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方便网上买的话建议你上杂志铺: ;能经常上网的话可选择电子版本: ;或直接去邮局订
你可以去当地的邮局看看,另外网上杂志铺也能订阅。希望能帮助到你!!
银丝花卷的做法以前在2017年第四期刊登的《四川烹饪杂质》上面出现过,具体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去学会制作这种花卷
帮你提供一些非中文核心的食品类杂志,但不一定是三流的。希望对你的有所帮助!
包装与食品机械 合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学会,机械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包装机械分析
保鲜与加工 天津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餐饮世界 北京 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
餐饮世界.大众版 北京 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
茶报 上海 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
茶叶通报 合肥 安徽省茶叶学会
茶叶 杭州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学技术 福安(福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通讯 长沙 湖南省茶叶学会
茶叶信息 杭州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
当代烹饪文化 郑州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豫菜文化研究会
淀粉与淀粉糖 石家庄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淀粉专业协会,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发酵科技通讯 杭州 杭州味精厂
福建茶叶 福州 福建省茶叶学会
甘蔗糖业 广州 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罐头饮料工业 烟台(山东) 山东省食品罐头工业科技情报站
广东茶叶 广州 广东省茶叶学会
广东烹饪 广州 广东烹饪协会
广西蔗糖 南宁 广西区糖业公司办公室等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广州 广州市食品工业研究所
贵州茶叶 湄潭(贵州)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省茶叶学会
国际食品 北京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食品科技 杭州 杭州市食品工业协会等
湖南食品 长沙 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湖南省轻工研究院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长春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食品与发酵 南京 江苏省轻工业科学研究设计院
江苏调味副食品 镇江(江苏) 江苏省调味副食品行业协会
江西食品工业 南昌 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江西省食品工业办公室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常熟(江苏) 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等
粮食科技与经济 长沙 湖南省粮食局等
粮食流通技术 郑州 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
粮食与食品工业 无锡(江苏) 国内贸易部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等
粮食与油脂 上海 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等
粮食知识 武汉 湖北省粮食局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成都 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国家粮食储备局仓储司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北京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粮油食品科技 北京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美食 南京 江苏省烹调协会
面粉通讯 无锡(江苏) 江苏省粮食工业协会面粉专业委员会,江南大学校友会
木薯精细化工 南宁 广西南宁木薯技术开发中心等
酿酒 哈尔滨 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等
烹调知识 太原 太原市商业经济学会
啤酒科技 北京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
肉类工业 武汉 全国肉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武汉肉类联合企业集团公司
肉类研究 北京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乳品与人类 哈尔滨 全国乳品工业信息中心,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乳业科学与技术 上海 上海市奶业协会等
山东食品发酵 济南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济南市解放路41号
山东食品科技 济南 山东省食品公司
山东盐业 济南 山东省盐务局
山西食品工业 太原 山西省食品工业协会等
上海调味品 上海 上海海鸥酿造有限公司,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
食品信息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食品信息.我爱厨房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食品与生活 上海 上海市食品协会,上海市食品研究所
四川粮油科技 成都 四川省粮油科技情报总站
四川烹饪 成都 四川省烹饪协会,四川省蔬菜饮食服务总公司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成都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食品与发酵 温江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设计院等
苏盐科技 连云港(江苏) 江苏省盐业经济技术信息站
西部粮油科技 西安 陕西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
盐业史研究 自贡(四川)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扬州(江苏)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饮料工业 沈阳 全国饮料工业协会
饮食科学 沈阳 辽宁省轻工总会,辽宁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营养学报 天津 中国营养学会,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有机食品时代 南京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中国分会
浙江盐业 舟山(浙江) 舟山盐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制盐工业科技情报站
中国保健食品 北京 中国保健食品协会
中国茶叶 杭州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茶叶加工 杭州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全国茶叶加工科技情报中心站
中国畜产与食品 南京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中国酒 北京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消费日报社
中国烹饪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中国乳业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食品 北京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
中国食品工业 北京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京 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
中国食品学报 北京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食品用化学品 上海 全国食品用化学吕行业联合会
中国食品与畜产科学 南京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中国食物与营养 北京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中国甜菜糖业 哈尔滨 中国轻工总会甜菜糖业研究所
中国盐业 北京 国家轻工业局盐业管理办公室等
中国饮食服务年鉴 北京 国家国内贸易部
中华茶人 北京 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济南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
中外食品工业 北京 中国仪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外食品加工技术 北京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全国食品科技情报中心站
中外烟酒茶 桂林(广西) 漓江出版社
国家级、省级期刊区分
期刊的国家级、省级如何划分
相信大家对于期刊的级别划分问题一直存在疑惑,现南粤论文网根据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前人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我国对学术期刊进行级别划分是有一个认识和推进过程的:由否认学术期刊分级,到进行质量评比,再到级别划分。
不存在以行政级别进行学术期刊分级的问题
199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就“划分期刊级别问题”进行了解释和答复:期刊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较难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定期刊级别的高低。主要原因是,并非所有的行政级别高的期刊,其所刊登的文章总体质量就高,也并非所有行政级别低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质量都低。据此,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从未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分过期刊的级别,仅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将期刊划分为中央单位办的和地方单位办的。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对期刊的分级管理,一方面是指国家和各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以及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各自所应担负的职责;另一方面是为促进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各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在每年期刊进行的年度检验中,要对期刊的政治导向、编校质量、遵守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划分一定的管理档次,并非按期刊的行政级别而确定期刊级别,而是为期刊的管理工作服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 2000年,国家教委科技司在一个答复中明确说:“过去在文件中有一级杂志的提法是不够严格的,今后将加以注意。” 2002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再次强调:“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 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又进一步作了统一答复:(1)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的学术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具权威和最新的意见。 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是:行政级别的高低能否成为划定期刊级别高低的依据?以行政级别为基础的学术期刊级别能否与论文质量划等号?
我国政府部门对学术期刊进行过评比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 1997年底,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指导与组织下,进行的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也称“百刊工程”)的评比工作,于1998年1月公布;1999年12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的评比工作。 在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同时,国家新闻出版署与科学技术部又共同评出了首届“国家期刊奖”,其中社科类49种,科技类期刊64种,还分别评出“提名奖”若干。这被认定为国家级政府奖励。 2003年1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比。关于自然科学期刊的评估活动,1994年国家科委就制订和颁布了《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这一系列活动,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分级”,仅仅是雏形而已。
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及各地的分级工作
应该说,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分级,始于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的“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它试图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中国期刊方阵”,推动中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并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进入“方阵”最初层次,即第一个层面的为“双效”期刊,“双效”即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好,这类期刊确定为1000种,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由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在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这样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结构。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这也算是我国政府系统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的开始。 地方政府进行的期刊评比,例如:1998年四川省的期刊质量考评,评定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的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每两年一次进行的期刊评比,把所有期刊(包括学术期刊)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展了这样的工作。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学术期刊进行级别划分是有一个认识和推进过程的:由否认学术期刊分级,到进行学术期刊质量评比,再到学术期刊级别划分。这种认识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核心期刊”概念以及相应的评比工作早于政府的划分
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中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 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澳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市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学术期刊分级领域里影响比较大,它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和2008年5次出版。该《总览》也以布拉德福的“论文在期刊中分布规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与分散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在10000余种期刊中选取1500余种作为“核心期刊”。此项研究分别得到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每年从中外文科技期刊中选择1300余种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地区分布、引用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并将结果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统计报告)形式公布,即所谓的“理科学术榜”。此项研究得到科技部的重点攻关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自1995年开始采用“引文法”研究,以此评比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且每年予以公布。 中国科协学工部主办的1994年创刊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引用期刊(235种)、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中文核心期刊都有一定影响。核心期刊研究及其成果,对于期刊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作者的论文成果和期刊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该系统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淘汰和补充。 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在具有CN(中国连续出版物编号)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范围内评选。它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来源期刊按引文量、影响因素、专家意见等标准评定。据说,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900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我国期刊学会(协会)界也进行期刊相应的评比工作。例如“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每4年进行一次的学报评比,就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它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和肯定,其评比的结果分为4个层次:双十佳、百强、优秀和单项奖等。华东、华北等地区的学术期刊学会也进行了区域性的学术期刊评比,一般每2年一次,主要评出“优秀期刊”。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存在的问题
第一,能够参加期刊分级、评比的期刊太少,覆盖面过窄。全国有上万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近6000种,而国家的评比少则200种(百种社会科学期刊奖、国家期刊奖),多的也仅有千余种(“期刊方阵”工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激励力量(动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体某一行为的期望价值(效价)和个体认为将会达到其目标的概率之乘积的期望理论,我们认为,任何一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确立的目标要适宜,适宜的目标才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所以,国家应当加大评比的覆盖面。 第二,不宜将学术类期刊与消费类大众期刊相混淆,而国家的几次评比都将二者混为一谈。 第三,“消费类大众期刊”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真正的学术类期刊,例如,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中,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102种获奖期刊中,仅有16种,在“社会科学期刊”中,其比重仅占15%;而占85%的是“生活、科普、文学艺术类”(占60%)和“工作、学习、指导类”(占25%)期刊;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获奖率在全部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的比重,仅占其总数的1.5%,而“消费类大众期刊”占到了12%,几乎相差10倍。另外,在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中,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有所增加,有22种,但该类期刊也只占全部获奖期刊(108种)的20%,而占80%的是“消费类”期刊;49种社科类“国家期刊奖”中,社会科学期刊的比重又有所增加,有15种,比重达31%。但“消费类”期刊依然占据社会科学类期刊中的大多数。 第四,自然科学类比重远远大于社会科学类期刊。例如,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结果:双高期刊中,社会科学为10种,比重仅为25%,而自然科学则达75%;在双奖期刊中,社会科学为41种,比重仅为40%,而自然科学则达60%;在双百期刊中,社会科学为78种,比重仅为39%,而自然科学达61%;双效期刊中,社会科学为500种,比重不到50%。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应该尽力改变,分属于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进行评比时应考虑比例问题。 第五,“核心期刊”的分级方法也有很大的缺陷。李力民、翁甄林指出,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一些技术类、指导类期刊榜上有名,而一些公认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却名落孙山;而在理科学术榜上,《总览》中技术性、指导类期刊根本未予考虑。因此,各期刊就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己上榜的核心期刊研究课题予以肯定,竭力宣扬,并在期刊封面上显著标识;未上榜者对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愤愤不平,科技管理者感到无所适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是这种情况,应当改变。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是这些评比活动、排行建榜,无疑推动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只要是正规合法的期刊,发表的论文在评职称和评奖中都是有作用的。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