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文章

2023-12-05 18: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文章

编者按: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上的中医生谱写了中医药文化的精彩篇章。

一根银针、一碗药汤,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神秘配方、古老传说,凝练成千年岁月的砥砺

草长莺飞,谁在《本草纲目》里演绎了花开花落

那些绝望的目光里,有了春天的绿

那些渐远的足音,踏碎怎样的沉郁

去破解文字深处的秘密,谁与你的理念不谋而合

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灿烂了历史的天空

那些组合的草,消融了哀伤和痛苦

盛放的瑰丽中,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

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隐含了柔和似水的力量

独自美丽着,让灵魂洗礼成一种膜拜

某些排挤如同灰尘一样,轻轻一吹就看得到内在的光芒

就让心里隐隐的痛成为深深的眷恋

如同行走在一片“原始森林”里,目光和脚步

不会在意荆棘,只为心中的一片净土

望、闻、问、切,是诊病也是诊人

沉静、智慧的目光,用药如用兵

一种缤纷的美象一朵盛开的莲花

把根须扎在东方古老的土地,在岁月里点缀宇宙和智慧

或许就是一面散发着中医药香的旗帜,依托每个人熟悉的生活场景

在日子和日子之间 ,浇灌出生命最纯洁的一面

作者:胡庆军,笔名:北友

公众号:西南当代作家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急急急在线等

中医,
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
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
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
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芒。
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
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医学
选自“中医天下”
中医无可争论的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中医《伤寒论》 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1

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

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

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 医学知识 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2

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

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 广告 ,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3

看了两天《伤寒论》,贪便宜买的没有注解的版本,一些地方实在晦涩难懂于是又翻开医学院中医教材的六经辨证部分,产生了两点感想。

一是教材上所谓的六经辨证与其说是《伤寒论》的浓缩,不如说筛除了原版中的`很多内容,要么是编写教材的人不能理解,要么就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原著中某些内容过于牵强附会,或两者兼而有之。

二是原著中将现在看来很容易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先分成六个大类,大类之中再根据脉象、各种症状甚至节气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觉得像中医这样的 经验 学科辨证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很难理解,疾病真实的情况,到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再到医者根据这种经验法则得出的结论,这一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偏差会不会大到令辨证这一行为失去价值的程度?

作为一个门外汉,上述观点可能会被业内人士狂喷,但总认为读中医古籍参考其思维 方法 的意义要远大于光是记住里面的结论。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4

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 句子 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5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 思维方式 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 文化 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相关 文章 :

★ 中医传承心得体会

★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5篇范文

★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3篇

★ 刮痧电影观后感范文

★ 读伤寒论心得范文

★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感悟

★ 读伤寒论心得

★ 父亲的病读书感悟范文

★ 高中《父亲的病》读后感作文五篇

假如你是李华,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医药的文化,英语作文

写作思路:首先是介绍中医药的来源,其次讲中医药的应用。

Speak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s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so its details are very rich.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However,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ers lack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leads to some misunderstandings.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The earliest monograph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China was the Shennong Ben Cao Jing in the Han dynasty.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of China.

中医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中华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Nowadays,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being used to cure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如今,中医和西医都被世界各地的医生用来治疗疾病。

The TCM, with its unique diagnostic methods, long history and remarkable effects,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cancer and other serious diseases.

中医,以其独特的诊断手法、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疗效被用来医治各种癌症和重大疾病。

Unlike the western medicine, the TCM has fewer side effects.

中药不像西药那样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杏林中医——针灸鼻祖皇甫谧

​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她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

     2011年12月5日,经甘肃省卫生厅批复,同意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这是甘肃省第一个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将立足于甘肃中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传播,以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皇甫谧医学研究、敦煌医学研究、岐黄医学研究及甘肃近现代中医名家研究、中医药学信息研究与分析、中医药学术平台建设等为研究重点,坚持继承、发扬、创新的学术原则,以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创新为宗旨,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和谐的集科研、培训和传播于一体的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学术与交流平台。积极研究、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为民众健康服务,为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做贡献。

      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甘肃”战略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的执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走有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迫切需要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为此,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将以 《康桥笔谈》微信公众号 为平台,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 每月定期推出中医药科普文章 ,配合“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通过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文/康桥)

本期国医名师:

(三)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在医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颇有建树。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浙江淳安县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26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40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42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46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51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53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54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61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68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灵台县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因此,谧之墓究竟在何处,至今难以确定。现在看到的甘肃省灵台县张敖坡的皇甫谧墓,很可能是后人修筑的纪念性陵墓。   

      皇甫谧约在42岁后不幸身患风痹病,半身麻木,疼痛不已,右足又不幸萎缩,行动不便。接着又不幸患耳聋病,与人交谈困难,一生淡泊的他便决心不再入朝做官。至54 岁时,又误服寒食散, 患下严重疾病:严冬中浑身热得冒火,不能穿衣盖被,裸身喝冰水度日;盛夏时更是热得无法存身,咳嗽不止,全身浮肿,痛苦不堪。几次持刀欲自杀,幸被家人发觉,才得以保住性命。后经不少良医诊治,才治好这个顽症。从此,他下定决心学医,济世救人,对仕途更加淡泊。    

      中医的针灸疗法历史悠久,从周代至秦汉已普遍应用,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受到患者欢迎。皇甫谧在搜求、阅读医书时感到对针灸学的承继、发展、传播十分不利。如他发现《黄帝内经》共18 卷,与存世的《针经》《素问》都深奥难懂;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似乎与前二者内容重复。三种书的来源好像是同一书,使学医者很难辨别和读懂。于是,皇甫谧立志综合、排比、分析流传的针灸书,删去重复部分,将诸书的相同内容予以归类,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精要内容详加论述,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完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 《甲乙经》。        

      该书共12卷128篇,前 6卷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部分,7至12卷有70篇专论经穴,确定了654个穴位的正确部位,并对人体穴位按头、面、四肢、胸背等解剖部位进行了分类。同时,他还确定了80多个“会穴”“五输穴”。他在纠正以往穴位错误的基础上,详细记载了各个穴位的别名、所在部位、 取穴方法、主治病症、针灸方法、针刺深度、留针时间、针灸禁忌等, 形成完整、系统的经穴学, 为学习医学者提供了读本和临床依据。   

      皇甫谧不恋仕途,尽心于学术研究,“耽玩典籍, 忘寝与食”,以致被人称为“书淫”。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唯以著述为务”,就是在身染风痹疾后,“犹手不辍卷。”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 尽管今已十不存一二,但有篇目可考的还有12种。其中包括史学5种 (《帝王世纪》10卷、《高士传》6卷、《逸士传》1卷、《列女传》6卷及《郡国志》);文集二种(《皇甫谧集》2卷、《玄晏春秋》3卷);注述1种《鬼谷子注》);历法1种《年历》6卷;医学3种(《黄帝针灸甲乙经》10卷、《依诸方撰》1卷、《论寒食散方》)。其中《黄帝针灸甲乙经》 代表了皇甫谧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因其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故又名《黄帝三部针灸经》。全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包括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以及针灸操作、禁忌、注意事项等,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医学著作,隋唐时列为太医院教材,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乙经》在针灸学、临床医学和古医著的整理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医学家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医学家高武的 《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著作都大量引用了《黄帝针灸甲乙经》的内容。七世纪后,《黄帝针灸甲乙经》 传入朝鲜、日本,也成了两国医学院的教材,被列为从医者的必读书。明清以后,《黄帝针灸甲乙经》 又传入欧洲和美洲,成为世界针灸医典。(袁仁智编辑)

作者简介 :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