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近代中国论文800字

2023-12-09 04: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代中国论文800字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回顾历史,不经让人感慨万千:中华
民族走到今天的强盛时期,是经历了多少艰辛,这是一个无法估计的数值。
———引言
清朝前期,中国一直是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国家,中国人民生活在封建统治下。而清朝时期,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的关头。在此时,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被唤醒。于是,救国图存成为当时的主旋律,社会各个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各自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发展之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这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它是外国资本主义不断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封建专制政权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
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随后形势一直高涨,不断取得胜利。
1853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并在永安封王建制。此后,太平天国进行北伐、西征、东征。东征、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国进入强盛时期。但是北伐由于孤军深入,给养食物不足失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洪秀全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取得一些成就。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上封建反动势力和外国反动势力的共同压榨。1864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在这一运动期间,有了不少成就。其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政治纲领,要求废除旧有土地所有制。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因此,根本无法实现。另外,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太平天国反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因此得不到国内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直接原因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历时17年,规模发展到18个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尽管最终失败了,但是却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晚清王朝。以往的农民起义,只是反抗本国封建势力,而太平天国首次承担起了反帝反封的双重任务,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

二、洋务运动
它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主要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起初,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
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然后,洋务派又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
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三点:首先是洋务运动本身具有封建性。其次是它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是由于其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想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正因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困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但是洋务运动也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三、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一起发动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这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宣传其维新主张。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的抵制,大多未付诸实施。而最终,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其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一场爱国救亡的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辛亥革命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通知的缺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随后,于1912年1月,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且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革命最终失败。如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等,其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族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促使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同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小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国家。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不断高涨。
尽管各个阶级的革命运动最终都失败了,但是它们都依旧有着一定
的积极作用,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求民族独立而做出的尝试,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暂时的后退。但是,最终,还是完成了由旧民主主义时期向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过渡,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

近代中国屈辱百年原因历史论文800字

回首中国近代百年前期屈辱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东方大国,历经上古、夏、商、周、秦、汉、三国、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几千年的文明史把中国沉淀
成了一个底蕴深厚、独立自强的国家。如果没有意外,中国将一直这样下去,千
秋万代,成为世人的眼中的“天朝上国”
。然而,几百年前的清朝后期愚昧的人
们所不知道的是,
世界在那个时候悄然变化。
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制度
改革,开始了近代化工业的进程,经济正在飞速发展。而当时的中国,仍然做着
“天朝上国”的黄粱美梦,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中国至
此埋下了丧国辱权饱经外敌侵略的百年屈辱的祸根。

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是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百余年时间里。在这百年间,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
奴役、
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
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
量,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
的辉煌历史。在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百年前在中国这片炙热的土地上发生了什
么,这近代百年屈辱史的开端是怎样的,这百年历史的前期有过怎样的创伤。

我们知道当时晚清的中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整个民族处于一种委靡的状
态。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中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丝绸、
茶叶等自给自足,
还远销海外,
带来大量外汇。
而这时英国开始把鸦片大量输入中国。
到了十九世
纪,
鸦片输入额逐年增多。
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抵销英中贸易方面的入超现象,

力发展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
以达到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
到了十九世纪初
输入中国的鸦片为
4000
多箱,

1839
年就猛增了十多倍。
英国资产阶级从这项
可耻的贸易中大发横财。
由于鸦片输入猛增,
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并使吸食
鸦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如不采取制止措施,
将要造成国
家财源枯竭和军队瓦解。于是,清政府决定严禁鸦片入口。
1839
年,清朝钦差
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
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
听候处
理,并宣布: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
之理。

林则徐克服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不法烟商的阻挠、破坏,共缴获
英国商人烟土多达几百万斤,从
6

3
日至
25
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整整烧了二十几天,给中国人民更给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轰动。

面对清政府的禁烟措施,
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其中的鸦片利益集团,
立即掀
起一片侵华战争叫嚣。
对急于打开中国大门的英国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
口,英国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国出兵的决定。
1840

6
月,英舰封锁珠江海口,
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开始。
在英国发动了侵略中
国的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
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

志进入近代史,
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
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
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至此,
中国开始了无止境地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这部屈辱史一开始就没有停止,

至长达百年。

继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又相继遭受了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

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
由于科技
落后,
政治腐败,
中国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于是被迫签订不
平等条约大大小小竟达几百个。
中国因此欠下无数债款,
割让了许多土地,
这些
丧国辱权的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
平等条约,
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加剧了近代中国的
贫穷和落后,
并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在这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然而,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
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
却没有逆来顺受,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
有来自社会底层,
也有来自清政府
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清政府
昏庸腐败,
却也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性,
发起了抵制鸦片的斗争。
广大爱国官兵
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海龄、关天培等大批爱国将领,尽
管收效甚微,甚至不足以对英军造成大的创伤,但是,他们终究站起来过,他们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
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
军威镇敌胆,
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
英勇战斗的精神。
在中
日甲午战争中,邓士昌、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
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
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
帝国主义侵
略到哪里,
就在哪里受到抵抗。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
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
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
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
以沉重打击。
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
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
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
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
1900
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
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
虽然它失败了,
但表现
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
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
可征服性,
充分保卫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尊严。
在这期间中国先进分子进行
的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中国的现状,
到最后都破产了。
历史证明改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人民进行的这些斗争虽然都失败了,
但他们的精神永在。
一个斗争者倒

下了,
还有千千万万个斗争者会站起来。
在这些斗争都无济于事之后,
这时的中
国人意识到了唯有革命、
彻底的革命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现状。
于是孙中山、
毛泽
东等一批伟大的革命者涌现出来,
在中国这片广袤又炙热的土地上开始进行轰轰
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国从此开始了推翻帝制、实现民族共和、抵御外敌侵略、实
现民族独立的曲折探索
......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中国人民从一个古老封闭的封建国家,
在世界大潮来临之
际,
在无法抵挡的外力之下,
通过与外部世界不断地交流、
摩擦,
最终这个古老、
庞大的国家,
转变成一个能够适应于现在的国际世界的国家。
这看起来简单的一
个转变,
其实经历了无比漫长的时间的蜕变,
无数的人为了推动这样的一种转变
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奉献着自己的生命。
这样简单的一种蜕变,
其间通过技术的转
变,
通过学习外界的科学技术,
再然后是政治体制的转变,
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
体制,而最最困难的莫过于思想的改变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在国家的飞速传播,
不断地深入人心,
是这个转变之中的关键所在,
而通过了这不断深入的转变过程
之后,
我们终于可以站在这片土地之上,
怀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热爱,
骄傲的宣
布着对这片土地无可争议的主权。

求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小论文,500-800字,急!

写作思路:可以写“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将大量鸦片运到中国贩卖,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这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1842年8月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等等。

正文:

“鸦片”俗称“大烟”,是一种很容易使人上瘾的毒品。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将大量鸦片运到中国贩卖,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掠夺了中国人民大量的财富。鸦片的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鸦片大量输入,危害严重。到1835年,我国已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因为鸦片价格昂贵,又易吸食成瘾,从而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倾家荡产。

鸦片战争使中国失去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结束了腐朽的封建社会,为后来中国一批批热血青年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埋下了伏笔。

鸦片战争本是不应发生的,一开始啊,经历过光荣革命的英雄在雄厚实力的基础下进行海外贸易,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自然,他们也注意到了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毕竟中国一度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呢。

刚来的时候,是出售一些工业制品,但那时人口爆炸,家家户户都面临着饥饿的侵袭,但凡有点钱,都会花在刀刃上,哪有闲钱买这些用处不大的新奇玩意儿。不仅卖不出去,英国人还忍不住去购买茶叶、瓷器等物,加上清朝闭关锁国,要缴纳沉重的税务,以至于英国在中国不仅赚不到钱,还要赔上一些,这使英国十分恼火。

后来,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就想了个法子——鸦片。现在我们都知道鸦片是一种毒品,会使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而英国就看中了这一点。他们一开始免费给无知的中国平民吸食鸦片,唉,一吸还挺带劲,他们就人传人,把鸦片带入中国。英国人一看,效果已经达到,就开始要钱了。中国百姓都吸这么久了,一下子说不吸就不吸是不可能的,只能乖乖交钱,乞求鸦片了。

清政府一看,也不高兴了,英国走私鸦片,他们既收不到税钱;又看着清朝国库有减无增,加之国民质量普遍变低,一向无能的清政府也要做出行动了。没错,接下来就是妇孺皆知的林则徐虎门销烟了,这段就不详述了,总之是大快人心。

但英国方面就是气急败坏了,中国竟然挡他财路,他们毫不犹豫地发兵中国。途中虽有林则徐、邓延桢誓死抵抗,但无奈中国受鸦片影响,体质偏弱,加上英国先进的火器,中国也就凭着天气侥幸小胜一场,其它都是全线溃败。

英国就沿海一路打杀,一直打到南京附近。清政府一看,打也打不过,又都打到家门口了,只能被迫议和,签下了首部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要割地、赔款,当然了,损失不算特别多,不像后来《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动辄上亿,这是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至此,清朝就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封建王朝,自然这也是由其腐败造成的,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也就进一步说明了这事。

而我们,就应铭记这段耻辱,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建设更好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