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2023-12-12 14: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第一首先要认识什么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是价值观二是艺术三是风俗文化。价值观取于,儒家,艺术取于唐宋,风俗取于唐宋(除陈规陋习)第二要明白历史发掘我民族先辈的光荣历史,比如除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科技繁荣,艺术繁荣。树立民族自信心。发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比如台湾问题,就是文化的空白所造成的。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是好的,是美的。看现在国内盛行之风,第一俗不可耐。第二没有优秀文化。第三找不到文化之美。只有文化是好的,是美的,才有人喜欢。才对这个国家有感觉,才能有民族自信心,才会爱国。其次,历史对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强大的。法国人为什么自豪,一是文化二是历史。古人云欲要灭其族必先灭其史。历史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而价值观,思想文化,要符合历史潮流地进步而改变,但主干还是不能变的,就是儒家的仁义。

关于新疆文化的论文一篇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93.54%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93.48%。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1.2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新疆多民族文化的作文

有人说中国的河山好,有人说中国的人口众多,但我说的是中国民族和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又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下面是各民族的人口统计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90.6.,其他民族人口仅占百分之9.4,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各少数民族数量相差悬殊,其中人口最多的壮族约1600万,人数少的民族仅几千人,如珞巴族,赫哲族等各民族不论人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民族间的交错分布促进了民族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民族众多,但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身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以美的感受。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的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因和睦相处。
各个民族的风俗都不一样,都具有特色在少数民族中各乐器都不一样,如;朝鲜族的长鼓,傣族的两面鼓,蒙古族的马头琴,壮族的合欢萧,哈萨克斯族的冬不拉等地民族乐器我就不一一详写了。
这些就是我国的民族和民族文化

新疆民族文化演变(跪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为了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和文化选择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把握,笔者于2003年5月~8月间,在新疆全疆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调查主要采用座谈会、个别访谈和观察法等,定量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发放采用分类抽样的方式,从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中随机抽样调查。之所以把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确定为调查样本,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些民族的文化分别代表着新疆民族文化的主要类型。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总体面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此次调研主要限于精英文化范畴,但是,精英文化在民族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此次调研成果可以反映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某些代表性倾向。从整体看,同一民族内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互相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民族文化。所以,此次调研成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状况。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将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作为测量指标,通过这三个变量测度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变迁状态。
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同时,也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民族诸特征中,语言是民族最外显的特征。人们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往往倾注了民族情感。透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程度,还可以感悟到他们由此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状态。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行为方式和历史传统,它往往通过饮食、服饰、生产、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日、娱乐、礼仪等方面反映出来,是民族文化中最能凝练地反映民族文化特质的部分。在民族文化体系中,它处于中介地位,且以外化的习俗行为与蕴涵其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为特征。宗教是一个民族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种认识,它构成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属于民族文化的内隐层面。在民族文化体系中,风俗习惯作为一种他律性的文化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宗教则作为一种自律性的文化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可以说,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从不同层次上,依次递进地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变迁程度和趋向。
调查表明,新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方面已出现交融现象。其中,使用汉语的人数相对较多。
节庆习俗是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节庆习俗的变化发展是民族风俗习惯变化发展的一种反映。新疆少数民族认为,传统与现代节日对他们的影响程度相当。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调查人数的31.4%,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0.5%,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6.4%。可见,传统与现代相交织是目前新疆各民族节庆习俗的基本状态。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各少数民族对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影响的体验和感受还有很大差异。在维吾尔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27%,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3.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5%。在哈萨克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是26.3%,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20.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48.5%。在蒙古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65%,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21.6%,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10%。在回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31.9%,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4.7%,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0.8%。在柯尔克孜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33.3%,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5.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2.2%。由上可见,对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这一判断认同度最高的是蒙古族,认同度最低的是哈萨克族。
调查表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仍具有较大影响,对此,新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度达51.9%。
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宗教教育对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新疆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等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大,在这些民族中,认同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影响大的占43.9%。而对属于非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民族,如蒙古族等的影响则一般。在蒙古族中,51%的人认同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般。即使在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民族中,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也还存在差异。在这些民族当中,宗教教育对属于绿洲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统计显示,65.2%的维吾尔族认为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影响大,而对属于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的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影响则相对小一些。统计显示,只有39.1%的哈萨克族认为宗教教育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影响大。
如果把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影响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影响基本相当。在新疆少数民族中,认同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大的为37.3%,认同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差不多的为20.6%,认同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小的为29.1%。
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中的影响状况不尽相同。比较而言,维吾尔族认为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大的比例最高,为52.8%;蒙古族认为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小的比例最高,为77%;回族放弃回答这一问题的比例最高,为25%。
如果我们把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认识和把握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笔者认为,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而且,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各民族文化转型的程度还存在差异,表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状态。
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外显层面处于变革的前沿,它突出地表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上兼用或转用其他民族语言的现象增多,双语人数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语言文字上交融的态势日益增强。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定性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在调研中,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告诉我们: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希望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就读。他们认为,好多东西都要在汉语中学习,学习汉语好处多。以前,把孩子送到汉语学校的主要是在城市工作的干部和从事经商活动的人。近两年来,许多农民甚至阿訇都愿意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在乌恰县阿合亚乡二小(汉语学校),原计划招生120名,结果,报名500多人,为此,有些人不得不走后门。
一位维吾尔族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同样的情况:
在语言问题上,过去,在维吾尔族中,懂汉语的人不多,现在就多了。人们普遍希望学汉语和外语,连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汉语学校,只是没有条件。
相比较而言,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上互渗的现象则比较少见,各民族的宗教边界依然清晰,宗教在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仍然很大,宗教教育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当。对此,一位维吾尔族教师作了如下解释:
在宗教信仰方面,多数人是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参加宗教活动的。坚持宗教信仰,是担心本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怕一旦改变,维吾尔族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会消亡。宗教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固守民族边界的一道屏障。
在风俗习惯方面,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开始发生变化。据一些维吾尔族干部和教师介绍:当前,本民族文化在总体保持原来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些变化。比如,以前,本民族乐器主要使用热瓦甫等,现在开始使用电子琴等;婚姻习俗过去比较复杂,而且费用高,现在简单了,费用也减少了。过去结婚要4天时间,现在只要2天或1天时间。过去婚姻一般是父母包办,现在自由恋爱的人越来越多。
饮食方面的风俗习惯变化也很大。过去不吃的带鱼、海鲜,现在也吃了。服饰方面,已经不是很讲究民族服饰了,许多人追求时髦。结婚时,许多人都穿婚纱、西服。以前,结婚新娘要过火盆,现在这种习惯也逐渐淡了。
由上述可见,外来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不仅引起其外显层面,还引起其内隐层面的激烈震荡,从民族语言到风俗习惯,再到宗教信仰,这种文化震荡依次递进,逐渐深入。这种文化变迁状况我们通过新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豹一窥全。
目前,在生产方式上,维吾尔族农业生产正在由过去生产技术落后,经营方式简单、粗放的经验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拔草、松土、施肥、选种已经成为维吾尔族农民经常性、普遍性的耕作方法,农田管理越来越精细,生产工具也由传统的手工工具向现代化机具过渡,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些靠近城镇的农村,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许多维吾尔族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上,他们或去企业就业,或从事商业活动,或进行劳务输出。哈萨克族伴随着游牧向定居、半定居的转化,由过去单一的游牧畜牧生产开始向种植、圈养畜牧生产为主的多样化方式发展。一些新技术,如冷冻精液配种、常温人工授精、牵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畜牧业生产领域。畜牧产品加工由过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为主,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牛奶分离器、擀毡机等被运用于畜牧产品加工。
在生活方式上,多数人的服饰正在由单一趋向多样化,由传统变为时尚,由实用转向美观。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才穿民族传统服饰。饮食结构和方式发生着渐进而缓慢的变化。肉食逐渐减少,蔬菜类和副食品增多,主食中的粗粮逐渐为细粮取代。过去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肉类消费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如今鸡肉、鱼肉、鱿鱼、虾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哈萨克族的饮食过去以肉类及奶制品为主食,现在逐渐变成以米面为主食,吃蔬菜的现象普遍起来。饮食场地也由过去主要在家中到现在更多地在饭馆。在维吾尔族中,传统的土木结构、夯土结构的民居正在被砖木水泥结构的民居取代,一些现代建筑材料,如瓷砖、墙纸、宝丽板和石膏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家庭装修,一些现代家具,如沙发、茶几、组合柜、高低柜、大立柜、写字台、席梦思床等也进入了原本不放置家具的维吾尔族人家中。哈萨克族则正在结束以毡房为主的居住形式,随之,彩电、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等现代家用电器和用品也进入了哈萨克游牧民家中。小四轮拖拉机、摩托车在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往日毛驴车和马车。
这些变化使新疆各民族的显性文化日趋同质化,同时,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的嬗变。过去,在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观念中,经商被视为一种不屑一顾的卑贱行为。现在,他们开始羡慕乃至涉足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人在不断增多。在择偶观上,传统的注重土地、血缘和安分程度的择偶标准逐渐让位重知识、重才干、重感情、重素质的择偶标准。对此,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一种矛盾和困惑的心态。在语言问题上表现的尤为典型。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中93.9%的人希望保留本民族语言,但对今后的语言学习,选择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却为22.7%,选择学习汉语的为46.4%,选择学习外语的为29.2%,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在对本民族语言价值认定和选择取向上存在矛盾。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新疆少数民族精英阶层对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基于这种担忧,他们特别关注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寻根热”和文化自恋情结较为普遍地存在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随之相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倾向,其中一些消极倾向值得关注:如盲目追求传统文化的复归,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御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甚至还出现用今天的信仰体系去确认与评判民族宗教历史;对于解决发展差距问题的过程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问题视为“不平等”,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教升温,甚至出现宗教活动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甚至违法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界限的现象和行为。尤以非法修建宗教活动场所、私办经文学校和私带“塔里甫”、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计划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争夺领导权等现象较为普遍。
为了解这种倾向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程度,我们用两个问题进行了测度。在问及“你认为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的发展有作用吗?”84.1%的人选择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对本民族发展有作用;5.1%的人认为有一点作用;0.5%的人认为没有作用;还有1.4%的人选择说不上;7.5%的人未选。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普遍认识到了相互学习对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被调查的民族中,哈萨克族对各民族相互学习对民族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认同度最高,为99%,回族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为79.9%。在问及“你是否愿意与其他民族接触与交流?”时,新疆少数民族中92.6%的人表示愿意,1%的人表示不愿意,6.3%的人选择说不上,6.3%的人未选。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心态总体上是开放的。
笔者认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心态的主流方面是积极、健康的,这种文化心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但同时,文化排斥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新疆少数民族出于担忧自身文化被淹没的考虑,极力维护和彰显民族文化,这一思想意识总体上对于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抗拒是维持民族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要求,但如果对此把握不好,势必会影响民族发展。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转型时期。而且,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逐渐萎缩。对此,新疆少数民族精英阶层的文化选择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主张维护传统的,也有主张否定传统的,还有态度不明朗的,它反映出少数民族在文化心态上的彷徨、犹豫和无所依归。这表明在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碰撞、渗透和交融的情况下,面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纠结与张力,新疆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在这种情态下,文化选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文化选择关涉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而文化选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状态。对此,我们进行了定量调查。 表2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一方面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度和价值定位很高,但另一方面,语言选择取向却非本民族语言。他们选择和使用汉语主要出于一种实用功利的心理,对汉语的认同主要是工具意义上的认同,在价值和情感层面上,依然保持着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高度认同。
表3显示,新疆少数民族普遍认为应该保持民族风俗习惯,而且,多数人已经认识到,在民族风俗习惯中,既有积极、精华的内容,也有消极、糟粕的内容,主张保持民族风俗习惯好的方面和内容,对民族风俗习惯有较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但对多数人而言,这种理性态度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对在实践中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社会心理基础还比较薄弱,传统习俗对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约束力依然很强。

民族团结的论文2000字

写作思路及要点:全文围绕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写作,可列举真实事例。

正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

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