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军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一代代官兵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谱写了中国尖端科研事业的不朽史诗,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次辉煌:成功发射40颗卫星、6艘飞船,和一枚枚火箭……同时,也付出了52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
捧读这个先进的群体、这批特殊官兵的事迹,我们不禁想起了这样一群人和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红军长征精神。
整整70年前,当三支长征大军在西北的黄土高原紧紧拥抱的时候,他们的身后,同样是一部世所罕见的伟大史诗: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华里……
从长征路到飞天路,贯穿两部伟大史诗之中的,是同样一种精神。这便是自主创新、敢闯新路的精神,这便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便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途转危为安;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就超过了400人。
作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生生不息,航天精神的源头无疑就是长征精神。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自主创新,是自强不息,是航天官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勇于牺牲和奉献。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封锁,他们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他们战天斗地风餐露宿;面对一次次危险的试验任务,他们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即使死后也要选择大漠作为最后归宿,守望着茫茫荒原万古不灭的篝火,守望中国航天和尖端科研领域一次次辉煌的腾飞。
他们,无愧于红军的传人;他们,无愧于长征的接力者。
长征途中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将军,在48年前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而参与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元帅,则成了我国国防科技尖端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元帅和将军,都把自己的归宿选择在大漠戈壁的发射架下,而中国的运载火箭也定名为“长征”,这不仅仅是巧合。
当一枚枚火箭直刺云霄的时候,全人类几乎都看到了箭体上那两团鲜明的标志:长征。
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上,长征的后来人无疑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的史诗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从嫦娥奔月到牛郎织女,关于宇宙的神话故事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对于未知的好奇让人类飞了起来,飞出大气层,飞向宇宙。 如果说站在房间里的我们显得很大的话,那么到旷野去,就觉得自己渺小了;如果站在旷野中觉得地球很庞大的话,那么站到宇宙中,地球也不过就是一个点了。因此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对于整个宇宙,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而航天,就是让我们走出地球的伟大科学,它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我们对宇宙这一神秘、未知领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类开发和利用上宇宙资源,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多更宝贵的财富,让人类这一物种生生不息。 我国的航天事业,目前已达到世界较高水平。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推力大、成本低、性能高,堪称“绿色环保”火箭。而航天技术的进步,将加速我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将带动我国众多科学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世界的地位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观看航天展的过程中,最使我吃惊的是神舟飞船的降落伞。降落伞悬挂在离地近十米的天花板上,却还是拖在了地上。据说,这张降落伞有1200多平方米。就是它,带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回家,将下降速度由每秒180米降至每秒10米,也正是它,穿越炽热的大气层,阻挡了高温,完整地落到地面。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降落伞是人工缝制的。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孟郊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身在祖国的人民为航天英雄们缝制的保护他们安全回家的降落伞,期盼着宇航员们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之中。这两种心情,是如此相似。 还有一样很有趣的就是宇航员们的食品。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中,食物不能有过多的汁或渣,为了防止食物在飞船舱内四处漂浮,航天食品需要加工成一口大小,而包装食品的金属还要耐得住冲击、振动、加速度等考验不失效。如此苛刻的要求却还要做出美味的食物,炒饭、苹果、甚至冰淇淋。想想在太阳照射下无需冷冻又可以保持原味的冰淇淋,好不神奇。 关于航天,我所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但那种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全的团队,实在令人向往,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加入到航天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