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滇西师范学院学报

2023-12-10 23: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滇西师范学院学报

《爸爸爸》作为韩少功具有代表性的寻根文学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巫楚文化特征。封闭落后的寨子里充斥着荒谬怪诞的民俗传说,还有一个诡异的、永远长不大的弱智“怪物”丙崽。作者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调和浓重的湘楚文风书写了一个部落的兴衰史,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表现了传统文化中残存的糟粕产生的影响。

作品表现出了典型的巫楚文化特征,这使得文本有了一种光怪陆离、浪漫神秘的色彩。作为《爸爸爸》的故事主线——鸡尾寨和鸡头寨的斗争,其厮杀的原因就充满了楚文化中“信巫”的特征。鸡头寨祭谷神之后灾厄未除,地上依旧大旱,村民们听了一位巫师的主意打算炸掉鸡头峰,这就惹怒了鸡尾寨的人民,他们深信“鸡头吃谷鸡尾出粪”,没了鸡头鸡尾就不出粪,寨子无法丰收。同时一些妇人通过“放蛊”从而求得延年益寿的方法也表现出了楚文化中“ 喜巫近鬼 ”的传统。

可以明显地看到,鸡头寨的祭祀方式体现出楚文化中典型的 “崇神”思想 。村民崇拜自然、敬畏神明,他们对于自然和神明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和崇敬,并一直保有祭祀、巫术的习惯,但从来不会去深究道理,例如:“为什么祭谷神不用猪羊而要用人肉,为什么杀人得杀个男人,最好是须发茂密的男人”,他们从来不会去思考。村民们只是简单执拗地相信:收成不好就要祭谷神,祭谷神必须要用须发茂密的男人。这种想法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然后因为想象再添上更多的条件要求。

楚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在于 图腾崇拜 ,准确来说,应该是对凤凰的信仰崇拜。鸡头寨遵从了楚文化中“尊凤”的传统,小说中写到,鸡头寨的人相信他们的先祖是在凤凰的指引下来到这里的,他们不相信史官的话,更相信德龙的歌。他们以凤凰为图腾,祠堂的檐角像伤痕累累的欲飞老凤,甚至最后他们与鸡尾寨武斗失败,按照族谱上白纸黑字,只留下几头牛和青壮男女做阳春,其余人也是“在凤凰的引导下,坐上了枫木船和楠木船”唱着代代相传的歌谣离开。而那些老弱病残,则是喝下了毒草汁,朝着先祖来的东方静静等待死亡。这些情节将村民们对凤凰、对先祖的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

丙崽是《爸爸爸》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是 “一个集肮脏、蛮野、蒙昧、粗鄙的历史积垢于一身的民族劣根象征体”。

丙崽出生后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爸爸”,二是x妈妈”。然而“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像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这些描述都表明丙崽是一个丑陋的、低智的孩子。他什么都不懂,不会思考,不会表达,只凭残存的本能行事,高兴的时候喊一声“爸爸”,生气的时候翻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妈妈”。

这样的丙崽受尽了村民的嘲笑欺辱,然而,村民们突然意识到他竟然能屡屡逃过生死险关,就立刻对丙崽顶礼膜拜封为上仙,甚至认为“爸爸”和“x妈妈”两句话就是泄露天机的阴阳二挂。这种荒谬、迷信的想法仅仅只是凭借想象和强行牵扯巧合,根本没有进行过任何理性思考。 丙崽是弱智思想混乱,而村民们却是愚昧一味迷信。 他们认为天灾要杀人祭谷神,相信战前砍牛头问吉凶,这些思想就这么长久地侵蚀毒害着他们而不自知。鸡头寨的村民在武斗失败后要集体迁徙,老弱病残选择了自杀,而剩下的几对青壮男女又会继续繁衍出另一个鸡头寨,那些迷信落后的思想依旧没有根除,继续之前的生活。

这个封闭的寨子就像是传统文化中没有摒弃的糟粕,而最后依旧侥幸活下来的丙崽则代表着愚昧的、落后的、迷信的、没有任何理性思考的封建文化。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根”的一部分,我们所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胡沧临.《爸爸爸》 中巫楚文化浅析[J].滇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25(4):62-70

[2]方嘉婕.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J].广西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91-94

[3]欧娟.畸形时代的精神脉象与文化症候——论韩少功《爸爸爸》人物塑造的象征意义[J].创作与评论2016,24:68-71

周明强的发表的主要论文

1.警辞例说,《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1年第1期。2.示殁号用法举例,《语文月刊》1991年第8期。3.示殁号用法举隅,《修辞学习》1992年第2期。4.释喻例说,《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4期;《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5.“超假设”修辞,《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3期;《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6.谈古汉语的对动用法,《汉语知识》1994年第2期。7.特殊假设复句的修辞功能,《营口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8.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正字问题,《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9.掌握节奏规律自觉进行语音修辞,《修辞学习》1996年第5期。10.非量词“个”的功能补说,《学语文》1997年第6期。11.论“好不AP”、“好AP”中的“AP”,《汉语学习》1998年第1期。12.“的”字短语的主要特点与界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13.论包孕句的语法结构和语音切分,全国第四届语音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年8月。14.论社会语境对交际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15.汉语量词“个”的虚化特点,《语文学刊》2002年第1期。16.句子的停延和句法结构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17.论文化语境对交际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8.论稳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的关系,《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19.论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的关系,《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20.论认知语境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中的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1.论语境意义的理解,《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22.论语境对修辞作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3.也谈新词语的特点与规范原则,《语文学刊》2003年第12期。24.关于语境的功能,《内蒙古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25.21世纪语言文字应用发展之前瞻,《汉语学报》第5期(2002年上卷,2003年10月出版)。26.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27.语言素质的两大表现与语感教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28.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修辞学习》2004年第5期。29.信息时代报刊语言的语法特点与规范,,《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0月。30.《语文课程标准》中值得斟酌的几个句子,《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第3A期。31.广告语言文明与守法意识,《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32.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33.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34.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35.“X是X”和“X归X”格式的认知分析,《语言文字学探索》,浙江省语言学会第届年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36.“X是X”和“X归X”格式的比较探析,《汉语学习》2007年第5期。37.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8.谈异体字的形成与规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39.事迹感动中国,语言撼动人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认知语用分析,《修辞学习》2008年第5期。40.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41.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2.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43.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解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44.汉语歧义句法结构的认知模式,《汉语学习》,2011年第2期。45.汉语句法歧义认知的几种方式,《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46.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模式,《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47.汉语句法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48.疑问性话语标记语疑问梯度的认知探微——以“难道”“莫非”“莫不是”“是不是”为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49.坦言性话语标记语用功能探析,《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50.汉语话语标记语“等于说”的语用功能,《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二作者)。51.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的认知探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接受美学与审美教育,《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2.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初论,《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1年第2期(收入《全国中教优秀论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3.语文课思想教育特点初论,《语文教学论坛》1991年第2期。4.语文教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温州教育》1991年第3期。5.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冗余理论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年第6期。6.如何理解文意,《高考失误与教学对策》1991年4月团结出版社出版。7.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境策略的运用,《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3期。8.试论语境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9.母语教学系统观刍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0.汉语人才语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11.与颜色有关的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二作者)。12.新词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3.对外汉语视角下的新词语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是核心吗

不知道别瞎说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是一般公开期刊。不属于核心,也不是什么校内资料。就是普通期刊。分社科版和自然科学版。社科版好像是每月一期,自然科学版是一季度一期。

张剑波的主要论著

一、学术论文:1.英国低碳国家转型国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中文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2012.1,独著。2.中国租房法律问题探讨,《中国软科学》,(校定C刊,中文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2012.1,二人合著。3.澳大利亚“碳捕获与封存”立法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法学》,(中文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2011.12,独著。4.我国破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探析,《理论与改革》(中文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2011.4,独著。5.美国破产企业的环境清理责任及其启示,《重庆社会科学》(CSSCI扩展来源期刊),2011. 4,独著。6.加拿大同性婚姻立法发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校定C刊,中文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2010.5,独著。7.美国反性骚扰司法的发展,《人民法院报》,2005.12.2,二人合著。8.语言教学中的言语配置及其策略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7,独著。9.词汇习得及汉语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影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7,独著。10.论言语配置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独著。11.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概念流利,《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4,独著。12.母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独著。13.论语言教学中的言语配置,《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1独著。14.汉语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影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5,独著。15.论情感因素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独著。16.顺应新形势的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12,独著。17.似是而非的“gate”——英语构词趣谈,《英语知识》,2002.12,独著。18.反担保适用中的法律问题探讨,《现代法学》,2002.10,独著。19.词的理据与英汉外来语的差异,《北方论丛》,2002.11,独著。20.从英语新词谈英语构词的变化,《山东社会科学》,2002.11,独著。21.五花八门的gate,《大学英语》,2002.11,独著。22.语言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9,独著。23.论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天津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二人合著,第一作者。24.从词的理据看英汉外来语的差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6,独著。25.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效力研究,《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二人合著,第一作者。26.英语构词:合成法,《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精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独著。二、主要科研项目:1.现代英汉法律大辞典,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主研人。2.基于“概念流利”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主持人。三、著作:1.《法律英语高级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参编。2.《自言自语大声说英语》,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主编。3.《法律英语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主编。4.《高分加油站·六级阅读》,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主编。5.《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阅读技巧》,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9,参编。6.《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下)疑难详释与题解》,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3,参编。7.《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疑难详释与题解》,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11,副主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