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东方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2023-12-09 22: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东方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江力,文化学者,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内访问学者,兼任法国埃克斯政治学院客座教授(1956年创校)、海外媒体“孔子卫视”、中国音乐网络电视台(筹建)副台长、总编辑,中国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监制,其它社会兼职: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特聘编审、《散文世界》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等。关注中国文化与跨文化研究,并从事文化传媒、影视运作、音乐评论、编辑出版等多项工作,著述有《中国散文之讲演、作品与评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鲁迅报告》(编撰)、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等多部,有文化评论、学术随笔、电影及音乐批评、散文作品数十篇在国内知名报刊发表,被多次转载、获奖,有散文随笔入选“中国美文100家”。从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文化文本发表,至今亦二十五年。关于张艺谋电影评论两篇引起中国影视界关注和社会反响,作为评论张艺谋的论文唯一入选当年官方《国家广电文存》(2007年);和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联袂撰写的重量级评论《雷佳:中国民族声乐探索与“新国风音乐”运动》,登陆新浪、网易、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十家国内门户。作为编辑主要成员,参与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1999年);主持“五四学术文丛”(2003年),致力于“大家文丛”(主编):第一辑《哲学与人生》、《探索人的生命世界》、《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三卷(2007年)、第二辑《我的思想家园》、《难忘的岁月》、《生命的意义》三卷(2009年);《中国文化集成》五十卷(总策划,筹备待出)、北京大学110年校庆“北大学者散文专辑”(特约主持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十五卷(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2013年出版,汤一介先生名誉主编,王守常院长主编,任执行编辑)的组织编辑出版工作。2002年在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曹文轩老师指导下,成功举办了为时近一月的北京大学首届“中国散文论坛”,担任秘书长,总策划;2009年在其时现任系主任陈平原、党委书记蒋朗朗老师指导下,参与创办并策划“中国作家北大行”,曾任组委会秘书长;2011年作为编剧、总策划,主创开拍中国历史资料纪录片《重走我的父亲万里之路》;同年参与策划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汤一介先生担任文化总顾问的“复兴之歌——雷佳国家大剧院独唱音乐会”。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导师温儒敏教授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散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并在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乐黛云教授指导下,从事中西文化、跨文化研究与行政工作,曾获2008—2009学年度北京大学学术实践奖,有多篇学术论文如《试论鲁迅散文“父亲”、“母亲”的文化想像》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等学术刊物刊载。在国内山东济宁、曲阜等多座文化城市开讲《国学的基本精神》、《北大历史与中国文化》,2011年在法国巴黎行政管理学院开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新浪博客及同名微博,已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国文化的消息源与发布厅。

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1918.3.4—)字玉言,天津市人,男,汉族,研究员,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转中文系研究院深造。此后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学时代就在南开中学校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论文、杂文、诗词等,大学时翻译、研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此后主要从事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同时还从事禅学与文艺关系的研究,《三国演义》的校定、注释和评介,《水浒传》的评注和唐宋诗歌的评注等。已出版论著多种和大批论文,主要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白居易诗选》(合著)、《曹雪芹》、《书法艺术问答》、《献芹集》、《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合著)等。同时,他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新著: 《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以短文讲“大旨”。全书130余篇,从赏析曹雪芹“绝特”个性,提出史湘云才是《红楼梦》全书主角,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以及红学研究者极少触及的红楼小人物的见解等观点。
...........《石头记会真》(海燕出版社二○○四年五月出版 十卷 共计五百万字 周祜昌 周汝昌 周伦玲 校订)“……,56年的大愿,总算成为现实。在红学研究史上,此书的出现应该有它应得的地位与价值,若能达到二百多年来比较系统全面地“斥伪返本”的初步成果,大体可以存于书林艺海、文化渊薮之间,个人的得失短长,就微末不足挂在心头了。…… ..——周汝昌”

附:“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
....记者在不止一个地方看到他说“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白呢?周老说:“我研究的其实不仅仅是红学,我主要研究的是诗学、书法、中华文化学。”有人曾抱怨周老将“红学”转变成“曹学”了,其实也与周老这个宽泛的研究范围有关,他认为研究《红楼梦》不是仅研究遣词造句,更要研究《红楼梦》所映射出来的所有历史信息,这些信息无疑都承载着传统文化。周老除了上述研究范围之外,他还是一个外文教师。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一直在用外文给外国客人讲《红楼梦》。”这一层原因之外,其实还包含着其他因素:国内人对红学一词并不是都抱有好感。这也许与历史记忆有关,向来红学研究就与政治的联系过于紧密。再者,周老告诉了记者当今红学界的沉闷。这沉闷包括学术方面的沉闷:现在红学研究进展缓慢。“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红学著作,但无论其规格、其品质,有价值的不多。” 另一方面的沉闷则是来自学术界的环境风气,“为什么我说一句话,大家亿万双眼睛盯着,议论,围剿?如果是严肃的批评我欣然接受,可是我遭遇的都是非学术的话,漫骂,造谣,攻击,所以我说,我最好还是离开这个所谓的界,我是界外人。我弄自己的学问不是很好吗?”

李建中的个人作品

(一)科研类1、《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独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2、《瓶中审丑》(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3、《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4、《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独著),海南出版社1993.5、《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第二作者),巴蜀书社1995.6、《爱欲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7、《臣妾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8、《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合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9、《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独著),东方出版社1998.10、《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李建中自选集》(独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3、《日月清朗,千古风流——〈世说新语〉》(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4、《玄学与魏晋社会》(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5、《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6、《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7、《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主编),东方出版社200918、《阳阴之间:臣妾人格》(独著),东方出版社200919、《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丛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0、《魏晋人:弄狂以流悲》(独著),东方出版社201121、《百年龙学的时序与通变》(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2、《龙学档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3、《批评文体论纲》(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4、《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二)教学类1、《卓有成效的课堂管理》(译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中国古代文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文心雕龙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湖畔之舞》(散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0、《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1、《文学理论导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参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13、《文心雕龙学综览》(参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中国文化概论》(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中国文化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科研论文1、《论灵感的静态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2、《需求与满足——论文学活动中的拓扑心理学》,《批评家》1987.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8.全文转载。3、《晚清小说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9.全文转载4、《论魏晋六朝作家“人心”与“文心”的分裂》,《文学评论》1989.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9.12.全文转载;《文史知识》1990.1.摘要5、《论魏晋六朝的畅情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89.9.6、《王充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0.2.7、《“才性”刍议》,《四川大学学报》1990.3.8、《〈金瓶梅〉性目的论初探》,《江淮论坛》1990.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2.全文转载。9、《古典文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古典文学知识》1990.6.10、《心物: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之纲》,《学术月刊》199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7.全文转载。11、《论〈金瓶梅〉中的财与色》,《思想战线》1991.1.12、《哀乐论──汉魏六朝创作心理研究》,《华中师大学报》1991.2.13、《从品评才性到精析文心》,《社会科学研究》1991.2.14、《〈金瓶梅〉“德色”论》,《中国文学研究》1992.1.15、《〈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文史知识》1992.1.16、《〈淮南子〉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漳州师院学报》1992.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文转载。17、《心论与文论》,《学术研究》1992.2.18、《“声无哀乐”新解——论嵇康音乐心理思想》,《思想战线》1992.3.《中国文学年鉴》1993年号摘要发表19、《老树如何放新花──论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20、《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唐都学刊》1993.3.21、《学术研究的转型》,《读书》1993.4.22、《晚清小说研究的文化视角》,《第34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1993.9.23、《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生存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4.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24、《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观念的美学嬗变》,《华中师大学报》1994.4.25、《中国古代鉴赏心理学论纲》,《学术研究》1994.5.26、《新潮与传统——关于儒学文化的现代思考》,《南方文坛》1994.5.27、《中国文论的世纪性回顾与展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3.28、《文学史方法的历史与新方法的诞生》,《河北师大学报》1995.3.29、《自卑与超越——司马迁悲剧心理探幽用》,《唐都学刊》1995.4.30、《文学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民族文学研究》1996.1.31、《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文学评论》1996.2.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2、《转型时期的才性理论──刘劭〈人物志〉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1996.4.全文转载。33、《解剖自我》,《当代作家》1996.5.34、《建安七子论》,《中国文学》1997.3.35、《试论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学术月刊》1993.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8全文转载。36、《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华南师大学报》1997.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5.全文转载。37、《文心“动静”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38、《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社会转型》,《第35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布达佩斯1997.8.39、《试论西晋诗人的人格悲剧》,《社会科学战线》1998.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9.全文转载。40、《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湘潭师院学报》1998.4.41、《〈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华中师大学报》1998.5.42、《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学术月刊》1998.10.《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2.全文转载。43、《断裂与重铸──汉魏之交的文学与人格》,《中国雅俗文学》第1 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44、《玄学人格与玄言诗》,《江海学刊》1999.1.45、《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46、《臣妾人格与文学》,《东方》1999.2.47、《试论〈文心雕龙〉的思想史价值》,《文心雕龙研究》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48、《本世纪魏晋思想研究的两次高潮》,《东方文化》2000.1.49、《王国维的人格悲剧与人格理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50、《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理论月刊》2000.1.51、《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华中师大学报》2000.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2000.10.全文转载。52、《现代化与都市人格》,《中国现代化与深圳跨世纪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53、《魏晋文学的人格承担》,《第36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蒙特利尔2000.8.54、《辨体明性——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现代思考》,《华中师大学报》2001.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8.全文转载。收入《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55、《诗性传统的断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56、《魏晋玄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10.57、《神女与寡妇——关于魏晋文学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4.摘要58、《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研究》2002.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6.“论著精华”选登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9、《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1.60、《中国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中华读书报》2003.5.761、《摄影文学的文学性》,《中国艺术报》2003.11.2062、《反(返)者道之动》,《文学评论》2004.4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文学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学科发展状况·文学”专栏收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5.“论著精华”选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11全文转载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3、《高天厚土水长流——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江苏大学学报》2004.464、《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华中师大学报》2004.565、《论〈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长江学术》(第5辑),2004.566、《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襄樊学院院学报》2004.667、《思之诗——汉语批评的隐喻性生成》,《文艺争鸣》2004.668、《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社会科学报》2004.7.2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9全文转载69、《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江汉论坛》2004.970、《一言以蔽之——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光明日报》2005.2.471、《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中国诗性文论语言观刍议》,《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5.272、《文之为德也大矣——关于“文”的现代思考》,《湛江师院学报》2005.473、《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江海学刊》2006.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6全文转载74、《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长江学术》2006.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6全文转载75、《二十四诗品:中国文论的诗眼画境》,《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6.176、《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77、《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文艺研究》200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8全文转载78、《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三峡大学学报》2006.479、《中国古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福建论坛》2006.1080、《界域·声色·体势——刘勰“文”论的文章性生成》,《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281、《借他人主脑走麦城——张艺谋大片批判》,《探索与争鸣》2007.182、《破体: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及演变规律》,《襄樊学院学报》2007.383、《两爻之间的诗性诉求——以周易、老庄、孔孟的诗性言说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84、《古典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中山大学学报》2008.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5全文转载85、《现代批评文体:在“西就”与“东归”之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86、《文学与批评: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以几部经典作品为例》,《文艺争鸣》2008.387、《论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字之根》,《社会科学》2008.488、《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江汉论坛》2008.489、《民间文学中的“误解”与“话语较量”》,《中州学刊》2008.6《新华文摘》2009.6全文转载90、《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文艺研究》2009.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5全文转载91、《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2009.292、《古代批评家的文体》,《光明日报》2009.2.2393、《刘勰“体乎经”的批评文体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9.494、《汉语批评的文体自由》,《江汉论坛》2009.8《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1全文转载95、《笔谈:汉语批评的文体问题》(主持人),《江汉论坛》2009.896、《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思想战线》2009.6《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4全文转载97、《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文史哲》2010.1《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2全文转载98、《“忘”生“梦”死——从“庄周梦蝶”看庄子的生死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199、《刘勰的和声型话语模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4100、《娱思的文体:宇文所安批评文体的中国启示》,《中外文学与文论》第1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6101、《道可道,如何道——刘勰文学思想的本原之“道”与言说之“道“》,《中国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102、《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江海学刊》2011.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6全文转载103、《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104、《批评文体的“第二形式”》,《文学评论》2011.5《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1全文转载105、《中国古代文体学范畴的理论谱系》,《北京大学学报》2011.6107、《刘永济与珞珈龙学》,《中国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108、《龙学的困境——由“文心雕龙文体论”论争引发的方法论反思》,《文艺研究》2012.4109、《凡客的咆哮:新媒体时代的批评文体》,《学术论坛》2012.4110、《词以通道:轴心期中国文化关键词的创生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3.4111、《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学术研究》2013.5112、《汉语文体学研究的现代西学背景——基于文体与语言之关系的考察》,《社会科学》2013.1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3全文转载113、《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14.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5全文转载114、《中华元典关键词的原创意蕴与现代价值——基于词根性、坐标性和转义性的语义考察》,《江海学刊》2014.2《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4.4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9全文转载115、《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长江学术》2014.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8全文转载116、《“观”之神秘性探源》,《社会科学》2014.10(二)教学论文1、《〈琴赋〉一曲尽雅声》,《名作欣赏》1990.6.2、《枣肉与橄榄——〈金瓶梅〉鉴赏心理探幽》,《名作欣赏》1991.5.3、《魏晋人的哭》,《名作欣赏》1993.4.4、《文艺批评的本土资源》,《文艺报》2003.3.29.5、《文艺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思考》,《三峡大学学报》2003.56、《借石攻玉,依经立论——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方法新探》,《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7、《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中国大学教学》2009.58、《大学讲坛上的〈文心雕龙〉传播》,《中国大学教学》2011.19、《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中州学刊》2011.110、《新奇考卷:变“三写”为“三创”》,《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111、《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笔谈)》,《长江学术》2012.2

周国平的一生经历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周国平简历
  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学读小学
  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学读初中
  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学读高中
  196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
  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军队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任县委宣传部理论干事和县委党校教员
  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
  1981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开始时受聘为助理研究员
  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在职读博士研究生课程,毕业后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8年受聘为副研究员
  1994年受聘为研究员

  周国平出版年表:
  1986 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著:《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 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
  1992 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台湾林郁工作室。
  《只有一个人生》,台湾林郁工作室。
  1993 译:《理性边缘的哲学——尼采论哲学之源》,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4 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著:《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东方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1—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艺出版社。
  《对世界的认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华龄出版社。
  1997 著:《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周国平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精神的故乡》,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著:《精神的故乡》,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 著:《周国平哲理美文》,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文二集》,东方出版社。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著:《周国平小语》,广东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与永恒》,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著:《安静的位置——周国平散文生命感悟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与孤独——周国平散文情感体验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朝圣的心路——周国平散文灵魂守望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典的理由——周国平散文读书趣味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一种存在——周国平散文写作情怀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用之学——周国平散文哲学家园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街头的自语——周国平散文人间随笔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由风格》(与崔健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享受生命》,浙江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第6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译:《悲剧的诞生》(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著:《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海南出版社。
  《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灵魂只能独行》,海南出版社。
  《爱情不风流》,海南出版社。
  《智性时光》,海南出版社。
  《风中的纸屑》,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台湾上游出版社。
  译:《疯狂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著:《守望的距离》(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妞妞》(日译本),日本PHP出版社。
  2004 著:《各自的朝圣路》,北岳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心灵自传》,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 著:《周国平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灯灯亮了——我的女儿妞妞》,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周国平哲理美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生哲思录》,上海译文出版社。

  周国平:盼望重新踏上这条心灵之路
  7月9日,参加去年体验之旅及今年戈壁挑战赛的学者和商学院学员重新汇聚一堂,重温那段历经风雨的日子。在活动现场,我们看到了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并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采访。

  在今年参加戈壁挑战赛的队员手记中了解到,这一路的地形基本上是荒滩戈壁盐碱地,遍布骆驼刺,还经常受到草兵和蚂蟥的骚扰,可以说是环境恶略困难重重。那是什么动力让您坚持走完全程的呢?

  周国平:首先我并不觉得特别艰苦,四天一路走下来虽然有点累,但是我觉得不是特别的需要很大的毅力来完成,自己还是能胜任的。要说动力嘛,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对我而言,对我本身来说,这种经历是比较少的,徒步走戈壁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这是玄奘走过的道路,这肯定是有文化含量在里面的。

  您曾经谈到,最优秀的人身上都有着一些独特的特性,那么玄奘法师的身上也具备这样的特性吗?

  周国平:不管怎么说,玄奘身上具有最优秀人的品质,他有毅力,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这种勇气、这种力量是很强有力的,而且他这个人还很细致,很细心,他翻译了许多经文著作,这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

  在您的博客中有一篇叫做“忘记玄奘是可耻的”文章,对于这个观点,一些网友说,我不信佛教,玄奘拯救的是印度文明,忘记也好,了解也好,玄奘对我没有什么意义,也谈不上什么可耻,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看法?

  周国平:关于“忘记玄奘是可耻的”这个话题,有些网友也问过我,觉得这个词用的太狠了。我是故意用的很一点的,我就是想要引起人们注意这个问题。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在亚洲很多地方,包括日本、印度这些国家,很多老百姓都是知道他的,在印度,据说玄奘是家喻户晓,我相信这一点。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书云的那个书里看到,她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去走玄奘的道路,想让当地人了解她的目的,又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这个时候小旅店的老板娘拿出一幅吉尔吉斯斯坦的地图,那个上面有玄奘的拓像,说那是我们的英雄。

  这样一对比,我们中国的很多人不知道玄奘,或者仅仅知道唐僧,电视上的唐僧,我觉得这个很可悲。电视上的唐僧和吴承恩笔下的唐僧还是不一样的,那实际上是一个娱乐化的形象,只知道这样的一个娱乐的形象而不知道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这是很可悲的。

  我就要讲到这一点,玄奘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徒,意义不仅仅在佛教,虽然他对佛教有很大的贡献。我对他的定位是一个伟大的信仰者和一个伟大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代表着一种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特别需要的,实际上这种精神我们是缺乏的,但是我们当中一些伟大的人物具备这种精神,玄奘就有。这是一种认真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缺少的,象玄奘这样的伟大人物有,而我们把它忘记掉,不去发扬它,那么这就是可耻的。

  您去年已经参加了一次“重走玄奘路”的活动,那么是什么吸引您再次踏上玄奘路呢?

  周国平:去年走的“玄奘路”毕竟是很小的一段,只是玄奘离开中国内地走的一小段,这个多的是感受行走的感觉,但是玄奘他走的路是很长的,他的目的是要去印度取经,如果我仅走这么一小段,那么我的感觉是遗憾的,我想,把这条西行路完整地走一下的话,我对玄奘当年的经历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体会。而且,走这条路不仅是走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之路,同时也是走我们的心灵之路!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白兔和月亮》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落难的王子》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了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在寓言中,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是一个事实,完全是来自生活的。我虚构了一个王子,通过王子对别人的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所以,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这道理有二:第一,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我曾写过以下这段话,可做理解这篇寓言的参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按:我最近四年的散文结集《善良 丰富 高贵》将在6月份出版,以下是该书的自序。

  序

  本书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我的第四个散文结集。我一向不高产,前三次结集,间隔是三年上下,这次超过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这里一堆,内容显得芜杂,我自己看了也惭愧。
  这四年多里,含我的一个本命年,而且是岁满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单位,人事干部把一个崭新的退休证交给我,没有让我填任何表格、办任何手续,我欣赏这不同寻常的效率。我也欣赏我那个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气,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讲客套话的告别会。总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说我这样的学者,精力正旺盛,不该这么早让退休。他们真是不了解国情。其实,在现行体制下,如我之辈,对学术机构里的官场规则、潜规则不感兴趣也一窍不通,单位里早已没有我什么事了,从这一点讲,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喜欢做的事,从这一点讲,我又未尝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实在是对我影响最微小的一件事。
  不过,本命年到底是本命年,让我这个不曾上过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个官司。其中一个,我当原告,赢了,但被告躲了起来,无法执行,没有尝到赢的快乐。另两个,我当被告,也赢了,人家不依不饶,都上诉,最终仍是我赢,但耗掉了许多时间和心情,也没有尝到赢的快乐。打官司费钱又累心,绝无快乐可言,只是落到了我头上,不得不承受,据说是做名人的代价。收获自然是有的。从大里说,官司分别涉及与伪书作斗争和捍卫言论自由,是尽一份社会责任。从小里说,接触了从前陌生的人和事,长了见识,比如与品行各异的律师打交道,感触良多。曾经有写一部《本命年纪事》的打算,事过境迁,现在只是把若干资料收在了本书中,留一份简单的记录。
  读者会发现,与以前比,本书中批评社会现实的文字多了。部分的原因是,《新京报》约我为“时事评论”版面写专栏文章,促使我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时事”,书中这类文章基本上缘此而写。当然,前提是我自己有话要说,尤其对于今天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因为身在此界之边缘,耳闻目睹的怪现状太多,便把心中的愤懑喊了一些出来。不过,我自己对这些文字并不满意,不认为它们能够对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仍是静心读大师们的书,在其引领下深入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从精神层面上关注今天的现实。这决不是自私,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前途最终将取决于中国人的精神状况。
  通过阅读经典,我始终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这些伟大心灵使我坚定地相信,人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贵的。我最不能原谅今天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也正是本应以传承这些心灵品质为主要使命的领域,现在竟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然而,不管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诗所说:“人的榜样教我们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说的“人的榜样”,就是指拥有善良、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人的存在证明了人是有神性的。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
  本书的书名原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我以之为全书的总题,因为这六个字是我这些年思考的一个总结,表达了我在本书出版时最想说的话。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