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贫富差距论文1500

2023-12-07 17: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贫富差距论文1500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81年至1999年,按现价折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以中部地区收入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1.20:1:1.80改变为1.48:1:1.10,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1]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小论文: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

中国社会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如果说到贫富差距大也是很正常的。目前的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暂时无法满足全体人民的利益,即便是发展再快,福利制度再怎么健全也未必有用,你知道现在的社会风气是什么样子吗?跟前苏联勃列日涅夫差不多,党内贪污腐败、官官相护。大多数领导,经济问题多得很。拉关系,走后门;贪钱越多,官当越大,甚至有些人连小钱也不放过,特别是搞教育的人,制定的规章制度,再看看有的地方乱收费的现象,本来就是个贫困户,社会地位低。这当官的自己又没能力勤政,廉政也做不到。在中国这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劳资矛盾也比较大,知道为什么技校生大多数是混日子的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出来以后前景没有学校说得那么好,就是给别人当工人,谁不知道当工人的三低(薪水低、待遇低、社会地位低),辛勤劳动的工人也挣不到3000以上,除非经济发达的地区要维持基本生活,而且还不是沿海地区。国家能解决这一问题吗?所以解决不了封建等级思想的残余,解决不了工人加薪的问题,跟西方国家也就不一样,现在发展职业教育还早了点。工人一天到晚拼死拼活的付出,挣的钱连吃饭都不够,谁愿意干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结果领导干部工资大增,工人工资分文不涨,如果经济效益那么好都成这样,那就意味着腐败现象在滋生,现在当官的一半以上,没有不贪的。社会主义连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都赶不上,说不发达不是理由,西方国家经济那么发达,腐败现象也少之又少,人民生活水平也好得多,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再看看中国,社会乱成一锅粥了,教育改革,越改越糟,从应试教育开始改革,结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高中,形成“双重应试教育”每学期多了一本书,学业水平考试占了90%的比重还不止,其他的综合素质评价……一个项目过不了,补考,甚至不能高考,有本事改革改到底,建立“立交桥”从多种渠道走多好;经济改革,拉大贫富差距管理经济的官员,十管九贪;政治改革,人民真的有民主、自由、平等吗?思想文化改革,说吸取孔子的圣贤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果糟粕多了去了,现在都解决不了封建等级思想的残余,还发展多元化社会,怎么做到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什么两样?军队,美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使周边国家让东北亚局势、南海局势动荡,中国政府除了指责还能做什么?处处向世界宣扬和平,自己却麻痹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训练再艰苦,也会丧失斗志,跟伊拉克战争时期,伊拉克空军被打的狗屁不是。现在连越南这个意识形态和我国相同的国家都把刀架在我们脖子上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派军队镇压、驱逐不行吗?。法律,同样犯罪,基本上有靠山的人管不了,管得了的全是些没靠山的,这公平吗?有靠山的人罪责不大,贿赂检察官、法官、局长就可以放出来。在中国的社会,能有什么安全感?人和人之间的关心差的很。我所说这些,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所有方面都一样

高一政治论文 1500--2000字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永远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灵魂。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既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又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而盲目崇拜某些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然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干部分,所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结果,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历史经验证明,真正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在革命低潮和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革命低潮和逆境困扰人,也磨砺人。历史向人们敞开大门,谁能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认识世界,揭示历史规律,谁就能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革命高潮中,群众热情高涨,前进路上伴随着的是顺利和胜利。此时,马克思主义常常成为一种时髦,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或为革命胜利所激动,或想通过革命达到个人的什么目的,因而革命队伍中常常鱼目混珠,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修正主义者。

  当前,世界局势极其复杂,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还没有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势头,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日渐猖狂。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土崩瓦解,特别像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经历着坎坷之路,防西化,防资化,防修正主义,防和平演变,防腐朽变质,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程度。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要记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形势,做既清醒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为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过程中,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宏伟理想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 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

  1,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贫富差距的大小,是衡量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朝代的更替,任何一次社会的变革,无不是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大而造成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既有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因素,也有执政者的主观因素。过大的贫富差距最终会激化阶级矛盾。

  在现阶段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的积累日渐集中。资本的持有者通过剩余价值的剥削积累,将资本不断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使资本更加的集中。如此的循环,使资本持有者的人数日渐减少,但资本的持有总量却不断增多。这样的结果,必将是贫富差距不断增大,最终将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和新的无产阶级,进而产生新的阶级矛盾。这是马克思在光辉巨著《资本论》中早已阐明的真理!

  如果贫富差距不断增大,那么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背离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初衷,背离的中共中央十六大中提出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直以来,中央通过税收来控制分化的加大,但资本家们把账算的很清,没有利润的事,他们绝不会去做。所以税收只能减缓分化的速度,而无法从根本上转变这一趋势。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这就引入到下一个问题。

  2,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也讲:“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并存。”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完全的公有制和完全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是无法促进劳动者的积极性,是无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所以这种极端的做法,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中事物两面性的观点,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那么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这就是事物的另一面了,不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容易造成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集中,进而产生新的阶级矛盾。

  是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是关系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也就是说暂时还不能完全实现公有制,所以要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就要允许多种经济方式并存,这是策略问题。总之,既要讲原则,也要讲策略。

  在现阶段,一味的,盲目的追求总体经济的发展,使得私有制一步步吞食国有资产。在农村,非法占有农民耕地,使农民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在国有企业中打着改革的旗号进行改组,工人大批下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其中,腐败分子和资本家大捞特捞,成为了新的官僚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特别是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这两件对中国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不顾。实行了教育和医疗的产业化,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荡然无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医疗暴露在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金钱关系和剥削制度之下。工薪阶层无力支付高额学费和医疗费,而私有学校和医院的资本家们又惟利是图。贫困失学,无钱看病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人讲这是合法的。对,是合法的。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利用各种手段剥削工人也是合法的,难道我们也回认同吗?这从本质上讲,根本不是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而是阶级立场问题,是社会制度问题。

  小 结

  邓小平精辟的指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有两条: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二是共同富裕,不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这两个问题。我们讲马克思列宁主义,讲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为了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啊!

  但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投机倒把的本性报有幻想,一味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制度的根源,是极其危险的啊!

  减小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进而消灭资产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放松对右倾思想的警惕,防止修正主义,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资本主义化,防止和平演变,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大问题。

  二 中国社会的文化状况

  中国社会的文化状况,已日渐倒退。一切腐朽的,落后的,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文化大行其道。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文化日渐盛行。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是潜移默化的,是十分危险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凶杀,色情,暴力的内容充斥于网络,图书,音像市场。直接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世俗化和低级趣味,进一步导致了杀人,抢劫,偷盗,娼妓,赌博,吸毒泛滥,犯罪率上升,给社会治安造成极大危害。

  2,宣扬资产阶级文化信仰。拜金主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一味强调索取,不讲奉献,吹捧所谓资本家的成功学,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各种手段出版成书,冠之以企业管理之类的美名,引导人们争相成为以剥削他人为目的的资产阶级。

  3,崇尚享乐,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以人权为幌子崇尚资产阶级自由化,强调个人,不注重集体。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只强调物质生活和男欢女爱,无使命感和责任感。

  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党员干部中受这种思想影响极其严重。我们党要永远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物质生活上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许多人民群众还不能实现温饱,广大党员干部有什么资格享乐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封建士大夫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共产党万万不可沦落为官僚主义统治阶级。

  4,对劳动人民感情冷漠,甚至鄙视。“农民”已成了一句骂人的话,是土,落后,乡巴佬的代名词,农民已成了许多人鄙视的群体。工人也成了“蓝领”,“工薪阶层”这样一些贬义词的名称。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地位空前底下。

  5,爱国热情减退,民族凝聚力差,崇洋媚外,出国热,追逐“绿卡”。

  6,道德品质低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沦丧。

  7,老一辈的革命光荣传统的丢弃,认为是过时的。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仰日渐冷淡。

  8,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呆板,教条。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主旋律得不到弘扬。对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了解不够,对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了解不足。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认识不深,缺乏忧患意识。

  9,教育普及程度低,贫困失学者较多。国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

  小 结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三点根本问题:

  1,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究竟是以赚钱,出名为目的,还是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培养和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目的。

  2,既然不是以赚钱,出名为目的,那么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要奏响时代的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提倡科学的,理性的,振作的,高尚的先进文化,颂扬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3特别是要站在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英雄,是国家的主人,是最伟大,最光荣的劳动者。

  文化这一块阵地,你不取占,敌人和反动派就会去占,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是十分危险的。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大问题,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大问题。

  总 结

  综上,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永远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

  我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一定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决心。如果没有这种意志和勇气,缺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美好的理想就会像五颜六色的肥皂泡一样迅速破灭。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人曾憧憬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但由于缺乏长期的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有的在敌人面前屈服了,有的在困难面前退却了,有的在挫折面前动摇了,有的在失败面前灰心了;更有的在诱惑面前麻痹了,更有的在胜利面前昏头了。而那些有伟大奋斗精神的同志,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把奋斗看作最大的幸福,环境越艰险,任务越困难,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越坚定。这种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奋斗精神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多么重要。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努力奋斗吧!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她一定要到来!她一定能胜利到来!

论文《如何缩小社会贫富分化》

近年来, 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 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理论和对策上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试对此类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梳理。
一、 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
(一)从总体上看 国居民的收入差距
学术理论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五等分法;二是基尼系数法。五等分法是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指数。这种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目前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流行, 国也常采用。
最高档收入占全部国民财富比重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根据曾国安的统计来观察 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分别占居民总收入的47%、22%、15%、10%和6%。(注: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全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国民财富。(注:易锋杰:《“基尼系数”质疑》,《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另据其他部门统计的五等分结果, 国农村中20%的低收入人口与20%的富裕人口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9倍扩大到1994年的6.6倍,城镇居民则由1983年的2.3倍扩大到1994年的3倍。如果用城市中20%的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与农村中20%的低收入户平均收入相比较,1992年的贫富差距达11倍,1994年达到了13倍。由此可见, 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以更快的速度拉大。(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 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用基尼系数法来描述 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大多数研究者经常采用的方法。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基尼系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基尼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因数据来源或计算方法的差异,学者之间的计算结果也存在着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0年以来, 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0、1995、1999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23、0.28、0.295;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309、0.341、0.336和0.336.就全国总体而言,1990、1995、1999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343、0.389和0.397,接近0.4,2000年达到0.417.(注: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包括各种集体福利和非正常收入的差距在内, 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4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 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1988年的0.38,2003年已扩大至0.458,有的地区已经达到0.467.(注: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指出,如果中国任由当前城乡差距和省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继续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0.474.还有学者认为,0.45的基尼系数,仍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收入差距水平。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往往被高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则通常会被低估。农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用于来年的生产性投入,真正可供消费的收入实际上更低;城市高收入群体的住房等非货币福利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且没有被统计到个人收入之内。(注:董建文:《 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综合以上观点,对全国基尼系数的判断,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估计:低估计为0.4左右;中估计为0.45左右;高估计为0.5左右。虽然存在着差异,但结果差别不是很大。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估计,在于计算范围的不同:第一种估计主要考虑货币收入,较少考虑实物收入,特别是补贴收入;第二种估计较多考虑了实物收入;第三种估计不仅考虑了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也考虑了非法收入和非正常收入。其实,无论是用基尼系数还是用五等分法来衡量,都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 国居民整体的贫富差距尚属比较合理,但近几年 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任由当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急剧扩大。
(二)从分类上看 国居民的收入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 国基尼系数拉大的问题,主要是由城乡差距拉大引起的。 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值得警惕。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1996年为2.51∶1;1997年为2.47∶1;1998年为2.51∶1;1999年2.65∶1;2000年为2.79∶1.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90∶1,2002年更是上升到3.11∶1.(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 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一倍多,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2002年的城乡收入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已不足城镇居民收入的1/3.(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0期第28页。)
其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这一结论,即农村居民收入已不足城镇居民收入的1/3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实际上,这乐观的统计结果和人们在实际中的感受并不一样,很难让人信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在最近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
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 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从分省的情况看,2003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市(7416元)、北京市(7040元)、浙江省(6945元)、广东省(6499元)和福建省(5257元)。
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看,中部地区达9.9%,超过了东部地区的9.4,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6.1%,其增幅远远落后于全国9.0%的平均速度。(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0期第28页。)从地区收入差距贡献率来看,目前, 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贡献率已从7.5%提升为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高达58.3%,东部地区为37%。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注:2004年02月25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NEWS.COM.CN.)
二、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评价之争
学界普遍承认 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但是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是否已超过警戒线,是否导致两极分化有着不同的见解,对用基尼系数作评判居民收入差距的标准存在不同的见解。
(一)当前 国居民收入差距已临近警戒线,是否已进入两极分化状态?
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用0.4作为警戒线。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
有学者认为,目前 国0.45甚至更高的基尼系数,表明 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已超过“比较合理”的范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对待这一问题,就可能产生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进而可能出现“失望阶层”,使他们走上懒惰、犯罪的下坡路。这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注:董建文:《 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也有人提出,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收入差距的“警戒线”是不同的,不存在绝对的分界线。所谓“国际标准”并不是严格的标准,只能作为各国判别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参考。所以,居民收入差距并不存在固定的警戒线。同时,经验事实也没有提供0.4的基尼系数值作为居民收入分配的警戒线的充分证据。而且要确定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不可逾越的数量界限是很困难的,因为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宗教背景,处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处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相同程度的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并不相同。(注:曾国安:《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当代财经》2002年第6期。)因此,基尼系数“的指标,只能是有弹性的参考指标,而不是绝对指标。 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并没有超出社会成员的心理和经济承受的承界线,是比较”适度“的。(注:冯招容:《”基尼系数“评判指标之 见》,《理论前沿》2002年第2期。) 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均质性很低的社会,客观上容许有较高的基尼系数,不必机械地、死死地守住0.4这条线。但突破这条线后,究竟放松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需认真研究。(注:赵人伟:《关于收入分配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22期。)
那么,当前的收入差距是否存在两极分化呢?对这一点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认识。
一些人认为,如今人们常常谈到的一些储蓄、消费等方面的两极化现象等等,都反映了当前社会贫富分化的严峻现实。(注:秦晖:《关于基尼系数与社会分化问题与张曙光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另有学者认为,中国居民的正常收入的差别虽然持续扩大,但仍然大致适当,没有发生两极分化,无论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都不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缘于两种观点考察的范围和口径及使用的数据资料不同。认为近期居民收入差别程度大致适当者,考察的主要是居民正常收入的差别程度;认为已经发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的观点往往涉及到若干非法非正常收入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不过,居民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已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确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用基尼系数指标作为评判居民收入差距的标准是否科学?
目前大多数学者考察 国居民收入的差距,都以“基尼系数”指标为依据,也有学者对基尼系数提出异议。那么,基尼系数是否科学?是否能准确反映 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呢?
有学者坚持认为, 国是二元经济社会,城乡之间的收入有较大差别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能分别计算城市或乡村的基尼系数,而不能合起来计算全国的基尼系数。不然,就会夸大 国的收入差距。(注:赵人伟:《对 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9期。(19)海兵:《基尼系数批判》,《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3期。)
也有学者认为,“基尼系数”只是反映收入均等程度的指标,它没有也不可能综合反映 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承受力的基本状况。仅以“基尼系数”为评判依据,影响评判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注:冯招容:《“基尼系数”评判指标之 见》,《理论前沿》2002年第2期。)更有学者提出,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分布的“均匀”程度,或差异(差距)程度,而不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或“公正”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布不均是正常的,所以,不应该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即使能够使用,现阶段 国也并不具备使用的条件。因为,用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分布的均匀程度,甚至用它反映公平程度,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收入必须是指全部实际收入,必须是真实统计。以 国目前的情况,可以说基本上无法满足这一条件。(注:海兵:《基尼系数批判》,《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3期。)
(三)究竟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国的居民收入差距?
有学者认为,基尼系数指标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在全世界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国也可以用。不过可以根据 国的国情,修正0.4的基尼系数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标准。从 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注:吴得民:《基尼系数理论及其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4期。)有学者不认同上述观点,提出,虽然用基尼系数来反映 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状况是可取的,但在 国基尼系数值非常混乱,对同一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基尼系数大不一样。并且在国际比较中,如果不排除不可比因素而进行直接比较,就不可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们不必拘泥于基尼系数来根据“国情”修改“警戒线”,而应当根据当前的实际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来提出 们的底线标准。(注:董全瑞:《简论贫富差距合理与否——怎样看基尼系数说明的贫富差距》,《长白学刊》2002年第1期。)有学者提出,国际上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很少采用单个指标。因为单个指标的分析很难全面地反映收入差距状况,并且单个指标存在的缺陷也影响到其反映的收入差距状况的准确性。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类型收入差距分析方法、离差分析方法和分层收入差距分析方法等来尽量对分配状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注:牛飞亮:《近20年 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7期。)为了客观公正地分析评判 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综合以上各家之言,可考虑将基尼系数作为一个单项的基本参考指标,同时设置一套综合指标体系作为评判收入分配差距的综合指标。这套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经济体制改革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社会安全与保障指标和社会稳定指标等几大类。不过全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加大力度使统计资料尽可能贴近现实,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探索研究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工具如何创新。

三、 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深层原因

关于 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学界从历史沿革、经济结构、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虽然认识程度不一,表述不一,但基本上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剪刀差”、“户籍制度”等的实施,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 国国土面积较大,由于各地区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等差别很大,造成 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明显地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这是导致 国个人收入分配呈现出地区差别的直接原因。(注:马海涛、姜爱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财政研究》2003年第7期。)此外,从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与 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国经济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会带来个人之间、行业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注:马海涛、姜爱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财政研究》2003年第7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注:马海涛、姜爱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财政研究》2003年第7期。)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 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注:赵人伟:《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注:邢成、韩丽娜:《财政税收杠杆对 国基尼系数的主要影响》,《现代财经》2001年第9期。)

(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农民的税收政策、对农民的税外负担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以来,这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注:赵人伟:《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使农民贷款无门,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注:马晓河:《宏观政策偏差拉大收入差距》,《经济参考报》2003年12月24日。)

(四)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由于 国所进行的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全面改革,一些制度的缺位不可避免。目前,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新旧体制并存、体制缺位、体制错位、体制虚设、法律政策缺位、法律政策本身的规制力度不够、政策规定有不周延的空隙、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等。正是这些体制和政策的缺陷为寻租活动设置了大量租金。应当说在体制转轨期间制度缺陷的存在是很难避免的,因而在 国近期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大量滋生是有其制度根源的。加上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由此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0期,第30页。)

(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 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注:何莉:《库兹涅茨倒U 假说与 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国外财经》2001年第4期。)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 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注:何莉:《库兹涅茨倒U 假说与 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国外财经》2001年第4期。)

四、 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

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牵涉到库兹涅茨的“倒U 型”假说理论的争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一篇经典论文中指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演变趋势为“在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极为快速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不平等扩大;一个时期变得稳定;后期不平等缩小”。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变动,是沿着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 型轨迹进行的。这种“先恶化后改善”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100年时间。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KUZNETS HYPOTHESIS)。库兹涅茨的“倒U 型假说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学者们持不同意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