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福建论坛杂志社社长

2023-12-11 08: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福建论坛杂志社社长

在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1983年大学毕业后曾在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自1986年迄今,在《福建论坛》杂志社从事编辑、科研工作,先后任文学编辑、文史哲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总编辑。

教师读书分享1: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

借着这次青年教师读书分享的机会,让我认认真真看一本教育方面的书籍。精读了《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的具有时效性,让自己的学生真正的能够得以受益。现在我将这本书也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谈论的是有效案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甚至美术等艺术课程。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都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演绎着有效经典案例。

本书最大的启示就是“有效”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效”二字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课,有效指导作业,有效指导后进生等等。除了向40分钟要效率以外,还要向其他的工作时间要效率。

本书的主编是陈海滨和徐丽华,陈海滨曾经是人民教师,现在供职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杂志社。徐丽华是一位一线的教师。他们收集了各种关于“有效教学”的小故事,故事非常真实,贴近生活。

本书由66个课堂故事组成,有的是编者第一人称写的经验分享和反思,有的是作为评课者的身份来评课,对课堂的进一步思考。说实话,相对于那些大的教育家谈论的教学理念和各种教学方法,我更偏好于一个个小故事类的,自己可以边读边思考,借着别人的故事来相对比自身进行有效的吸收。

本书主要分七个板块,分别为:一、巧妙设计,赢得满堂精彩;二、捕捉契机,促进有效生成;三、机智引导,方能柳暗花明;四、关注学情,契合学生情感;五、师生互动,课堂张弛有度;六、别开生面,创生个性课堂;七、紧扣三维,激发教学深度。

最后这里,分享一个案例给大家。是板块二中间的一个小故事。

《画出来的成功》作者在上《庐山的云雾》的第二自然段:“庐山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作者发现全班同学正在美美的朗读时,飞飞同学没有齐读,而是在本子上画起了画。作者不动声色的走到他的身后,等他完工。作者让飞飞同学把他开小差时画的画画到黑板上。他并没有因此而责骂飞飞,反而让飞飞同学说说这副画的原因:“高高、长长的脸是一座高山,他头上戴的帽子,就是云雾。这中间的袋子是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多像是山腰间的玉带呀,这眼睛就是一朵一朵的云雾。”说完,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像,作者带头鼓起了掌。

这堂课的成功让作者反思以往的教学,平时上课,作者多半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关心的是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牢靠,课后作业是否能按时完成,其实这种充满教学机智的课堂,更有效,更高效。它需要教师主动积极的去感应课堂,发挥自己的才智,使课堂充满灵性。

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读一本书就真正的能改变什么,但是,保持看书的好习惯,与书为友,以书会友,一定会慢慢影响着自己的。

                                              ————————分享人(庙上小学:刘艳红)

靳涛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学术月刊》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8篇。学术专著[1]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20世纪两次逆向经济体制转型比较, 专著 独立完成,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2] 诺贝尔殿堂里的管理学大师:赫尔伯特·西蒙, 专著 独立完成,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5论文[1] 政府干预、金融歧视与资本市场扭曲——基于中国不同所有制部门的行业分析, 现代财经, 2014 年 12 期[2] 政府行为与产业结构失衡——基于转型期区域差异视角的揭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 14 年 6 期[3] 财政分权及支出结构促进了城乡收入均衡化水平么?,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 6 期[4] 体制弹性、增长匹配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的新解读, 财贸经济, 2014 年 4 期[5] 转移支付、国企软约束与效率损失:基于比较视角的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 4 期[6] 分税制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分税制与包干制的比较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2013 年 5 期[7] 分税制后的转移支付有效率么——基于中央转移支付对地区间公平与效率的检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3 年 2 期[8] 为什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步履迟缓——基于地方政府行为与国有企业垄断双重影响的探究, 财贸经济, 2013年 3 期[9] 政府悖论、国有企业垄断与收入差距,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年 2 期[10] 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转型与经济增长, 投资研究, 2013年1期[11] 二元竞争、政府悖论与要素扭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年 6 期[12]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的地区偏好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 年5 期[13] FDI与政府研发投入对增长的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比较研究, 经济学家, 2011 年 12 期[14] 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经验的视角,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1年4期[15] 中国转型式制度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改革开放3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动态, 2011年8 期[16] 转型式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经验(1978-2008), 学术月刊, 2011年7期[17] Effect of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the Radio of Output to Capital: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at China's Provincial Level,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11,6(2)[18] 经济自由与可持续增长:中国的检验(1978-2008), 中国工业经济, 2011年4期[19] 从中国60年两次制度变迁再反思计划经济与是市场经济的迥异, 江苏社会科学, 2011年1期[20] 《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会挤出FDI么》, 经济学家, 2010年3期[21] 《国外房价与消费关系的综述》, 经济学动态, 2010年3期[22] 转型式特征对中国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动态》, 2009年8期[23] 地方政府引导下的品牌带动战略与产业升级,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2009年7期[24] 反思与创新:制度设计与医保体制改革,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年7期[25] 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到底谁要挟了谁?, 《学术研究》, 2009年6期[26]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模式特点及存在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问题, 2008年5期[27] 引资竞争、地租扭曲与地方政府行为:中国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不和谐”分析, 学术月刊, 2008年3期[28] FDI与国内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效率的比较:基于我国转型期的一个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2008年3期[29]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基于收入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增长扩散机制与分享机制研究, 中国经济问题, 2007年5期[30] 揭示制度与增长关系之谜的一个研究视角:基于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4), 经济学家, 2007年5期[31] 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的碰撞与演革:再论经济学工具理性与演化视角的矛盾统一, 新华文摘, 2007年15期[32] 经济转型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回归, 经济学动态, 2007年8期[33] 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的碰撞与演革:再论经济学工具理性与演化视角的矛盾统一,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年3期[34] 转型的悖论与悖论的转型, 江苏社会科学, 2007年2期[35] 基础设施投资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转型期二者关系的检验, 国际贸易问题, 2006/12[36] 资本倚重、投资竞争与经济增长: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的再思索(1978-2004), 统计研究, 2006/9[37] 经济体制转型策略的决定机制与内在逻辑:激进与渐进转型策略的回顾与再审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3[38] 经济转型研究的新视点: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转变, 天津社会科学, 2006/1[39] The Way the Economic System Is Transformed and How It Is Determined,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2006(1)[40] 两大经济思潮的碰撞与演进: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思想追踪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江苏社会科学, 2005/6[41] 制度滞后与变革时机, 财经科学, 2005/3[42] 转型中理性范式的再思索与演进逻辑思辨, 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5/3[43] 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 新华文摘, 2005年7期[44] 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 中国社会科学, 2005/1[45] 集体主义文化维系下的柔性组织与模糊契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自组织模式揭示, 中国工业经济, 2003/11[46] 从交易成本的争议到契约理论的深化: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述评,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5[47] 理性的深化与经济学的发展, 新华文摘, 2003年9期[48] 诺思的成就与困惑:新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的绩效与问题,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3[49] 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与绩效分析, 企业经济, 2003/4[50] 从新、老制度经济学的融合看制度经济学的新发展, 江苏社会科学, 2003/4[51] 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制度变迁模型——对中国经济制度渐进式变迁的解释, 经济评论, 2003/3[52] 理性的深化与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家, 2003/3[53] “房屋银行”关门留给我们的思索和启示, 中国房地信息, 2003/2[54] 乡镇企业转制动机与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探究, 农村经济, 2002/10[55] 从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从新理解制度与制度变迁的内涵, 江淮论坛, 2002/5[56] 关于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比较:凡勃伦、熊彼特、哈耶克, 经济科学, 2002/4[57]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政府经济权利变迁的博弈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 2002/3[58] 转型研究的成就与困惑,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1[59] 青木昌彦的制度观与制度演进的进化博弈, 江苏社会科学, 2004/3[60] 从新经济的兴起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南京社会科学, 2004/11[61] 地价波动与股价波动的关系研究, 学术研究, 2004/12[62] 农民贫困的制度滞后分析, 人文杂志, 2004/5[63] 中国转型期民营企业发展的自组织模式研究, 《中国经济问题》, 2005/2[64] 复杂系统理论对转型研究的启事, 《江苏社会科学》, 2005/1[65] 中国转型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探讨, 《改革》, 2005/8[66] 宪政改革与经济转型内在逻辑的再审视,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5[67] 新老制度经济学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比较, 财经问题研究, 2004/7[68] 从中国经济转型透视政治经济学教学转型,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增刊, 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在南开大学读博士期间,在2002-2003年度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被南开大学授予“南开大学十大杰出人才”称号(即学生“南开十杰称号);2004年7月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到厦大的同被厦门大学校长办公会议破格聘为副教授。2005年1月被评为厦门大学第六批青年骨干培养人选。2006年还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2007年获得厦门大学“建设银行奖”和厦门市优秀社科论文二等奖。2008年破格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和教授。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