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催化学报副主编

2023-12-05 23: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催化学报副主编

包信和
包信和,男, 汉族,1959生于江苏省。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包信和同志长期从事表面化学、金属催化材料以及多孔材料等相关的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工作重点集中在金属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纳米催化理论,多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和采用原位、动态方法观察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催化剂表面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下发生的结构自组合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非线性表面反应动力学特征等。在甲烷活化、合成气催化转化以及小分子选择氧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篇,申报国家专利15件。

包信和同志主要的学术和社会兼职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天然气、煤层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德国马普协会“纳米催化”伙伴研究组中方组长、中科院-BP“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项目首席执行官;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杂志主编,《催化学报》副主编,“Surface Science (Elsevier)” 、“Catech (Kluwer Academic)”和“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等杂志编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包信和同志曾先后获得国家教委自然科学奖、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99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1996-2000年度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李文钊的人物经历

李文钊,1935年3月12日生于上海市。1952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系,1956年毕业,9月录取为留苏预备研究生。于1957年5月到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进修。在石油催化裂化硅酸铝催化剂制备,酸性与裂化性能关系以及异丙苯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实践,使他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1958 年11月赴苏联进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他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苏联三大催化理论之一“催化活性集团理论”创始人,尼·衣·柯波捷夫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论文题目为《超声波对催化剂活性生成过程影响的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在全苏液相催化反应学术会议和莫斯科大学青年学者会议上报告,并在《物理化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1962年7月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李文钊回国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从大庆重油制取航空煤油”、“从尿素和硝铵制取硝基胍新型炸药”等国家急需的任务性课题中去,并做出了成绩。这对他无疑是一次“理论结合实际”最好的锻炼和体验,由此这也成为他今后一生科研活动的准则。1965年李文钊经张大煜所长推荐,代替他作为院派专家赴阿尔巴尼亚国立地拉那大学自然科学系讲授催化原理,筹建催化研究实验室和指导科研。三个月后他圆满完成任务,阿方专门致信中国科学院给以高度赞扬。30多年来,李文钊始终坚持不脱离第一线的科学研究活动,一直从事石油、天然气转化,光、电催化及催化新材料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专利20项,获国家、省部委级成果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从“七五”到“九五”,连续主持了有关天然气、炼厂气综合利用的国家和中科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化学会二十三、二十四届理事,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催化学报》副主编以及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1935年3月12日 出生于上海市。1952-1956年 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一年级),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58-1962年 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获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62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0-1982年 联邦德国马普学会弗列茨哈柏研究所洪堡基金访问学者。1983-1994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7-2000年 “天然气,炼厂气综合利用”国家,中科院“七五”、“八五”和“九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1990-1998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二十四届理事会理事。1990年至今 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1991-1999年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兼任教授。1993-1995年 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张涛的基本资料

长期从事工业催化的研究,负责研制的新型催化剂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石油化工领域,三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主要从事航天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环保催化及催化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已培养毕业研究生49人(博士31人、硕士15人,博士后3人),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2013.12更新),他引35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00余件(国际专利12件,共授权65件)。曾被国家人事部和国防科工委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获中国科学院“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中国催化青年奖,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所带领团队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他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一直活跃在化学化工研究领域,是我国工业催化学术方向一位杰出的学术带头人。他面向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的重大需要,在纳米尺度直至单原子水平范围内,系统地研究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构效关系,在孔径可控的新型载体、亚纳米和单原子分散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等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基础研究成为他所取得的多项杰出成果的科学基础。他发明的肼水燃料分解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某型飞机并批量装备部队,开拓了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在我国航空领域的应用;研制的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催化剂及系统成功应用于化学激光,对我国化学激光小型化和机动化起到了关键作用;研制的高效脱氧剂和反应器应用于神舟飞船和石化领域。他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项,同时,因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对某国家重大工程的重要贡献,我所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他近期有关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的原创性工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包括Nat. Chem.、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JACS等权威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已获得授权专利60余件。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应邀担任《催化学报》和《航天推进》副主编、Appl. Catal. B、ChemPhysChem、I&ECR、《中国科学:化学》等期刊编委以及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973首席科学家等学术兼职。2012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了高度肯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