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对未来教育的畅想论文

2023-12-12 04: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对未来教育的畅想论文

以下是本人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未来教育的一些思考。

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认知是混沌的,对于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还未掌握,每天应学多少为宜,什么时间复习最为有效,如何只学习尚未掌握的知识等等的认识是模糊的,无法做到精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掌握的东西还在花时间学习,未学会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很多时间花在重复学习、无效或低效学习上,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不低于6节课,初三、高三更是基本没有周末,加上大量的考试和课外作业,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学生普遍是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考试和做不完的作业,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最长,课堂学习行为最积极,不良学习行为最少,但对自己成绩的满意度最低。 同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公布“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跟踪调查了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1995个家庭。调查显示,发现三地在校学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为12小时,其中,北京的学生学习的时间最长,为12.7小时。

在现有国情和现行教育体制下,由于升学的压力及家长的预期,教师的压力也过大;教学任务繁重、加上大量备课、备考、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以及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等等也造成很多教师身心疲惫

在现有学习和教学环境下,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对学习和教学活动都无法做到同步评估。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活动只有通过课堂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才能够得到评估。然而,这种评估有三个重大缺陷。其一,测试无法覆盖学生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其二,由于评估滞后,无法对学生学习活动即时提供指导;其三,无法精确地知道每个学生哪些知识点已掌握,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等学习进步情况。

在现有学习和教学环境下,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做到同步准确、穷尽性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量化和保证,对教师的教学无法全过程同步监控,对各门课程、各个班级的整体情况也无法及时、动态地全面掌握并及时调整,因此,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控制无法做到准确预测,只能凭经验进行模糊预测。这就导致学校管理层无法就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及时的调整。

在现有学习和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千百年来,教育基本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有教育模式的一个基本预设是,老师只能保证“教”,并不能保证“会”。即使是再好的教师也只能做到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旁征博引。能否掌握所有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复习,怎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体系还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

现有课堂教学的班级过大,平均50人以上一个班。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按照全班的平均水平授课,因而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由于课堂时间所限,老师也不可能回答所有学生的疑问。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无法实现。

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优秀的教师、优良的教学设施设备等优质教学资源还严重不足,教学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均衡,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由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家长的预期过高,加之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活动不得不围绕知识的掌握和考试转,因此导致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实施起来举步维艰。解决素质教育的一个可行、科学的途径是大幅度提高知识学习效率,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在很好地解决学生考试、升学的前提下加大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学科发展依然不平衡,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许多学校不按国家课时标准排课,非统考学科课程往往会被任意挤压。很多学校是两套课表,一套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排的课表,所有课程都有,是迎接上级检查时临时使用的;一套是学校日常实际运行的课表,只编排考试科目。一些学校为了标榜自己是素质教育,开展所谓的社团活动。其实学校只要把该开的音体美等课程开足开全就好,比一周才一节的社团活动强多了,学生也不必纠结于该参加哪个社团活动才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对北京、哈尔滨、石家庄、银川、成都、西安、南京、广州8个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进行调查,以了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真实状况。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全国妇联对全国城乡家庭的抽样调查发现,子女教育费用、收入较低和家人生病是家庭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其中“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排在家庭生活困难的第一位,影响着家庭的和谐幸福。从整体教育支出水平来看,当前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费用为8754.4元。在调查的家庭中,有36.6%的家庭平均每年教育支出在9000元以上,甚至有2.8%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超过3万元。

一直以来基础教育都围绕着中高考,重点考察知识的掌握和应对中高考方面的训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一考定终身。尽管目前来说,这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但也因考试内容造成的“重知识,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继承,轻创新”的不足,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和过度的竞争心理,使整个教育思想和环境变得急功近利。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放弃或者说遗忘了人文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畅适自足”的内在目的。

许多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中高考仍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所有工作都围绕其开展。因而德育工作倾向淡化。许多学校的德育往往缺乏系列、深入、有效开展。学生有限的时间还是被压缩在课堂上。虽然外面一直提倡品学兼优,但其实还是成绩压倒一切,这样的教育培养了许多思想不健全的学生,并在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基础教育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机器,把教师视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基础教育以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组织形式、统一的教学程度来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人的独特性被局限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个体性从根本上受到忽视。强调知识,却没有引导知识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强调师生民主平等,事实却是束缚师生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却大量地占住了人的思想与活动空间,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扬。这样的教育造成了一方面是教师心理健康差,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周期越发缩短;一方面是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

纵观中小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很怪的现象:我们的中小学生花费在外语上的精力比语文的要多得多;对外国很多神话故事、外国很多人都很了解,而提到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冷冻被遗弃甚至被毁灭,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渐行渐远,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一段历史一种文明的不幸!看看当今举国“崇洋媚外”的现象,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我国近几十年来一直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课堂教学基本被考试牵着走,老师的教学思维被严重地禁锢在狭窄的范围,备课就是找题、编题,课堂教学就是做题、讲题,学科知识本身的内涵和魅力常常被忽视。老师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无法设计出精彩的课堂,只好进一步强化外在的纪律和制度,耗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陷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本来可以很轻松和精彩的教学带给老师和学生的都不是快乐和幸福,而是疲惫和厌倦。

​ 在我们已经经过的学习生涯中,其实学生和老师们一直在做一个重复的事情:学习知识点、归纳知识点、练习知识点。比如说我们读高中的时候,就有同学把整个高中的化学知识点总结成一张大图,方便自己随时查阅和复习。纵观英语的红宝书、李永乐的考研数学、一到无穷大的物理等牛逼的书籍,都是各个学科的大牛总结归纳出的知识点的结晶。那么,为什么不将所有人总结的这些知识点在线化呢?不是可以避免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吗?

​ 试想,如果一个初中生,如果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意识,就马上明白了自己在哪,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名师讲解,那他就不会像以前的我们,在惘然中学习。

​ 某一门类或学科的知识点,会逐渐形成一颗知识树,从最初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出发,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出各种高级理论。对于那些交叉学科或者多学科融合的地方,就会在知识树与知识树之间建立网格状的关系。

​ 在所有知识点在线化后,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每个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已经学了什么,还设定了哪些学习目标没完成,都可以数字化和定制化。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推荐不同的学习路径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当个性化的学习成熟之后,升学考试也会逐渐改变,由之前的每年一次统考,改为每半年一次的考试,所有人员只要通过的电脑端的初步笔试,就可以报名申请参加升学考试,只要你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初中的知识点,就可以申请参加考试,不论你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初三的学生,或者是想提高学历水平的成年人。考核的方式会多元化,复试的时候,有学校喜欢招收数学特别牛的学生,有的学校更偏重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等等。

​ 我们知识点的顶端是什么?最前沿的科学和技术,目前只有科学家或教授才会了解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和前言技术,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都不知道这些东西。这些前言科技和大众的接触面很窄。归其原因有:1 前言科技一般只发布在一些指定期刊上,这些期刊往往还收费,受众比较小。2 掌握一个学科前言科技,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比较高,普通人不愿意每天画时间去看论文。因此如果我们定期收集各大期刊上面的前言科技,将他们分类到相应的知识点上去,那么大众只要想深入了解一个前言科技,我们把他需要的东西都收集规整好了,并且还有简介,他们只需花时间在他们感兴趣的点上就行。另外,可以把行业面临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抽象,分到各个前言技术的十大难题榜单上,进行竞答,让全世界的人来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总比几个人思考的概率高很多。这样的可以调动哪些有学习力、有创造力、喜欢挑战的年轻人选择一个问题,去解决它!

​ 调动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去解决目前最前言的科技问题!

方案1,针对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成人教育,打造一套个性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大家可以自主高效的学习。
方案2,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具备科学比赛,还需要一套辅助学生参加创新比赛的机构,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和动手能力,形成一个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的氛围。
方案3,搭建一个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挑战平台,将各行各业的问题抽象成相应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并提供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进展和报告,相关的知识,让喜欢挑战的年轻人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相关机构配合他们提供试验场地。对杰出贡献者做出奖励。
方案4,针对学龄前的儿童和小学生,主要是培训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当然,学业目标是不能少的,但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简单点说,就是要探索教育的互动和趣味性,在互动做游戏的环节,把学业目标达成,比如识字、音乐,绘画、数字计算等融入到互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在玩中学。

畅想一下未来教育,100字左右?

本次疫情将线上教学的可能性展示在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因此人们对于教学方式的认识已经算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从我自己的学习体会来看,我始终认为学习是一个贯穿人生的过程,新生婴儿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儿童时期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学习,少年时期通过教师课堂传授来学习,成人以后就是通过书本、社交、生活、工作等方式来进行学习。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更大的突破,由于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已经足够支撑一个人的全部学习过程。
其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只是人们日常学习内容的一小部分,比如新闻中对于新冠病毒的讲解也是知识的一部分,但从以前的教育体系上来讲,这类知识只应该出现在医学类的知识体系中,而现在的人们也可以通过阅读新闻的方式进行医学知识的学习。因此,目前人们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往概念中学习专业知识需要阅读专业的书籍或论文,甚至要去找专门的专家请教,但现在随着互联网及智能设备的普及,这个过程变得极为简单易行。
最后,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整体性的提高,人们对于知识的界定也不再局限于专业与非专业,任何领域的知识都会得到民众的关注,例如宇航相关、医学相关、法律相关,因此人们对于学习环境的需求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有一个梦想--描述我对未来教育的期盼畅想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就要实现我的愿望。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希望可以把被世人称为“圆舞曲的国王”的约翰·施特劳施所谱写和演奏过的曲目一清二楚、过目不忘,让我全身上下都充满音乐细胞,随时随地都能演奏出一首令人陶醉的乐曲。既然约翰·施特劳施能成为萨尔茨堡的骄傲,我为什么不能成为昭平的骄傲呢?说不定有朝一日我还真的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钢琴家,技艺卓越、饮誉天下呢!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希望可以把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客霞的记忆移植到我的脑子里。这样一来,我就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痛痛快快地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番,而且还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嗬,那该多好啊!我还可以把当时游览过程和沿途风景写成一本书,让人们既不用父母陪伴,又不用参加集体旅游,做一次特殊的旅游——书上旅游,一次性地大饱眼福,对祖国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对了,我还可以在2008年为到北京参加旅游的外国人做导游呢!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希望可以把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记忆移植到我的脑子里。这样一来,我对所有“拦路虎”都可以迎刃而解;在考试前也不必绞尽脑汁地死记硬背;考试时也不用抓耳挠腮的冥思苦想了;写作文时也不会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学习上更胜人一筹,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我还会想孔子一样成为一个满肚子墨水的大教育家呢!到时肯定会让你刮目相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该多好啊写下这个文题,感觉和“假如中了头奖彩票”差不离,细细想来,
倒也有些不同。显然地,“记忆”是属于意识范畴的,而“钞票”则
是名副其实地归属于物质生活的。
唉呦,这敢情咱们连意识如此飘渺、玄乎的东西都可以被移植啦,
那那句广告词不是得改成“今年送礼都不收,要收就收那记忆。”哈
哈,这还了得,简直太荒谬了嘛。
当然,荒不荒谬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何况没准咱们的子孙
后代对此司空见惯,我们这些古董观念都应当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也
不一定呐。还是回到“假如”上来吧。说是“假如”,就不去探究它
的可能性了,啊,其实多利也已预示着这一课题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
以实现;也不去探究它的正确性,可不,马克思“物质决定意识”伟
大论断在这一项目攻克后就自然不攻自破了;更不去探究它的伦理性,
否则,我不就成了克隆“克隆”的嘛?!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首先就将那些个老师脑里有关学科的部分
移植入学生的脑中,这样,历史、地理课文,语文的古诗名言警句,
数理化概念公式通通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取用,说不定,考试的
时候,不经大脑思考就可以写下答案,因为老师的记忆存库里已经保
存了种种题型。哎呀,美哉美哉。咱们宝贵的时间终于不用泡在题海
和无止境的背诵上啦,终于可以用来做自己有兴趣的事了。呀,这不
整个一个“素质教育”嘛,想不到要靠移植老师的记忆才能得以实现,
那可真是不知何年何月的事啊!噢,哭我们的“素质教育”。假如记
忆可以移植,我一定将许多年前希望工程上那个大眼妹妹的照片植入
那些滥用公款和浪费奢侈的国人脑中。看到报载有电视台综艺节目里,
主持人竟让游戏者闭着眼睛将蛋糕上的水果咬出来,游戏者弄得满脸
五花,观众击掌雀跃。且不论这么做有多么低级趣味,多么媚俗,只
说浪费蛋糕一事。当然,那被糟蹋的区区几只蛋糕是及不上每年公款
吃喝所损失的几个亿。然而,可想,咱们的希望工程并没有结束,救
助失学儿童不是从口袋里捞十块、二十块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事。不要
让它在国人的挥霍中不了了之,不要在国人的未富先奢的风气中流产。
恐怕,贫困灾区的孩子们打小连什么是鲜奶蛋糕都闻所未闻。想
来,如果他们看见这档节目,也一定会有我今天对“记忆可以移植”
所感到的荒谬吧。噢,哭我们的“希望工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我还要把对马丁?路德金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记忆植入克林顿的
脑中。他,竟然一边信誓旦旦地大唱“民权民主”,一边视他国的人
民如粪土;残忍地轰炸手无寸铁的贝尔格莱德普通居民,没有人性地
将炮火蔓延到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多少无辜的生命被他的无耻扼杀。

对于未来教育的设想

2014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访谈了全球六百多位教育专家,总结了2030年的学校是什么样子,这是很有意思的活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对现状吐槽,或是盲目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模式,但缺乏更为长远的想象。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有有想像力也有实践能力的人去创造的。希望大家一起来做这种想象未来的工作。
我本人在高校工作,我对未来的高校发展是这样想像的:
第一,我想传统大学将面临深层的内部变革
比如,实体大学规模将继续缩小,一些学校面临倒闭,一些大学拆解,资源围绕专业重组,会出现一些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大学,与之相应的,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将会“缩水”,砍掉不是自己所长、而本地区有其他学校更为专精的专业。 教师工作成果的界定,将会比如今更宽泛,老师写小说、翻译,甚至网络上有影响力的文章,或是他们去组建发达的网络社区,促成了某项社会影响,都将被视作贡献和成果,而不仅仅把成果限定为学术论文和学术论著。
第二,跨国办学越来越多
即便现在,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跨国办学,如“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但是不足的一点,是资源分散,各自为政,恐有重复建设之嫌。未来我相信会出现一些教育“租界”,教育“特区”。卡塔尔政府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专门在多哈开辟“教育城”,吸引了包括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at Qatar)、 康乃尔医学院(Cornell Medical College in Qatar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 at Qatar)、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Qatar)、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Georget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in Qatar)、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Qatar) ,以及法国的巴黎商学院(HEC Paris)、伦敦的伦敦大学学院(UCL Qatar) 等欧美名校。未来十五年,世界各地这样的大学城 会增加,部分资源会实现共享,全球教育将会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结合,好比如同今日的全球经济。
第三,部分大学和产业或区域经济会动态结合,有些大学将转为半工半读学校
这种结合未必发生于教育资源充足的超大型城市,而是资源可能不足但属于某重要产业基地的中小城市。这些学校将带动教学法上的一些创新,工作和学习也会相互反哺,这种相互反哺将成为常态。前一段时间中国对美国加州沙漠中的“深泉学院”有很多报道。深泉学院是这种半工半读学校的一个极端案例,很多人怀疑这种模式能否在规模上实现扩张。美国其实有一些高校,没有深泉学院那么极端—— 小到只有二三十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肯塔基州的贝瑞学院(Berea College)和密苏里州的欧扎克学院(Ozarks College), 它们都是正规大学,规模类似于其他小型博雅学院,但办学上用“工作式大学(Work Colleges)”的模式, 学生在学校都有工作,有不少依托于本地经济,比如密苏里州有一个出名的布兰森度假区、娱乐城。学生因为要工作, 不用交任何学费。它们用这种模式已经经营了相当长时间,我相信它们的探索,会给未来的大学很多启迪。
第四,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成为一种常态
基于技术平台的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会迫使大学的学制更为灵活。学习借助技术手段,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移动技术,变得可以“大规模定制”。过去我们说“因材施教”,其实很难实现,因为很多学校通常没有经济实力,去逐个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更多情况下,大学是按照工业时代的“批量生产”方式经营。但是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学习更容易实施了。学生未必需要按照同样的进度前进。过去一年一届的严格区分可能会有所打破, 学生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比较松散的“学习团”(cohort),学习团的学生可能一起开始上学,但是由于进度不一,大家会不同时间完成学业。
由于个性化学习比较容易,一些大学可能会变得如同按月付费、随时去看的电影租借网站(比如Netflix)一样,大家可以按照学期出钱,随便你选多少课,只要你吃得消。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在不同大学就学,利用学分攒一个学位。这会使得学制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也给了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多种渠道和方法。随着教育的复杂化,教育届将涌现大量第三方机构和中介,提供学习认证和咨询之类服务,不依附于具体学校的教育“掮客”将会出现很多,这里会充满商机。
第五,我想在线教育会发生突破
一些过去被人鄙夷的网络大学由于模式更为合理,成本更为有效,会异军突起,壮大起来。所谓“野鸡大学”会死掉一批,但是余下的网络学校、网络教育机构中间,我相信会飞出金凤凰出来。在线教育目前在国内是热门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在未来的很多年内,这种情况都将继续下去。
中小学虚拟校园比例我相信也会大幅度增加,大学招生与办学,与这些虚拟校园多有结合,比如学生可通过这些虚拟校园,在高中阶段修一些大学和高中都会认可的课程。有些和高校紧密结合的高中,在大学录取上,将不再依赖于统一的全国性考试。但是在线教育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谁会吃掉谁。主流的学习方式,可能既不是砖和水泥这种实体学校的学习,也不都是鼠标和触摸屏这种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可能复合型学习(hybrid learning)会唱主角。另外,如今流行的慕课,未来的作用,就好比如今的电大,会起到一些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不会成为正规教育的主体。
目前社会上和高校内,对于高等教育的批评都很多,但是诸多批评仅限于批评,大家吐槽一番,最终不了了之。这种虎头蛇尾,关键还是缺乏对于理想状况的想象,所有讨论都基于现状。我这里不过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或补充。我也希望大家超脱现有教育思维的模式,去重新想象教育究竟应该怎么样?幻想未来是非常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的活动,我想借助这次会议的平台,挑战大家一起去想象未来的教育。对子孙后代的未来有所憧憬,必然也会给我们每个人今日的工作增添力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