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当代作家杂志编辑委员会

2023-12-07 05: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代作家杂志编辑委员会

1.《含苞集》(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1982年共5册2.《两片新叶》(当代诗歌月刊社)1985年6月3. 《瓷乡之歌》(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编)1987年6月4.《邱镇沪二行诗集》(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编)1990年9月5.《邱镇沪获奖作品集》(香港讯通出版社)1992年12月6.《邱镇沪诗集》(贵州科技学院出版社)1994年9月7.《凤阳一家(长诗)》(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编)1994年11月8.《消防队员之歌》(大连出版社)1995年2月9.《来自国税枫溪分局的报告》(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1997年11月10.《长美民俗》(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 1998年2月11.《中外名师录》(香港华泰出版社)1999年10月版12.《十年云和月》(潮州市枫溪江南陶瓷有限公司) 2000年1月13.《邱镇沪年表及其它》(当代作家报编辑部)2002年14.《枫溪文讯》(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 1997—2003年(7期)15.《潮州陶瓷——2003前进中的足迹》(潮州市陶瓷工业协会编)2004年2月16.《潮州陶瓷——2004风中亮起的旗》(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17.《来自中国瓷都·潮州的报道》(潮州市陶瓷工业协会编)2005年7月18.《耐火材料》(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19.《中国瓷都潮州陶瓷精品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版20.《中国瓷都·潮州0506》(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21.《潮州陶瓷史话》(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等)2006年12月22.《广东陶瓷艺术家名典》(潮州市枫溪区文化工作办公室)2007年2月23.《中国瓷都陶艺家名典》(潮州市枫溪区新闻出版办公室)2007年6月24.《中国瓷都·潮州0607》(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6月25.《邱镇沪艺术活动》(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 2008年4月26.《邱镇沪文学情结》(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2008年5月27.《株洲之行》(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2008年5月28.《邱镇沪文选》(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0月29.《潮州陶瓷》(潮州市陶瓷工业协会编)2008年11月(合订本)30.《潮州陶瓷工业60年》《陶城报》连载(2009年5月1日起)31.《采访报道邱镇沪会长文章专辑》(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6月32.《中国陶瓷艺术家辞典·广东卷》(广东珠江音像出版社)2009年7月33.《邱镇沪诗集》修订本(贵州科技学院出版社)2009年10月34.《瓷都文学报》(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2009年11月(合订本)35.《中国瓷都人物·陶艺卷》(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等)2009年12月36.《潮州陶瓷工业60年》(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2月37.《其刚家世记述》(文化走廊出版社)2010年2月版38.《邱镇沪文章篇目》(文化走廊出版社)2010年3月版39.《邱镇沪文选·第二辑》(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40.《日用瓷及其它》(世界网络出版社)2010年12月41.《中华丘(邱)大宗谱·潮南分谱》(上卷)2010年12月42.《中华丘(邱)大宗谱·潮南分谱》(下卷)2010年12月43.《邱镇沪:氏族丛谈》(文化走廊出版社)2011年2月44.《中华丘(邱)大宗谱·潮南分谱》(修订本)2011年3月45.《员工手册》(8万字)潮州市永丰化工有限公司2011年4月46.《立华家谱》(潮州市枫溪区作家协会)2011年4月47.《潮州有个邱镇沪》(文化走廊出版社)2011年5月48.《获奖·称号·入编》(潮州市枫溪区作家协会)2011年5月49.《邱镇沪传》(一版)(世界作家网络出版社)2011年5月50.《邱镇沪传》(再版)(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7月邱镇沪传略(入编部分辞书)时间 编辑单位 出版社 书名 页数 1991年 《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编委会?杨广宇 华侨出版公司 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 533--534页1992年 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中青年诗人传略 186--187页《1949――1992中国实用人才大集》1993年 中国文学丛书编辑部作品研究室 中国新诗人作品艺术档案系列丛书(第一卷)1994年 《辞典》编委会 还规出版社 中国诗人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诗坛名人录1997年 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丁概然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大文化英才传略会典 531页1998年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世界华人出版社、泰国华夏发展出版社世界人才大辞典1998年 李 阳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中华写作英才 159页中国现代诗歌大辞典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1999年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当代创业英才1999年 《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编委会 地质出版社 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第八卷) 772页1999年 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 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第一卷?上) 661页1999年 跨世纪文化艺术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香港华泰出版社 《中外名师录》特邀副主编2000年 《辞典》编委会 世界知名作家艺术家辞典2000年 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 世界人物出版社 世界名人录(第九卷) 812页 2001年 《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编委会 中外文化交流出版社 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 878页2001年 《中国改革发展丛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当代人才库《中国改革与创新》杂志社 共和国改革兴国名人?传世宝典(豪华精装人物集)2001年 北京盛世文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盛世中华英才2001年 入编资审研究室第1编室 人民日报出版社等 中国世纪专家传略(第三卷)2001年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中文部21组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人才库2001年 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 中国文艺家大典2001年 星辰文学丛书社 中国当代名人辞典2001年 《华夏英杰》丛书编委会 华夏英杰2001年 人事部《中国人才》杂志社等 中国优秀领导人才大典2001年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教育委员会 中国言实出版社 民族之光?中国专家人才精英荟萃中华名人园、北京盛世文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华人物丰碑中国之友研究基金会等 新时期优秀领导人才大典(人物业绩卷) 2002年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宣教中心图书编辑部 中国言实出版社 《情系中华――海内外杰出人士爱国宣言》2002年 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 世界科技出版社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第二卷)中册 822页2002年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 世界人物出版社世界人物辞海(第二卷) 896页2002年 《中国世纪英才荟萃》编辑部 中国世纪英才荟萃 529页2002年 人事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专家大辞典》编委会 中国专家大辞典2002年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华热土 ――中国改革与建设成就巡礼2002年 世界华人出版社 世界华人专家名典2002年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东方之光――共和国英才全集》(第二卷)东方文化研究传播中心 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 中华风云人物录 2003年 《中国改革发展丛书》编纂委员会 当代中国人才库2003年 新风出版社 “南粤羊城尽开颜”《广东紫荆花集》(英才篇) 424页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市县领导月刊编辑委员会 三个代表在基层(事迹专栏)人民日报社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部等 当代中国人力资源宝库(人物集)2005年 中华英才荟萃博览研究院 中华英才荟萃博览中国画报出版社 古国丹青画卷(当代艺术家卷) 2006年 广东省潮州市《长美乡丘氏宗谱》编委会 长美乡丘氏宗谱 24页、749页2006年 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华国粹》编辑委员会 《中华国粹?书画卷》2006年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 一代伟人2006年 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 红色中国 2007年 中国文艺出版社 中国民族文艺名家大辞典2007年 中国国学研究会、世界汉诗协会 国学辞典2007年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精神文明大典(第六卷) 2008年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华名人志》编审委员会 中华名人志2008年 中国书画学会、中国书画研究会 中国书画经典2008年 中国书画学会 当代书画艺术家手迹(电子辞典)2008年 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国书画学会 1949――2009共和国艺术家大辞典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中华丘氏大宗谱》编纂委员会 《中华丘氏大宗谱??总谱??古今人物卷》2008年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中国图书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中华英才2008年 国际奥林匹克艺术中心 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 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 国际奥林匹克艺术家大辞典

马季的其他

《网络文学词典》词条:马季(1964—),男,回族,江苏镇江人。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助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情报告》编委,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主持人。出版专著有《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等,其中《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一书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1届优秀成果奖。代表论文包括《网络文学的早期历程》(《红豆》2006年第3期),《网络文学的三次冲击波》(《红豆》2006年第5期),《文学网站和博客现象》(《红豆》2006年第7 期),《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网络文学的此在和未来》(《创作评谭》2009年第5期),《网络上的文学新景观》(《文艺报》2009年8月27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广州文艺》2009年第12期),《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光明日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写作:意义超越任何一次文学革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人民日报》2011年4月19 日),《穿越文学热潮背后的思考》(《人民日报》2011年8月9日),《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类型文学的旨归及其重要形态简析》(《创作评谭》2011年第5期)等。《回族文学史》词条:马季,男,196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中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国家数字出版专家组成员。曾任江苏省镇江市文联《金山》杂志副主编、主编,吉林省作协任《作家》杂志编辑。1980年代主要从事诗歌创作,2000年以后在长春期间主要写作短篇小说,并涉猎文学理论研究。2005年调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后任主编助理。2009年调中国作家网任副主编。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马季诗选》《月光奏鸣曲》(小说集)、《夏娃的花环》(散文随笔集)、《冷锋》(长篇纪实),以及历史文化专著《消失的王城》《消失的宝藏》《消失的文化遗产》等。2001年,马季开始研究网络文学,成为国内较早从事新媒体文学研究的理论专家。2005年起至今,马季陆续在国内核心报刊《中国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评论》《南方文坛》《作品与争鸣》《文艺争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文学理论评文章300余篇,多篇文章被转载,并被译介到国外。作品入选《文艺报》2002-2007年、2009年优秀作品集,以及《建国60周年少数民族优秀作品选?理论卷》。同时,马季还十分关注少数民族网络创作,撰写了《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作家队伍中的网络星辰》《在虚实之间穿越与流浪――回族网络作家夜有轻寒、兰喜喜创作简论》等多篇论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涌现。尽管目前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它和传统文学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术界关于网络文学的成熟的理论表述也是相当少的。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者当中,马季是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位专家。他除了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外,还出版《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2008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两本理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对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不但从时间上追溯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演化的历程,而且紧扣住它的特征、生产与传播方式,从作者、网站、作品等方面给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它的种种形态。不仅全面介绍、评述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还对欧美、韩日、台湾地区的网络文学发展进行了综述。该书出版后产生重要反响,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贺绍俊、白烨、汪政和网络评论家元辰、桫椤分别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汇读书周报》《出版商务周报》撰写评论文章,认为《读屏时代》一书是填补网络文学学术研究空白的重要著作,该书当年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一届优秀成果奖。2010年出版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是一本论文集,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他还主编了《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2010年9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及三卷本网络短篇小说集《我的聊斋故事》等。2006年以来,马季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蓝皮书”编委,连续六年撰写《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报告》。多次为社会科学院国情咨询项目做“网络文学发展状况”专题演讲;受邀担任“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与研讨峰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的演讲;受邀担任第18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主讲嘉宾,做题为《在网络中成长,与网络共生》的演讲;受邀担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话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关系》的演讲。2007年10月以来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报》《商务出版周报》和《大家》杂志评论专家。2008年11月主持由中国作协组织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他个人申报的学术选题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2009年调入中国作家网,担任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系会议联络人,主要承担全国网络文学的组织和创作研究工作。并应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开办网络作家班,马季担任授课老师和教学辅导员工作,与来自全国的网络作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为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他扶持培养新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相信在马季的带动下,不久的以后一定会有网络文学学与网络批评家的诞生,网络文学的研究领域前景光明。除了个人研究之外,马季还承担了集体组织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作协的一系列调研活动,如“关于新文艺思潮的调研”( 2009年);“关于网络文学维权状况的调研”(2010年),报告被中宣部内刊全文转载;“关于网络文学编辑职称的调研”(2012年)等。马季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新京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提出“网络文学十年三代”、“网络文学或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拐点”、“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网络文学对中国未来新的文学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网络文学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契机”等学术观点,被专业和大众媒体广泛采用。在2005年至2009年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主编助理期间,马季在传统文学评论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发表多篇小说评论和理论文章。并在《大家》杂志开辟“大家雅座?马季设座”专栏;在《文艺报》主持“书香茶座”文艺理论栏目;在《作家》《出版人》等刊物开辟文学评论与对话专栏,与新生代作家东西、李洱、范稳、红柯、艾伟、北北、邱华栋、石舒清、姚鄂梅、徐坤、魏微、戴来、朱文颖、徐则臣、温亚军、盛可以、李浩、葛亮等一批作家进行文学对话,文章发表后在文学界产生反响,被认为是对新生代作家研究的重要成果。

余华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余华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

余华,男,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杭州文联。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转业后,在《现代工人报》任记者、编辑、主编,主任。《社区报》常务副总编辑;《现代教育报》重庆记者站副站长;《中华人物》重庆记者站站长、重庆市非公经济促进会代理秘书长、《重庆青年报》文教人才周刊主任。四川省四川县域经济网站站长。

在2019年4月13日当天上午举行的聘任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表示,从2014年起,余华成为北师大驻校作家,“在助推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

但是当时他还没有正式调入北师大,“践于他卓越的文学创作才能及投身于文学教育的热忱,特别是与北师大特殊的机缘,学校经过特殊的研究,决定聘任余华为北师大教授,其工作待遇等相关人才政策予以认真落实。我们也特别期待余华教授能为北师大中文学科的建设和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出新的贡献。”

湖南作家刘云峰的艺术简历

刘云峰简历
刘云峰,196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 笔名刘可夫(可夫)、石峰、温柔一刀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毕业,系自由作家和高级策划师。初中时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大学时,创作突飞猛进。做过人民教师、机关秘书、商业经理、编辑记者和策划。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曾脱产到鲁迅文学院进行专业创作学习,在国内外大型文学报刊发表中长篇小说《难诉心伤》、《决斗》、《生活仍将继续》、《怎么会这样》等作品达300多万字。作品多次受到《人民文学》杂志时任常务副主编崔道怡、《当代》杂志时任常务副主编胡德培、《中国作家》杂志原常务副主编章仲鄂等编辑大家的好评,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大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停薪留职到长沙、北京等地报刊社任记者或编辑,其间还应邀为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做过市场营销策划总监;2001年3月,应邀始任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节目制作中心《风雨历程》摄制组记者与制片,参与专题片《无锡告诉你》(60分钟专题)、《发展中的日照》(30分钟专题)、《中国殡葬文化纪实》等等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制作;现任《世界文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社长、《中国经典》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当代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理事长、世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执委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世界联合出版集团编审、北京东方远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团中央)中国青年实业发展促进会文化交流委员会名誉主任、联合国北北合作亚太组织文学顾问等。

李汉荣的资料

  李汉荣(1958——),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多首,散文2000多篇,中短小说30余篇。1982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略阳县一中教师,调任略阳县司法局副局长,自愿辞官到略阳文化馆当馆员,后调至《汉中日报》社当编辑至今。
  曾任中学教师、司法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汉中日报》高级编辑,陕西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文联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当代作家。亚洲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签约作家。
  李汉荣多篇散文诗歌佳作入选全国及山东、上海等省市中学语文教科书。
  李汉荣和他的作品(9张)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高级编辑。李汉荣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2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诗歌被《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年度选本《中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诗选》、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篇佳作选》及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选本《新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短篇小说曾被天津《小说月报》、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和长春《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散文多次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读者》,《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文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十四年入选全国散文年度选本。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英特网“搜狐”、“写手联盟”、“新浪”、“中华文艺”、 “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等。获各类奖项50余次。作品入选一百多部选集。长诗《秦岭,命运的巨型群雕》获1988年陕西省优秀诗歌奖。诗集《驶向星空》获陕西省作协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
  编辑本段入选教材的作品
  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07年后又编入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文章),该文又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散文《外婆的手纹》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发表于《散文》月刊的散文《与天地精神往来(含《星空》,《登高》两篇)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诗歌《生日》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中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并有《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采药人》《品茶》《溪水》《诗意和美感的源泉》《月光下的探访》《转身》等多篇文章被作为高考及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料。   其中《山中访友》选入人教版六年级新教材第一期语文第一课。
  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李汉荣作品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即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表达;而这也正是解答李汉荣作品艺术特色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李汉荣最早追随泰戈尔,也受其影响。作品充满哲理,抒情意味很浓,钟情于对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笔下的春天、雨季纯然一幅幅清晰的画面;想象奇特,意境深邃,韵律幽雅,语言精美,将悟性和思考融合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清新明丽的艺术享受。海子死后的90年代末,李汉荣的诗和散文风格大变。他一转身致力于散文创作。李汉荣发挥散文家“材料扎实”、感悟深妙、语言清新缜密的长处,他的《南山》、《老屋》、《放牛》、《外婆的手纹》、《一碗清水》、《回忆父亲》、《对中医的一知半解》、《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凝视:母亲用过的......》、《感念祖先》、《对一个垃圾堆的观察》、《溪水》、《采药人》、《野地》、《野河》、 《河床》、《地气》、《桥》、《倾听的夜晚》、《山中访友》等散文系列组章于诗意的抒写中显出细节的明晰、充实,情思的深挚、感人。其中散文《山中访友》还被选入了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单元。另外一篇《外婆的手纹》也被选入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的生命的沉思单元。李汉荣的语言非常富于韵致,清新、鲜活,很有张力,他用精妙的语言呈现深妙的悟性,在他的作品里,读者能充分感受汉语的无穷诗性魅力。
  作品长于想象
  李汉荣的作品长于想象,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而流露于文中的童心和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与思想,更是李汉荣作品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精神源泉。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