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财税史论文选题

2023-12-10 02: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财税史论文选题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求严格,在论文选题上不仅要体现出实用性,还要有超前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财政学论文题目

1、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3、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5、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6、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讨会综述

7、日本的近代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8、GPA主要成员政府采购制度和法律规制探析

9、物业税的静态一般均衡影响分析

10、财政学基础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 教育 投入研究

12、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应关注哪些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

13、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研究

14、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

15、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

1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

17、日本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模式及特点

18、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 报告

19、日本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吗?

20、中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

21、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分析

22、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

23、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4、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

25、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

2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27、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研究

28、中国农村养老 保险 中的政府责任

29、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兼论我国基础教育投资费用财政支付主体的确定

30、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31、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困境的治理之道

32、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33、政府生命周期模型--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重新阐释

34、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35、清季鸦片厘金税率沿革述略

36、高等教育财政的课题--向保证教育质量的财政转变

37、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8、财政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初探

39、预算会计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40、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

41、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的思考

42、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

43、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研究

44、国外环境税实践及其启示

45、我国水污染费改税:国外 经验 与制度构想

46、环境保护费改税的分析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47、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8、 财税 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9、资源税改革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分析

50、水资源税收制度构想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3、支持 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市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财政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

1、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

3、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4、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5、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

6、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7、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

10、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11、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1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

14、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15、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6、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17、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8、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19、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20、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1、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22、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

23、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2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

2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6、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7、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8、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9、县级政府财政收支自主性研究

30、日本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

31、财政政策的周期性及有效性研究

3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3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34、调控型公共财政论

35、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及其资金效率研究

3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37、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 方法 研究

38、财政预算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39、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40、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财政的预算管理改革研究

41、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

42、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

4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44、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

4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

★ 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2)

★ 财政学税收政策论文

★ 财政学专业优秀论文

★ 财政系毕业论文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

★ 财政分析研究论文

中国财税史

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同英、法、意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和友好通商条约.通过关税改革,国民政府获得了关税自主权,能够自定税率,自由支配税款,并基本掌握和控制了海关的行政大权,所有这些活动不能简单地用所谓"投降卖国"论之.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至少可以削弱它们在中国的特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

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

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

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

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

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

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

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

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

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

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

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

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

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

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6、论经济增长方式

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

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

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

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33、制度与经济增长

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35、虚拟经济研究

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

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

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

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

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

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

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

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

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

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

1、 司法独立问题的思考

2、 法律和道德的相容与冲突

3、 论法治的观念基础及其构建

4、 评议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5、 论依法治国

6、 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7、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8、 宪法权威与依法治国

9、 论罪刑法定原则

10、 完善反腐立法的构想

11、 试论正当防卫

12、 黑社会性质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13、 抢劫罪中的疑难问题探析

14、 正当防卫若干问题探析

15、 析医疗事故罪之构成

16、 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完善

17、 民事执行难的对策研究

18、 对中国刑事诉讼中设置沉默权问题探讨

19、 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辨析

20、 论非法证据及其效力

21、 知识产权领域平行进口法律问题研究

22、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

23、 医疗事故处理中的赔偿原则

24、 人体伤害致致精神障碍赔偿的探究

25、 关于树立司法鉴定结合公信力的法律思考

26、 论同居权

27、 论我国民法他物权制度的完善

28、 隐私权制度初探

29、 论民事活动中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30、 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

31、 诚实信用的一般法理原则与技术操作

32、 我国民法是否应当建立取得时效制度

33、 论隐私权

34、 试论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

35、 储蓄实名制的法律思考

36、 证券内幕交易犯罪浅析

37、 论保险诈骗及其防范

38、 完善我国破产法的难点与对策

39、 关于商法学理论体系若干思考

40、 略论合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41、 论经济犯罪的原因

42、 试论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

43、 论域名抢注与商标保护

44、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45、 我国中小企业立法中若干问题之探讨

46、 我国担保法的若干理论和实务研究

47、 完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

48、 我国信息法制建设中的法律问题探讨

49、 入世与我国反倾销立法之完善

50、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51、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若干问题

比较

52、 国际贸易中的提单法律问题

53、 试论我国外资立法的完善

54、 提单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55、 论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

56、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

57、 区域贸易协定的法律问题探析

58、 CEPA的法律问题探析

59、 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60、 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中的法律研究

61、 中国抵制污染转嫁的法律思考

62、 新时期完善环境立法之研究

63、 广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建议

64、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65、 如何构建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

1、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2、 企业财务控制制度建设问题探讨

3、 对我国上市公司所采用的并购策略之分析

4、 会计信息失真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

5、 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6、 审计独立性研究

7、 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8、 会计目标与审计目标

9、 审计重要性问题分析

10、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案例分析

11、 论财务软件的发展方向

12、 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主流会计软件功能分析

14、 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分析

15、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探讨

16、 小企业会计制度问题探讨

17、 商誉问题探讨

18、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

19、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20、 会计诚信建设问题

21、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

22、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23、 企业发行可转债融资的策略分析

24、 企业财务战略若干问题探讨

25、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研究

26、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27、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体制设计

28、 跨国公司风险管理

29、 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30、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下管理层激励机制研究

3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32、 企业并购后绩效评价研究

33、 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34、 期权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5、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36、 税务筹划问题探讨

37、 税收策划问题探讨

38、 养老金会计的探讨

39、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研究

40、 浅谈应收账款形成原因及控制途径

41、 股票期权制度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

42、 国际银行业并购研究

43、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研究

44、 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

45、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

46、 发达国家及我国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分析

47、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48、 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

49、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50、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策研究

51、 企业并购原因探讨

52、 论品牌价值及其评估

53、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

54、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55、 某一会计项目(如销售收入、货币资金)舞弊审计研究

56、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

57、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研究

58、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研究

59、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体制设计

60、 关于我国经营者股票期权制的探讨

6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62、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63、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相关问题研究

64、 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65、 负债程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66、 股票期权制度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

67、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68、 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研究

69、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问题研究

70、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71、 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72、 浅议企业资金管理

73、 经营者激励体制

74、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程度的评价

财政学小论文

中国近六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摘要]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财政政策;中国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就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一、积极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作为亚洲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冲击。从当时国内经济情况看,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失业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我国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面对这种从未出现过的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实施以增发国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2、积极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近七年的时间里.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关系和克服通货滞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大规模的国债投资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抑制了通货紧缩。1998-2006年间,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2.5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8.56%,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2)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供给管理有机的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3)增加就业。七年来,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共增加就业岗位800万-12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4)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之,作为一项反周期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恰当的,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负面效应
  但积极财政政策毕竟是宏观“反周期”操作,是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一种政策。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GDP增长速度跃为9%以上。此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并带来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

  二、稳健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长9.3% ,2004年增长9.5%,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2%和0.1%,2004年则分别上涨3.9%和2.8%。三是失业率升势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四是出现局部投资过热。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了17.6%个百分点。当年投资率上升到42.3%,比2002年增加了3.1个百分点,接近于1993年经济严重过热时的水平(当时投资率为43.5%)。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以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虽然2004年5~6月在宏观调控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在2004年7~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又出现明显的反弹迹象,增长率分别为31.4% 、26.3% 、27.9% 、26.4%。在国民经济已发生经济周期阶段转换和出现局部过热的形势下,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 、42%、18%和7.3%,特别是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但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 ,原煤为31% ,铁矿石为30%,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说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紧迫任务。二是国内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下降。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中国历朝财政历史

自古以来,行政性收费一直都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行政性收费起初就带有税收的性质,实质上是税收的一种补充,但由于缺乏规范和有效的监督,乱收费、滥收费现象便相伴而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痼疾。乱收费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民不堪重负,逃亡奔命,造成国家失去大量纳税户,田赋收入也随之减少;国家财力分散,分配秩序紊乱,终致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削弱中央集权,助长地方势力膨胀。正因为乱收费、滥收费危害重重,所以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过三次比较著名的税费改革运动——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这三次税费改革在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农村税费改革也很有借鉴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将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的经验,与当前农村税费改革进行参照对比,对于我们了解现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能否成功,或者怎样才能成功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
(一)唐代中后期杨炎推行的两税法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以杨炎为宰相。杨炎面临着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败坏,农民负担沉重,国家财政面临危机等情况,因而上书请作“两税法”。唐德宗采用了杨炎的建议,在全国推行两税法,首开了中国费改税之先河。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就是以户为片收单位,不论主户、客户,一律在当时居住的地区登记,编入户籍。按各户土地财产的多少确定应纳税额,这是户税;以公元799年垦田数字为依据,按田亩多少征收田亩税,这是地税。商人是流动的,没有常居地,所在州县纳其财货三十分之一的税。(2)“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即是不分丁男,中男,都要按拥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来纳税。(3)“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每年的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4)“量出以制入”。杨炎在制定两税法时,明确地规定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即先预算出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然后量出制入,确定出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意在限制滥征苛敛,减轻人民的负担。
两税法归并了税目,把混乱繁杂的税种规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集中了时间,一年分为夏秋两次;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两税法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改变了过去“科敛之名数百”和百姓“旬输月送无休息”的状况,中央统一控制了税费征收大权,强化了中央财政的集中性和控制力,抑制了地方为所欲为的收费行为。
(二)明代中后期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明代中后期官府的暴敛、豪强的兼并,已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发,农民暴动此起彼伏。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全面整顿军事、政治和经济,在财政上实行一条鞭法。
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继唐代“两税法”实施八百年后又一次较大的税费改革。“一条鞭法”把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费,并为田赋一种,以田亩为对象,一次征收。并将扰民最重的役并入田赋之中,征课的田赋一律折合成银两交纳。另外,税费统一改为交银后,不再由地方的“里长”、“粮长”办理征税管理,而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后解缴国库。“一条鞭法”改革化繁为简、税费合一,达到了统一税制、省费便民、稳定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增加了明朝的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了“太仓所储,足支八年;公私积储,颇有盈余”的状况,加强了中央财政的集中统一,限制了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
(三)清朝前期康熙雍正推行的摊丁入地
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大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摊丁入亩”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
二、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的经验教训
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既规范了收费管理,扩大了税基,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财权的集中统一,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巧立名目、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有利于整顿吏治。然而,这三次税费改革由于皇权社会政治经济的局限性和改革措施本身的一些不科学和不完善,最终都未能解决好乱收费、滥收费问题。
历史上有许多的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比较典型的理论有“黄宗羲定律”。黄宗羲是明末的思想家,有“启蒙思想家”之称。他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讲,历史上的田赋有“积累莫返之害”。即赋税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将杂征变为正税,以后又出现新的杂征。这样下去税负就不断加重了。他举例说:两税法并庸调于租,但宋代在两税之外又征了丁身钱。明中期一条鞭法已将各种杂税归并,但后来又有杂役、旧饷、新饷、练饷。明末户部尚书倪元璐将三饷合并,又成为固定的税收。“黄宗羲定律”反映了历史上赋税不断加重的客观实际,它的进步意义是揭示了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贪得无厌、诛求无已,希望统治者不要横征暴敛。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统治下三次税费改革的失败之处,“黄宗羲定律”实际上成了专制王朝时代进行税费改革的一个怪圈。
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从短期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清理整顿了吏治。但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三次税费改革中没有一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乱收费、滥收费问题。三次税费改革大多只是昙花一现,人亡政息。笔者认为,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并不是要真正地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毕竟都是地主阶级的政策,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欺骗性。他们实行税费改革,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要为人民减轻负担,更多地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当税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时,他们的贪欲又暴露无疑,苛捐杂税死灰复燃也是自然的事情。
2、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带有很强的“人治”色彩,改革没有形成制度化。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得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朝皇帝强悍的作风和专断独行的权力,改革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制度上去。一旦皇权出现更替,改革就很有可能随之夭折。
3、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措施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无论是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还是清朝的摊丁入地,其改革措施的本身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唐代两税法规定征税时以货币计税,但在唐德宗时,征税时又要人民折成实物交纳,但在折合过程中,人民的负担又有所加重。明代一条鞭法将各种随田起征的赋役合并征收,手续固然简便,但纳税人无从确切知道所纳何税,致使贪官污吏得以随意摊派增减,弊病百端。清朝摊丁入地在征银时增征“耗羡”等,更是额外的剥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