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湖南广播电视学院学报

2023-12-10 07: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湖南广播电视学院学报

(一)著作1、专著(1部)[1]吴小鸥.教学场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合著(1套2部)[1]石鸥、吴小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2]石鸥、吴小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949-2009)[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3、参著(2部)[1]许云昭、石鸥.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2]石鸥.中国基础教育60年[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二)论文1、CSSCI期刊[1]吴小鸥、石鸥.晚清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5)[2]吴小鸥.《格致须知》与中国早期新式教科书[J]. 教育学报,2011(3)[3]吴小鸥.课堂:人与知识相遇的教学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4]吴小鸥.大学与大爱[J]. 江苏高教,2011(1)[5]吴小鸥.现代性: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6]吴小鸥、石鸥.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科书——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撰出版的教科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7]吴小鸥.教学场的形态演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7(6).[8]吴小鸥.教学场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9]吴小鸥.论教学场的自组织[J].全球教育展望,2007(9).[10]吴小鸥.关怀型课堂:生活世界的还原与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7(2).[11]吴小鸥.试析教科书依赖及其改变[J].教育科学研究,2007(1).[12]吴小鸥.大学课堂文化人格的共生与化育[J].高教探索,2005(6).[13]吴小鸥.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的难为与有为[J].教育科学研究,2005(3).[14]吴小鸥.构建创新性学习的生态环境[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15]吴小鸥.潘孝富.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16]吴小鸥.论教育反思的智慧[J].中国教育学刊,2004(9).[17]吴小鸥、潘孝富.论研究性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18]吴小鸥.问诊大学课堂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1).[19]吴小鸥.课堂“关怀型”情感场对大学生道德学习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4(4).[20]石鸥、吴小鸥.从有限渗入到广泛传播——清末民初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之意义[J].教育学报,2010(1).[21]石鸥、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伦理精神启蒙[J].伦理学研究,2010(5).[22]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乡土教科书——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3]廖湘阳、吴小鸥.论创新性学习机制的建立[J].现代大学教育,2002(4).[24]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25]吴小鸥.大学课堂中创新性学习预期目标偏离及原因分析[J].江苏高教,2006(6).[26]吴小鸥.大学课堂中创新性学习的偏离及矫正[J].高教探索,2006(6).2、CSSCI扩展版期刊[27]吴小鸥.中国教科书审定制之嚆矢——试析晚清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28]吴小鸥.健康身体:文明之起点——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启蒙[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29]吴小鸥、方成智.大学生道德学习中情感关怀偏离及其原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30]吴小鸥、雷熙.新中国语文教科书60年[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31]吴小鸥、石玉.经典的理念与启蒙的思路——以中小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32]吴小鸥、周英杰.琅琅书声中的百年记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33]吴小鸥、曾艳华.国家基础 在少年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6).[34]吴小鸥、向黎.艰难的规整——解放初期教科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35]吴小鸥、艾琼.张之洞与新式教科书的编撰——以《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2).[36]吴小鸥.晚清西式教科书的引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37]吴小鸥.近年来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研究综述[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38]吴小鸥.非线性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实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2).3、其他期刊[39]吴小鸥.新一轮课程改革教科书之才创新与不足[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5)[40]吴小鸥.“战士思想”如何传承[J].国学,2010(12)[41]吴小鸥.不能忽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N], 中国教育报,2010-09-02(5).[42]吴小鸥.穿越百年的琅琅书声[N]. 中国教育报,2010-06-03(8).[43]吴小鸥、杨洪波. 试论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政治动员[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44]吴小鸥、文芳.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文化语境构建[J].教育史研究,2010(2).[45]吴小鸥、葛越.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革命根据地教科书发展概览[J].湘南学院学报,2010(6).[46]吴小鸥、许玲.新中国第一套大范围使用的教科书[J].湘南学院学报,2010(1).[47]吴小鸥.课外作业的依赖现象及其改变[J].湖南教育,2010(5).[48]吴小鸥、曾艳华.课堂本是一个“场”[J].湖南教育,2010(3).[49]吴小鸥、文芳.现代性:清末民初教科书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兼议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的研究价值[J].湘南学院学报,2009(1).[50]吴小鸥.文化人格: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J].湖南教育,2008(2).[51]吴小鸥.形成“教科书依赖”现象的外在因素[J].人民教育,2007(6).[52]吴小鸥.浸润与激荡——清末民国教科书对社会变革之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53]吴小鸥.让大学课堂充满人性光辉[J].中国德育,2006(2).[54]吴小鸥.心灵生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根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55]吴小鸥.道德这样学习[J].湖南教育,2006(7).[56]吴小鸥.论关怀型课堂[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57]吴小鸥.新课程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之冲击[J].教学与管理,2005(5).[58]吴小鸥.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5).[59]吴小鸥.创构大学课堂[J].湘南学院学报,2004(6).[60]吴小鸥、吴鹃.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61]吴小鸥.教师情绪智力初探[J].郴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62]吴小鸥.课堂:人与知识相遇的教学场[N].湘南学院报,2010-04-30.[63]吴小鸥.大学与大爱[N].湘南学院报,2010-09-15.[64]石鸥、吴小鸥.历史上的语文教科书之一:中国现代教科书之萌芽——南洋公学的《(新订)蒙学课本》[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1).[65]石鸥、吴小鸥.历史上的语文教科书之二:最早的学校自编语文教科书——澄衷学堂及其《字课图说》[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2).[66]石鸥、吴小鸥.历史上的语文教科书之三:最具现代意义的学校自编语文教科书——无锡三等公学堂的《蒙学读本全书》[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3).[67]石鸥、吴小鸥.历史上的语文教科书之四:最早的白话教科书——彪蒙书局《蒙学实在易》系列[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4).[68]石鸥、吴小鸥.历史上的语文教科书之五:中国第一国家统编教科书——学部图书编译局《国文教科书》分析[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5).[69]石鸥、吴小鸥.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 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11..[70]吴鹃、吴小鸥.我国法学教育的检视及展望[J].湖湘论坛,2009(5).[71]吴鹃、吴小鸥.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1).[72]邓艳辉、吴小鸥.关于教师人格建设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

摘要: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越来越多。

笔者在文中主要对国外研究综述与国内研究综述进行对比,从而对今后的职业价值观方面提供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研究;职业价值观;综述

世界观、理想、价值观以及信念等对于职业产生的影响,基本上都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面。

而职业价值观属于价值观当中的一种,其对于人们的职业选择有着非常大的支配作用,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就业态度,乃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群体的就业氛围[1]。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一种简称,指的是人们头脑当中关于价值追求方面的观念。

具体点来讲,价值观属于人们对于某项事物本身价值的基本看法以及总的观念,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该项事物相对较为稳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信仰,是人们对于这类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方式与价值取舍方式。

比如,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生活的人们对于目标与事业的认可程度和对于精神目标的追求程度等一系列的评价与判定标准。

关于价值观的表述非常多,将价值观与职业进行联系,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职业价值观。

二、国内研究综述

进入到21世纪以来,国内对于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文章与课题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大部分基本都是将理论描述作为研究方式,而关于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通常都是学者自身的想法与研究思路来诠释职业价值观。

张志新[2]等曾经提出过,当前的城市青年人群相对重视的是人际关系、生活满意程度、成就高低等,关于工作变动、人事管理以及人身安全方面等方面的重视明显不足;李卫平[3]在《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综述》当中则认为青年人群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是一种展现个人精神的最佳方式;汪晓莺[4]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引导》中则认为对青年人群开展对应的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的教育能够帮助青年人群对于职业前景与职业生涯等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知与判断,当中应当包含报酬、取向以及原则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因素;王运来[5]等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中提出。

当前青年人群的职业价值观属于一个简单的认知,然而这也是一个必须的进程,其属于青年人群对于即将面对的工作的一种期盼,并且可能会产生一些较为浅显的想法;王健[6]在《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教育引导》一文中提出,职业价值观因为针对的人类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特点,使得当中的每个个体都应当有着自身独特的'权衡。

最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研究青年人群的职业价值观的时候,基本都将青年人群的职业价值观与教育措施进行了对应的研究,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朱远望、杨超越[7]在《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来自杭州下沙大学城的调查》一文中提出,要注重对青年人群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要指导他们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集体乃至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树立自身先进的职业苦乐观、职业待遇观以及客观的职业地位观,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培养青年人群的择业信心。

王苑岭[8]在2009年发表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措施综述》中提出要教育青年人群及时更新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念,合理降低自身的就业期望值,从而有效地下移就业的重心,针对青年人群实施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与教育,从而指导他们正确认知与评价自我价值,并且坚持集体职业方面的价值取向。

闫锋,白玲[9]在2007年中发表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中认为要教育青年人群树立较为长远的意识,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要重视创业方面的教育,加强青年人群的自主择业意识,从而增加他们对于从业方面的适应性。

三、国外研究综述

而国外在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则可以用百家争鸣来形容。

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斯瓦兹(Schwartz)、塞普尔(Super)、罗科奇(Rokeach)与克拉克洪(Kluckhohn)。

斯瓦兹[10](Schwartz,1992)的观点相对来说较为全面,他认为,价值观属于人们所向往的状态,并且价值观能够当作权衡一些事物的标准。

塞普尔[11](Super,1980)则认为价值观属于人们针对某种行动所渴望实现的目标的一种期盼。

罗科奇[12](Rokeach,1973)则认为,价值观属于人们长时间坚持的一种信念。

克拉克洪[13](Kluckhohn,1951)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在或者内隐的,用来衡量某项工作是否值得的标准。

国外的环境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喜欢开展单独的研究,而通常采用集体研究的学者会选择课题的方式来开展长时间的研究。

这当中较为突出的当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中的一批知名学者开展的价值观研究,其出版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书籍《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学习和工作之价值观》,而书中对于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并没有进行清楚的描述,然而对于这方面的教育还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的,其对于如何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步骤与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践方面的介绍,并且当中还依附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案例[14]。

综上所述,至今为止,国内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更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形式,而关于青年人群的职业价值观方面以及深层次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青年人群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当采用何种方式,采取怎样的模式,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等各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欠缺。

所以,在今后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当中,国内学者可以尽量汲取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以及青年人群职业价值观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多地去探寻针对青年人群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模式、系统的教育内容以及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等。

参考文献:

[1]贾卫东,郑宏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2]张志新,吴红.社会主义荣辱观视阈中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4).

[3]李卫平.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4]汪晓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8,(11).

[5]张宏,王运来,王艳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09).

[6]王健.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教育引导[J].高教论坛,2008,(02).

[7]朱远望,杨超越.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来自杭州下沙大学城的调查[J].现代商业,2009,(03).

[8]王苑岭.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措施综述[J].改革与开放,2009,(05).

[9]闫锋,白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10]黄雪娜.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11,(02).

[11]洪芳,吴谅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06).

[12]李添翼.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07,(12).

[13]王康.近30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教育研究述[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14]王兆善.从“范跑跑”现象看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性[J].中国职工教育,2010,(07).

谁能帮我写一篇毕业论文,题目《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急啊,明天之内写好!谢了!

摘 要:我国农村地区,代写论文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对策 一、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留守儿童正处在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化影响因素之一的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其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社会化的含义及儿童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的公认的行为方式,其最后的结果是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均影响个体后期的行为,因此,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儿童社会化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生活技能的养成。这是儿童社会化内容的第一层面,是首要的基本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2)社会规范的内化。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必须对每一个人的行为有所要求与制约,由此形成一系列的社会规范。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了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被社会认可、接纳,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3)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人格包含着一个人道德情感、行为准则、智能、气质、意志和协调相融等诸多特质,是个体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人格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人的生命之初。 (4)社会角色的学习。角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与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相匹配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以各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交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所以,每个人都要进行角色学习,如学习与角色有关的权利与义务,学习适合于角色行为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及有关价值观念等,以便在社会生活中尽可能减少角色行为的偏差和冲突。 (5)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生活目标就是个人的理想追求,而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化,一方面要把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培养个人价值观念的任务,使个人的目标和他的价值观念协调起来。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2.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实现的。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社会化途径所无法取代的。 (1)家庭培育着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1]。作为初级群体典型的家庭,在培养人性方面的作用远远大于邻居、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它对一个人正常情感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从婴儿呱呱落地开始,他就接受着母乳的喂养、亲人的搂抱及逗乐,在这里实际上他就接受了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情感:食物、温暖和互动,这种互动满足了孩子身体成长的需要,也影响着孩子的情感。随着个体的成长,这种情感的互动日渐变得重要,一个人是否懂得接受别人的爱,是否懂得给予别人以爱,这与他在家庭中的情感的互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2)家庭教育为儿童掌握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长期共同生活中确立的、为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期望的行为方式,如风俗、习惯、礼节、禁忌、社会基本道德、法律等。一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社会也对他提出各种各样的规范要求。儿童对这些社会规范的获得主要通过家庭的影响和传授才能实现的。家庭是一个人最先进入的人际群体和社会组织,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启蒙学校。儿童的行为始于模仿,父母是他们赖以模仿的对象。父母的饮食方式、衣着风度、行为习惯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同时,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传授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 (语文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3)家庭教育为儿童的智能发展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家庭的影响及父母的教育,最先在孩子“一片空白”的心灵上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难磨灭的。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是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首要的基础环境,其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家长的表率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尽管学校教育及其它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但家庭影响、父母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为学校教育准备了必要的智力基础。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使孩子处于“教育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1.管理缺位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有825%的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约有6%的儿童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其余部分留守的儿童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或独自留守。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为三类: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上代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来监护;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网中 网公文) 2.教育滞后 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照顾。由于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仅能以语言传授世代间的经验,无法给孩子以先进的现代教育。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存在着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缺乏良好启蒙教育的问题,这无疑会给这些孩子以后的成长留下许多缺憾。另外,由于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孩子们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疑惑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和疏导,致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如正常家庭儿童好。 3.心理脆弱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会遇到比正常家庭儿童更多的问题,产生种种心理烦恼。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而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代养人中有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不知如何去理解孩子,长此下去,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得烦躁、脆弱。 4.道德滑坡 一些原来各方面都不错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的留守儿童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极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唆使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语文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三、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1.帮助和引导广大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家长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完成教育子女这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中,不要借口发展经济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教育。每一位家长应尽力承担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教育好子女。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倾向。孩子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并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将孩子教育成人。 2.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中,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并逐步社会化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语文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3.从长远来看,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应着眼于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富裕,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留守型家庭,从深层上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路径。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当务之急。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 (3)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这既是缺位家庭和缺失亲子教育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成才的摇篮。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不仅可以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且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安全。 (语文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4)建立“代管家长制”。代管家长制,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的关爱,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缺位家庭、缺失亲子教育的留守儿童得到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5)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托管中心”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并记录留守儿童每一天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使老师和家长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通亲情电话,增加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互动和亲子交流的次数,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网中 网公文) 回答者声明:非原创,希望提问者可以借鉴其中的内容。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是怎样的一所学校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简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其前身是湖南银行学校(1949年8月-1951年7月创建)和湖南教育电视台(1999年9月成立)。2004年10月,湖南省广播电视学校(广校)并入后,形成“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共建,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办学体制,是芒果传媒有限公司的唯一合作高校。2010年,学院成为国际汉语传播湖南基地和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基地。大众传媒学院已有近六十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第一所“前台后院”的公立高等传媒学府。
学院简介:
一、办学模式: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学院与湖南教育电视台实行“前台后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独特发展模式,按照“资源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创新兴校”的办学思路,努力培养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学院为毕业生就业、深造和出国留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一是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广泛的就业网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二是通过学校网站为毕业生免费发布求职信息;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专本连读;四是利用湖南省留学服务中心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便利。   学院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个性化教育和开放式教学,坚持“一专多能”,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的办学特色,被誉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奇葩。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在传媒领域造诣颇深 的“双师”型教师,还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受聘为本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队伍。
二、学院条件:
  
校园景色(20张)
校园景色(20张) 体育馆
学院的教学、生活和活动设施齐全,实验设备精良,实训条件优越。已建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广播教学系统、电视教学系统、投影教学系统、语音教学系统、图书馆电子采编、借阅和阅览系统。不仅拥有装备先进的电视直播室、播音实验室(微格教室)、男女排练厅、琴房、语音室、多媒体实验室、校园网、节目制作实验室、录音实验室、基础实验室、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等,而且有一家省级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一家公开网站(融智时空)、两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湖南工人报 教育导刊》和两份内部发行的报刊(《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报》和《金融论坛》)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此外学院还是湖南唯一永久性“雅思”考点、湖南省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湖南省高校干部培训基地、湖南省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培训基地、信息产业部和国家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国家信息化培训指定合作机构”和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基地。学生可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和技能培养。    学院印象
学院地处“电视湘军”和“出版湘军”的大本营——长沙,分南北两院,占地近千亩。主教学区(北院)在星沙是一新投入使用的环保型智能化校园。学院现有主持与播音系、影视艺术系、电广传媒系、网络传媒系、动漫与艺术设计系、传媒管理系、国际传播系,共7个系30个专业近100个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享誉中外的“湖湘文化”与现代传播科学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学院深厚的底蕴。
三、现任领导:
  方林佑 党委书记   冯一粟 党委副书记、院长   姚海涛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袁维坤 党委委员、副院长   李 靖 党委委员、工会主席   汪 建 党委委员、副院长   方建超 副院长
四、学院发展: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按“前台后院”模式组建的公立传媒学院,由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和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共建,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学院与湖南各大媒体紧密合作,共同为广播、电影、电视、电信部门、网络公司、广告公司、音像公司、动画制作公司、游戏公司、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等传媒机构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为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的特色人才。是目前全国专门培养传媒类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广电湘军”的摇篮、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活动照(8张)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396多人,其中教授与其他正高职称22人,副教授与其他副高职称111人,讲师182人。教师队伍中有一批在传媒领域造诣颇深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此外,学院还特聘了一批传媒行业的知名人士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实验设备精良,实训条件优越。除具备一般的图书阅览系统、语音教学系统、电化教学系统和艺术教学设施外,还拥有报刊出版、广播电视、影视动画、计算机网络传播等特殊专业实验室。校外有湖南电视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湖南经济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新闻出版集团、湖南日报集团等媒体以及湖南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湖南潇影集团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2010年夏季建成的学院第二实验大楼里是与湖南卫视联合建设的我省最大的电视演播厅,竣工后湖南卫视等省级媒体的大型综艺节目将在我院录制后播出。    国际汉语传播湖南基地演播大厅
我院是湖南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资格考试考点,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等级考试考点,湖南省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大赛协办单位,湖南省普通话测试站和面向18个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还是湖南唯一的“雅思(IELTS)考试”考点和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基地,并授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学生食堂获得“湖南省高校示范性学生食堂”和“长沙市食品卫生A级单位”称号,学生公寓为“湖南省高校示范性学生公寓”,并正朝着“学生文明公寓社区”目标迈进。学校是省级园林式单位,校园依山傍水,与徐特立公园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和艺术特色,是求学就读的理想场所。学院拥有完备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和安全保卫系统,每个班级都配有班主任,专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学生公寓管委会”和“紧急事情处理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学生感到安全、方便,也使学生在就读期间获得跟踪教育和管理。    学院印象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近万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作为湖南省高校改革的“试验田”,学院坚持传媒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创业素质”的叠加式教学体系,进行了“双证制”(毕业证和上岗资格证)和校企联合办学等一系列改革。学院坚持就业主导型办学方向,拥有自成体系的就业教育和推介网络。湖南省大中专毕业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等教育服务机构就设在我院雨花亭校区,毕业生能更快、更多地获得就业信息和机会。   学院地处“电视湘军”和“出版湘军”的大本营长沙,共有两个校区,雨花校区位于交通便捷的长沙市雨花亭,主要为学生实习实践、培训基地和招生就业窗口;星沙校区为学院的主教学区,位于国家级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湖南广电中心和长沙世界之窗毗邻,是一个新建的智能化、环保型校园。享誉中外的湖湘文化与现代传播科学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学院深厚的发展基础。

关于大气的科学小论文500字

首页 哲学政法 社会科学 经济财政 教科文艺 基础科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工业技术

大气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 Vol.30 No.1 P.1-10

--------------------------------------------------------------------------------

关于半拉格朗日半隐式大气模式的时步问题

胡志晋 史月琴

摘 要:讨论半拉格朗日半隐式大气模式中时步的限制,展示时步过大时用一般的首尾两点平均方案计算非线性源汇项的严重误差,提出精确的源汇项计算格式并作了特例计算和比较,讨论了被模拟的大气过程和波动的特征对时步的要求,指出柯朗数NC=C·△t/△X是大气模式时空步长匹配的重要参数.指出云降水和大气化学过程特征时间对相应的正定变量的计算时步的限制.
关键词:半拉格朗日半隐式格式;非线性源汇项;时步
分类号:P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95(2006)01-0001-10

On the Time Step of Semi-Lagrangian Semi-Implicit Atmospheric Model

HU Zhi-Jin SHI Yue-Qi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12、2004CB4183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05001
作者简介:胡志晋,男,1935年出生,研究员,主要从事云降水数值模拟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E-mail:
作者单位:胡志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史月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 D L,Rasch P.A class of semi-Lagrangian approximations for fluids.J.Atmos.Sci.,1989,49:2082~2096
[2]Staniforth A,Cote J.Semi-Lagrangian integration schemes for atmospheric models-A review.Mon.Wea.Rev.,1991,119:2206~2223
[3]Ritchie H,Temperton C,Simmons A,et al.Implementation of the semi-Lagrangian method in a high-resolution version of the ECMWF forecast model.Mon.Wea.Rev.,1995,123:489~514
[4]Nair R,Machenhauer B.The mass-conservative cell-integrated semi-Lagrangian advection scheme on the sphere.Mon.Wea.Rev.,2002,120:649~667
[5]陈嘉滨,季仲贞.半拉格朗日平方守恒计算格式的研究.大气科学,2001,25(6):837~846Chen Jiabin,Ji Zhongzhen.A study of energy-conserving semi-Lagrangian scheme.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2001,25(6):837~846
[6]陈嘉滨,季仲贞.半隐式半拉格朗日平方守恒计算格式的构造.大气科学,2004,28(4):527~535Chen Jiabin,Ji Zhongzhen.A study of complete square-conserving semi-implicit semi-Lagrangian scheme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2004,28(4):527~535
[7]陈德辉,胡志晋,徐大海,等.CAMS大气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3Chen Dehui,Hu Zhijin,Xu Dahai,et al.Study on CAMS Atmospheric Numerical Prediction Model System (in Chinese).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4.13
[8]刘式适.大气波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68~70Liu Shikuo.Atmospheric waves.China Great Encyclopedia,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Beijing:China Great Encyclopedia Press,1987.68~70
[9]Hu Zhijin,Zou Guangyuan.Atmospheric non-hydrostatic model and elastic adaptio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92,35(4):463~475

收稿日期:2004年10月18日

修稿日期:2004年12月15日

出版日期:2006年1月31日

军事史林
中国医药导刊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建筑设计管理
商业研究
毒理学杂志
传感器与微系统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四川化工
保山师专学报
光电子技术
湖北体育科技
工业锅炉
血栓与止血学
太原科技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数码世界
高校后勤研究
冶金能源
微电机
自然科学史研究
中国航海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美术观察
中州煤炭
信息记录材料
云南交通科技
中国稀土学报
森林公安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衡水学院学报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湖北电业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数字化期刊论文网 ©2008年版权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