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12-09 08: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学校现设中文系、数理系、政法系、外语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管理与经济系、艺术系、体育系、农学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亚洲微电影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 数理系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成立最早的教学系之一,从事专科层次教育已20余年的历史,担负着为我省的基础教育培养和培训合格师资的双重任务,在这20 年中, 数理系全体教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励精图治,严谨治学,奋发向上,走过了一段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现有在校学生规模已达1000余人。数理系现有专业教师3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助教18人,硕士研究生16人,5名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学位。教师专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数理系坚持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开设有数学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理科)专业、生物教育专业、物理教育专业、化学教育专业、计算机系统维护及茶叶生产加工专业共七个专业,其中数学教育专业现于申报并被省教育厅获准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政法系是在1977年开办的临沧师专班政治课教研组基础上于1984年4月创建,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最早成立的4个教学系之一。政法系前身是临沧教育学院政教系,建系初期,主要为临沧地区培养合格的中学政治、历史教师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先后开办了电大政教、政史、劳动经济、金融、财会、法律、边贸、档案等九个专业。2002年9月,开始面向全省招收三年制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2004年开始面向全省招收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根据专业发展需要,2004年10月音乐、美术、体育三个教研室从政教系分出,成立艺术与体育系;2007年4月,思想政治教研室和法律教研室从政教系分出,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政法系现有学前教育、市场营销、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四大专业。设有政治经济教研室、历史教育教研室、教育心理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室。我系除承担本系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外,还为全校各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中国通史、历史、珍爱生命等公共课程。同时,还承担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等专业本、专科的教学辅导、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外语系成立于1985年,是该校成立较早的系科之一。外语系办学20多年来,为临沧市初级中学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并给临沧市外语教学、教研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长期以来,为社会提供各级各类外语培训及口、笔译服务,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新世纪,外语系规模空前发展壮大,如今已形成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教师总数42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讲师8人,助教30人,英国籍教师2人。全系在校学生26个班,近1075人,占全院学生数的35%。外语系共开办英语教育、英缅双语两个专业。外语系培养的学生,素质全面,社团工作能力强,尤其以文艺、体育见长,在全校文艺汇演中系代表队多次夺魁,在历届校级运动会中均获团体第一名,并多次荣获团体组织奖。在2004年全省外语写作大赛中外语系选送的参赛学生荣获全省专科组第一名,在“2005全国CCTV英语演讲比赛”中,外语系选送的参赛学生荣获三等奖。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开始招生,隶属于政教系;2005年成立艺术与体育系;2013年成立艺术系。艺术系目前有高中起点三年制和初中起点五年制两种学制,专业分教师教育和高职教育两种类别,具体专业有音乐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雕塑专业。艺术系在不断发展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配合,抓牢抓实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基本功,艺术系发展至今,每年“专升本”成绩位居全校第一,年就业率98%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艺术系共有教师31人,音乐专业方向17人、美术专业方向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硕士、在读硕士12人。艺术系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比赛,近三年来,有42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本系自编教材《简笔画教程》获云南省精品教材,发表专著两部,完成省级以上课题两个,参加省级、国家级课题两个,近三年全系发表论文100余篇 。 体育系下设公共体育教研室、专业教研室两个教研室和三年制体育专业、五年制体育专业,今后专业领域将不断拓展。公共体育教研室设教研室主任1人;三年制体育专业、五年制体育专业各设置1名专业负责人。公共体育教研室下设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负责人1人。体育系目前共有教师21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助教5人;硕士10人、在读硕士5人、本科学历6人;体育系目前共有8个教学班级,共有160个学生,其中三年制学生有68人,五年制学生有92人;教研方向分别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健美操、游泳等 。 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2004年9月,现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五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54名。建系以来,信技系始终坚持以市场和专业需求为导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为根本,力求教学全过程锤炼学生技能。近年来,有多名学生在省级、国家级计算机应用技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杨芳同学在“正保教育杯” 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荣获了全国一等奖。岂今为止,信技系已为云南省各州市输送了近千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分布在电脑设计、营销、数字化管理、软件开发、教学培训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岗位,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多数学生经过几年的奋斗已经成为所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声誉。信技系师资队伍建设结构合理,有专业负责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并聘请了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兼职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培养锻炼了一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0名,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20人,助教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老师占全系教师总数的96%;有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专业负责人5名,双师素质教师23名。教师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素质结构合理,教学成果显著。  近年来,信技系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成绩得到了社会、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的肯定,有多人次获省级教学、科研奖励,并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两项,参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多项,主持在研省级课题多项。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校级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单位和ITAT就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 管理与经济系是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相结合,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单位。管理与经济系根据社会对管理与经济类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状况,大力深化专业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现已开设经济管理、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会计电算化、会计、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等九个非师范类专业。我系坚持德育为先,质量立系,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成立以来,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专业实习实训,重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就业渠道广阔。毕业生因专业知识面广,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较强,往届毕业生已实现全部推荐就业。管理与经济系毕业生均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诚挚感谢社会各界对经济与管理系的关心和支持,热烈欢迎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保险和经济管理部门选聘经济与管理系毕业生! 农学系创办于2006年,现涵盖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畜牧兽医四个专业,其中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我省特色专业。本系现有专职教师18人,学生230人,生师比为12.78:1;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助教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约占38.8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位教师11人,本科学位教师6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约为66.67%;外聘兼职教师22人,专兼比约为4:5。校内实训室总面积达1260m,生均实验室面积约为6.77m,包括茶叶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艺茶道实训室、茶叶综合实训室、茶叶深加工实验室、植物生理实训室、植物学实训室、作物种质资源实训室等8间;校内实训基地有茶树扦插苗圃1处、生产茶园1处、生产试验基地1处3。校外实训基地有正大集团(云南区)、云南滇红集团、云南澜沧江企业集团茶叶分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公司、云南和成集团茶叶有限公司、临沧华洋畜禽养殖公司、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基地等15处。在承担教学基础上,农学系全体教师还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各项科研工作包括:申请国家专利1项;参与“五优稻一号”、“五优稻二号”水稻选育工作;参与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子项目(2003AA207060-5)研究;参与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LRB04-217)项目;参与完成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05-32);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Y211),主持云南省精品课程《茶树栽培技术》,主持云南省高职教育研究会高职教育科研课题(2011YGZ08)研究;主持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门;主持校级课题8项。目前,农学系还承担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对外国际交流特色项目1项,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1项。同时,在《作物杂志》、《长江蔬菜》、《核农学报》、《北方园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20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33篇,省级核心期刊40篇;同时,撰写学术著作3部。在此基础上,或各级奖励若干项。农学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始终以“立足临沧,面向云南,辐射周边”为指导思想,坚持“服务地方、突出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近年来,人才培养成绩显著,2009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100%。现在有多家企业与我们专业预订毕业生,比如正大集团,已与我系09级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签订毕业协议,另外,接收10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该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接收11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假期到正大集团进行实践;樊梨花林业有限公司也与我系09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签订了毕业协议;临沧健身茶叶有限公司已与我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达成意向性协议,顶岗实习结束后可以留在该企业工作,同时接收大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到健身茶叶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目前云南白药集团下属分公司凤庆茶叶有限公司也在招聘农学系学生加盟该公司。所以,农学系各个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非常看好 。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以下简称思政部)成立于2007年3月,是直接隶属于学校管理的副处级教学组织机构,主要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三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云南省地州专科院校中,第一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秀等级评估。设四个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三生教育”教研室。现有专兼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助教4人;博士学位教师1人,硕士学位教师18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骨干教师2人,云南省“三生教育”骨干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学校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2007年成立以来,共有17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1项,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2项;20余项教科研成果获校级以上奖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写集体讲义2本;编印学生文集3本。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该团队为云南省第一个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精品课程1门。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获第六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先后获得临沧师专先进基层党组织、临沧师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单位、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思政部秉承立德树人的校训,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为”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理论指引,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和边境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可以转专业吗?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可以转专业吗?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转学实施办法

为维护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本校学习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学。

(一)学生确有专长,并有相关成果证明,转学更能发挥其专长的;

(二)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就读学校所在地的二级甲等以上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学校继续学习,但尚能在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

(三)因突发事件造成某种特殊困难,经在读学校认定,不转学则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

(四)其他特别需要转学的,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第二条转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原则上在相同或相近专业之间转学,确因特殊原因需转学且转专业的,一般要求至少降一级;

(二)转学学生高考分数不得低于转入高校当年相同或相近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三)因家庭发生变故或水土不服需跨省转学的,原则上只能转回生源地高校。同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原则上不得以水土不服为由申请在同城高校间转学;

(四)通过普通“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的,严格按照专升本专业转学;录取为中职与高职专科“3+2”分段培养的,中职阶段转学报职成教处,高职阶段转学按照规定办理。

第三条有下列情况的学生,不得转学:

(1)入学未满一学期或者毕业前一年的;

(2)高考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同一生源地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

(3)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4)以定向就业招生录取的;

(5)无正当转学理由的。

学生因学校培养条件改变等非本人原因需要转学的,学校出具证明,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转学到同层次学校。

第四条转学程序

(一)转学由学生提出申请,说明理由,转出学校同意;拟转入学校要严格审核转学条件及相关证明,符合本校培养要求且学校有培养能力的,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或者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可以转入。对拟转学学生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姓名,转出、拟转入学校和专业名称,入学年份,录取分数,转学理由等)通过学校网站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二)省内高校之间转学,转出、转入学校双方在《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以下简称《转学申请表》)签署意见并盖章,由转出学校报省教育厅审核,省教育厅审核后,方能办理相关转学手续。

(三)跨省转学,由转出、转入学校双方在《转学申请表》签署意见并盖章后,先报转出学校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转入学校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待以上审核全部通过后,方可办理相关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

第五条受理时间

省教育厅每年集中两次办理转学确认工作,受理转学材料时间为每年6月1日—6月30日、12月1日—12月31日。学校应按规定时间集中向省教育厅报送转学材料。转学材料的报送及办理工作由转出或转入学校学籍管理部门送省教育厅高教处办理。

第六条学校办理转学确认手续时须提交以下材料:《转学申请表》一式四份(跨省转学一式五份),转入、转出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负责人和校领导签名并加盖学校印章;学生当年招生录取新生名册复印件一份,加盖学校招生部门印章;转入高校相关专业录捡表一份;学生已修课程成绩单一份,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印章;学生表现鉴定书一份,加盖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印章;校、院两级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会议纪要;转入高校对拟转学学生相关信息的公示截图,加盖公章;符合转学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