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2月13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2-1946年 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46-1949年 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氨厂化学研究部任研究技术员。1949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历任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78-1986年任副所长,所长。198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指导教师。1982-1992年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至今 任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1984年至今 任《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化学物理学报》主编。1986年至今 任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化学系或物理系兼职教授。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并同时当选为化学部常委。
1931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县;1948-1950年, 广州中山大学数学系、化学系学习;1950-1953年 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1953-1956年, 长春吉林大学物理化学研究生毕业;1956-1991年, 吉林大学化学系、理论化学所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1984年, 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交换学者;1978-1993年, 博士后导师,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二十二届理事,第二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85年后,《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1月10日18点36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83岁。
80年代中,国家计委实施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楼南泉为使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争取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奔波于大连、北京以及海外,宣传分子反应动力学,宣传本实验室的工作,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终于使建立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理想成真。这个实验室是由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北京的化学所联合组建,总部设在大连,楼南泉任筹建组组长。实验室建设期间,在大连化学物理所建立了5台大型装置,包括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分子束表面相互作用装置、束源可转动的团簇实验装置、自由基反应动力学实验装置和时间飞渡质谱装置等,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验室1992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实验装置的研制获中国科学院199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楼南泉除了组织和领导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动力学研究外,也非常关注全国的分子科学的发展。在“七五”期间,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学术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和指导了国内几个主要的研究单位和大学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研究计划,使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个研究项目在结题时被专家委员会评为优秀。1992年开始,他又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态—态反应动力学和原子分子激发态”的研究工作。组织了国内从事原子分子物理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7个单位,共同承担这项重要的基础研究项目。经过4年时间,这项研究取得了优秀成绩。在分子传能规律的研究、原子分子理论、光谱和动力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创新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并出版了论文集。1986年开始,楼南泉先后被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化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聘任为兼职教授。1984年开始起任《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化学物理学报》主编。由于他为中国物理化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1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同时当选为化学部常委。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
梁敬魁,晶体结构化学家。1931年4月28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祖辈在福建闽侯务农,父亲18岁时到福州电力公司当工人,家境清贫。1949年前,梁敬魁所以能继续学习,靠的是父亲所在的福州电力公司工会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以奖学金。 1955年7月梁敬魁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随后被派赴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6年10月成为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研究生,受业于库尔纳科夫门下。1960年1月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晶体学研究室、相图与相变研究室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物理研究所晶体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相图与相变研究室主任,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3月至198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1987年7月又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93年12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梁敬魁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相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晶体学国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X射线衍射分会主任、北京动态与稳态分子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州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物理学报》副主编、《物理化学学报》和《结构化学》编委、《粉末衍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梁敬魁在大学阶段师从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对物理化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留学苏联期间,在库尔纳科夫指导下从事固体材料热平衡研究。回国初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陆学善学部委员(院士)指导下,他在多晶X射线晶体学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使他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方面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高锝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贮氢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的前沿课题和应用基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梁敬魁在多晶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点阵常数精确测量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在60年代初期,计算机程序在中国尚未在多晶X射线结构分析中得到应用时,他就以其深厚的晶体化学理论知识、精确的实验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用多晶衍射法成功地测定了一系列金属合金和无机盐的晶体结构,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构类型,并纠正了一些文献中的错误。80年代,梁敬魁在高锝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根据高锝氧化物超导体晶胞尺寸a轴与b轴短,c轴长得多的结构特点,提出依据多晶衍射图谱第一条衍射线面间距值,确定超导体晶体结构类型和原子粗略位置的简便方法。他还发现了理想化学通式为TlBa2Can-1CunO2n+2.5(n=1,2,3,4…)的铊系超导体单Tl-O层的新结构类型。指出了Y-Ba-Cu-O体系的超导相属阳离子分布有序的畸变类钙钛矿型结构,Y∶Ba∶Cu的原子比例应为1∶2∶3,推动了早期超导体的合成工作。梁敬魁在 La-Ba-Cu-O体系中观察到LaBaCu2O4.5(即所谓La-112相)的基础上,纠正了国际上报导的认为La-112为独立相的错误,指出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它是LaBa2Cu3O7(即La-123相)超导相在富La2O3区域的固溶体,在固溶区内超导转变温度随成分而异。他测定了一系列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总结出超导相的结构规律,指出了由于超导相单胞中氧含量的可变性及非等电价离子相互代替的可能性,扩大了探索新材料组分的选择范围。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有关专家评议指出:所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先进的学术水平。梁敬魁用精确的点阵常数测量和长时间的退火处理,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虽经国外多年研究也未发现的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现象,并从热力学的观点加以解释,丰富了有序化超结构相形成的实验和理论。他还提出了晶体点阵常数测量精确度为十万分之三的简便方法。梁敬魁系统地测定了大量相图,并开拓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从60年代开始,他测定了一系列的Ga合金、稀土合金、碘酸盐、铌酸盐、硼酸盐以及氧化物体系的相图,并开展了相图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70年代末,他通过硼酸钡相关系的相图研究,纠正了在硼酸钡-硼酸钠体系中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是“硼酸钡钠”的错误看法,指出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是硼酸钡的低温相,并依据相图的研究结果,提出并成功地用熔盐提拉法在硼酸钡相变温度920℃以下,首次生长出了硼酸钡低温相单晶体,解决了硼酸钡低温相单晶体生长的原理和实践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80年代开始,他在研究相变的过程中发现一系列新相,并从晶体结构和热力学的角度阐述其机制,加深了对重建型相变的认识。他利用相变的诱导作用,提出制备物相的新方法,用非晶态合成制得在通常条件下难以合成的物相或获得具有某种性质的亚稳相,例如在常压下成功地获得了通常必须在高压下才能合成的r-LiBO2。此外,梁敬魁主持并完成了核试验爆炸瞬时测温装置的研究,该装置在中国第1次地下核爆炸测温工作中获得成功,这一测温方法现仍被采用。梁敬魁主持获奖的研究项目有: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的建立和完善,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碘酸盐的相图、结构和相变研究,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碱与碱土金属硼酸盐体系相图、相变和相结构的研究,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液N2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锝氧化物超导相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梁敬魁与他人合作的静电场作用的a-LiIO3晶体异常现象的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他人合作的铌酸锶钠锂晶体生成、性能及相关系的研究,获198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他人合作的高锝氧化物体系超导体的发现,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梁敬魁还培养了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简历1954.6.1 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7 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55.7-1956.7 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和哲学1956.9-1960.2 莫斯科苏联科学院A.A.Baykov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晶体化学和热化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1960.2. 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3-1984.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导师、晶体学研究室课题组长、学术秘书、副主任、主任、相图相变研究室主任1984.2-1987.7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导师、研究员1987.8-现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物理所和凝聚态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11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为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