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中农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2-09 19: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华中农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其他刊物退稿的稿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不想再浪费力气审稿了,所以不接受这类投稿。

农村经济建设中农业保险的作用及其发挥路径论文

农村经济建设中农业保险的作用及其发挥路径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农村经济建设中农业保险的作用及其发挥路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农业保险在防范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灾害损失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可以稳定农业生产,调节农村经济,刺激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此,论文重点阐述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保险,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对策,

1、引言

在改革开放之后,政策与技术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双重动力。现代化农业生产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为全面应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加强农业保险的应用范围,为农民的收入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研究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农业保险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分布范围比较广,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的收入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也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就自然天气而言,本身就难以预测,这种不可抗力也是目前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受到风俗习惯、土壤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因此面临的自然灾害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南方的涝灾、北方的旱灾,以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都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象变化更加无偿,这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可以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流程的安全性,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的生产有了保障,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提升产量、改善土地的利用率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2、农业保险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投资方向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通过进城打工增加自身的收入,这种方式相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收益更加明显。在当前的快节奏社会中,进城打工也成为农民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农村的面貌开始发生改变,即便如此,村里的年轻人数量依然较少。大量的农村人进城增加了城市的压力,农村青壮劳动力的缺失,也不利于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面也导致农业技术的革新相对较慢,从而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薄弱,导致新技术和创新手段的周期较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从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帮助农民积极转变投资的方向,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了农业保险,农民可以在兴修水利、设备租赁方面进行投资,这有利于带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群众对农业发展信息的掌控,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保险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农业保险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农业保险的工作机制和法律体系;第二,提升宣传力度,改善农民对保险的认识;第三,构建新型的农业保险模式;第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第五,降低保险成本,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

3.1、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和法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农业生产情况复杂,因此农业保险的运作并不简单,对于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发挥农业保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对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的工作机制,并重视法律制度的完善,从而为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就农业保险的实施而言,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保险的经营范围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这对于激发保险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而言,传统信贷模式已经落伍,必须寻求新的转变和突破,即通过信用投保,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而且信用投保模式还能解决传统信贷的历史遗留问题,降低信贷过程中的风险,培养并引导信贷参与者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投保人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能力。另外,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进行积累,利用按时还款、日常守信行为等具体表现换取信用积分,以此提高个人信用等级,实现对信贷潮流的引领。最终,随着政府担保体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业保险投保逐渐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助力。

3.2、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当前,尽管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但部分区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对于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全面,这也导致参保人数不多。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宣传:第一,借助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工具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方式了解农业保险的真实情况和作用。第二,基层工作人员需要配合做好线下的宣传工作,从而让农民切实体会到农业保险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好处,提升保险意识,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自愿从事保险办理工作。普及农业保险的过程就是保障农民经济收入的过程。

3.3、构建新型的农业保险模式

农业保险的模式众多,在不同的区域,针对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衍生出来的种类繁多。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区域的特色和水文气候条件,积极开发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模式,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区域的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在东北地区,可以推广大灾保险,并做好参保的全覆盖工作。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也会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形式和农业经营的需求,创新服务内容,并积极联合政府的政策保障,为群众提供坚实的保障。

3.4、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

由于我国农业地区结构复杂多样,外在风险因素较多,因此在风险概率偏大的区域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通常会陷入经营与收益两难的局面。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保险,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并充分发挥政策的优势,激发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农业保险公司而言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保险的质量,引导群众更好地参保。

对于农业保险内容的设计,应该明确受众群体,保证保险内容的通俗易懂,方便村民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保险合同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应该由专业的人员及时进行讲解,从而帮助民众更好地了解内容。对于农业保险而言,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保险条款。保险需要以被保人为中心,确保利益,切实保障农民的收益情况。

3.5、降低保险成本,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

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发展质量上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保险方面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因此需要农业保险持续创新,并大力推广成熟产品,保证农业保险的规模效应,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我国的农业保险还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业务与产品之间的分裂,导致机构的盈利受到影响。通过组合创新或者嵌入式的创新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还能有效降低保险的成本,从而拓宽保险业务的渠道。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多层力量的推动下,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收益可能。

4、结语

农业保险能够保障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民的收入保驾护航。但就当前而言,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区域广,不同的区域之间农业生产模式以及面临的风险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农业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保险业务和保险内容进行创新,联合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扶持,提升服务水平,助力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谢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功能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0(08):84-89.

[2]王悦.杨骁张伟科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70-77+162-163.

李志峰的主要论文

2008年:1、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观测指标的构成与特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⑴CSSCI期刊/核心期刊 2、大学教师发展:实践困境与矛盾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8,⑴CSSCI期刊/核心期刊 新华文摘2008.11论点摘登3、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与实践途径,辽宁教育研究,2008,⑷核心期刊4、论学术职业的权力、权威与声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⑷CSSCI期刊/核心期刊5、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大学教师的能力建设,现代教育研究,2008,⑸6、学术职业专业化:制度变迁与文化选择,江苏高教,2008,⑷CSSCI期刊/核心期刊7、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与策略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⑷核心期刊8、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路径选择:基于高深知识的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8,⑸CSSCI期刊/核心期刊9、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Strategy Analysis of HEIs Academic Human Resource in China.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4thICPA)10、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缺失与建构: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取向,教育发展研究,2008,(16-17)CSSCI期刊/核心期刊11、学术职业的流动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教育评论,2008,⑸核心期刊12、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目标与实践途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⑸CSSCI期刊13、公共管理权利的边界:政府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⑵核心期刊14、论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发展,辽宁教育研究,2008,⑴核心期刊2007年:学术职业: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形成与形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⑷,CSSCI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术职业发展: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教师教育研究,2007,⑴ CSSCI期刊/核心期刊院校研究:概念分析与价值取向.,江苏高教,2007,⑵ CSSCI期刊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⑸P6-10 CSSCI期刊学术职业的道德特征与学术道德建设,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⑶中国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相关性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⑵ 核心期刊独立学院发展的内外动因与基本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⑵ 核心期刊高校兼职教师群体的形成背景及特征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⑴ 核心期刊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评价纬度,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⑴The institutional view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art-time faculties' management,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ol.2,Number2,April 2007,P286-297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Chinese academic profession,Fujian Education Press,2007.9361-370论高校兼职教师的创新性管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⑸ 核心期刊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⑹ CSSCI期刊中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价值取向的变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⑿核心期刊研究性学习与网络平台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⑹核心期刊中国高校兼职教师的创新性激励,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⑹中国学术职业流动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⑷CSSCI期刊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及其启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⑶2006年: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⑸ CSSCI期刊高等教育学:制度学科视域的审视,辽宁教育研究,2006,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反思与批判,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⑺,核心期刊《高教文摘》全文转载论欧洲中世纪大学学术研究的成就,理论月刊,2006,⑽ 核心期刊欧洲中世纪大学学术研究的形式与特征,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⑶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大学系统,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⑴ CSSCI期刊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视角,辽宁教育研究,2006,⑷ 核心期刊美国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煤炭高等教育,2006,⑷西方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批判——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⑸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cademic Human Resourc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Model,,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6.8,ISTP/ISSHP收录高等教育学作为制度学科的涵义与特点,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⑴2002年-2005年:大学独立学院的权力关系及调整,复旦教育论坛,2005,⑹ CSSCI期刊中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理论月刊,2004,⑸ 核心期刊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质量监控体系,教育发展研究,2004,⑵ CSSCI期刊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教学论比较研究,职教论坛,2004,⑻ 核心期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模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⑴ CSSCI期刊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教育发展研究,2002,⑿ CSSCI期刊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高职“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核心期刊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交通高教研究,2002,⑷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2,⑶应用型课程结构的原则和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⑹ CSSCI期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