步鉴定有61个种属,它们当然并非全部是当时渔猎所得,也非当时所食用的野生动物的全部。从被他们利用的动物遗骸数量上分析,当时的肉食来源主要是捕捞水生动物,其次才是狩猎四不象、鹿一类的野生食草动物,而栖居密林中的猛兽数量极少,这是与当时的渔猎水平相一致的。
其次,他们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丰富原材料制作了生产和生活用器。河姆渡遗址由于地下埋藏条件较好,使第四、三文化层的大量有机质文物得以完好保存。仅《中国河姆渡文化》一书刊布的木器就有500多件(9),器型有铲、桨、矛、器柄、机刀、匕等,广泛应用在农业、狩猎、纺织、加工、日常生活、水上交通和宗教等领域,充分说明了7000年前木器的用途就已经相当广泛、制作水平也相当高,是河姆渡人充分利用周围山林资源的实物见证。另外,他们渔猎动物除肉食和获取皮毛御寒之外,食余的大量兽骨还为他们提供了制造工具和人体装饰品的骨、角料。这不但在材料上为他们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并且使用时也比石质工具方便、减轻了劳动强度。在河姆渡出土的6700多件遗物中,骨(角、牙)器就占了3000多件,种类达20余种,几乎遍及了当时生产生活的全部领域。这一突出的文化现象给广大的研究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人曾据此提出了新石器时代之前还有过一个广泛的“骨器时代”。
最后,河姆渡人们为了适应周围湖沼地区低洼多水的自然环境,利用周围丰富的植物资源,因地制宜地修建了颇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遗址两次发掘,在第四文化层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木版和纵横交错的桩木、长圆木,其总数达到数千件以上。从其中伴出的经过剪裁的树皮块、茅草和苇席看,木构建筑为树皮屋面或茅草盖顶,并用苇席铺地,或分隔房间等。而出土的几十件较为发展的木质构件来看,当时在许多复杂节点仍使用捆扎外,在一些垂直交接的节点已经采用了特殊的工艺,堪称我国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但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南部就是四明山,其中不乏低丘缓坡适合人类居住,但是他们偏偏选择了这一低洼地区建造居住村庄,的确令人思索。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是十分有限的,它集中在水稻栽培上。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早在距今1万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栽培水稻,到距今6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生活时期水稻栽培就已经相当发达。从江苏草鞋山和湖南城头山遗址(10)发现了6000年前的稻田遗址看,当时种植水稻普遍采取大小不一的水田块,而且还建有水沟、水口、蓄水井等配套水利设施,表明早在6000年以前,我国原始的水稻栽种技术和设施已和东邻日本弥生时代相差无几。看来在此之前我国的史前居民已经基本掌握了水稻的生长的特性,并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对周围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水稻的生长、发育及成熟。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资料表明,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平并不比草鞋山和城头山的居民逊色多少,所以他们种植水稻的方法和技术大致也和前者相一致。即建有大小不同的水田块和其它配套水利设施。遗址出土的170多件骨器,就是他们针对沼泽沉积土的土质特性而发明的工具了。
四、总结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将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这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史前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研究史前文化除应注重考古遗迹、遗物外,对当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古自然环境的研究也不容忽视的。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除采集了动植物遗存并作科学鉴定外,同时还作了地层植物孢粉采样鉴定,从而为科学地复原河姆渡人与自然环境研究基础上,试图对河姆渡人与自然环境作全面具体的分析。
本文对河姆渡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尝试做出了一点见解,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点启发。
注释:(1)陈桥驿:《越族的发展流散》,选自《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2)吴维棠:《七千年来姚江平原的演变》,选自《地理科学》第3卷第2期,1983年9月(3)孙湘君:《河姆渡先民生活时期的古植被和古气候》,选自《植物学报》第23卷第2期,1981年。
(4)魏丰等人:《浙江余姚河姆渡新时期时代遗址动物群》,海洋出版社,1990年(5)浙江省博物馆自然组:《河姆渡遗址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研究》,选自《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6)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选自《地理学报》第38卷第二期,1983年6月(7)陈桥驿:《越族的发展流散》,选自《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8)丁友甫、王海明:《宁波慈湖遗址发掘简报》,选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
(9)刘军、姚仲源:《中国河姆渡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杨鸿勋:《河姆渡遗址早期木构工艺考察》,选自《建筑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评价药用植物种质优劣的标准、种的关系等4,。结果和结论:,,种质资源研究特别是种,因此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加以研究。
药物开发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旨在防病治
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科学事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全球范围“回归大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国内外出现了一个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热。药用植物除被更有效的用作中药材或提供制药原料外,也被广泛用于保健食品、饮料、调味剂、香料、化妆品、植物性农药、禽畜用药等诸多新领域。这种令人鼓舞的形势给作为药材生产源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111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
的“种质资源”通常是就某一具体物种而言的,
是包括栽培品种(类型)、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和特殊遗传材料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遗传材料。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作物品种(类型)进行的考察与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和应用以及遗传学基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其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研究,是当今种质资源研究的热点[1],是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作物品种的依据,也是研究作物起源、演化的基础。因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药用植物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药用植物种质鉴定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是种内所有生物个体全部基因和染色体变异的总和。种下的遗传分化即基因或染色体的变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不同结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核型、DNA的碱基差异等,又有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等不同功能上的遗传多样性。人们依据这些变异的大小和遗传关系将种质资源划分成“变种variety”、“变型form”和“化学宗chemicalrace”;或“农家类型landingrace”、“品种variety”“、品系line”等。例如,我国的樟
・579・
“种质资源”是农业上作物育种学经常使用
的术语“,种质germplasm”一词来源于德国著名遗传学家魏斯曼(Weismann)1892年所提出的“种质论”,认为“种质遗传物质,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产生“体质”。“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泛指一切可用于药物开发的植物遗传资源,是所有药用植物物种的总和。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1995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已被应用的植物来源的中药有11,118种(包括1,208个种下单位)。狭意
中国中药杂志 1998年第23卷第10期
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可划分成主含樟脑的本樟、主含黄油素的油樟和主含芳香樟醇的芳樟等多个化学型,但它们的形状并无区别。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能力进一步区分分类等级以下的种质资源,检测到居群之间甚至个体之间细微的遗传差异,这就为我们更有效的利用种质资源创造了条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发生兴趣,正如分类学家最关心“花结构”变异,农学家最关心“农艺性状”变异一样,药学家更关心“化学成分”的遗传变异,并以“有效成分tivecomponent”113 基础
构成了该物种的基因库(genepool),其中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已知或未知的有用基因[2],如控制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基因和控制有效成分代谢途径和代谢速度的基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将为评估基因资源的开发前景提供重要信息。众所周知,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代谢酶来调控化合物的合成,最终决定中药的药性和疗效。次生化合物的合成需要相当多的代谢酶(包括同工酶)基因参与,这些基因的遗传变异直接影响药材的功效[3],此外,许许多多控制生长发育的基因和遗传变异也间接影响药材的成分和功效。目前已有不少调控次生化合物代谢的关键酶基因被研究[4]。例如,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是目前了解最清楚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其中许多酶基因已被克隆。黄酮、木质素、水杨酸等的生物合成都由此途径合成,这个途径的关键酶是本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242羟化酶(CA4H)和42香豆酸CoA连接酶(4CL)[5]。对药用植物优良农艺性状基因的研究也已受到重视。基因的多态性为发现该基因提供了线索[6],在定位这些基因时又要借助更多连锁基因作桥梁,经过连锁分析和染色体行走和跳跃(chromosomalwalkingandjumping)找到目的基因[7,8]。这些都要求对药・580・
用植物基因多态性有更多的认识。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人类远未充分利用这些基因资源之前,其载体———种质资源,正面临严重破坏甚至面临丧失的威胁。因此,在健全和有效实施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加速药用植物种质资作。114 ,要获得好的疗效和经,在引种之前,首先必须在众多遗传资源中筛选出最有用的遗传资源,以便在消耗同等数量物资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对著名的抗癌植物红豆杉Taxus属的种质资源研究表明,世界上本属有11种(含中国4种1变种),种下又有许多地理品种和栽培种,仅欧洲红豆杉T.baccataL.就有不少于40个地理品种,有效成分紫杉醇taxol在树皮中的含量通常仅有0.01%。1990年前后美国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在北美栽培品种中筛选出一杂交类型T.media“Hicksii”,含量为0.014%,并具有生长迅速等优良性状,于是,这一类型被大规模引种栽培[9]。另一方面,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对濒危药用植物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必须保留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遗传变异的高低,也包括遗传变异分布格局,即居群的遗传结构[10]。在引种之前,对该种野生药用植物居群遗传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采样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量化指标,例如,仅取少量地点的材料即可代表绝大部分遗传多样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采样不当将丢失遗传多样性,丢掉人类尚未认识的宝贵基因,也降低了植物抗逆性。总之,无论是对种质资源进行开发还是保护,都要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比较,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药历史,迄今为止,约有300种常用中药已进行过引种栽培[11,12]。但仍有许多野生药材和列入保护名单的濒危药用植物[15]有待引种,一些存在问题的品种也面临重新引种
中国中药杂志 1998年第23卷第10期
的任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15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育种的基础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对药材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许多疗效优异的“道地药材”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地方品种”的作用。“高含量育种”是药用植物育种的主要目的和特色。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都是在原有的植物资源基础上通过选择、杂交、回交、诱变等方法修饰、加工、改良后培育出来的。例如,近年由对人参的天然变异类型“化后得到的。,再。由此可见,占有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育种上突破性的成就取决于关键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另一方面,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分子多态性的研究是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的定位和分离及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应用的基础[14]。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已具有初步基础,许多药材如薄荷、红花、枸杞、地黄、贝母、山药、玉竹、桔梗、菘蓝、大麻、银杏、薏苡、石斛、益母草、金银花、杜仲、番红花等已形成地方优良品种。但更多的药材正面临艰巨的育种任务,同时也需要加速引进育种学新技术。这些方面都要求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要加速进行。2 DNA指纹技术在种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DNA指纹(DNAfingerprinting)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组可以检测出大量DNA位点差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因它们的电泳谱带类似人的指纹图形而得名,这些技术包括RAPD[17,18],AFLP[19],PCR2RFLP,DNA探针杂交[20],小卫星(minisatellite)[21],微卫星指纹分析等。这一方法的建立是植物资源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种质资源研究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11 在药材种质鉴定上的应用
传统的中药鉴别方法是以药材表型特征为
中国中药杂志 1998年第23卷第10期
[22]
[15,16]
基础的鉴别方法,包括形态组织比较和化学成
分分析。然而,常规方法对一些疑难种、易混种的鉴定往往很难得出正确有效的结论。90年代以来一种以药材DNA分子标记特征为鉴定指标的新兴技术———药材DNA指纹鉴定技术的出现,[23,24]。,排除。DNA。
212 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上的应用
对药材种质资源尤其是多年生药用植物进行遗传分析在以往是很困难的,例如,采用经典遗传学中的子代分析法比较野生人参与栽培人参的遗传性状差异至少要花9年时间,这使得人们对繁殖周期较长的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望而却步。90年代RAPD的发明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山参等多年生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提供了有力的新工具,这一简便、快捷的先进技术第一次使我们仅用少量干燥材料即可直接比较不同种质遗传物质DNA的细微差异,分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
性,获得丰富的遗传信息。213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许多DNA指纹图进行分析比较,可以计算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从而给出品种之间的聚类关系图,并进一步研究品种的起源、进化问题。此外,DNA指纹图也是药用植物构建遗传图谱的重要工具,遗传图谱是植物基因的档案,对育种工作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总之,DNA指纹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说明,DNA指纹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蓬勃的向前发展。3 参考文献
1 懂玉琛.生物多样性及作物遗传多样性检测.作物品种资
(下转第600页)
・581・
挥发油含量测定.山东医药工业,1988;(3):31
9 陈翠萍,沙明,杨松松.朝鲜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在不同采
15 郭亚健,崔玉萍,周静,等.不同采收期枸骨叶中熊果酸含
量测定.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0):591
16 汪新能,李锋,蒋汉明.罗汉果果实生长发育与内含物变
收期的含量变化.中国中药杂志,1996;21(2):86
10 彭强,刘汉兰,周大卫.黄连不同生长期小檗碱含量的变
化的研究.广西植物,1990;10(3):223
17 冯全民,成树春,徐永厚,等.草麻黄的麻黄碱与伪麻黄碱
化.中药材,1989;12(2):7
11 范崔生,王汉章,褚小兰,等.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南
积累动态.中药材,1997;20(8):379
18 梁天天,马全民,卢银仙,等..中
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192
12 朱兆仪,王晓光.桂皮类药材的资源与质量研究.中国中
药材,1997;20(8):381
19 林励,,,等.药杂志,1992;17(7):387
13 王桂英.肉桂不同叶芽不同部位树皮的质量分析.中草
.:22()20 ,宋洪涛,.药,1992;23(11):594
14 钟凤林,陈和荣,陈敏.青蒿最佳采收时期、采收部位和干
.;28(5):258
燥方法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7;22(7):405
1997211220收稿
(上接第 源,1995;(3):1
2 赵微平.植物基因组:构建、表达和调节.北京:首都师范大
1994
14 刘旭.遗传标记和遗传图谱构建.作物品种资源,1997;
(3):29
15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药用植
学出版社,1996
3 GRWallerandEKNowacki.AlkaloidBiologyand
MetabolisminPlants.NewYork:PlenumPress,19784 丘德有.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有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植物
物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6 庄文庆.药用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7 WilliamsJG,KubelikAR,LivakKJ,etal.DNAPolymor2
phismsAmplifiedbyArbitraryPrimersareUsefulasGeneticMarkers.NuclAcidsRes,1990;18:6531
18 WelshJ,McClellandM.FingerprintingGenomesUsing
PCRwithArbitraryPrimers.NucleicAcidsRes,1990;18:7213
19 PleterVos,ReneHogers,MarjoBleeker,etal.AFLP:A
NewTechniqueforDNAFingerpringting.NuclAcidsRes,1995;23(21):4407
20 刘树俊.DNA指纹技术中所用的探针及其发展.遗传,
1993;(1):40
21 SKresovich.AbundanceandCharacterizationofSimple2se2
quencerepeats(SSRs)IsolatedfromASize2fractionatedGe2nomicLibraryofBrassicanapu.TheorApplGenel,1995;91:201
22 GustavoCaetano2Anolles.DNAAmplificationFingerprinting
UsingVeryShortArbitraryOligonucleotidePrimers.Bio/Technology,1991;9:553
23 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中国中药
科学综论.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20
5 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93
6 孟祥文,李璞.AP2PCR技术及其应用.国外医学遗传学分
册,1995;18(3):117
7 潘星华,傅继粱.基因狩猎: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和表型克
隆.自然杂志,1997;18(2):80
8 郭保宏.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植物基因定位和检测.作物品
种资源,1996;(1):29
9 陈毓亨,程克棣.近年来国外紫杉醇资源研究进展.国外医
学药学分册,1994;21(1):36
10 AHDMTClegg,ALKahlerandBSWeir(eds).Plant
PopulationGeneticsBreedingandGeneticResources.Sun2derland:Sinauer,1990:43
11 马小军,陈震.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与展望.中
国中药杂志,1994;19(7):398
12 马小军.国外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作物品种资源,1989;
(3):40
13 肖培根,陈鹭声,汤以佳,等.中国药用植物多样性的保
杂志,1995;20(11):643
24 马小军.PCR技术及其应用.植物杂志,1996;(5):30
护.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1998202223收稿
・600・ 中国中药杂志 1998年第23卷第10期
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相关的范文
02-23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申请单位:XXXXXXXXXXXXX 地 址:XXXXXXXXXXXXXX 邮政编码:XXXX 联 系 人:XXXXXXXXXXX 电 话:XXXXXXXXXX 传 真:XXXXXXXXXX 申报日期:2011年10月26日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 ...
12-04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58 2008年第1期宁夏农林科技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刘月梅1,白小安2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716000) 摘要: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良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离子束技术.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基因工程等.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种质保存基因库,保存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也是一 ...
05-24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专稿 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肖培根 1* , 陈士林, 张本刚, 魏建和, 4 1 1 111 周庆年, 缪剑华, 3 3 2 陈伟平, 张昭, 杨世林, 李学兰 (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193; 2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广西 南宁 530023; 3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云南 景洪 666100; 4 ...
01-07 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 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 ...
07-14 _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 (10): 1003–1011 doi: 10.17521/cjpe.2015.0097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王锦楠1* 陈进福2* 陈武生2 周新洋3 许 东1 李际红1** 亓 晓1 1 2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 ...
04-29 莱芜水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莱芜市范围内栽培水生观赏植物的园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记录了水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特点.结果表明:莱芜水生观赏植物共计38科94种:从中筛选出了千屈菜.菖蒲.灯芯草.水鳖.水葱.荇菜.槐叶萍.苹.满江红.黑三棱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的优良植物资源.建议对湿地植物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水生观赏植物: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 ...
07-19 进化生物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由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统一体.即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组成部分: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环境) 有机联系:物质流和能量流 群落 community 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生 ...
03-23 农业高新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农业高新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 绪论---农业发展与高新技术 绿色革命 ⏹ 20世纪60年代,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和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 小麦改良中心,育成矮杆(半矮杆)高产水稻和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应用,并配合灌溉.施肥技术的改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以推广良种(矮杆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矮杆育种). ...
05-12 1--绪论-1
药用植物栽培学 本章小结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任务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实施GAP 目的 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绪 论 中药材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菌物及矿物药材,其中药用植物为其主要来源. 药用植物栽培在保证药材供应.满足中医临床和中药制药企业用药的需求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一.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 药用植 ...
06-03 大学课程论文格式及要求 (1)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论文名称:学 生:学 号:班 级: 课程论文 园林植物培育学 园林植物培育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刘逸 20126227 园林12-6 年 6月10日 2015 <遗传学>课程论文要求 一.题目:自拟,但必须围绕xxx 方面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二.内容范围: (1)遗传学最新研究前沿进展 (2)遗传学在某领域的应用等 (3)遗传病现状分析 .治 ...
淡竹叶
Herba Loophatheri
(英)Common Lopatherum Herb
别名 竹麦冬、长竹叶、山鸡米。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ongn.的茎叶。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茎短缩而木化。须根稀疏,中部常膨大为纺锤形。秆直立,中空,节明显。叶互生,广披针形,长5~20cm ,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状,无毛蔌两面有小刺毛,脉平行并有小横脉;叶鞘包秆,边缘光滑或略被纤毛;叶舌短小,质硬,具缘毛。圆锥花序顶生,小枝开展;小穗狭披针形,长7~12mm,宽1.5~2.5mm,最下1花为两性,余为中性,脱节于颖之下;颖不等长,先端钝,有5脉;第1稃长6~7mm;不育外稃相互包卷,先端有短芒。颖果深褐色。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处,主产浙江、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西。
采制 夏季未抽花穗前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含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萜醇(taraxerol)及氨基酸等。
性味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不同溶剂对竹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的影响
Study on the inhibition of microorganism by extracts from bamboo leaves in different solvents
关键词:淡竹,箬竹,微生物,抑制作用
作者:杨卫东,费学谦,王敬文
概述:比较不同溶剂提取方法对淡竹和箬竹抑菌能力的影响,采用抑菌圈法测定淡竹和箬竹不同溶剂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淡竹、箬竹水提取物对白色假丝酵母菌、酿酒酵母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效果不明显;淡竹、箬竹丙酮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均表现抑制作用,淡竹丙酮提取物抑制效果为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酒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箬竹抑菌效果是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酒酵母菌;淡竹、箬竹乙酸乙酯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淡竹乙酸乙酯提取物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3.7mm,箬竹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2.8mm.两种竹叶水提取物抑菌效果较差,丙酮、乙酸乙酯能比较有效地从竹叶中提取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学物质,其中乙酸乙酯的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说明溶剂影响竹子提取物的抑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力,林新春,金爱武,等.苦竹各器官营养元素分析
[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2):172~175.
[2] 毛燕.早竹和高节竹叶化学成分的初步测定
[J] .浙江林学院学报,1997,14(4):410~414.
[3] 赖椿根,马聿桓,张斌,等.箬竹叶水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J] .浙江林学院学报,1995,12(2):161~165.
[4] 张英,吴晓琴,俞卓裕.竹叶黄酮和内酯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
[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2):65~69.
[5] 周焱,刘暑艳,邹丽芳.几种野生植物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2):30~32.
[6] 韩建华,祝木金,冯俊涛,等.27种植物抑菌活性初步筛选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30(6):134~137.
[7] 檀东飞,苏燕卿,吴若菁,等.棘托竹荪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
[J] .海峡药学,2002,14(5):101~103.
竹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研究
作者:李少鹏 王成林 潘蔚然等 来源:INTERNET 打印本文 收藏到我摘 收藏到新浪
摘要:【摘要】 目的 研究竹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 方法 采用小白鼠体外凝血时间及家兔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家兔血浆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及家兔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实验来观察竹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 结果 竹叶提取物22。5mg/kg,45mg/kg,90mg/kg,能显著延长小鼠体外......
临床快报 药市动态 违法广告 医疗保险 药品价格 药品回收 保健常识 妇科课堂 饮食健康
--------------------------------------------------------------------------------
全文: 【摘要】 目的 研究竹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 方法 采用小白鼠体外凝血时间及家兔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家兔血浆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及家兔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实验来观察竹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 结果 竹叶提取物22.5mg/kg,45mg/kg,90mg/kg,能显著延长小鼠体外凝血时间,竹叶提取物2.5mg/ml,5.0mg/ml,10.0mg/ml,能明显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并能显著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结论 竹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Research on antithrombotic effect of bamboo leave extract
LI Shao-peng,WANG Cheng-lin,PANWei-ran,et al.
Department of Brain Neurosurger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Guangdong52301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thrombotic effect of BLE in this paper.Methods Thrombin time(TT),prothrombin time(PT),KPTT in rabbits and clotting time in mice,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in the rab-bit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Results Thrombin time(TT),prothrombin time(PT),KPTT in rabbits and clotting time in mice were prolonged significintly.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in the rabbits was inhibited.Conclu-sion BL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formation of arteris thrombus in the rabbits.
【Key words】 BLE;XDIJ;antithrombotic;platelet aggregation;clotting time
竹叶作为传统中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银杏叶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竹叶具有抗自由基的活性并与银杏叶具有可比性 〔1〕 。据《药品化义》中记载,竹叶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竹叶已用作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品,笔者旨在从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方面探讨竹叶提取物改善心血管的作用,为其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实验研究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18~22g,大耳白家兔2.0~2.5kg,雌雄兼有,以上动物均由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室提供,合格证号:辽实动字033号。
1.2 药品与试剂 竹叶提取物由广东省中药研究所提供(总黄酮含量为85.2%,批号200006,用时以0.9%生理盐水配成相应的浓度);香丹注射液为市售,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中药厂产品,批号:950905。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盒及凝血酶试剂盒均购自天津普利生企业有限公司,批号:990902;二磷酸腺苷二钠(ADP),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批号981001。
1.3 实验仪器 PAM-3型双通道血小板聚集仪,80-Ⅱ型离心沉淀器,电热恒温水浴锅。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小白鼠体外凝血时间的影响 取小白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竹叶提取物22.5mg/kg,45mg/kg,90mg/kg组,香丹注射液4.8ml/kg组,0.9%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组。尾静脉注射给药20min后用眼科镊子迅速摘去小白鼠右眼球,在载玻片上滴1滴血,直径约5mm,立即用秒表计时,当有血丝被挑起时停止计时,记录时间 〔2〕 。见表1。
Tab.1 The effect of BLE on cruor time in mice Group Dose(略)
注: * P<0.05; ** 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2 对家兔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取家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连续灌胃3天,每天1次,灌胃1%CMC-Na.竹叶提取物提取物150、300、600mg/kg及阳性对照药香丹注射液100mg/kg,末次给药1h后依文献 〔2〕 的方法从家兔耳缘静脉取血,以3.8%拘橼酸钠抗凝(9:1)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浆。取试管3只,每管加入血浆、0.025mol/L的CaCl 2 及兔脑浸出粉各0.1ml,37℃恒温水浴,同时开始计时,记录液面不再流动的时间,取3管时间平均值,计算凝血酶原时间。见表2。
2.3 对家兔血浆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的影响 取“2.2”方法制备的抗凝血的血浆,按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测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见表3。
2.4 对家兔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的影响 取“2.2”方法制备的抗凝血的血浆,按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测凝血酶时间。见表4。
Tab.2 The effect of BLE on PT in rabbits Group Dose(略)
注: * P<0.05; ** 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ab.3 The effect of BLE on KPTT in rabbits Group Dose(略)
注: * P<0.05; ** 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ab.4 The effect of BLE on thrombin time in rabbits Group Dose(略)
注: * P<0.05; ** 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5 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取大耳白家兔40只,依“2.2”的方法分组给药,末次给药1h后依文献 〔3〕 方法耳缘静脉取血,按体外实验方法制备PPP,PRP,测定血小板聚集并记录药物对ADP(1μmol/L)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见表5。
Tab.5 The effect of BLE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rabbits Group Dose(略)
注: * P<0.05; ** 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6 竹叶提取物对家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的影响 取大耳白家兔50只,按“2.2”的方法分组给药,末次给药1h后按文献 〔4〕 的方法耳缘静脉采血1.8ml,3.8%的枸橼酸钠1:9抗凝。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浆。取10ml的离心管,先加入0.5ml血浆和9ml蒸馏水,再加入1%醋酸液0.1ml。4℃冰箱保存19min,3000r/min离心5min,取沉淀,加硼酸缓冲液0.5ml,玻璃棒轻搅5min,然后置于37℃水浴中 加0.025mol/L CaCl 2 0.5ml,待其凝固,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时间。见表6。
Tab.6 The effect of BLE on ELT in rabbits Group Dose(略)
注: * P<0.05; ** 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7 竹叶提取物对小鼠全血凝块溶解实验的影响 取小白鼠50只,按“2.1”的方法分组给药,末次给药1h后按文献 〔5〕 的方法眼眶静脉(采用毛细管法)取血1ml置塑料小试管中,37℃水浴保存8h,取血凝块吸干余血,分别称重。见表7。
Tab.7 The effect of BLE on bleed clot in vitro Group Dose(略)
注: * P<0.05; ** 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3 讨论
本实验中,竹叶提取物提取物能显著延长小白鼠凝血时间及家兔白陶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提示该物质通过干扰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的活性,从而使纤维蛋白的生成受到抑制。竹叶提取物提取物还能显著延长家兔凝血酶原时间,提示该物质是通过干扰外源凝血系统因子的活性,而抑制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变,从而使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变受到抑制。竹叶提取物提取物能显著延长凝血酶时间,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变。竹叶提取物提取物能显著抑制ADP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从而具有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竹叶提取物提取物不能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也不能减轻全血凝块的重量,说明竹叶提取物提取物不具有纤溶活性。竹叶提取物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它的活血化瘀作用将成为其临床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 周本宏,罗顺德,蔡鸿生.竹叶提取物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成药,1991,13(11):38.
2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481;615.
3 Born GVR.Aggregation of blood platelets by adenosine diphosphate and its Reversal.Nature,1962,194:927.
4 徐淑云.药理实验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38.
5 刘威,周重楚,师海波.脑栓通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中成药,1993,15(3):26-28.
作者单位:523018广东东莞,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110016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
竹叶的精华——竹叶抗氧化物
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品种结构中,抗氧化剂是最薄弱的一环。尤其是天然抗氧化剂,目前国外共有商品47种,抗氧化效果明显优于BHA和BHT的有迷迭香提取物,其他如鼠尾草提取物、甘草抗氧化物、茶多酚、鞣花酸、向日葵籽提取物等;而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仅有茶多酚、植酸(钠)、磷脂、甘草抗氧化物等少数几种等。以天然食用抗氧化剂取代合成抗氧化剂是今后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开发具有本土资源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高效、成本低廉的天然抗氧化剂更是重中之重。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的传统,发展天然、营养、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境内有竹类40多属400余种,竹林面积约400万公顷。竹子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多用途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竹叶有效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从1998年起,笔者及其合作者对竹叶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做了大量研究。如分子水平的体外模拟试验表明,金毛竹(淡竹)叶提取物显著抑制了由AAPH诱导的脂质体的过氧化,防止了Cu++中介的人类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在麦乳精(阿华田)中强化1%的竹叶提取物,显著提高了制品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并保护了其中VA和VE的活性;在啤酒中强化一定量的竹叶提取物后,抗氧化性能和储存稳定性大大增强,双乙酰回升受到显著抑制;对竹叶黄酮进行控制性酸水解,使其部分黄酮糖苷转化成苷元,亲油性有了显著改善,TBA快速测定法表明,在菜籽油体系中,水解苷元显示了与BHT可比的抗氧化活性,其有效浓度在0.2‰左右;改良烘箱法试验表明,水解苷元抑制猪油过氧化的能力与槲皮素和茶多酚相似;化学发光法测定的结果显示,水解苷元的清.OH活性接近槲皮素。表明竹叶黄酮具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潜力。2002年“竹叶抗氧剂”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级轻工业新产品开发指南》中“食品添加剂行业优先开发产品汇总表”的第一项。
从2002年起,笔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要求,对竹叶抗氧化物(AntioxidantofBambooleaves,简写为AOB)的生产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标准、毒理试验结果、应用效果(应用范围、最大应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1.生产工艺
AOB是一种从禾本科(Graminae)、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Sieb.etZucc)的淡竹犤Phyllostachysnigravar.hnonis(Bean)StepfexRendle犦等叶子中得到的酚性制剂。其生产工艺既可以是在原有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结晶所得,也可以是在竹叶粗提物的基础上,采用组合式膜分离技术精制而成。
2.化学组成
AOB的抗氧化成分包括黄酮、内酯和酚酸类化合物,其总黄酮含量30%。由于经柱层析和逆流色谱进一步分离后所得组分的抗氧化效果都低于或等同于本品,所以说这是一组复杂的、而又具有相互协同增效作用的混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碳苷,包括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和异牡荆苷等;内酯类化合物主要是羟基香豆素及其糖苷;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是肉桂酸的衍生物,包括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等。
3.鉴别方法
AOB的外观为黄色或棕黄色的粉末或颗粒,可溶于水和乙醇,略溶于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等;AOB有吸湿性,在干燥状态时相当稳定。化学试剂鉴别:取本品0.5g溶于100mL95%的乙醇中,按下法鉴别:取上述溶液1mL,加1%FeCl3-乙醇溶液2~3滴,应显深蓝色或蓝紫色。取上述溶液1mL,加1%AlCl3-乙醇溶液2~3滴,应呈鲜黄色;取本品0.5g,加入10mL乙醚,超声波辅助萃取30秒,过滤。取滤液1mL,置70~90℃的水浴中挥干乙醚后,依次加入2%的间二硝基苯溶液(用95%乙醇配制)和2.5mol/L的KOH水溶液各1mL,立即出现微红色,放入上述热水浴中,迅速变成深紫红色。经溴化钾压片后的红外光谱图显示,在3400、2900、1610、1520、1080cm-1等附近有特征性吸收。将其溶于光谱纯甲醇后,在200~600nm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紫外光谱图显示,在240~400nm区域有两个主要的吸收峰,其中在240~280nm之间有一强吸收峰,在300~350nm之间有一次强吸收峰,呈现了植物黄酮制剂的典型特征。
4.安全性评价
竹叶在我国乃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有着长期的食用和药用历史,1998年(淡)竹叶被卫生部批准列入了“药食两用的天然物名单”,以竹叶黄酮为内容物的“竹康宁”胶囊和片剂也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获得了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卫生部GB15193-199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力夫牌竹叶抗氧化物(AOB)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大、小鼠急性及口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雌雄两性均大于10000mg/kg体重,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判定,属实际无毒类。第二阶段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提示该样品无致突变性。第三阶段大鼠90天喂养试验设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分别相当于人最大可能摄入量(860mg/d)的100、200、300倍,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AOB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4.3g/kg体重;传统致畸试验显示各剂量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有明显的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致畸性;大鼠一代繁殖试验母体效应、胎仔效应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代谢试验表明,AOB中四种碳苷黄酮在大鼠胃肠道内均无直接吸收,灌胃后各个时相血浆和主要组织器官(肝、肾、脑及肌肉组织)均无检出,灌胃后0.5h、1h、1.5h、2h、3h、4h、6h、8h、12h在胃肠道及其内容物中,四种碳苷的回收率分别为83.3%、68.8%、65.0%、61.1%、59.9%、59.1%、57.8%、53.7%、51.7%;一次性灌胃给予受试物,24h后从粪便中检出的原型物占摄入量的27.6%,尿液中未见原形物排出。AOB中的另一主要羟基香豆素类组分则主要经血液途径吸收。灌胃后各时相在大鼠肝脏、脑及肌肉组织均无检出,在血液及肾脏从有检出;给予受试物24h后该组分在尿液中检出1.9%,在粪便中未检出。(浙江大学食品系教授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