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12月12日生,汉族,湖南省新邵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留该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任助教,从事元史、蒙古史教学工作。1963年12月调入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2年调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蒙古史研究室。1974年调任《历史研究》杂志编辑。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评为研究员,并任过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元史分册及辽宋夏金史分册副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副主编。
偶然一粒种,耕耘半生情
谈及自己为何选择历史,为何选择明清史时,方志远笑言:「其实一切都是偶然!」
中学毕业时,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方志远没有机会读书,只能提早进入社会,也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艰苦时期。但是,方志远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奔波劳碌而忘记学习,他常挤时间看书,对知识充满着无限渴求。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重返学校学习的机会突然而至,方志远欣喜若狂。
然而,由于高中学习的空白,原本擅长的数学却成为了方志远不太有把握的一门科目。为了保险起见,他选择了文科。但选择文科最初并不是为了学历史。填报外省高校志愿时,他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大学的国际政治学,第二志愿是南开大学的政治经济学,第三才是中山大学的历史学,对那时的方志远来说,历史仅仅是喜欢,还谈不上追求。后来,由于种种因素,无法录取外省学校,只能重新考虑省内高校,方志远再次将心中的志向排了排序:先是江西大学哲学系,再是江西师范学院的历史系。无论省内省外,历史总是方志远的最后一个选择。
奈何命运总是弄人,填报的诸多志愿,方志远一个也没去成。恰好当时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创办了一个文科班,询问方志远是否愿意参加。方志远毫不犹豫地表示:「去!只要有书读,哪怕是‘屠宰专业的杀猪系’,也读!」对于28岁的方志远来说,内心总有一种要把过去丢失的时间找回来的迫切愿望,他十分珍惜每一个能够重新回到课堂的机会。
从进入南昌分院的第一天起,方志远就有了考研究生的想法。但是外语成了他的拦路虎,为了顺利通过外语这一关,他虚心请教老师,刻苦拼读英语、记忆单词、练习语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年,方志远的英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最终顺利被江西师大(当时为江西师院)录取。在选择具体研究方向时,考虑近代史过于沉重,方志远选择了前近代时期的明清史,自此,他便踏上了明清史的研究之路,一走便是四十余年。谁也不曾想到,当初一粒偶然拾起的种子,在后来的辛勤耕耘中,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
熬过去,前方总有光
和很多人一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方志远常常会感到困惑、彷徨。直至今日,他依然认为困惑并非年轻人的专利。「不但年轻人困惑,我也困惑。困惑时时都有,每个阶段都有,但重点在怎么解决它。」
其实方志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坚定学历史的。刚进大学之时,他对自己的专业也有过动摇,因为数学一直是他的兴趣所在,为了心心念念的数学,他曾提出转入数学系的申请,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允许。既来之,则安之。最终方志远决定在历史学科上制心一处,勇往直前。
然而,毕业后不久,方志远又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困惑。20世纪80年代,年轻的方志远留校任教,那时老师各方面都待遇都比较低,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志远萌生了辞职去社会上闯荡的想法。受到一些从事律师事务的学生的启发,方志远与另一位同事决定参加1987年的全国律师考试,心想着从此和历史说“拜拜”,和教师说“拜拜”。
然而也就在这一年,方志远收到两个刊物的用稿通知。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史研究》,另一个是中华书局的《文史》。这两个学术上响当当的刊物的肯定让方志远浮躁的心瞬间平静下来。他突然对自己能当好历史教师、干出点名堂来充满信心,决心从此摒弃杂念,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这条路上埋头苦干、继续前行。
不只是选择专业和行业,在学术研究时,方志远也常常感到困惑。「我常常会有困惑,困惑我这条路走对了没有,我这个题目选的好不好,我这个这样走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都在困惑。但都要走过去,走过去就是光明,一直困惑就不行,困惑以后还要走。」
1993年,《成化皇帝大传》这本书写成后,方志远仍然沉浸在明代多元化时期这段历史当中,想要再写一篇论文来谈“成化”这个时代,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这个事情在他心里惦记了很多年。十年之后,这个尘封的想法又重新被计划起来,经过反复斟酌考虑,他选择了“传奉官”这个切入点。2005年8月,在兰州开会时,他就自己的这一想法写了一个提要,带了七十多张表在会上给各位学者介绍他的构想。很快,与会学者都对这个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使方志远产生了更快写出这篇论文的动力。同年10月到天津开会,方志远又在会上介绍这篇文章,《历史研究》时任副主编听完后立刻向方志远约稿,双方当场商议好年底交稿。
然而,写作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到了年底,刊物副主编电话催稿,方志远并未写完,甚至连开头都没写。协商之下,决定延长一个半月的时间,2月15日交稿。又到了截止日期,方志远依然无法交稿,虽然写了七八万字,但总觉得偏离了内心想要的方向,并未写出自己内心真正想写的东西,这时他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推倒重来。
4月15日,方志远再一次接到催稿电话,此时的他恨不得找个地洞躲起来,两个月过去,那篇本早就该完成的文章还是没有完成。相反,他感觉自己遇到了瓶颈:究竟要怎么写,用什么方式把自己想要表述的表述出来,这个困扰了他大半年的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无奈之下,他再次向对方争取两个月的时间,并暗暗下定决心:这次无论如何要全力以赴,奋力冲破那看不见的障碍。
6月初,这篇文章终于基本成型。到武汉大学开会时,方志远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位老师各作一小时报告。方志远报告的是“传奉官”,报告结束,语惊四座。会后,一同作报告的社科院老师找到方志远,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方老师,你哪里弄来这么多的材料,讲得太好了!”听到行家的肯定,方志远信心大增,心想:这一次写作方向肯定没问题了,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写好,不让那些对它期待的人失望。回来后,他又一头扎进了这篇论文的创作和修改当中。
7月18日,方志远改完了最后一稿,他看了一眼电脑,零点四十分,4万2千字。他轻击鼠标,点击了发送。这一刻,压在心头近一年的石头终于落地,现在只需等待杂志社的回音。四天过后,他接到了对方的电话:两审通过,无一字修改!四天通过两审,方志远刷新了《历史研究》刊物多年来的最快审稿通过纪录。
这个故事只是方志远潜心研究的一个缩影。作为明史专家,方志远在创作的道路上遇到的艰辛实在太多太多,但是,他再也没有动摇,或是选择放弃。「很多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写到歧路上去,言不达意,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很困惑。但是这个时候放弃就什么没有,坚持可能就过去了。就像我们做一件事,山穷水尽之后,一定会柳暗花明,熬过去,前方总有光。
三大法宝:天赋、兴趣与努力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历史就意味着枯燥的年谱、琐碎的事件、复杂的人物以及浩如烟海的史料,寡淡无味。但对方志远来说,历史就像一幕幕鲜活的影像,轻合书本,晋人的飘逸、唐人的洒脱、宋人的风雅、明人的俊爽便顷刻浮现于眼前。「我读历史常常好像在与古人对话,觉得很亲切,很多史料基本上看过一遍就能做到过目不忘。」在他看来,历史不是故纸堆里的冗长旧事,而是常读常新的宝贵财富。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方志远尤爱王阳明与苏东坡。王阳明的兼济天下、坦荡光明,苏东坡的乐观豁达、随遇而安都对方志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们的身上,方志远学会了顺境随缘,逆境修心,也明白了人生处处,皆是风景。
在决心留下来当老师的那一刻起,方志远便潜心教研,稳扎稳打,竭尽所能,在三尺讲台上打造属于自己的硬核人生。凭借过人的天赋和超凡的悟性,方志远的明史课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课,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枯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经过他幽默风趣的解读,让人听着上瘾,欲罢不能。曾经有人在听过他的课后笑言:“如果方老师上了《百家讲坛》,很可能火的就不只是易中天了。”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方志远初次亮相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嘉靖往事》,并由此开启了他在央视的“开挂人生”。10年来,他九登百家讲坛,讲述了《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中国故事》、《王阳明》等众多精彩节目。2011年和2014年,在央视官网举办的“我最喜爱的《百家讲坛》节目评选”活动中,两次以高票获“《百家讲坛》最受欢迎主讲人”和“《百家讲坛》最受欢迎节目”的荣誉。他以风趣、平实的语言,将千年历史娓娓道来,对英雄、枭雄如数家珍,让人在愉悦中体味生活,感受中华文明。
2020年春节,方志远又一次登上《百家讲坛》,讲述《舌尖上的历史》,分享数百年前寻常巷陌的方寸餐桌之上,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挚向往。如果说对史料的过目不忘凭借的是过人的天资,那么一次又一次地登上《百家讲坛》风光背后,则饱含着方志远数日数夜的努力和无数辛勤的汗水。
「其实,在《百家讲坛》讲课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写讲稿。」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方志远经常遇上创作上的瓶颈。最近热播的《国史通鉴》,虽然让方志远再次收获了不少粉丝,但其中写稿的艰辛只有方志远自己知道。「很多时候整整一个礼拜一个有效字都没有,写完又删,删完再写,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倍感煎熬。」每当此时,他仿佛能看见王阳明、看见苏轼,跨越千年而来,在他耳边叮咛:「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扛得住压力。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网络上也盛行另外半句:「有时,那百分之一的天赋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在方志远看来,事业的成功既需要与生俱来的感悟,又不能缺少持续的兴趣和不懈的努力。从来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虽然知道方志远的人多了起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在他心中,始终忘不了当年在恩师欧阳琛身上发生的一件事。那时方志远还是一名在校研究生,一次省里邀请他的老师去讲课,但并未组织听众,偌大的礼堂,加上方志远自己总共就三、四个人,整个场面略显苍凉而又有些许尴尬。年届七十的欧阳琛老师不但没有一丝愠色,反而仍旧一丝不苟,激情饱满地讲了一个半小时,一如往常。在讲课结束后,仍然谦逊地照例询问在座的三五听众,还有没有哪里没讲清楚的、不明白的地方。此事给年轻的方志远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之前,他更多是敬佩老师的才学,但从那一刻起,他被老师的德行深深打动,也点燃了自己要当好一名老师的火焰,他开始悄悄立志:要成为像老师一样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人。
40年过去,方志远做到了。作为一名学者,他是明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作为一名老师,他更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不论是在有着成百上千观众的大礼堂,还是在台湾讲学时仅有十来人的小课堂,甚至是在录制节目时空无一人的摄制现场,方志远始终放平心态,一人讲课与同千人讲课一样,丝毫不打折扣。「这就是一个学者,不应该计较别人对他的态度,而应当对他所从事的事业严肃认真。」
方志远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自然也能听到一些不满的声音。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评价,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的他虚心接受,不对的便一笑了之。与此同时,他也变得更为宽容和谨慎,不再轻易评价其他老师的课上得好坏,因为他比谁都知道,每一堂课都是授课者的心血浇灌而成。
对其他老师如此,对网友亦是如此,方志远愿意尊重和倾听每一个声音。在“方志远吧”里,有众多吧友发出请求解决疑惑的贴子,方志远经常会作出回复,他很积极热情地帮助吧友解除疑惑,和吧友亲切互动,他从心底感谢每一个“方粉”的关注与支持,他愿意点燃每一位历史爱好者心中的火焰。
我没崇拜过谁,唯独方志远
无论在其它平台多有“名气”,方志远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老师,不忘自己的教师本色,这种人生的追求,来源于当年的老师亲身教授的那一堂讲座,也来自于多年历史研究中习得的古人的生活智慧,这是他一直以来秉承的师德理念,也是他想要留给后一辈学生的精神信念。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学生。
在学生眼中,方志远是知识的教师,是人生的导师,更是他们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2015级明清古代史专业的研究生徐志强尽管已经毕业,但仍然一有空就去“蹭”方老师的课。在他眼中,方老师极富人格魅力。他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教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最令学生佩服。
2019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柴敏辉称他第一次见到方老师时有着些许冒昧,打扰到了老师的午休,但方老师笑呵呵的,非常亲切,并未对他有过责备。
2019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专业研究生肖昕宇,坦言自己受到方老师极大的影响,从老师那里,他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诸多人生道理。“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极致,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他把方老师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2019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李晨媛则说:“听方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她看来,虽然《百家讲坛》有众多学识渊博的大师,方老师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阎崇年老师偏向于学术研究派,侧重史料分析,但对于观众来说会略显枯燥;易中天老师是从文学“跳槽”到历史,他讲历史生动形象,但有时又缺少了历史的严谨性。方志远老师则有二者之长,他口中的历史既风趣又专业,无论内行或外行人都能从中看到一个精彩的历史世界。
学生们都发自内心地佩服方老师,谈及老师时都流露着深深的崇拜与喜欢。“我没崇拜过谁,唯独方志远老师”。这是肖昕宇的大声表白,也是很多学生的内心独白。方志远带给学生们的远不只是知识的传输,更是人生的指引。
四十年如一日,师大人不变的精气神
至今,方志远在师大工作已经40年了。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师大,也见证了师大40年来的沧桑变化。40年来,校区变大了,设备变新了,校园变美了。「40年,改变的东西太多太多,但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学习精神,40年如一日,不曾改变。」
无论是青山湖校区,还是瑶湖新校区,湖畔旁朗朗的读书声没有变,教学楼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没有变,运动场上青春洋溢的气息没有变,教师教学的专注、勤恳和严谨都没有变......「这些都是我们现在仍可明显感受到的风气,也是师大人不变的精气神。」
方志远对于老校区那段师生同校的岁月有着深深的怀念。他说,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老师,老师也随时可以找到学生,甚至学生到老师家请教问题晚了可以留下一起吃饭的时光,才是师生关系最美妙融洽的写照。「只有师生同校,师生关系才会更亲密,校园学习氛围才会更浓厚。教学相长,不仅在于课堂上,更存在于日常点滴的生活中。」
一亩花田,一生耕耘。偶然之间接住幸运的种子,以汗水浇灌,凭努力耕耘;初生的幼芽交付在时间的阳光雨露之下,走过四季,在辛勤耕耘中茁壮成材,终成合抱之木。祝愿方老师在今后的史学研究中,再攀高峰,再创辉煌!
《文史》《周秦汉唐文化研究》这两本学术性比较浓,尤其是前者,用的都是繁体字,连篇累牍的,适合高水平人观看,比较累。
《文史知识》《历史学家茶座》这二者通俗易懂,篇幅较短,适合一般读者观看,以上4本新华书店有卖。 《西域文化研究》这是本新出的历史期刊,内容比较难得,全是关于西域的历史和文化。
新华书店有卖。 如果喜欢古代司法,可以订购《法史学刊》,这是一本专门研究历代司法的刊物。
比较老的有《历史研究》《清史档案》,不过现在很少看到,估计只能在地摊上买到了。 个人感觉,《国家历史》不好,首先,商业化气息太浓,不是纯学术性杂志,更像是《文明》《华夏地理》那样的画册。
其次,作为一本新闻历史杂志,所以对近现代历史挖掘比较多,而1840年前的内容较少刊载。毕竟搞新闻的不会像史学家那样去啃读史籍。
所以它的内容范围太窄,更像是一本近现代史杂志。 三,噱头太多,名为历史杂志,内容却是和当今生活息息相关,挑了些跟当今生活比较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刊。
比如现在在放《赤壁》,它就登了篇《赤壁1800年》,还有《华洋冲撞100年》,这又是结合中国入世写的一篇经济史文章。总之,现代元素太多。
而真正的历史杂志,只会挑在历史里比较有意思的文章来刊登,而不会挑时下人们关心什么而登什么。 综上所述,这本书看看可以,但是想找本优秀的历史期刊,建议不读这本。
在我看来,通俗的《历史学家茶座》要比这本书好太多。当然,想了解历史,看看黎东方等著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和蔡东藩的《中国历史演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也发表历史教学的文章 《政治课教学》改刊启事 《政治课教学》自1983年11月创刊至今,已走过了21个年头。
这些年中,编辑部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为基础教育、政治课教学和广大师生做了些服务工作;这些年中,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定为赠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刊物,曾被评为“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国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和厚爱分不开;离开读者,我们将一事无成。
在此,我们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教学类期刊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教学月刊社的出版资源,从2005年1月起,《政治课教学》将并入《教学月刊·中学版》(下旬)中,下旬版以原《政治课教学》为主干,再融入历史、地理两科内容,办刊宗旨不变,除个别栏目作适当调整外,主要栏目不变。
新的《教学月刊·中学版》(下旬)注重引导性,坚持科学性,重视可读性,体现探索性,突出实践性,并在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方面下功夫。下旬版每月21日出版,邮发代号32-153,定价4。
0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欢迎广大新老客户订阅。同时,也希望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
《政治课教学》编辑部 《政治课教学》是为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教学改革及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它坚持科学性、突出实践性、体现探索性、重视知识性、注意可读性。
主要读者对象为中等学校师生、政治教研员和师范院校政治专业师生等。 期刊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强。
期刊的主要栏目有:备课参考、教案选登、多媒体教学、教学研究、教法介绍、教法漫谈、高考研究、中考研究、复习指导、综合练习、问题探讨、教材研究、热点分析、时事评论、德育研究、教研员论坛、新论点击、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等。 《政治课教学》在全国首次期刊评比中,被评为“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
在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赠送“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活动中,被中国期刊协会定为“指定赠送刊物”。(指定赠送刊物“主要从社会效益好和质量好的期刊中挑选”,中国期刊协会是从全国8000多种刊物中选中400多种杂志作为赠送刊物。
)《政治课教学》的赠刊单位有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 雷锋团、上海南京路八连、河北隆化存瑞中学、沈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陕西延安中学等等全国文明单位。 《政治课教学》为16K、48页,单价3。
0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能订阅,邮发代号32-75。
国内公开刊号为CN33-1048/G4, 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8-8695。 主 编: 郭受农 副主编: 盛为民 。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
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
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 *** 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
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胡凡 ,男,汉 族,1951年出生人,历史学博士,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胡凡教授1966年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8年考入大学,1982年开始从事学术研究,现为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国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明清史及文化理论的研究;多次获黑龙江省社科评奖佳作奖,获大连市政府科研二等奖二项,辽宁省政府社科一等奖一项;已出版《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中国古代文化史》、《刘基大传》、《李善长大传》(以上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明成祖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清史》(合作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嘉靖传》(人民出版社)等史学著作10余部,在日本《明代史研究》、台湾《明史研究专刊》及国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清史研究》、《明清论丛》等核心期刊以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等各种学术活动20余次。后备学科带头人:周喜峰, 1964年9月出生。2003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历史系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东北民族史。主持和参与撰写的专著有《齐齐哈尔经济史》、《齐齐哈尔民族史》、《齐齐哈尔军事史》,参与完成的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有《黑龙江教育史》、《中国达斡尔族人口》,2005年承担国家《清史工程》子课题。并先后在《齐齐哈尔师院学报》《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东北沦陷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城市研究》《黑河学刊》《龙江党史》《历史教学》《满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为研究生及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清代知识分子研究”、“清代黑龙江民族研究”、“明清史专题”、“清朝皇帝与中国社会”。世界史学科带头人李朋:男,1963年8月生于哈尔滨。曾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学习;任黑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第二、三、四、五届“黑龙江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黑龙江大学第三届“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现为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员、理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理事。主要从事“美国史”、“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冲突与战争问题”研究。给本专课学生开设4门课程:《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学》,《旅游心理学》;给研究生开设《东北亚国际关系》课程。著有:《被禁止的战争》、《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将帅雄风》、《神秘的日本皇室》、等著作6部;论文《拉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困境原因剖析》、《彼得一世改革的特质与俄国现代化的方向》、《明治维新对东北亚区域的影响》、《论东北亚区域的现代化》、《关于东北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等20余篇。曾获得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资助及奖励10余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带头人:徐松巍(略)专门史学科带头人:胡凡。(略)后备学科带头人:霍明琨,女,1973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兰西县。曾入黑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现为古典文学在读博士生;任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现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化史、文献学和古典文学研究。开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古代汉语》,《唐宋文化专题》,《古典文学名著欣赏》等课程。曾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整理编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6)主编,参与编写《中国历史文选》,(中华书局,即将出版),《大学基础语文》,(中国国际出版社,2004.1)等著作;并先后在《社会科学战线》《文史知识》《学习与探索》《学术交流》《黑龙江高教研究》《北方论从》《学术前沿》等期刊发表《<太平广记>的社会文化价值》,《<太平广记>中所见的早期行业神》,《<太平广记>中的神异小说探研》,《<太平广记>与社会文化》,《<太平广记>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历史文选教学中的文献与文化》,《历史文选课教学中的“活”与“动”》,《魏王府文学馆探略》,《章学诚的文学理论与其史观之关系》,《试析陈子昂个性气质与其独特诗风关系》等学术论文。曾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教育科学成果论文二等奖”;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成果奖”;黑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黑龙江大学 “教书育人积极分子”;黑龙江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并独立完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一项、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两项、黑龙江大学校管项目资助一项;主持并独立在研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一项、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段光达,男,1957年8月生。1982年8月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硕士,教授。现任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黑龙江大学中国北部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兼任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黑龙江旅游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黑龙江地方史和东北亚区域史的教学与研究,而后又开始从事东北亚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工作,2002年5月被世界旅游组织(WTO)聘为《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组专家(项目组9位专家中我省唯一的中方专家)。出版专著(主编、副主编、合著)10余部,在日本、俄罗斯和国内学术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后备学科带头人:祁颖,女,生于1963年7月,天津市人,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硕士学位,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现已出版教材两部:《旅游美学基础》、《旅游法规》,发表学术论文30篇,承担省规划办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省高等教育委员会“十五”规划课题1项,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子项目Ⅰ、Ⅱ的研究;获得2003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大学2001——2003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获2002—2003年度黑龙江大学优秀教学成果(CAI课件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