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袁翰青回到北京,被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还担任了化工系主任,为学生讲授有机化学、化学文献等课程。此外,他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兼任教授,讲授化学史等课程。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正值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革命和爱国学生运动的白色恐怖时期,他同情学生的遭遇,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各种活动,因此被当局列入黑名单,不能住在家里,只好在沙滩北京大学教学楼内藏身。他曾历任第一至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六与第七届常务委员。他还长期担任中国化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以及会刊《化学通讯》的经理编辑。1932-1933年 任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助教。1934-1939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1936-1941年 任《化学通讯》经理编辑。1938-1945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六届至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1939-1945年 任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1945-1950年 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和化工系主任。1949-1982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至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并兼任第十六届、十八届理事会秘书长。1950-1952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局长。1950年8月 当选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1952-1955年 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秘书长。1956年 任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顾问。
陈原(1918-2004),广东新会人。中共党员。中国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世界语专家。建国后,历任中国国际书店副经理、三联书店编辑室主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后任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顾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世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会(TAKIS)国际理事会副主席,国际科学院(AIS)最高评议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与翟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1920年11月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1年春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5月10日由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
1922年1月创办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此期他多次撰文,对封建旧文学进行批判。
1924年出版《俄国文学史略》。五卅惨案后与叶绍钧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同年参与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1927年2月,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1927年5月旅居巴黎。同年出版《文学大纲》。1929年初归国,在燕京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并编辑《文学》杂志。
1932年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4年出版《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1935年春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并主编《世界文库》丛书。
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1938年出版《中国俗文学史》。
抗战期间,与胡愈之、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逊等,并编著《中国版画史图录》5辑24册。抗战胜利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主编《民主》周刊。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阿富汗等国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扩展资料:
郑振铎的成就: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
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
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