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学报共有三个版,分别是: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教育与教学研究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三个版中,无论哪个版都不是核心期刊。
[摘 要] 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发挥区域游戏活动的价值,幼儿园要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科学投放材料;开发活动区的公共价值,尝试打破班级界限;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指导策略,重视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是对人生的模拟,是对未知的探索。幼儿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景中模仿与再造的实践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教育形式。[1]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因此幼儿园应多开展区域游戏活动,以个别化学习弥补集体教学的缺陷,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一、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科学投放材料
在当前学位紧张的情况下,多数公办幼儿园在满负荷运作。面对这一现实制约,本着节约的精神,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首先,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加,很多幼儿园面临活动面积较小,且各班级孩子人数较多,班级物品摆放比较拥挤的问题。这导致在开展游戏时总要浪费很多时间去摆放材料,孩子的游戏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也影响了游戏区域的布置。为缩短游戏前大量摆放的时间,减轻老师们的负担,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幼儿园可以将走廊、美术室、科学发现室、幼儿图书室等辅助性教学区合理利用起来,并给每班配置相应的区角柜,摆放幼儿游戏所需的材料,由此解决这一问题。[2]
其次,要充分发挥全园教职工的聪明才智,与幼儿一起动手布置区域环境,这样既能锻炼老师和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材料。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空易拉罐做成分割区域的小栅栏,废旧的奶箱和水果箱则变成“娃娃家”游戏中的小电冰箱、小洗衣机、小桌子、小椅子、小电脑、小空调等。
二、开发活动区的公共价值,尝试打破班级界限
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游戏的教育价值,同时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量,幼儿园可以打破班级界限,让区域活动更活。由于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3]而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活动,因此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应由幼儿自己设定游戏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这就要求各班的游戏区域有尽可能多的材料,能够创设出尽可能丰富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在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和布置上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如果一味地让老师更换游戏材料或游戏内容,就会加大老师们的工作量。如果将各班游戏在班组内交换,就既能节约材料,又给幼儿提供了不断面对新的人、事、物及情境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宽广的交往空间。孩子们在交往中的对象、担当的角色、操作与交流的方式与过去那种一味由教师安排的方式相比,都将有很大的改变。
随着“区域交换”的出现,众多的人、事、物组成错综的关系,使幼儿遭遇更复杂的问题情境,班与班之间出现了合作、竞争、谦让、为班集体争取荣誉等活动,幼儿从中体验到更丰富的社会性情感。区域的交换由此大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与社会性活动经验,提高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指导策略,发挥教师引导的积极作用
区域活动本是能够满足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需要的有效活动形式,但是目前教师在区域指导过程中常常运用一些指令性的语言,如“这样做不对!”“你应该这样做!”等,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干涉,替代孩子思考与行动,是不利于儿童自主学习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以下“开放性”的指导策略,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
(一)善退――“转让式”语言的运用
孩子总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许不愿意自主地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会更多地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那就是向教师求助。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妨试着把问题转移,让孩子欣然、主动地接受挑战。如在建构区里,孩子们都想用积木搭建高架桥。可是搭了一段时间,桥只搭了一半,始终没有成型,孩子们处于简单摆弄的状态。当老师经过时,孩子们开始求助。这时老师故意露出诧异的眼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怎么搭好?谁能帮帮我吗?"一个孩子主动上前回应道:“老师,看我来给你搭一个吧。”这个孩子边说边和身边的其他孩子一起继续游戏起来。
(二)善推――“暗示性”语言的运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而现代的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地发生转变,教师更多地需要观察孩子的变化,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需要,推动孩子不断进步,而探索过程仍然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4]暗示即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将游戏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孩子,而是通过相对间接的语言介入,帮助孩子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幼儿园中大班,孩子们对教师暗示性的语言已经能够较好的领会,这不但可以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游戏奠定了基础。如在美工区里,孩子们正在制作高楼,有个男孩直接选择了较难的制作方法,用剪刀剪开牙膏盒,但是尝试了十多次,还是没有成功,他有些气馁了,将盒子、剪刀一把甩在桌上。这时,老师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指指旁边的小朋友说道:“你看,佑佑做得真不错!”这个小男孩一看,很快就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便试着用同伴的“先折再剪”的方法进行制作。不一会儿,一座高楼便呈现在他面前了。
(三)善引――“建议性”语言的运用
如果说幼儿是水,那么教师就是“引水之人”,因为有了有效的.“引导”,才会有后来的“渠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因为随着教育形式的转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拉着孩子的手向前走,更多的是给孩子指个方向,让孩子自己走,因此巧妙的引导、有效的推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性的语言常常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方向指示,如“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子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角色活动区里有个小银行,游戏开始时取钱的人很多,但不一会儿,取了钱的幼儿各自忙碌去了,偶有一两个人来“取钱”。银行管理员开始变得无所事事,心里可着急了,还不停地念叨:“怎么没人来取钱啊?”正当这位孩子要离开时,教师出现了,并要求在银行里取钱,同时她还有意地询问道:“银行里还有多少一元、多少五元的钱啊?帮我数一数。”这使幼儿发现除了“存取款"的游戏,还可练习“数钱”的游戏。后来,他还尝试着计算钱的数量,从而使得消极等待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四)善评――“辨析式”语言的运用
发掘幼儿游戏中的闪光点,展示区域活动的成果,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区域的成果,还能为游戏延伸打下伏笔,帮助幼儿迁移经验,从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幼儿下一次开展区角游戏活动提供行为与情感上的支撑。在评价的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辨析式”或“设疑式”的语言来引发孩子的讨论。这种语言最能引发孩子间的互动,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幼儿之间互相辩驳,其中“说”的过程是经验的共享;“辨”的过程是智慧的碰撞;“析”的过程则是观点的提升。通过简短的“说、辨、析”三部曲,孩子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如大班的“宝贝厨房”游戏结束了,大家安静地坐下来。这时老师问道:“刚才我发现斌斌和乐乐都在小厨房里切黄瓜,你们分别用了什么办法?”斌斌:“我直接把黄瓜给拗断了,就是样子不太好看。”乐乐:“我用圆口的蛋糕刀切,切的时候把汁都压出来了。”老师:“那大家觉得谁的方法更好?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讨论开了,最终大家决定用破的泥工板来做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何桂香.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44.
[2]汪荃.区域游戏与主题游戏的融合: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89.
[3]向建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4]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O,(4).
曾任张掖师专(现已升格为河西学院)英语系教师、河西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河西学院英语系秘书、河西学院英语系办公室主任等职。1997年7月被评为张掖师专优秀教师。现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副教授,同时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国英语教学》、《社科纵横》、《河西学院学报》、《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26篇,参编教材一部(任副主编),主持并完成院级教科研项目一项、院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项。主要科研成果目录(与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相对应) 1.英语介词短语作表语时的动词意义探讨《张掖师专学报》 1996年第1期2.王翰《凉州词(一)》的理解与英译《社科纵横》 1998.53.朝圣者众生相《宿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4.《维纳丝与阿多尼》主题新探《社科纵横》 2001年第4期5.英语语篇标记研究《河西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阅读理解问题类型分析《中国英语教学》 2003年第 4期7.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特点分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On the Informed Use Of IT in ELT Classrooms《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年第5期9.知识的彼岸是什么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领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1.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听说技能领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2.影片《音乐之声》女主人公玛利亚性格特点及其现实意义和田师专学报 2005年第3期13.对人类命运的艺术性思考----短篇小说《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沧桑》2007年第2期(总第86期)14.英语借代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0期15.“素质教育”一词的理解与英译《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16.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词典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沧桑》2008年第6期17.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词典使用策略变化趋势调查与分析《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18.常见英语词典对and引导从句现象的不平衡处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19.《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沧桑》2009年第6期20.《墙上的斑点》结构形式分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21.《墙上的斑点》的元小说特征分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