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民族植物学学报

2023-12-11 02: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民族植物学学报

(1956-1978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边疆工作委员会专门起草报告,正式向云南省委请示建立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机构,经云南省委批准,1956年8月8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时任云南省边委书记的孙雨亭兼任所长,时任省边委第三副书记、省委秘书长的侯方岳任常务副所长。研究人员有范义田、张凤歧、李文初、杨毓骧、杨毓才、王均、黄超凤、傅素裴、徐志远、高滋生等。1958年省委任命云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贾敦芳为所长,侯方岳为副所长。1962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与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合并。“文革”时中辍。 在中央访问团访问云南及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之后,收集了一些材料,但以往调查面有限,侧重点不同,可资利用的资料有限。党和政府急需较为详细的民族调查资料,以进一步研究各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问题,为制定少数民族政策提供依据。于是,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为一项极为重大的任务与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任务最初规定为,在4-7年内基本弄清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情况,并尽可能地搜集社会历史发展的资料和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对各民族各方面情况作系统的研究。按计划,在1956年起的七年内,有计划地派遣调查组,完成全国所有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调查;1958年完成各少数民族概况的编写;在此基础上,编纂各民族的民族志,到1962年完成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全部工作。云南调查组分为六个调查分组:西双版纳傣族组、德宏傣族组、耿马傣族组、景颇族组(附阿昌族)、佤族组(附德昂族、布朗族)、傈僳族组,同时派出七个小组赴各地搜集资料。然后再组织力量开展对白族、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调查工作。自1956——1958年,调查组编写了许多调查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云南民族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到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六个佤族村寨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形态;对独龙族的调查材料被认为“对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怒族、傈僳等民族的调查材料“为研究原始社会如何过渡到阶级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壮、苗、布依、傣等民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各自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特点。结合田野调查,为更好地保存各少数民族社会改革前的资料,开始组织拍摄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等内容的科学纪录影片。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搜集到被视为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方面最主要、最典型的一些材料,为以后一个时期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资料基础,对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58年8月,第二阶段更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开始。在第二阶段的调查中,要求调查提纲与简史、简志的编写大纲基本统一。由于任务较紧,将更深入、全面的调查放在一边,而把力量集中在编写“民族问题三种丛书”上。“民族问题三种丛书”积累了大量资料,成为以后“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1960年冬以后,尽管还有一些补充调查,但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人员的主要注意力已经转向“民族问题三种丛书”,同时,随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的来临,经费上也出现了困难,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从总体上来说,即1964年基本告一段落。回顾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应当肯定调查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参与人数之多,调查地区之广,撰写资料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据这次调查和文献研究,编辑出版了包括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各少数民族简史、简志三套丛书,形成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使人们更加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状况。 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结束后,一些学者转入书斋中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进行一些个人的零星田野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联合组织的《彝族简史》编写组,于1960年写出《彝族简史》初稿,1961年5月,《彝族简史》初稿送交四川成都讨论会讨论。1963年马曜、缪莺和的《从西双版纳看西周》分三期在《学术研究》上发表,比较深入地对西双版纳傣族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进行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中发现的有些现象,成为这一时期一些民族学家注意的焦点。宋恩常等人在云南宁蒗县调查时发现的母系制材料(宋恩常:《纳西族的母系家庭》,载《民族团结》1962年8期)披露后,受到民族学研究者的重视。1962年冬至1963年春,严汝娴、刘尧汉、詹承绪、宋兆麟、王承权、周裕栋到泸沽湖周边永宁盆地的母系制遗迹进行了考察,并为找到了论证典型的母系氏族的生产生活和婚姻形态的新例证而感到欣慰。在缩短战线和精简队伍的情况下,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继续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的补充调查,到1966年夏,才被迫停止。1973年秋,受中共云南省委的委托,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马曜、汪宁生、王宏道、王叔武、易问耕、夏光甫、江应梁、尤中、邹启宇等人开始编写一部云南民族历史,即《云南各族古代史略》,1975年古代史部分交稿写成,分送省委领导及有关单位领导审阅。《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于1977年6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零星的调查也时而进行,如1976年夏,中央民族学院的张公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邵望平、云南的汪宁生等同赴西双版纳对傣族的历法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素以对云南少数民族田野调查见长的宋恩常“文革”前就做了许多调查,“文革”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看书,“文革”结束后整理并出版了许多以前的调查报告。 (1979-1984年)1978年,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关于恢复重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指示,开始筹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79年1月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恢复。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民委领导,云南民族学院主管,由副院长董子健担任所长,王叔武、汪宁生、魏德明任副所长。当时研究人员主要有宋恩常、王宏道、张凤歧、易问耕、王均、许鸿宝等人。1980年至1984年,又调入蔡家麒、高立士、杨德鋆、朱德普、傅于尧、杨均、刀世勋、王敬骝、刘光智、李和林、李子泉、和志祥、赵嘉文、王筑生、雷宏安、田敬国、邹世恒等人,并吸收从大专院校毕业的部分年轻人来所从事科研工作。1984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划归云南民族学院单独领导,设有民族学、民族史、语言、艺术、教育、考古、宗教、经济八个研究室。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继承了50年代以来的工作基础,继续保持以云南各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点。中国民族学会于1980年10月成立,马曜教授担任副会长。此后在昆明、西宁、南宁、北京、四川乐山、吉林延吉、云南景洪等地分别召开了学术讨论会,黄惠焜也担任过副会长。本所汪宁生、宋恩常、蔡家麒、和少英等均是会员。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在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建立,主要人员有宋恩常、董绍禹和雷宏安,由宋恩常兼任站长。主要开展云南少数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宗教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不定期以简报形式向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汇报有关科研情况。1984年,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撤销,与本所宗教研究室合并。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谢剑博士访问云南,在我所王均的陪同下访问调查了昆明东郊的彝族撒梅人,事后,谢剑博士写成《昆明东部的撒梅人》一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82年5月至9月,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结合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规划”的任务,派出由蔡家麒、杨毓骧、赵嘉文、和志祥组成的调查组,前往怒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族聚居地区,杨毓骧、和志祥又沿怒江上行,历经艰苦险危,到达西藏的察瓦龙、松岭和察隅等地,对独龙族、藏族、珞巴族和僜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习俗、宗教、语言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本所1979年恢复之后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性调查,调查之后,由蔡家麒、杨毓骧分别整理出《独龙族社会历史综合考察报告》、《滇藏高原考察报告》等。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恢复后,为集中反映本所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扩大本所的社会影响,创办编辑了以下几种刊物:《民族学报》于1981年经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而创办,并于1981、1982、1983年以年刊形式出版公开发行了三期。该刊发表了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及本所部分专家的学术论文,《民族学报》的出版发行,在国内民族学界影响巨大,赠与国外同行也引起广泛关注。《民族学报》与中国社科院的《民族研究》属当时国内最早的民族学研究期刊。《民族调查研究》和《民族研究译丛》、《民族考古译丛》均为本所内部刊物。《民族考古译丛》1981—1983年共编了3期;《民族研究译丛》从1981年—1989年共编辑11期。《民族调查研究》从1983年下半年编辑第一期起,直至1998年被迫停刊,共编辑出版了49期,刊发了所内外大批的民族类研究文章,在社会上具有较好的影响。 (1985-1995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云南省民族研究所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等辞书的撰写和编写。参加了《中国各民族原始资料集成》等项目、著作的撰写。开展了以下重要的集体性学术调查活动。 1979年1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规划会议,并成立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民族问题三套丛书”的修订出版工作停顿下来,原来参加调查和编写的人员,有的遭迫害,有的已经改行,资料书刊大多散失,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拟继续编辑、修订、出版《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编辑、修订、出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办公室即云南省编辑组设于民族研究所,由宋恩常、朱德普、高立士等人具体负责参与有关工作。从1980——1989年,先后编辑、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云南简史》以及25个少数民族的简史、语言简志丛书,出版了云南8个民族自治州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出版了涉及25个少数民族和有关尚未认定族别的族群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数十部。还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文物》、《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等资料文集。1989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工作会议,对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进行了总结,标志着此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由中国民族学会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二期全国民族学讲习班于1985年4月至6月在本所举行。这是继1983年在武汉举办首次全国民族学讲习班后再次举办,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区,22种民族的60多名学员参加了这次讲习班。担任这次讲习班教学任务的有中国民族学会会长秋浦以及林耀华、金天明、陈永龄、吴从众、李一夫、黄淑娉、何耀华、杜玉亭、李昆声、尤中、马曜、王叔武、宋恩常、黄惠焜、王敬骝、杨德鋆、蔡家麒、王筑生等专家教授。开设了《民族学》、《世界民族学概论》、《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学概论》、《民族理论问题研究》、《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民族艺术》、《云南各族古代文化研究》、《民族学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等共27门专题课程。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还以办讲习班形式,开展民族学人才的培训工作。1984年11月至12月,举办了“云南省第一期民族调查研究讲习班”,招收的学员都是云南省各地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开设了民族学概论和侧重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 、《典靖市民族志》的调研撰写1988年—1992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为完成曲靖地、市民族志的撰写组成两个调查组,傅于尧、鲁刚、雷宏安、刘刚、马世雯等人完成《曲靖市民族志》,傅于尧、雷宏安、蔡家麒、高立士、金少萍、张桥贵、白兴发、朱德普等人完成《曲靖地区民族志》。《曲靖地区民族志》于1996年7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4年,日本女学者横山广子到云南调查,由王均陪同,访问了昆明郊区彝族、路南石林的彝族撒尼人和大理的白族。1985年3月2日—9月,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山本英治(社会学)、福田一郎(民族植物学)、森山昭郎(政治学)、马场优子(文化人类学)组成的学术访问团应邀访问了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此次学术交流中,中日双方作了如下报告:王叔武《云南少数民族概况》、王筑生《少数民族经济》、田敬国《少数民族与云南的植物》、宋恩常《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蔡家麒《中国民族学的动向》、杨德鋆《少数民族的艺术》,福田一郎《尼泊尔的植物与民族》、山本英治《社会结构研究的方法——着重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例》、森山昭郎《日本的中国研究动向》、马场优子《阿伊努族的生活与问题》等报告。根据中国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云南研究会代表山本英治于1985年3月8日在昆明签订的《关于学术交流的协议》,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副所长王敬骝、助教刘刚以及云南民族学院副院长黄惠焜等一行4人,应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校长隅谷三喜男先生和该校云南研究会代表山本英治教授的邀请,于1986年1月15日至27日去日本进行学术访问。王叔武所长等去到了日本的东京、京都、大阪,参观访问了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早稻田大学、北方语言研究所、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东京历史博物馆、藤井斋成会有邻馆、NHK(日本国家广播电视台)东京总部和京都放送局、大阪放送局,会见了日本社会学关系者、日中留学协会有关人员,与有关单位和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此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与国外交往不断。1990—1991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接待了来访的美、日、德、泰等国和台湾及其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十余批,先后举办了两次国际交流学术报告会和一次国际学术交流座谈会,即1991年初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petermetoaif 教授主讲《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变化和成就》,1991年6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Freddamon教授主讲《区域模式的研究和库拉交易圈》,1990年7月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福田一郎、毛里和子教授举行中日合作考察“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学术座谈会。1992年,本所王均、刘光智等参加云南民族学院学术代表团访问了日本。 民族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在民族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民族经济学、影视民族学、民族学系现代化、民族教育学、民族宗教、民族语言、跨境民族研究等学术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些新学科的开辟崛起,很好地推动了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使本所成为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中心。(

彭华的代表论著

代表论著:1、 刘恩德,彭华 2010. 永德大雪山种子植物区系和森林植被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李德铢,彭华 2009.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3、 彭华,段昌群等 2009. 纵向岭谷区典型生态系统变化与稳定性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4、 马海英,彭 华,尹文清 2006. 大戟科,小盘木科,彭华(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卷,北京:科学出版社,56-284页5、 马海英,彭 华 2006. 番杏科,八角枫科,陈书坤,李德铢(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40-143,787-799页6、 吴征镒,周浙昆,孙航,李德铢,彭华 2006.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7、 彭华2004. 大丁草属,火石花属,兔耳一枝箭属,庄璇(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654-666页8、 吴征镒,彭华,李德铢,周浙昆,孙 航 2004. 中国被子植物区系,吴征镒,陈心启 (主编),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21-583页9、 彭华,李恒,刀志灵 2000. 禾本科Gramineae-禾亚科Pooideae,李恒, 郭辉军, 刀志灵(主编),高黎贡山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37-1155页10、 彭华,李 恒,Thomas P 2000. 莎草科Cyperaceae,李恒, 郭辉军, 刀志灵(主编),高黎贡山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1124-1137页11、 彭华,1999:中苏联合云南紫胶考察,中苏云南生物资源考察. 云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云南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765, 773页12、 彭华 1998. 云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涂济民,刘诗嵩,胡润(编辑),云南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38-141页13、 彭华,王印政 1998. 植物的分类,裴盛基,龙春林(主编),应用民族植物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46-69页14、 彭华1998. 云南被子植物的多样性,郭辉军,龙春林(主编),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55-64页15、 彭华1998. 滇中南无量山地区的种子植物,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6、 吴征镒,彭 华,1998: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的最新动态,牛得水(编辑),中国生物系统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0-14页17、 Peng, H., Wu Z.-Y. 1998. A phytogeographical study of seed plants of the Wuliang Shan mountain range. in Zhang Aoluo, Wu Sugong (eds.).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 pp. 218-222.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China .18、 Peng Hua, Xu Zai-fu, 1997: The threatened wild plants used for medicine as Chinese medicinal herbs,in Song Jian, Xie Zhen-hua (eds.), Conserving China’s Biodiversity, Pres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hina, Beijing, pp 175-189.代表论文:1. Liu, Z.-W., Zhao, Q.-R., Zhou, J., Peng, H., Yang, J.-B. 2012. Development of 16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Prince’s pine, Chimaphila japonica (Pyroleae, Monotropoideae, Ericace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3: 4003-4008. (SCI)2. Liu, Z.-W., Wang, Z.-H., Zhou, J., Peng, H*. 2011. Phylogeny of Pyroleae (Ericaceae): implications for character evolution.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4: 325-337. (SCI)3. Zhan QQ, Wang JF, Gong X*, Peng H. 2011. Patterns of chloroplast DNA variation in Cycas debaoensis (Cycadaceae):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Conservation Genetics 12: 959-970. (SCI)4. Xu, J., Yin, Z.-J., Peng, H*., Funamoto, T. 2011. First report of chromosome numbers and karyotypes of two monotypic genera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Brachystemma (Caryophyllaceae) and Craspedolobium (Fabaceae).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published online, SCI)5. Liu, Z.-W., Zhou, J., Liu, E.-D., Peng, H*. 2010. A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Pryola (Pyroleae, Ericadeae). Taxon 59: 1690-1700. (SCI)6. Liu, Y.-C., Peng, H*. 2010. Miscanthus subgen. Rubimons subgen. Nov. (Poaceae) and Miscanthus villosus sp. Nov. from southwest Yunnan,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28: 670-672. (SCI, IF=0.868)7. Xiang, C.-L., Dong, Z.-H., Peng, H*. Liu, Z.-W. 2010. Trichome micromorphology of the East Asiatic genus Chelonopsis (Lamiaceae) and its systematic implications. Flora 205: 434-441. (SCI)8. Xiang, C.-L., Liu, Z.-W., Xu, J., Peng, H*. 2010. Validation of the name Chelonopsis chekiangensis (Lamiaceae), a species from eastern China. Novon 19: 133-134. (SCI)9. Xiang, C.-L., Liu, E.-D., Peng, H*. 2010. Nomenclatural notes on the genus Paraphlomis (Lamiaceae: Lamoideae) from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8: 667-669. (SCI)10. 董朝辉,许瑾,向春雷,刘恩德,彭华*. 2010. 云南一些植物特征成分与古夷平面的相关性. 武汉植物学研究 28: 34-37.11. Liu, Y.-C., Peng, H*. 2009. Mastixia microcarpa (Mastix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Yunnan,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6: 566-568. (SCI)12. Xiang, C.-L., L Peng, H*. 2009. Validation of Scropuhlaria macrocarpa (Scrophulariaceae) endemic to southwestern China.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7: 379-380. (SCI)13. Zhou, J., Gong, X., Downie, S.R., Peng, H. 2009. Towards a more robust molecular phylogeny of Chinese Apiaceae subfamily Apioideae: Additional evidence from nrITS and cpDNA intron (rpl16 andrps16) sequenc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3: 56-68.14. Xiang, C.-L., L Peng, H*. 2008. Typification of the name Chelonopsis albiflora (Labiatae).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30: 15-16.15. Xiang, C.-L., L Peng, H*. 2008. Validation of the name Lindernia megaphylla P. C. Tsoong (Scrophulariaceae).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6: 41. (SCI)16. Xiang, C.-L., L Peng, H*. 2008. Validation of the nameParaphlomis hispida C. Y. Wu (Lamiaceae). Bangladesh Journal of Plant Taxonomy 15: 73-74.17. Xiang, C.-L., Liu, E.-D., Peng, H*. 2008. A key to the genus Chelonopsis (Lamiaceae) and two new combinations: C. rosea var. siccanea and C. souliei var. cashmerica comb. nov.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6: 31-34. (SCI)18. Yang, X., Lu, S.-G., Peng, H*. 2008. Cytological studies on the eastern Asian family Trochodendraceae.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8: 332-335. (SCI)19. Yuan, Q.-J., Zhang, Z.-Y., Peng, H*., Ge, S. 2008. Chloroplast phylogeography of Dipentodon (Dipentodontacea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Molecular Ecology 17: 1054-1065.20. Zhou, J., Peng, H., Downie, S.R., Liu, Z.-W., Gong, X. 2008.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Chinese Apiaceae subfamily Apioideae inferred from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 Taxon 57: 402-416. (SCI)21. 许瑾,彭华*. 2008. 巴豆藤(Craspedolobium schochii)分布区的变化及其中国特有属性质的再论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6: 189-196.22. Yang, X., Lu, S.-G., Peng, H*. 2007. First report of chromosome numbers of the Carlemanniaceae (Lamiales).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0: 707-712. (SCI)23. Ye, G., Peng, H., Fan, M.-S., Huang, C.-G. 2007. A new hopane triterpene from Dipentodon sinicus (Celastraceae).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5: 905-908. (SCI)24. 崔清国,彭华,李仁强,王艳红,张丽丽,何维明. 2007. 生境类型对入侵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种群和个体水平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7: 4671-4677.25. 刘恩德,彭华*. 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 129-136.26. 周虹霞,刘恩德,刘振稳,彭华*. 2007. 外来植物西亚大蒜芥在云南出现并定居. 云南植物研究 29: 333-336.27. He, S.-Z., Peng, H. 2006. Parasenecio weiningensis (Aster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Guizhou, SW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3(3): 220-222. (SCI)28. Li, R.-Q., Dong, M., Peng, H., Cui, Q.-G., He, W.-M.. 2006. Agricultural expansio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its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Suppl.):136-142.29. Li, Z.-H., Song, G.-B., Gao J.-X., Bao, Y.-J., Peng, H., Wang, H.-M., Jiang, Y., Lu,H.-Y. 2006.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long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s and stream corridors in the LRG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Suppl.):108-118.30. Liu, E.-D., Peng, H. 2006. Buddleja microstachya (Buddlej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SW Yunnan,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3 (6): 463-465. (SCI)31. Ma, H.-Y., Liu, Z.-W., Peng, H. 2006. Chromosome counts in the genus Calamagrostis s. lat. (Poace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8 (1): 22-28.32. Ma, H.-Y., Peng, H., Li, D.-Z. 2006. Taxonomic significance of leaf anatomy of Aniselytron (Poaceae) as an evidence to support its generic validity against Calamagrostis sl.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18 (6): 401-414. (SCI)33. Ma, H.-Y., Peng, H.*, Wang, Y.-H. 2006. Morphology of leaf epidermis of Calamagrostis s. l. (Poaceae: Pooideae) in China. Acta Phytotaxa Sinica 44 (4): 371-392.34. 杨雪,彭华,陆树刚,2006. 四角果科(Carlemmaniaceae)的系统位置评述. 植物研究 26(4): 397-401.35. 陈国科,彭华. 2006. 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毒药树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 植物生态学报30(3):426-431.36. Phillips, S.-M.,Peng, H. 2005. Notes on grasses (Poaceae) for the Flora of China. Novon 15 (3): 471-473. (SCI)37. 何维明,吴绍洪,彭华,杨志峰,欧晓昆,崔保山,2005.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3): 338-344.38.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彭华,李德铢,2005.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 云南植物研究27(6): 577-604.39. Liu, E.-D., Peng, H*. 2004. Buddleja subcapitata (Buddlej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SW. Sichuan, China.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1(6): 467-469. (SCI)40. Wang, B-G., Peng, H., Huang, H.-L., Li, X.-M., Eck, G., Gong, X., Proksch, P. 2004. Rocaglamide, aglain, and other related derivatives fromAglaia testicularis (Meliaceae).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2: 1223 -1226. (SCI)41. Wang, L.-S.,Peng, H*. 2004: Typification of the genusMyriactis Less. (Compositae). Compositae Newsletter 41: 58-59.42. Li, L., Liang, H.-X.,Peng, H.*, Lei, L.-G. 2003. Sporogenesis and gametogenesis inSladenia and their systematic implicati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3: 305-314. (SCI)43. 杨世雄,彭华,吴征镒. 2003. 无柄石笔木的分类学处理及染色体资料. 广西植物23(1): 23-26.44.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彭华,孙航. 2003.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云南植物研究 25 (3):245-257.45. Kong D.R.,Peng, H*., Liang, H.-X. 2002. A new type of embryo sac in Cardiopteris and its systematic implication.Acta Botanica Sinica 44 (4): 496-498.46. 吴征镒,彭华. 2002. 国产广义大丁草属的订正及地理分布. 云南植物研究 24(2): 137-146.47. 邓云飞,彭华. 2002:中国树参属(五加科)一新种. 植物分类学报40 (5): 453-45448. 彭华,龚洵,李璐. 2001. 中国禾草一新归化属—皱稃草属,云南植物研究23(2): 169-17249. 彭华,吴征镒. 2001. 无量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特征及保护生物学意义. 云南植物研究23(3): 278-286。50. 彭华,杨世雄 孔冬瑞. 2001. 无量山山顶苔藓矮林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 5-10.51. 梁汉兴,李璐,彭华*. 2001. 广义马鞭草科花器官发生的研究. 植物学报 43(7):673-679.52. Peng, H., Deng, Y.-F. 2001. A new species of Pittosporum (Pittosporaceae) from China. Novon 11 (4): 440-441. (SCI)53. Peng, H. 2001. Lectotypification of the nameDipentodon sinicus (Dipentodontaceae), Taxon 50(4): 1177-1178. (SCI)54. 彭华. 2001. 中国西南地区植物资源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云南植物研究,增刊13:28-3655. 彭华. 2001. 我国菊科的区系分析及青藏高原的隆起与菊苣亚科部分类群的地理分布,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植物学专辑):11-15.56. Yang, S.-X, Gong, X, Peng, H. and Wu, Z.-Y. 2000. A Cytotaxonomic Study on the Genus Pyrenaria complex,Caryologia 53(3-4): 245-25357. 彭华. 1999. 凤凰木名称的由来. 花卉. 1998(5):35.58. 彭华. 1999. 神奇的双生柚. 植物杂志. 1999(2):46.59. 王印政,傅德志,彭 华. 1999. 一个孑遗类群——尖舍苣苔族(Klugieae)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极其指示意义,生物多样性,7(3): 214-219.60. Peng, H. 1998: On the citation of the date of establishment of Ranunculus membranaceus Royle,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0(1): 104, 126.61. Peng, H., Wang Y.-Z. 1998. A species of the genus Ligusticum Linn. (Apiaceae) from the province of Yunnan, China, Novon 8 (1): 50-52.62. 彭华,周丽华. 1998. 云南黍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6(1): 77-79.63. 彭华,吴征镒,1998. 无量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学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0(1): 12-22.64. Peng, H., Li, H. 1998: Aroids from the Wuliangshan Mountain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Aroid Conference.Acta Botanica Yunnanica (Suppl. )X: 28-30.65. 彭华. 1997. 无量山种子植物的特有现象,云南植物研究,19(1): 1-14.66. 彭华,何顺志1997. 贵州犁头尖属二新变种,云南植物研究,19(1): 40.67. 彭华,吴征镒1997. 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两种不同排序,云南植物研究,19(3): 251-259.68. 彭华,吴征镒1997. 滇中南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联系及其地位,山地研究,15(3): 1-6.69. Peng, H., Wu Z.-Y, Lei L.-G. 1997.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utilization in Western Hunan Tujia and Miao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Prefecture, Journ. Jishou Univ. (Nat. Sci. Ed.), 18(4): 24-32.70. Wu Z.-Y., Peng, H. 1997. The untenability of Myrsine africana L. var. glandulosa J. M. Zhang, Novon, 6(3): 307.71. Peng, H. 1996: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Changiodendron,Acta Botanica Yunnanica 18(3):299-300.72. 彭华. 1996. 无量山种子植物的区系平衡点,云南植物研究,18(4): 383-395.73. 彭华,杨雪1996. 云南莠竹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4(2): 213-215.74. 吴征镒,彭华. 1996. 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兼论云南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8(1): 24-30.75. 彭华,李 恒. 1995. 云南天南星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3(1): 97-99.76. 何顺志,张天伦,黄勇其,徐文芬,彭 华. 1995. 贵州小檗属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1):646-649.77. 彭华,何顺志,雷立公. 1994. 贵州植物区系补遗(II),贵州科学,12(3): 40-44.78. 彭晓英,何顺志,彭华. 1994. 贵州植物区系补遗,贵州科学,12(1): 3-5.79. 彭华,孙必兴. 1993. 贵州禾本科新分类群,广西植物,13(3): 223-224.80. 彭华 1991. 贵州早熟禾族资料,贵州科学,9(1): 59-60.81. 彭华 1991. 紫茎泽兰在贵州的蔓延及防除,贵州农业科学,1991(2): 13,22.82. 彭华 1991. 贵州禾本科草沙蚕属一新种,云南植物研究,13(2): 147-148.83. 彭华,孙必兴. 1991. 贵州荩草属的修订,贵州科学,9(4): 287-291.84. 彭华 1990. 贵州狗牙根属植物小志,贵州科学,8(1): 12,73.85. 彭华 1990. 贵州异燕麦属的订正,贵州科学,8(3): 12-15.86. 赵平,姚光渝,彭华,刘大济,王培善. 1990. 韭菜坪维管植物贵州新记录初报(I),贵州科学,8(1): 70-73.87. 姚光渝,赵平,彭华,刘大济,王培善. 1990. 韭菜坪维管植物贵州新记录(二报),贵州科学,8(2): 11-13.88. 彭华 1989. 贵州禾本科一新分布属,贵州科学,7(2): 86-87.

西北植物学报的投稿须知

1 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 2 投稿:初稿需一式二份(图版、照片必须原件)或网上投稿均可。作者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1—2名,也可以推荐3—5名非作者单位的审稿人。投稿时作者务必填写《西北植物学报》论文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与代理授权书(本刊网站下载)寄编辑部,同时作者须支付审稿费100元(英文150元)。 3 来稿信息要求: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并在篇首页页脚注明论文的基金项目:包括基金来源名称及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学历、学位(或在读研究生)、职称 (博士生导师、院士)及所从事的专业方向。通讯作者姓名、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4 打印要求:来稿请用5号字隔行或1.5倍行距打印,标点符号力求正确。外文字母大、小写必须分清,数字或符号的斜体、上下标必须标明。凡文中首次出现的植物属、种名须附拉丁文学名(斜体)并核对无误。 5 说明:为扩大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全文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中国台湾 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付给。稿件一经刊出,将赠送样刊2本和抽印本若干。 来稿请寄: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西北植物学报》编辑部(712100)写 作 要 求1、题目与标题:论文题目务求简明、确切、新颖,与文章内容一致,不用副题,一般不超过20字,且中、英文题目表述要一致。题目请勿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中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 1.1, 1.1.1; 2, 2.1, 2.1.1……, 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应完整准确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控制在200—300字),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中、英文摘要下方应分别列出相对应的关键词3—8个。3、引言:简要评价国内外有关本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未解决的问题,说明本研究的目的。4、材料与方法:植物名称在文中首次出现要注拉丁文学名,实验方法若与前人所用相同,只需注明文献;有改进之处须交代清楚;若为新方法要详细说明。5、结果与分析:图和表要求清晰,具有自明性,数量关系尽量用图表示,对图表的分析说明和归纳要叙述准确、层次清晰,符合逻辑关系,但文字部分应避免罗列与图、表重复的数据叙述。图用电脑绘制,大小要适中(半栏图宽≤7.5 cm,通栏图宽≤16.0 cm),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例差异明显,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整幅图版要求照片排列整齐,按宽15 cm、高≤20cm,图版说明要具体、准确。表采用三线表设计,表题明确。图、表内容应与正文相一致,图题、表题以及图表的横竖项目、注释均采用中英文对照。量和单位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书写要规范。6、讨论: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密切结合本文结果和前人研究结果,明确说明本研究的创新点并进行论述。避免简单重复实验结果或缺乏依据的过远、过多的推论及泛论。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资料,按文献在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请查阅本刊最新版本。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