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

2023-12-09 05: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1966年仅出版试刊号1期即停刊。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正式创刊,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其他国家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新课题,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进行创造性探索”的办刊宗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报刊信息

卫兴华(1986年3月—1993年10月)杨焕章(1993年10月—1999年5月)王 霁(1999年6月—2002年9月)郭 湛(2003年3月—2009年1月)段忠桥(2009年1月—现在) 设有:本期论坛、专题研究、哲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学者访谈、学人自述、学术动态等。

如何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投稿(想在网上投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征稿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征稿 杂志类型:艺术科技社科文艺综合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秉承“关注现实,创新理论,打造品牌”的办刊理念,立足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国内外,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并注重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推动学术研究,发表了一批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优秀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设有本期论坛、专题研究、哲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学者访谈、学人自述、学术动态等主要栏目。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从2003年开始,将扩版至16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170/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5420。立足人大,面向全国,竭诚欢迎校内外学者指导、赐稿、订阅。来稿要求:
1、本刊以“经济管理”为特色栏目,特别吁请有识之士支持。
2、来稿应是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有独创性,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文字精炼,内容应遵守保密原则。文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
3、文稿应依次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同时须在文尾注明:作者、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编、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
4、正文要求:
①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②中英文摘要:中文以200字左右为宜,应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等。
③中英文关键词:反映文章主题内容名词性专业术语,以3-8个为宜,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
④正文的层次标题:应简单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社科类的层次标题的序号采用一、(一)、1、(1)、1);自然科学类层次序号采用1、1.1、1.1.1。层次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五级。
⑤文内图表:图应标明图序、图题、图位;表要求采用三线表,并标明表序、表题、表位。
⑥各类文献的注录格式如下:
a.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任选).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d.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基金项目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注明基金项目及项目编号。
6、文稿中的量、单位、符号、数字用法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7、稿件发出后3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鉴于人手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来稿请寄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箱,勿寄个人,以免延误或丢失。
编辑部E-mail:
8、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9、本刊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对来稿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或删节,不同意者请注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如何办好学术期刊

 一、《社会学评论》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的学术刊物数量相对较少,存在综合性期刊多,专业性期刊少的结构问题。所以,《社会学评论》的创办,对我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社会学评论》的创办,为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
  教育部社科司徐青森说,今天虽是《社会学评论》的首发式,但不是零起点,它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强大的学科支撑,因而可以预期《社会学评论》这本新杂志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在连续几次的一级学科的评比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都是全国排名第一。《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认为,“《社会学评论》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在一个正确的地点办了一本正确的杂志。”沈固朝教授说,“《社会学评论》是我国社会学领域新的航母。”
  二、刊物定位和特色
  刊物定位,就是要把一本学术刊物办成什么样的期刊,这是办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方向问题,也是特色问题。
  为了能办好这本来之不易的新杂志,郑杭生主编表示《社会学评论》将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办刊宗旨,切实提高办刊质量,为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教授也认为,一个刊物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正是在此基础上,刊物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刊一面”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冯小双编审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学界三本专业性学术刊物要形成一个生态,每本刊物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彼此互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姚申教授认为,《社会学评论》这个刊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在国际社会学界也是有非常响亮的名字,所以刊物可以在“评论”二字上多做文章,多刊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高自龙总编辑表示,《社会学评论》在最初刊物名称的选择上,就侧重考虑了“评论”的架构,其中一个高位的目标就是期望促进学术争鸣、学术争论,避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三、学术性与实践性
  崇尚学术,是一本学术刊物的核心,也是《社会学评论》办刊的一个宗旨。然而,学术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实践,远离现实。
  李培林认为,现在一些刊物确实存在过于“阳春白雪”的问题,很多有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发不了,从而导致了刊物内容远离当前国家政策。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认为,刊物要能从“阳春白雪”这个很高的殿堂“入世”,要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也认为,《社会学评论》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兼顾,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实践性,这样对刊物的发展也有好处。
  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则认为,学术刊物还是要有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因为学术研究往往做得比较超前,以至于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来后,很长时间也没几个人能看得懂。社会学中“阳春白雪”的文章,如果确实有水平的、有质量的,还是应该发。
  四、制度化与灵活性
  刊物制度化,是提高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刊物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上海大学张文宏教授强调,一个好的刊物离不开制度化建设,现在很多刊物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然而,刊物过度依赖制度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严格依赖匿名评审制度,就会出现原本很好的文章在匿审阶段可能被毙的问题。
  谢立中教授也说,匿名评审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情况下,编辑部可以有一点自主权,对没有通过匿审的文章,要看评审专家提的是什么问题。如果是硬伤,当然不能发;如果是有争论性的问题,视情况还是可以发的。
  《人口研究》副主编陈卫教授则认为,尽管刊物制度化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从编辑部的角度讲,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提高刊物质量还是很重要的。从收稿到发稿,每个环节都应当有严格的制度,并且严格按照程序执行,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刊物质量。
  五、本土性与国际化
  本土性与国际化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学术刊物具有很强的学术导向性,发什么,不发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为我国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导航”。北京科技大学时立荣教授认为,现在中国有很多现象、很多问题,值得中国学者去研究,而且是进行本土化的研究。本土化的风格应该在中国社会学领域获得更多的立足点。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说,现在的年轻学者讲创新,而老一辈学者则更讲坚守,即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坚守什么。今天,郑杭生教授创办这个刊物可以看出绝不只是“创新”二字,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坚守的方向,即建立“中国学派”。
  《社会学研究》执行主编张翼说,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学人提供了一个活的学术平台。只要我们力戒浮躁、立足国情,遵循严谨的学术精神,中国社会学的繁荣还是可期的,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学学派将会更多一些,对世界社会学的贡献也会更大一些。《社会》编辑部主任路英浩教授则认为,就办刊物而言,还是需要一点兼容并蓄的传统,既要本土化的特色,也要有国际化的理论。
  六、好稿源、数字化与影响力
  好的稿源是立刊之本,也是刊物质量最根本的保证。清华大学刘精明教授认为,提高刊物质量的一个关键,就是稿源质量。在目前学术生态下,一个新刊物要想得到很好的稿源确实不容易。此时,刊物就应该充分发挥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界的强大影响力,多约一些高质量的稿件。王思斌教授认为,一个刊物要有引用率,引用率高,影响力才大。要想提高引用率,首先就是要有好的稿源。
  中国社科院刘振喜则认为,刊物引用率和社会影响力,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引用率对新刊物来说,可能要从零做起。但是,社会影响力就不一样,从一开始就有的。例如,这次的刊物首发式在社会学界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为扩大影响力,数字化出版也很重要。刊物应与国内各数据库以及网站结合,扩大读者和受众群体,这样对学界、对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社会学评论》的创办,无疑是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学人去关注它、支持它。我们也坚信《社会学评论》这本新刊物会越办越好,能成为我国社会学领域的新航母。
  作者简介:胡宝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研究。

马俊峰的个人作品

专著(合著、主编)1.《评价活动论》,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人与己》,1996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3.《价值论原理》(合著),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4.《价值论的视野》,2010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价值论的视野》被武汉大学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文库”予以出版;5.《当代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6.《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著),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7.《中国当代哲学重大问题研究》(主编);8.《学问 智慧 人生》(主编),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译著1.《价值判断》(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价值哲学》(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3.《民主与市场》;4.《伯林》。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文章150多篇,多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为《中国社会科学》重头文章,并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 主要研究论文有:1.《规范性价值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2.《文化哲学研究三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3.《两种思维框架的紧张与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4.《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理论视野》2009年第9期。5.《再论重视规范价值的研究——兼论“普世价值”》,《哲学动态》2009年第7期。6.《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意蕴》,《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7.《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觉醒——国内价值哲学研究三十年述评》,《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8.《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解读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哲学研究》2008年第9期。9.《以唯物史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10.《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与研究范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12.《文化差异研究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3.《当前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14.《深化价值观研究与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5.《重视规范价值的研究》,《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1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17.《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18.《社会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19.《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20.《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1.《社会信任危机:当前中国发展必须正视的一个严重问题》,《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22.《全球化时代应有的价值视野》,《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23.《价值观视域中的先进文化——关于文化观的一种思考》,《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24.《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人文精神(笔谈) 全球化条件下的价值观念冲突与文化安全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25.《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效率》,《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2期。26.《21世纪中国新价值观的建设与展望》,《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27.《评价论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28.《坚持革命功利主义》,《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29.《中国价值论研究:特点与问题》,《文史哲》1999年第5期。30.《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与对策选择》,《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31.《应重视对价值冲突问题的研究》,《哲学动态》1999年第7期。32.《价值论兴起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兼论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势》,《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33.《近年来价值观念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34.《90年代价值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35.《评价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3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新析——讲授认识辩证发展的一点体会》,《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37.《关于评价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1992年第1期。38.《拉蒙特的评价理论评介》,《人文杂志》1991年第2期。39.《正确看待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40.《简论价值研究中的几种提法》,《人文杂志》1990年第1期。41.《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的本质》,《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6期。42.《国内价值论研究情况综述》,《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43.《哲学与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44.承认价值真理不能与实用主义混为一谈》,《人文杂志》1987年第3期。45.价值真理、真理价值与真理阶级性》,《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4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