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23-12-06 03: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纪方,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兼上海市急救创伤中心(北区)主任。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行政副主任、创伤骨科主任、学术带头人。 1987年开始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在创伤骨科、人工关节置换及骨肿瘤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微创理念的应用,严重多发伤诊治,复杂骨盆髋臼骨折、关节周围骨折的处理,及骨肿瘤保肢手术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至今完成骨折微创手术2000余例、复杂骨盆髋臼及关节周围骨折逾千例,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在医疗技艺上精益求精,曾赴韩国三星医疗中心、德国汉堡Endo-klinik医院、加拿大Sunnybrook医院进行骨科微创手术技术、人工关节置换技术以及骨肿瘤保肢手术专项学习。从医以来,以精湛的技艺、高度敬业的精神、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服务病人的作风深受广大患者和同行的信任和赞誉。在科研方面,一直紧随当前骨科科研前沿,承担国家自然基金2项,军队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长海医院1255学科建设子课题1项,总在研基金200余万元。教学方面,寓教于乐,治学严谨求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多年来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授课,培养博士、硕士十余名,并获得第二军医大学“优秀A级教员”称号、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在医学继续教育方面,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专科委员会创伤学组讲师团、中国医师协会创伤骨科讲师团、国际内固定协会AOSS、OTC讲师团成员,积极承担各学习班、学术会议等授课任务,并组织多次学术活动,为创伤骨科病人的标准化处理以及创伤骨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华医学会骨科专科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创伤骨科工作委员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副组长解放军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战创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实用骨科杂志》特约审稿人《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国际内固定学会(AO/AOAS)讲师团讲师国际OTC及多家内固定学会讲师团讲师

中华级的医学杂志有哪些?

1、《中华内科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内科领域学术期刊,创刊于1953年,前身为1949年10月创办的《内科学报》。截至2015年4月,《中华内科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有顾问7人、编辑委员147人、特约编委3人。

2、《中华外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直接出版的外科综合性高级学术期刊。 据2018年10月《中华外科杂志》官网显示,《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1人,编委123人,通讯编委106人。

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创刊于1995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73年2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的一种。目前为月刊。设有述评、对策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综述、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医药卫生科技刊物。

据2019年7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官网显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顾问有28人、资深编委有34人、编委有177人、特邀编委有48人。

2020-08-01

认识颈椎病

一、古代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我国古代中医从各种中医著作以及治疗方法上找不到 “颈椎病”的病名,相关颈椎病对应症状的记录对照发现,相对应的是关于 “痹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关键词的描述,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描述与现代颈椎病的病因、症状等方面极其相似。古代中医认为“痹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的病因与六淫、痰湿、劳伤、七情外伤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六淫:

六淫主要由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引起。六淫病邪上身就可以致病,亦可由两三种邪气相兼致病。在颈椎病中,大部分与风寒湿邪有关。《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这就说明 “风寒湿”是痹证的主要病因。风为百病的起因,是外感病因的主要因素。风邪伤人首犯太阳经,致使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痹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症状。寒为阴邪,必致阳气亏损,阳气丢失,寒性发起,寒凝气滞,气血凝结阻滞,气脉不通,湿气侵体,湿为阴邪,寒凝气滞,这时就以肢体疼痛、麻木来警示身体出现了状况。这些症状指出了风寒湿邪可引发颈椎病。

2) 痰湿:

痰指的是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湿寒引起的病理性产物;"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身体直接接触寒湿地带等,湿气侵体则致病痛。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而形成痰湿;《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3) 劳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视、卧、坐、立、行,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超出了人体正常承受量,则破坏了生理平衡,从而导致耗气伤形,积劳成疾。

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程序员、驾驶员、设计、打字抄写者、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由于长期低头工作,加速了肝肾的亏虚,而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既居脑中,又居骨中,在脑者名脑髓,在骨者名骨髓,骨赖髓以充养。肝主藏血全身筋膜依赖肝血的滋养,劳倦伤肝肾,则筋骨易供养不及,则出现颈椎的退行病变,从而引发了颈椎病。

4 )外伤:

伤到脖子的外伤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筋骨受到损伤,也可以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5) 七情

七情其实就是指七情六欲,过度则会引起身体内伤;喜怒无常,怒则伤气、伤阴,暴喜则伤阳,导致气血功能紊乱,而使 “筋失濡养”减退身体功能,降低免疫力,《素问·举痛论》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原气上形,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长期喜怒无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愫,导致脏腑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同样可以引发颈椎病。

二、古代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1)  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我国传统 医学治疗颈椎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 ,手法就已经运用到治疗颈椎病,但由于种种种原因,很多古代医学著作遗失,如黄帝歧 泊按摩 十卷 》,《按摩经导引经十卷 》、现存最早关于颈部疾病的手法治疗见于唐朝《外台秘要》,其云 :“若头痛背强,宜摩之佳。明代异远真人首创上掇法,《跌损妙方》记载 :“颈项骨折断 ,用双手端定耳门 ,抬往上掇 。"上掇 法就是推 、端、续、整四法。还有颈部提端手法 ,颈 部旋转手法以及一些碗部揉按法,这些治疗方法对于后世按摩手法以及牵引研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

2) 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中药治疗上,历代医家对于这方面有很多研究尝试 ,《伤寒杂病论 》论述了伤寒时颈项强直的治疗 ,并实践发明了桂枝加葛根汤,羌活胜湿汤等验方,尤以李氏羌经胜湿汤为古代颈项疾病治疗经典验方 。

3) 牵引治疗

古代对于颈椎病牵引治疗 ,最早记录见于元朝李 南《永类铃方 ≥ 《永类 钤方 》记载 :“凡淬 进颈骨 ,用手巾一条,绳一根,系在杉上垂下 来 ,手中兜颈缚颏下 ,系于后脑绑缚接绳头,再以瓦罂一个五六寸高 ,看淬入探浅 ,斟酌高低 ,令患人端正坐于其罂上 ,会伸腿坐定,医者用手采撩平正 ,说话不觉 ,脚一 踢 ,踢去罂子 ,即手巾兜缚牵引, 然此法暴力甚大 ,恐伤其颈,李氏为此 另寻求一种方法:令患人卧床上 ,以人挤其头,双足踏两肩即出”,即挤头踏窟法。这便是当时的牵引法。后赵廷海在此方法上加用绢兜固定保证维持稳定性 ,逐渐形成了缡兜牵引复位固定法。

4) 针刺穴位疗法

古代针刺穴位治疗颈椎病早已有之 ,据《内经》《证治准绳》记载: 内经刺灸颈项痛方法有二 ;一是取手足太阳经治项后痛 ;二是取手足阳明经 治颈前痛 。然而晋代皇甫谧另辟蹊径 ,他通过 经络辩证依据颈肩不同部位、症状表现取天柱 、腕骨 、神门、中渚 、关冲等穴治疗。尤其是伟大的医学家华陀发现了刺灸夹脊穴治疗腰椎病有了较好的疗效。现代医学在此基础上发挥而成颈 夹脊穴 ,刺灸该穴位现已广泛用于颈椎病的治疗。

5) 导引疗法

活动导引法在古代我国起源更早,早就用于颈项 疾患的治疗 。汉朝时刘安就提出了“熊经 、鸟 伸 、鸟浴 、猿蹴 、鸱视 、虎顾 .认为是养形之法,也就是发展到现在的“六禽戏。

三、 我国现代对颈椎病的命名来源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前,对于颈椎病的观念尚未形成,其诊断和治疗上依然依据古传统方法。一直到60年代中期,受到国外对于颈椎病命名的影响,才提出了颈椎病的概念,并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后至1975年北医三院出版的国内第一部针对颈椎病专著,1980年以后杨克勤教授、魏征教授、赵定麟教授、娄思权教授等先后以《颈椎病》为书名出版了专著。

直到1984年5月,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在桂林召开了“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初步统一为:

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失稳和压迫临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颈椎病 。

国内一些著名学者一直没有停止对颈椎方面疾病的研究,包括赵定麟教授、娄思权教授(北医大)、徐印坎教授(上海长征)、吴毅文教授(安医大)、田伟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从1992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后就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上或者文献上提出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另列独立诊断。第三届全国颈椎病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作为独立诊断达成了共识。

第八版《外科学》也首次将颈椎间盘突出症单独列为一个疾病。

1992年10月,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在青岛召开了“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

会上将定义修正为:“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 ( 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 ),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为颈椎病,其英文名称为 cervical spondylosis,同时加注了以下必须条件:A、具备颈椎病临床表现; B、 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 C、 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表现相应。

区分类型确定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和混合型。

四、认识颈椎病

颈椎病就是由于颈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损伤后发生的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 骨质增生 ,或 椎间盘脱出 、韧带增厚,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比如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抓物不稳,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个别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四肢瘫痪。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发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多数起病人发病时症状轻不被人们所重视,有一部分也能自行间歇性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如果疾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颈椎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后韧带骨化型。

1、颈型:

颈型颈椎病最多见, 大概占颈椎病的70%左右,大多数见于青壮年;主要症状表现在头、肩、颈、臂的疼痛以及相应的压痛,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发作时颈背部疼痛,颈部不能俯仰旋转,每次发作3-5 天后自行缓解。  颈形颈椎病大多由于受到风寒侵入、或者长期处于潮湿阴寒环境中致使阴邪侵体、或者枕头不合适、或卧姿不当、颈肌劳损、头颈部长时间低头、单一姿势较多、长期习惯性姿势不良(比如长期低头玩手机),或因工种需要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比如伏案工作者,纺织工、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程序员、长途驾驶员、设计、打字抄写者、流水线上的装配工、厨师等;这些不良姿势很容易造成颈椎过度劳累,导致颈肌的痉挛、劳累或肌力不平衡,而出现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造成颈椎关节囊及韧带的松驰,颈椎小关节失衡,椎间盘、突间关节及肌肉、韧带等部位劳损,因此改变刺激了颈神经根背侧支及副神经而致发病,引发颈椎病。

    发病时表现有:早期可有头痛,肩背部疼痛,有的疼痛剧烈,不敢触及颈肩部;有的则轻微,但治疗总是无效或反复发作;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随同躯体一起转动。颈部肌肉可肿胀或痉挛,有明显的压痛。急性期过后,常常感到颈肩部及上背部酸痛,颈部酸胀疼痛明显伴颈部活动受限,肩背僵硬,部分患者可出现短暂性上肢感觉异常,却没有下肢症状发生,如走路不稳和有如踩棉花感,也没有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现象。患者常诉说颈部易疲劳,不能长时间看书、写作和看电视等;有的一看书看手机就感到头闷头痛、后枕部疼痛、有的甚至胸痛、上肢有如虚脱状无力;有的患者感觉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活动不灵便甚至颈部有嘎叭响声;有些病人出现反射性上肢疼痛、胀麻不适,但颈部活动时并不加重, 医生检查时发现颈部偏歪,活动正常或受限,颈部肌肉痉挛有压痛,往往表现在颈椎棘突的两侧,肩胛上部分颈背部及肩胛骨的内侧部;可见棘上韧带肿胀、压痛及棘突歪斜,棘突间距增大;压头试验和上臂牵拉试验阳性,无肌肉乏力、肌肉萎缩现象,上下肌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X线片上可见颈椎曲线消失而变直,颈椎反关节呈“双边”、“双突”状,钩椎关节间隙不对称等改变,少数病人有骨质增生及颈韧带骨化等表现,但也有人没有X线片改变或仅有颈椎生理曲线改变。

二、 神经根型:

主要表现为颈肩部位及手臂部沿神经分布区出现症状,如疼痛、麻木、头痛、眼睛胀痛;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视物模糊易流泪、伴有耳鸣、耳聋、听力下降、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易恶心、皮肤多汗、血压不稳,忽高忽低,心跳加速等感觉异常及放射性疼痛,痛感大多数为刺痛或灼痛,如遇咳嗽、打喷嚏时疼痛难忍,有时会有酸困痛、灼痛或隐隐作痛,或针扎般刺痛,个别急性发作者疼痛剧烈,以致坐卧不安,日夜难眠,有的患者因为疼痛难忍甚至撞头现象。有些患者受到头颈部活动的影响,或因某种姿势或体位的改变,往往导致症状加重或缓解疼痛,并可能引起剧烈的窜痛,个别患者还会出现胸部及乳房部位的疼痛。

症状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可伴有如头晕、头沉、颈项部酸困、发僵以及背部似有重物压迫感。植物神经和血管功能不全者,还会出现上肢发凉发热、皮肤潮湿,潮红、苍白,肢体肌力减退、握物无力等情况,X片显示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三、 椎动脉狭窄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不稳、退变,增生骨刺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或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的反射性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病变。临床上较为常见,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所以称之为“颈性眩晕”。猝倒是本病的特有表现。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主要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及血管硬化相关症状、椎动脉供血不足密切相关;常因颈部的突然旋转而出现头痛头晕,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模糊、甚则突然倒地不省人事,但倒地后颈部回中立位后往往可立即站起,意识清楚,久之会伴有神经衰弱和记忆力减退等情况,X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四、 脊髓型 :

由于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后缘的骨刺、黄韧带的肥厚、椎管狭窄、椎体滑移等原因对脊髓的直接压迫,或者由于交感神经的刺激,使得脊髓血管痉挛等原因造成的脊髓组织变性直到坏死,并由此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平常以40-60岁的患者多见,发病慢,有落枕史和颈部外伤史的比例较大。

发病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痿软麻木无力,双腿沉重发紧,行走困难,下肢各组织肌肉发紧,抬步缓慢,不能快步行走,重者步态不稳,更不能跳步,常常不能坚持看完一场电影或电视或体育赛事,中场就得退出,如果颈部活动舒适后即可好转。有时不能整衣扣纽,走路就像踩在棉花包上般前倾后倒,还有上肢麻木疼痛和无力,握力减退,握笔或者吃饭握筷子手往往用不上劲,甚至握不住,持物易滑落坠地,完成一些比较细致的动作困难,症状严重者还会发生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及四肢瘫痪。出现类似症状,就要去医院检查确诊,是否得了脊髓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的类型里,脊髓型颈椎病虽然不多见,却是后果最严重的.此类的颈椎病都是因为颈椎变形后向正后方压迫脊髓引起的,是致残率最高的颈椎病,严重的患者可能要高位瘫痪,生活不能自理,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现象。

五、 交感神经型:

交感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部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刺或椎体间不稳定时其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它分为交感兴奋型及交感抑制型两种。其发病率占颈椎病的5%左右,症状多样,影响广泛,包括患者侧位的上半部躯干、头部、上肢以及许多内脏和五官。交感神经分布区域,均容易受到影响,因而出现不明原因疼痛、感觉出现异常、血循环障不畅、腺体分泌不规则或异常,伴有营养障碍,尤其是影响到脏腑和五官的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出现综合性症状,如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肢体发凉畏寒,眼睛胀痛、视物模糊易流泪、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易恶心、皮肤容易出汗、血压不稳,忽高忽低,心跳加速等等,也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脖子、手心脚心等部位多汗,有时经常性无诱因打嗝,这种型的颈椎病大多没有明显体征,X线仅示颈椎退行性改变甚至无任何异常,因此这种类型颈椎病不容易诊断。

六、 颈后韧带骨化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发生与发展一般均较缓慢,因此患者早期往往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但当骨化达到一定程度,骨化部位增厚增宽到一定范围,引起颈椎椎管狭窄时,或是病变发展较快及遇有外伤时,或后纵韧带骨化虽不严重但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症时,则可造成对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压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据调查这种症状目前在我国比较少见。

不论什么类型的颈椎问题,首先不要着急,先到正规医院检查确诊,然后再对症治疗;不要动不动就去按摩,因为颈后韧带骨化按摩无效,颈动脉狭窄型颈椎病按摩不但无效,还可能导致脑梗瘫痪等危险。有些脊髓型颈椎病用按摩尺一定要轻微试用,根据适应程度慢慢提高力度,如果不适应,建议到正规医院手术治疗。

姜保国的历任职务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疗质量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创伤杂志》副主编《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2015年12月2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进入公示阶段,新一届行政班子拟任人 姜保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主任。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北京大学骨科学科带头人,国家卫计委国家重点专科人民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骨科专家组组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大学附属医院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肩肘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组长,北京市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总编辑,《中华创伤杂志》副主编,《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副主编,《 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es and Biotechnology 》编委以及十余种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

金丹的简介

金丹,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人体组织工程学会青年理事、《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通讯编委、编辑部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