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张进宗教儒学社会科学报

2023-12-10 1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张进宗教儒学社会科学报

社长兼总编: 段 钢 社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王炜麦 编辑部主任:徐峻音 编辑部副主任 :程洁、杜鹃报纸编辑\记者:徐峻音、陈海娟、杜 娟、博 芬、綦晓芹、王 雪、程 洁、汪仲启、潘圳发行部主管兼办公室副主任:肖浩栋 网站编辑:潘圳、周茜排版室: 邬伟民、陆伟英、李红卫

郭沂的出版著作

《道哲学概要》,6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 ,6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日。《回应道哲学》,12千字,《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当代儒学十家撮要》,19千字,《当代儒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儒学创新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9千字,载《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道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新尝试》 ,7千字,《人民政协报》2011年8月22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9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18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国学精华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世界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 ,《人民论坛》2011年1月(中)。《道与人生》,9千字,载《聆听智者的声音——香山讲坛演讲录》,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版。《当代儒学范式》,载《文津演讲录》之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和现代价值》,3千字,《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访谈),2.5千字,《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5月17日。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载《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8千字,《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道与道统——儒家对人间秩序的探求》,21千字,载《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下),25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上),27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Knowledge, Value andLife-World -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Dao ,“Deutsches JahrbuchPhilosophie” (German Almanac of Philosophy),2009.《思孟心性论及相关问题》,25千字,载《儒家思孟学派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12月出版。《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12千字,载《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当代儒学范式》,26千字,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华教与儒道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千字,《人民政协报》2008年5月5日。《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4千字,《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天生德于予”别解》,2千字,载《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Looking at Globalism fromthe Ancient Chinese Organicizing World,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Spring 2008, published by Global ScholarlyPublication, New York.《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8千字,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6月出版。《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德”“欲”之际――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33千字,载《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10千字,《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连载。《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编《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2007年版。《以“五经七典”代“四书五经”》,20千字,《中国儒学年鉴》(2006),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6年版。《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从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看当代全球化趋势》,11千字,《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4日、4月18日、5月16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10千字,《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2千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14千字,《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帛书〈要〉篇考释》,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儒学复兴》,载《儒学与全球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10千字,《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1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7·5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31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五行〉考释》,40千字,《论衡丛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版。《〈五行〉考略》,6·5千字,载《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本体诠释――早期道家宇宙论的演进》,23千字,《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2·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11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2年第1期。《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20千字,《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12千字,《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代信仰危机》,4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0年第2期。《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原题《“中体西用”新释》,32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需要重写》(记者访谈),2千字,《北京日报》1999年6月9日。《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6千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23千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自由何须逃避--回应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9千字,《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3千字,《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13千字,《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23千字,《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孔子学易考论》,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从道论到心性之学--老子哲学之建构》,20千字,《哲学与文化》(台湾)1997年第4期。《儒学与现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纪》1997年第1期。《庄子形上学新论》,20千字,《学术界》增刊《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15千字,《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心本性的丧失与复归--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学〉新论--兼评新儒家的有关论述》,23千字,《新儒家评论》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庸〉成书辨证》,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以“自然”的本义观照老子哲学之底蕴》,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谈由生、命、才、德诸范畴构成的庄子人性论》,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老子的宇宙论与规律论新说》,12千字,《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考辨》,9千字,《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试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道路》,9千字,《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11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儒学的发展与孔子形象的演变》,12千字,《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重新考察思维、认识、意识诸问题》,16千字,《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打倒孔家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4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孔子言行资料辑录源流》,11千字,《中国哲学史》1989年第3期。《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迷》,13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3千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9千字,《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9千字,《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在山东生活的东夷人为什么崇拜鸟?

  研究发现,图腾崇拜是远古时期不同地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氏族部落中是否存在图腾崇拜?近日,就东夷先民的鸟图腾崇拜现象,本报记者采访了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东夷族人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哪些文献与考古资料提供了佐证?
  刘德增:《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是关于商人起源的一个传说:阳春时日,一条河溪中,三个女子尽情沐浴。忽然,一只玄鸟(燕子)飞过,坠落一卵。三人中,名叫简狄的那位捡来吃了,竟因此怀上了身孕,生下了儿子契。这也是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关于“玄鸟生商”记载的版本,《列女传·母仪传》《史记·三代世表》、郑玄注《诗经·商颂·玄鸟》、王逸注《楚辞·天问》等,皆用这个版本。另一个版本说简狄将玄鸟卵放在筐里孵化而生子,这个版本见于《吕氏春秋·音初》《拾遗记·殷汤》等文献。
  嬴秦也有类似的传说:女修纺织,看见玄鸟产了一个卵,取来吃了,由此生子。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西周初年,嬴秦西迁。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嬴”条:“嬴,少昊氏之姓。”《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氏“以鸟为官”,这些“鸟官”以凤鸟为首,共有24种。这个凤鸟部落栖息在今山东中部泰沂山地的周边地带。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子羔》中也有“玄鸟生商”传说,且更为原始,还保留了一些图腾神话的痕迹。
  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鸟崇拜的内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还有一种独特的含球习俗。据推测,含球习俗应与图腾繁殖仪式有关。石球或陶球状如燕卵,含球乃是取象于简狄吃燕卵而生子。
  诸如此类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与英国人J. 朗格最先记述的图腾崇拜颇为相似。图腾崇拜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把某种动物、植物等奉祀为先祖,是图腾崇拜最基本的特征。“玄鸟生商”与“玄鸟生秦”的神话传说具备了图腾崇拜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学界掌握的这些材料来看,东夷族人体现出何种样态的图腾崇拜?这种崇拜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
  刘德增:东夷人又名“鸟夷”。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鸟夷”曰:“此东北之夷,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东夷人穿衣打扮、容貌举止都模仿鸟的样子。在《山海经》《史记》等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东夷人“鸟身”、“鸟首”、“鸟喙”之记载。大汶口文化有变头与拔牙两种奇特的习俗,当是东夷人容貌取象于鸟的两种手段:变头是模仿鸟的头部,拔牙乃是象征鸟嘴。
  远古先民崇拜鸟根源于物候崇拜。检视《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的诸鸟,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是候鸟,如:玄鸟(燕子),春分来,秋分去;伯赵(伯劳),夏至始鸣,冬至止;丹鸟(黄莺),立春始鸣,立夏止;祝鸠(鹁鸪),天将雨,鸣声甚急;鸤鸠(布谷),谷雨始鸣,夏至止;鹘鸼(鹘鸠),春来冬去。而作为诸鸟之首的凤鸟,则是“知天时”之鸟。
  在远古时期,候鸟就是先民们的气候气象“预报员”,它们正是因此而受到先民们的崇奉。《左传》昭公十七年曾明确地指出它们掌管历法、节气的职能,如:凤鸟氏为“历正”,总管历法事务;玄鸟氏为“司分”,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氏为“司至”,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氏为“司启”,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氏为“司闭”,掌管立秋,立冬。各种按季节来去、鸣止的候鸟构成一部“鸟历”。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些族群内部共有的图腾崇拜、宗教观念,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刘德增:少皞氏部落崇拜的24种鸟,可以视为24个氏族,24个氏族又组成“五鸟”、“五鸠”、“五雉”和“九扈”四个胞族,这四个胞族又组成一个以“凤鸟”为首的部落。鸟图腾崇拜构建了氏族—胞族—部落三级社会组织。
  鸟图腾崇拜与文字的起源也有密切关系。迄今为止,在山东宁阳堡头,莒县陵阳、大朱村、杭头,诸城前寨,安徽蒙城尉迟寺等六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刻划符号28个标本。特别是和两种刻划符号,出现频率最高,分布面积最广。据推测,这两种符号与鸟图腾崇拜有关,应为“阳乌”负日飞行。
  文字最初是祭司、巫师记录神灵语言、传达神灵旨意的一种工具。大汶口文化刻划符号的载体——陶尊,是一种礼器。大汶口文化刻划符号在原始宗教信仰中有“神的语言”的意味。鸟图腾崇拜形成的风俗习惯,造就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成为从部落到国家演变的基础之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