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疆草原旅游资源论文

2023-12-11 07: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疆草原旅游资源论文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是新疆面临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新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弱势,难得历史机遇与挑战,立足新疆实际,避其弊取其利,以全新的发展思路促进新疆跨域发展,建设人民幸福、环境美好、和谐安定、团结文明的新疆,有必要对当下新疆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1.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优势
  (1)丰富的资源优势
  资源丰富是新疆的一大优势,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80.7%;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新疆风能资源丰富,拥有小草湖、达坂城、罗布泊等九大风区,可开发利用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又是我国风电研发较早的地方之一,为风电开发奠定了基础;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797小时,光热资源开放潜力巨大;另外,区内还有优良的牧场,也是我国主要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
  (2)独特的地缘优势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处祖国最西部,周围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是中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是我国面积最大、毗邻国家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具有与多国接壤的地理优势,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目前,境内现有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国家批准的开放县(市)75个,控制对外开放县(市)8个,已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重要大通道和桥头堡。
  (3)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在中国旅游资源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至少拥有56种,居全国之冠,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新疆自然景观别致,以“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地貌,构造了雪山、草原、湖泊、沙漠、绿洲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著名的自然风景区有喀纳斯、那拉提草原、慕士塔格峰等,奠定了新疆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新疆又是多种宗教文化的交汇之地,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宗教文化资源是民族的象征,有著名的楼兰遗址、香妃墓、柯尔克孜千佛洞等著名人文景观;新疆又是多民族聚居区,民俗旅游资源独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和风情习俗绚丽多彩,包括民族建筑、饮食、服饰、歌舞、工艺、礼仪等,都是取自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2.新疆跨域式发展的劣势
  (1)观念、人才是发展的最大障碍
  新疆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而陈旧。长期以来,形成了外地人才不愿来,本地人才又大量外流的现象,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多万人,人才资源严重匮乏,远不能适应现在大发展大开发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及偏远贫困地区人才严重不足。
  (2)资源环境发展的制约
  新疆正处于由传统经济快速向现代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新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出现资源掠夺性开采,资源地质储量、生态存量与资源开发、供给能力形成了约束,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新疆许多地方被划分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发展不仅面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还面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天”条件不足的困境。
  (3)交通运输的制约
  新疆深处内陆,远离中东部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犹如新疆的生命线。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交通建设史上出现了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新疆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新疆航空运输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国机场数量最多的省区。然而随着新疆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推进,货运量和客运量的快速增长,新疆交通运输仍面临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运输承载能力与新疆快速发展不协调、道路运输服务亟待加强等问题。
  3.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疆作为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对外开放的西部桥头堡,为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新疆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的发展和重点地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大通道”的内涵更为丰富,为更好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为新疆“双向开放,东进西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2)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展开
  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又给新疆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此次援疆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全国19个省市及企业大力支援,其中包括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和西部的霍尔果斯建立特殊经济开发区,掀起了支援建设新疆的新阶段新高潮。来自祖国各地的援疆人才齐聚新疆,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对口援疆作为推进新疆跨域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给新疆带来又一新的发展机遇。
  (3)国家战略基地的确立
  新疆的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赋予新疆越来越多的重要战略定位,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果畜四大生产基地、大型油气生产和储备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还要努力建设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为新疆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4.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威胁
  (1)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又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集散地。从地缘角度来说,新疆与中亚山水相连,在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亚局势的变动对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中亚的政局动荡已久,随着国际势力的侵入与干预,中亚局势越来越复杂多变。近年来,新疆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都是“境外指挥、境内行动”,如乌鲁木齐“7·5”事件,新疆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民族团结工作将面临新的考验。
  (2)疆内社会形势依然严峻
  新疆的问题不只是历史问题,也有不少现实问题。随着新疆开放建设,对少数民族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问题并未得到及时的解决;另外,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不尊重地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屡有发生,引起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都或多或少的起到加剧和激化矛盾的作用。面对新问题、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创新型社会管理,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管理理念。
  (3)激烈的国际竞争
  边境贸易是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出口的主要商品涉及服装、鞋帽、箱包以及建筑材料和设备、农产品等,边贸进口的主要是资源性产品。随着新疆周边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直接影响到新疆对外贸易的进展;随着经济发达国家进入中亚市场,又增加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强劲竞争对手。从新疆发展现状分析,新疆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实现新疆跨域式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转变发展思路和政府职能,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疆特色旅游业,努力开拓挖掘“沙产业”,积极探索新疆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新疆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社会稳定跨上新台阶,真正实现新疆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建设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新疆。

求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战略的相关论文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新疆那拉提大草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和评价

那拉提草原风景区,位于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交错的河道、平展的河谷、高峻
的山峰、茂密的森林交相辉映,每年6月至9月,草原上各种野花开遍山岗草坡,红、黄、蓝、紫五颜六色,将草原点缀得绚丽多姿。优美的草原风光与当地哈萨克
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观光度假区。
“那拉提”是蒙古语“太阳”的意思。传说成吉思汗西
征时,术赤率领的中路军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了三天两夜,时值春日,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乏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织
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官兵们大叫“那拉特,那拉特”,那拉特逐渐变为了那拉提,于是便有了那拉提的美
称。

那拉提草原风景区是伊犁9大草原中旅游开发最早的草原,是自治区级名胜风景区和国家AAA级名胜风景区,现已建成旅游功能齐全的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和旅游度假村,每天可接待上千人入住。近日,那拉提风景区被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评审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三项体系认证。三项体系认证同时通过,在全疆景区景点中尚属首次。目前,那拉提风景区属目前,那拉提旅游机场已经修建完成,游客可从乌鲁木齐乘飞机直达那拉提草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