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论文

2023-12-07 20: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如何学习古代文化常识论文

这学期选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原本选他是因为好奇,好奇到底会学些什么,可上了几节课后就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迷住。通过这课,越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引人折服。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化蕴藏了他独有的风格。且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选择几点简单谈下我的认识。 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传说中的文字神是仓颉,《淮南子 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夜鬼哭”。迄今为止,一直流传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带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1)、金文,是住在铜器上的铭文。我国夏朝时期进入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铜器中就铸了文字称为“金文”,又因这类文字在钟鼎上字数最多,所以又称其为“钟鼎文”。
(2)、篆,专家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是官定的标准文字。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废除了六国的文字,形成新的文字“小篆”。
(3)、隶书,因小篆整齐又是长方形,结构是由均匀圆滑,各组成不方便书写。其特点是将圆滑转变取得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
(4)、草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民间隶书发端萌芽来的。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称“狂”。

中国的传统文化论文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首要工作是进行记录:“我们这代人要把我们看到的记录下来,因为过很多年它还是要变,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特别是现在手段更多,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录像,这里有很多历史价值。但是抢救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保持连续性。不是说今天记录完了就完了,明天还是一样得记录。” 单纯的记录更多只适用“过去时”,“保护”与“发展”并重,才是更大意义上的“保护”。 每4年举办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为关爱的当代文化盛事,众所周知,它起源于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人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历经2800多年断断续续的发展演变而至今日之气象,乌丙安评价它“为发挥古代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树立了最高典范”。

要认识并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就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现代性认定,即对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价值进行认定。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作出选择,以便认定某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使其中许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而是把过去引向未来的文化财富。”他还谈到了许多具体措施,比如推动文化保护立法、建立专业协会和专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等等。

有关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话题,还会继续下去。记者以为,似应把“传承传统”和“吸纳先进”结合得更紧密才好。 不同于多数青年,记者喜欢听京剧,但仅限于部分曲目。同时我很清楚自己的这种喜欢不是出于自觉,不是因为京剧是国粹而听众日稀就主动去“尽义务”,而是出于自发,我认为许多京剧选段确实非常“好听”。可以说,是京剧自身具有的魅力感染了我,而不是笼罩在它身上的“传统文化精粹”等诸如此类的光环。在我看来,用“危机”或是“尴尬”来形容京剧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和处境,是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的。实际上京剧只是不如以前辉煌,它在特定的时期归到应有的位置上了。而在这一过程中,京剧损失的是以往的地位,真正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则并未消损。基于这一判断,我不认为京剧会消亡———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而那些该送进博物馆的部分,只管送进去就好了。 传统节日———或者说它里面蕴含的核心价值也不会消亡,这是我的看法。对部分“洋节”,我也相当欢迎并乐在其中。“洋节”里体现出的先进的文化,比如“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什么必要去排斥呢?(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南方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