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出版社

2023-12-11 22: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出版社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是外语类核心刊物,中文CSSCI扩展来源刊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的基本信息

中文开本:16K曾用ISSN :1003-3831曾用CN :50-1026/H邮发代号:78-95语种:中文创刊年/曾用名:1980/ 大16开

何道宽的文化研究

1. 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2. 比较文化之我见,《读书》,1983年第8期3. 文化的层次分析和系统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 年第1期4. 文化的层次分析和系统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 年第1期5. 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崇二的心理定势,《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1990年第 2期6. 呼唤比较文化的新局面,《外国语》,1991年第4期7. 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深圳大学学报》,1994年第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4年第5期转载8. 试论中国人的隐私,《深圳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9. 水向高处流,《今日东方》创刊号,199610. 中国历史文化,载《英汉翻译类典》,重庆出版社,199711. Chinese Privacy,载《跨文化交际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2. 《跨文化交际研究》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13.《比较文化的新局面》,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9年第3期转载14.《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深圳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2000年第二期转载。15. 《和而不同息纷争--全球化与进程中的文化调适》,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16. 《比较文化研究的新局面--评国内首批跨文化交际学专著》,载《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7.《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18.《麦克卢汉在中国》,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19.《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现代传播2000年第6期

刘波的主要成果

一、著作类1.Les < > de Baudelaire, I - Genèse et expérience poétique, Paris, L’Harmattan, 2004.(专著)[《波德莱尔〈巴黎图画〉研究,第一卷,作品的生成与诗歌经验》,巴黎,拉马丹出版社,2004年。]2.Les << Tableaux parisiens >> de Baudelaire, II –L’Expérience esthétique, Paris, L’Harmattan, 2004. (专著)[《波德莱尔〈巴黎图画〉研究,第二卷,美学经验》,巴黎,拉马丹出版社,2004年。]3.《法汉大词典》(上、下)(合作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4. 《波德莱尔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二、论文1.书写“生活的另一面”:论塞利纳小说《茫茫黑夜漫游》,《文心》(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2.波德莱尔作品汉译回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3.法语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报告2007,《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报告2007》,重庆出版社,2008年。4.2001-2005年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5.La Traduction chinoise des oeuvres de Baudelaire, France-Chine : migration de pensées et de technologies, L’Harmattan, 2007。6.法语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报告2006》,重庆出版社,2007年。7.Pourquoi intégrer la littérature dans la didactique de la langue ?,Synergies-Chine II,Gerflint, 2007.8.探索“象征主义”的现代资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9.<< Oxymore >> et le paradoxe de la civilisation,《法国研究》,2006年第1期。10.从“桑夫人”到“桑这个女人”——波德莱尔眼中的乔治o桑,《国外文学》,2006年第1期。11.“矛盾修辞”与文明的悖论,《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12.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13.《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2004)》选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4.波德莱尔与法国浪漫主义思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15.Une odyssée spirituelle : l’éternité en un jour,《法国研究》,2003年第1期。16.论《巴黎图画》的隐秘结构,《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17.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1期全文转载。18.La Disposition cyclique des <>,《法国研究》,2002年第2期。

刘立辉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1.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2. 《洛丽塔》中的大众文化与纳博科夫的文本生成策略(合作)。《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3.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清教哀诉叙事与文化身份焦虑(合作)。《求索》2015年第3期。4. 白色菲利斯统治下的黑人:《宠儿》的身体叙述(合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5. 含混的文化民族主义:叶芝早期文化取向的症候式分析(合作)。《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5期。6. 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7. 爱伦坡小说中的裹尸布评析(合作)。《外国语文》2014年第2期。8. 巴罗克文化与17世纪英国诗歌的文体生成。《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9. 神圣与世俗之间: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欧洲巫术文化传统(合作)。《外国语文》2013年第4期。10. 艾米莉狄金森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5月第15辑11. 早期现代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现代性(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5月)12. 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转载(第63-65页)。13. 从舞台到页面: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14. 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月)。15. 神性、理性与知性:十七世纪英国诗歌中光的圣经隐喻(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2年第2期(6月)。16. 身体不能沉受之重:<圣经旧约>中的女性身体焦虑(合作)。《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17. 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18. 何时待到牧人归(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1期。19. 文明面具与权力疯癫:品特政治剧《送行酒》的福柯式身体解读(合作)。《前沿》2011年第20期。20.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性别空间叙事探究(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4期。21. 迷惘一代身体的伤残与放逐(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22. 宇宙之轴:T. S.艾略特诗歌中的秩序文化观(合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23. 想象的身份寻求之旅(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24. 荒野、先知与十字路口:艾略特《情歌》的新英格兰叙事图景(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25.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观念与文学发展形态(合作)。《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26. 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合作)。《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27. 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华中学术》第3辑,2011年5月。28. 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3期。29.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状态下的等待行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十二辑(2010年春)(2010年6月)(CSSCI集刊)。30. 媒介转换中的文学综述(合作)。《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31. 规训辩证法: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福柯式解读(合作)。《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32. 天父神话的断裂处(合作)。《美国文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33. 马维尔诗歌中的巴罗克时间主题(合作)。《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34. 变形的鱼王:艾略特《荒原》的身体叙述。《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35. 艾略特《荒原》时空主题研究(合作)。《走近经典--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6月。ISBN 978-7-5600-8396-4。36. 读诗和读园的诗学探索(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37. 情、才、艺的统一--王富强散文诗论。载《他从新的地平线上走来--阅读王富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059-6029-9。38. 《荒原》的身体叙述及其诗学旨趣。《美国文学研究》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39.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三峡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8年第6期。40.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合作)。《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4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身体叙述(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42. 美国经典诗歌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43. 末世论与斯宾塞诗歌中的宇宙时间观。《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44. 个人主义与华兹华斯的诗学观(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45. 时间意义的生存机制(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46.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liot. London: Continuum 2007).47.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ol.12, No.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48. 宇宙时间和斯宾塞《仙后》的叙事时间。《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49. 叶芝象征主义戏剧的伦理理想。《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50. 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51. 《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52.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53.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拯救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54. 《四个四重奏》引语解读。《国外文学》2002年第3期。55. 作为话语形式的诗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56. 弥尔顿的诗学观。《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57. 弥尔顿早期诗歌的神秘主义倾向。《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58.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59. 《时间与存在》的后现代意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60.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61. 英语创造教育的目的、范畴和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62. 《四个四重奏》主题结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63. 康拉德:听众与谎言:《黑暗的中心》的叙事结构与阅读效应。《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64. 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超语义特征。《外国语》1996年第4期。65. 现代诗歌的叙述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66. 乌托邦的经验秩序与嬉戏的语言指归:英语后现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外语与翻译》1996年第2期。67. 《四个四重奏》的象征主义机制。《中外诗歌研究》1995年第2-3期。68. 语境结构和诗歌语义的扩散。《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69. 生命哲学的诗化耗损:有关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新探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70. 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合作)。《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71. 生命流程的深层意蕴(合作)。《名作欣赏》1993年第2期。72. 马克吐温的《苦行记》及其喜剧特色(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73. 泥土深处的语言芳香--略评陈笑海组诗《远方柔情》。《石首文艺》1992年第3期。 专著、教材等:1.《生命的和谐:斯宾塞〈仙后〉内在主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2.《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撰写第14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高级文学翻译》(副主编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4.《综合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精读)》第五册(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5.《CET-4作文辅导》,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6.《莎士比亚故事全集》(合编),重庆出版社,1998年7.《加拿大百科全书》(参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8.《英语教程》(合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