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青海日报优秀文章

2023-12-11 19: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青海日报优秀文章

杜鸿发表作品目录及小说创作年表 80年代散文《琴声》,《中学生之友》1984年1月第一二合期;广东人民出版社。短篇小说《爱……》,《晓曦》,1984年第三期。诗《山的故事》,《晓曦》,1985年第四期。诗《老人的故事》,《晓曦》,1985年第四期。诗《奶奶·星星》,《宜昌市报》,1986年3月10日。诗《山里人》,《诗风》,1987年8月5日。诗《情人的眼睛》,《青年自选短诗集》湖北省诗歌学会主编,1987年10月。报告文学《一小人》,《宜昌日报》,88年8月2日并获该本“改革十年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散文《台球风透视》,《宜日日报》,1988年12月17日。散文《信奉》,《宜昌日报》,1989年9月10日。报告文学《燃烧光明的情怀》,《夷陵老一辈》,1989年10月。评论《诱发学生作文四法》,《宜昌日报》,1990年2月21日。1991年报告文学《烛泪情》,《宜昌日报》,1月14日。散文《中堡岛重游》,《湖北日报》,4月12日。散文《桔趣与柑橘节》,《绿色大世界》,第四期。散文《待到橙红桔绿时》,《长江开发报》,7月5日。散文《待到橙红桔绿时》,《科技今年快报》,7月19日。散文《最是橙红桔绿时》,《湖北市场》,8月5日。散文《桔趣与柑橘节》,《宜昌日报》,9月2日。散文《绿丛红桔最宜秋》,《湖北市场》,9月30日。散文《柑桔与桔文化》,《长江开发报》副刊,10月11日。报告文学《绿从红桔最宜秋》,《甜密的西陵峡》,10月版。报告文学《永远向上的人》,《西陵风情》,香港天马出版社10月版。报告文学《普通女性》,《西陵风情》,香港天马出版社10月版。1992年散文《中堡岛重游》,《光明日报·东风版》(头条)1992年4月21日。散文《中堡岛重游》,《中国市场时报》副刊,1992年5月4日。评论《触探民族脊梁的感慨·元辰评〈中堡岛重游〉》,《中国市场时报副刊》1992年6月29日。评论《山坡羊·潼关怀西》,《古代诗文例说》,武汉出版社1992年8月。评论《焚书坑》,《古代诗文例说》,武汉出版社1992年8月。散文《中堡岛重游》,《三峡现代散文赏析》(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杜鸿发表作品目录散文《绿丛红桔最宜秋》,《农村成人教育》杂志,1992年第10期。报告文学《大鹏三故事》,《洞庭骄子》,1992年10月香港文艺出版社。报告文学《风流黄金卡》,《首富村壮歌》,1992年10月内蒙古出版社。报告文学《王仁林上中下》,《中国包装报》,1992年11月2日。1993年散文《温暖如家》,《人民日报·大地》,1993年10月14日。散文《古镇乡情》,《中国环境报·绿地》,1993年1月28日。散文《古镇将被淹没》,《长江航运报》,1993年1月30日。散文《朴实的古镇》,《中国人口报·苍生》,1993年2月12日。散文《儿子的启示》,《青年人报》,1993年2月19日。散文《温馨的摇滚》,《中国妇女报》,1993年3月1日。散文《儿子》,《市场时报》,1993年3月15日。散文《朴实的古镇》,《西楚文学》,1993年第三期。散文《朴实的古镇》,《光明日报·东风版》,1993年4月15日短篇小说《城市里破碎的夜晚》,《西陵峡》,1993年第四期。报告文学《中国石材城忧思录》,《香港九七杂志》,1993年第四期。散文《朴实的古镇》,《阅读与写作》,1993年第六期;附吴一干教授评论〈历史忧思的眼睛。散文《朴实的古镇》,《宜昌日报》,1993年7月22日。报告文学《挥泪别家园》,《中国城乡金融报》,1993年9月18日。报告文学《泪别家园》,《中国建设报》,1993年9月21日。散文《儿子的启示》,《宜昌文化报》,1993年9月。散文《喜迁》,《长江开发报》,1993年10月6日。报告文学《新时代崇高的人》(上下连载),《经济信息时报》,1993年10月9日和12日。散文《胜似爹娘疼儿心》,《中国水利报》,1993年10月9日。报告文学《三峡情,赤子心》,《三峡经济报》,1993年10月15日。报告文学《泪别故土》,《东方时报》,1993年10月20日。报告文学《序幕》,《人民长江报》副刊,1993年10月25日。报告文学《三峡百万移民大迁徙》,《城市导报》,1993年10月25日。报告文学《三峡首批移民记》,《辽宁科技报》,1993年10月29日。报告文学《在巧字上做文章》,《中小学校长风采》,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报告文学《三峡百万移民开始行动》,《现代家庭报》,1993年11月2日散文《毛主席故居抒怀》,《三峡晚报》,1993年11月11日。散文《在主席故土》,《中国老区报》,1993年11月25日。报告文学《三峡百万大移民》,《三峡发展导刊》,1993年第十一期。散文《在主席故居》,《中国人口报·苍生》,1993年12月17日。报告文学《三峡在移民》,《经贸时代报》,1993年12月20日。散文《在毛主席故居》,《宜昌日报》,1993年12月21日。散文《在毛主席故居》,《长江开发报》,1993年12月21日。散文《故物感心深》,《三峡经济报》,1993年12月26日。   1994年散文《长江青苔的老屋》,《花溪》文学月刊头条,1994年第十一期。散文《告别家园却情愿》,《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学副刊,1994年1月25日。散文《神农溪散记》,《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学副刊,1994年12月26日。散文《宁静的宁河》,《环境保护导报》,1994年1月5日。报告文学《三峡大迁徙》,《深圳商报》,1994年1月24日。报告文学《三峡移民》,《农村青年》,1994年第一期。报告文学《三峡坝区的女移民》,《中国妇女》,1994年第一期。散文《宁静的宁河》,《希望导报》,1994年2月5日。散文《三峡树》,《西楚文学》文学月刊,1994年第三期。散文《长江青苔的老屋》,《青海日报》文学副刊,1994年8月23日。散文《宁河幽思》,《中国环境报》文艺副刊头条,1994年4月2日。散文《宁静的宁河》,《特区时报》副刊,1994年4月5日。散文《故乡的树》,《三峡经济报》三峡风副刊,1994年4月9日。散文《三峡树》,《中国环境报》绿地副刊,1994年4月21日。散文《花栗树》,《长江开发报》副刊,1994年4月25日。散文《三峡树》,《海南日报》副刊,1994年4月25日。散文《三峡树》,《市场时报》副刊,1994年4月27日。散文《入园》,《三峡希望报》副刊,1994年5月4日。散文《三峡树》,《中国城市导报》副刊,1994年5月5日。散文《三峡树》,《中国三峡工程报》副刊,1994年5月19日。散文《眼神》,《经济信息时报》副刊,1994年6月4日。散文《儿子与树》,《家庭教育报》副刊,1994年6月9日。散文《儿子与树》,《中国人口报》苍生副刊,1994年6月10日。散文《三峡树》,《中国红十字报》博爱·人群副刊,1994年6月17日。报告文学《泪别家园》,《三峡文学》文学月刊,1994年第六期。散文《老屋·乡情》,《经济信息报》副刊,1994年7月3日。散文《宁静的交响》,《三峡经济报》副刊,1994年7月9日。散文《宁静的宁河》,《海南日报》椰风副刊,1994年8月15日。散文《长满青苔的老屋》,《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1995年8月28日。散文《长满青苔的老屋》,《三峡经济报》副刊,1994年9月17日。散文《长江青苔的老屋》,《脱贫与致富》月刊并获该刊年度好作品品一等奖,1994年第九期。散文《神农溪散记》,《经济信息时报》副刊,1994年第1090期。散文《送儿子》,《辽宁科技报》副刊,1994年10月13日。报告文学《三峡百万大移民》,《旅游》杂志,1994年第十期散文《神农溪散记》,《中国水利报》副刊,1994年11月8日。散文《神农溪散记》,《海南日报》椰风副刊,1994年11月14日。散文《神农溪散记》,《科技信息快报》副刊,1994年11月18日。散文《神农溪散记》,《新华日报》新潮副刊,1994年11月20日。杜鸿发表作品目录散文《书房听西》,《经济信息时报》文学副刊,1994年12月20日。1994年,获青岛第二届副刊文学奖。 1995年散文《大海与人生》,《宜昌日报》副刊,1995年12月5日。散文《眼神》,《中国东方时报》副刊,1995年1月13日。散文《书房听雨》,《青海日报》副刊,1995年1月22日。散文《斜雨满天的日子》,《宜昌日报》副刊,1995年2月8日。散文《书房听雨》,《中国环境报》副刊,1995年2月9日。散文《浮想往事》,《经济信息时报》,1995年2月9日。散文《斜雨满天的日子》,《市场时报》副刊,1995年2月22日。散文《斜雨满天的日子》,《三峡晚报》副刊,1995年2月24日。散文《斜雨满天》,《青年导报》副刊,1995年2月24日。散文《书房听雨》,《经济信息时报》副刊,1995年2月24日。散文《神农溪散记》,《市场时报》副刊,1995年2月28日。散文《书记听雨》,《脱贫与致富》杂志,1995年第三期。散文《斜雨满天的日子》,《中国三峡工程报》副刊,1995年3月9日。散文《三峡树》,《环境报》副刊,1995年3月10日。散文《神农溪散记》,《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1995年3月19日。散文《身染小疾》,《健康之友》副刊,1995年3月23日。散文《儿子与树》,《希望导报》副刊,1995年4月19日。散文《身染小疾时》,《市场时报》副刊,1995年5月3日。散文《长满青苔的老屋》,《青岛日报》副刊,1995年7月5日。散文《身染小疾》,《中国卫生信息报》副刊,1995年7月26日。散文《身染小疾》,《健康时报》山茶花副刊,1995年8月2日。序《企业要向真广告靠拢》,《三峡坝区企业名录》,1995年8月8日。散文《三峡风》,《中国水利报》副刊,1995年8月24日。散文《三峡风》,《经济信息时报》副刊,1995年8月26日。散文《嬉戏八与发》,《长江开发报》副刊,1995年9月18日。散文《黄花三记》,《经济信息时报》副刊,1995年9月23日。散文《三峡风》,《经济信息时报》副刊,1995年10月6日。散文《关于八与发》,《特区时报》副刊,1995年10月31日。散文《三峡风》,《脱贫与致富》杂志,1995年第十期。散文《在主席故居》,《阅读与写作》杂志,1995年第十一期。评论《把握好历史感——读〈在主席故居〉(吴江)》,《阅读与写作》杂志,1995年第十一期。散文《三峡的山》,《长江开发报》江天副刊,1995年12月11日。散文《三峡的风》,《特区时报》蓝海洋副刊,1995年12月7日。散文《呵,黑岩子》,《亚太经济时报》副刊,1995年12月16日。散文《银杏沱的钟声》,《特区时报》副刊,1995年12月21日。散文《呵,黑岩子》,《农民日报》大地周刊,1995年12月24日。散文《三峡的山》,《经济信息时报》副刊,1995年12月26日。   1996年散文《书记听雨》,《花溪》文学月刊,1996年第一期。附:评论《书房听雨序·甘茂华》,《青海日报》,1996年10月20日。散文《呵,黑岩子》,《宜昌文化报》,1996年4月。散文《我的十三湖》,《西陵峡》文学季刊,1996年第四期。散文《荷塘鸣琴》,《西陵峡》文学季刊,1996年第四期。散文《胡叫乱想》,《西陵峡》文学季刊,1996年第四期。散文《我的十三湖》,《西陵峡》文学季刊,1996年第四期。散文《我的十三湖》,《西陵峡》文学季刊,1996年第四期。散文《听雨》,《通俗文艺报》,1996年5月。散文《在柴埠溪古道上》,《宜昌日报》副刊,1996年5月26日。散文《土家人的清江》,《河北日报》副刊,1996年5月29日。散文《清江随笔》,《散文百家》文学月刊,1996年第六期。散文《斜雨满天的日子》,《通俗文艺报》,1996年6月2日。散文《身染小疾》,《中国文化报》,1996年7月8日。散文《白果树瀑布》,《青岛日报》,1996年8月2日。散文《荷塘鸣琴》,《三峡晚报》,1996年8月19日。散文《清江随笔》,《中国林业报》,1996年8月8日。散文《白果树瀑布》,《宜昌文化报》,1996年8月。散文《在柴埠溪古道上》,《中国环境报》副刊,1996年8月26日。散文《清江随笔》,《中国水利报》,1996年9月1日。散文集《书房听雨》,十六万字,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年10月。中篇小说《小康工作队》,《三峡文学》杂志,1996年第十一期。中篇小说《夷陵闲墨》,《书房听雨》,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年10月。散文《银杏沱的钟声》,《新华日报》,1996年10月11日。散文《远思近想》,《青海日报》,1996年10月21日。散文《天籁》,《青岛日报》,1996年10月23日。散文《我的十三湖》,《宜昌文化报》,1996年11月。散文《清江随笔》,《宜昌文化报》,1996年12月。散文《清江随笔》,《花溪》文学月刊,1996年第十二期。散文《白果树瀑布》,《环境保护导报》,1996年12月21日。 1997年散文《思绪尽飞翔》,《特区时报》,1997年1月16日。评论《〈书房听雨〉序》(甘茂华),《宜昌文化报》,1997年4月12日。散文《白果树瀑布》,《江河文学》,1997年第一期。散文《我的十三湖》,《花溪》,1997年第三期。散文《感悟石宝寨》,《三峡晚报》,1997年4月6日。杜鸿发表作品目录散文《清江随笔》,《中国环境报》头条,1997年5月22日。散文《荷塘鸣琴》,《宜昌文化报》,1997年4月。散文《白果树瀑布》,《经济信息时报》,1997年4月12日。散文《杂树·电线·鸟》,《经济信息时报》,1997年5月31日。散文《峡江行船》,《旅游导报》,1997年5月23日。散文《人格的香港》,《宜昌日报》,1997年6月4日。散文《久违了香港》,《三峡法制报》,1997年6月27日。散文《春天的故事》,《经济信息时报》,1997年6月28日。散文《在未来水世界》,《中国三峡工程报》,1997年7月4日。散文《峡江行船》,《三峡法制报》,1997年7月15日。散文《太阳山随想》,《三峡晚报》,1997年7月21日。散文《荷塘鸣琴》,《青岛日报》,1997年7月29日。散文《峡江行船》,《宜昌日报》,1997年8月19日。散文《峡江禁忌》,《三峡法制报》,1997年11月11日。散文《〈移民县长〉的文化感》,《宜昌文化报》,1997年10月。散文《荷塘鸣琴》,《海南日报》,1997年9月8日。散文《露天电影》,《青岛日报》,1997年8月12日。散文《五哥》,《青岛日报》,1997年9月16日。散文《车溪千瓣莲》,《宜昌文化报》,1997年10月。报告文学《海派人物》,《统一战线》,1998年第九期。1998年散文《在水底世界过年》,《青岛日报》,1998年1月17日。散文《最后的图腾》,《三峡晚报》,1998年1月30日。散文《露天电影》,《花溪》,1998年第七期。散文《坛子岭》获1998年湖北专业报刊好作品一等奖。散文《奉节·石宝寨》,《三峡文学》,1998年第十二期。创作谈《追求乐观的光芒》,《江河文学》,1998年第十二期。散文《露天电影》,《阅读与写作》,1998年第十期。1999年散文《昭君台》,《青岛日报》,1999年1月26日。中篇小说《困兽》,《芳草》,1999年第八期。散文《昭君台》,《青岛日报》,1999年3月22日。散文《感悟山水》,《青岛日报》,1999年4月5日。散文《感悟山水》,《经济信息时报》,1999年1月26日。散文《忠州的影子》,《江河文学》,1999年4月5日。散文《那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宜昌日报》,1999年4月16日。散文《感悟忠州》,《中国文化报》,1999年7月16日。散文《忠州遇忠魂》,《中国交通报》,1999年7月30日。散文《感悟忠州》,《青岛日报》,1999年8月9日。散文《感悟忠州》,《工人日报》,1999年8月15日。杜鸿发表作品目录2000年大型文化散文《怀想三峡》及2部旅游文集《白果树瀑布》、《幽幽情人泉》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散文《感悟秋风亭》,《中国文物报》,2000年9月24日。散文《盐道怀古》,《中国交通报》,2000年3月1日。散文《人之轻重秋风量,江亭小巧蕴意长》,《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12日。2001年中篇小说 《尔雅书院》发于《延安文学》第四期。评论《元辰杜鸿作品引起关注》,《三峡商报》(高秉喜),2001年11月22日。2002年长篇小说《一个白痴统治的村庄》,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被评论界称为21世纪的《百年孤独》,杜鸿本人被称21世纪“新生代”代表作家之一。中篇小说《刁民李梦醒的家庭隐私》,《芳草》第五期,并获芳草2002年度文学奖。同时,《荆州晚报》劈出五个专版对小说进行讨论。樊星、钱鹏喜、黄大荣等对小说进行了专门评论。散文《老屋补记》,《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十期,并附评论。2003年散文集《永远的三峡》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黑痣》发于2003年《红岩》第四期。小中篇《幻想中的树》发于《广西文学》第十期头条。散文《平湖秋月》,《宜昌日报》,2003年8月28日。评论《读杜大江的画》,《三峡晚报》,2003年10月20日。2004年中篇小说《一个故事的原形》,《延安文学》2004年第五期。中篇小说《请你入画》,《长江文艺》2004年第八期。评论《具体环境冲突中的毁灭——评<请你入画>》(赵郭明),《长江文艺》2004年第八期;《三峡商报》,2004年8月25日。中篇小说《困兽》,《红岩》2004年第十期。同年收入2004年度先锋小说选《王小波门下走狗第三波》。散文《百年陈香》,《长江文艺》,2004年第十期。散文《春茶带露》,《宜昌日报》,2004年3月31日。散文《卖镜子的和卖茶壶的》,《三峡商报》,2004年6月12日。评论《走进小径分岔的后花园》,《三峡晚报》,2002年6月15日。散文《百年陈香》,《三峡晚报》,2004年7月1日。散文《来生茶为妻》,《三峡商报》,2004年7月6日。书话《酷夏读凉书》,《三峡晚报》,2004年7月28日。评论《月是故乡明——读冯绪旋<三峡小移民>》,《楚都市报》,2004年8月6日。散文《我的历史老师》,《三峡商报》,2004年9月10日。杜鸿发表作品目录散文《古镇诗踪》,《三峡晚报》,2004年10月11日。散文《僧树佛酒》,《三峡晚报》,2004年11月21日。评论《<石牌保卫战>展银屏巨制》,《三峡日报》(刘洪进),10月14日。2005年中篇小说《耶利哥的玫瑰》,《延安》2005年第一期。短篇小说《我爱蝶狼》,《芳草》2005年第六期。同年《我爱蝶狼》获2005年全国首届青春文学大奖赛佳作奖。散文《饥饿》选入《博客》2005年试刊号。散文《一棵包谷的命运》、《盐道》,《中学生百科》2005年第六期、第八期。背景资料《石牌和石牌保卫战》《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8期。散文《话山话水话夷陵》《游遍天下》2005年第8期。散文《看山是山》、《泰山,中华图腾》,《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10期。中篇小说《怀孕的男人》选入知识出版社《王小波门下走狗第四波·贫乏时代最幽默的文字》。短篇小说《马小树的爱情》选入漓江出版社版《2005中国网络文学》。评论《马宁摄影作品赏读》,《三峡晚报》,1月4日。散文《关公坊酒外话》,《三峡商报》,1月15日。散文《小镇太平溪》,《三峡晚报》,1月16日。散文《从仪狄说起》,《三峡晚报》,2月6日。书话《我的读书之旅》,《三峡晚报》,2月22日。评论《故事和细节的力量》,《三峡商报》,3月18日。评论《洇染本无致》,《三峡商报》,2005年4月20日。评论《给生命留个路标》,《楚天都市报》,2005年4月20日。散文《柴埠溪向左,震撼也向左》,《三峡商报》,2005年6月3日。散文《拜谒屈原祠》,《宜昌日报》,2005年6月6日。散文《香山与茗水》,《宜昌报》,2005年6月10日。散文《滴沏城堡》,《宜昌日报》,2005年7月1日。散文《梦游幻虚》,《葛洲坝集团报》,2005年8月26日。散文《读石欲忘言》,《三峡晚报》,2005年8月27日。评论《网络文学宜昌印象》,《宜昌日报》,2005年9月1日散文《即佛即画三峡石》,《宜昌日报》,2005年9月22日。评论《人物形象的喧哗》,《三峡晚报》,2005年9月7日。评论《人物形象的喧哗》,《宜昌日报》,2005年9月13日。评论《鸟飞前面的天空》,《三峡晚报》,9月20日。散文《眩晕向左,震憾再向左》,《长江日报》,2005年10月14日。评论《触探中国式油画的可能性》,《三峡晚报》,2005年12月15日。评论《触探中国式油画的可能性》,《宜昌日报》,2005年12月20日。评论《一次爱的虚拟行程》,《宜昌日报》,2005年12月23日。2006年短篇小说《马小树的爱情》,《星火·中短篇小说》2006年7月号。长篇散文《峡江号子》,《芳草》文学,2006年第四期。杜鸿发表作品目录短篇小说《那三个春花雪月夜》,《芳草》网络小说选刊,2006年第11期。中篇小说《刁民李梦醒的家庭隐私》入选《绽放——红袖八年精选集之〈狼情〉》(2006年6月南海出版公司)散文《泰山记宗》,2006年《旅游度假》第8期。2007年《杜鸿中篇小说精选》,2007年3月,长江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丢手绢》,2007年5月,《长江文艺》第五期

出门挣钱的人的拍摄花絮

陈百顺说,因为《出门挣钱的人》是“文革”后青海作家的第一部故事片,因此,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得到了省领导和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一天,摄制组正在塔尔寺拍一个小集市场面,忽然一个声音传来:“省长来了。”大家循声望去,只见几个人来到摄影机旁,走在前面的一个中等身材、看上去精明强干的人,就是时任省长黄静波。黄静波省长与大家一一握手问好,还观看了近两个小时的拍摄工作。老摄影师黄心一兴奋地说:“青海省政府和人民对摄制工作确实重视和支持。我拍了许多影片,省长亲临现场,这还是头一次。”在青海湖拍摄的时候,当时主管文卫的副省长班玛丹增还专程前来探班,“记得那时天气很热,班玛丹增副省长还特意嘱咐我,一定要保证摄制组的住宿和吃饭问题。领导的关怀,支持与鼓励着摄制组的全体演职人员,大家干劲十足,保证了影片拍摄工作进展顺利。”省长探班上世纪80年代,青海电影文学创作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不仅有专业作者挥笔写作,不少业余文艺爱好者也参与创作。其中,时为青海省话剧团编剧的陈士濂创作的《出门挣钱的人》,是我省在“文革”之后,被搬上银幕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真实地再现了青海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主动组织起来,出门挣钱却又不图钱,在一场新的生活激流中,经过较为曲折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而凝结成真挚友谊和淳朴可爱的品格。外景绝大部分是在青海湖、湟源、日月山、麦秀林场、泽库以及塔尔寺等地拍摄,还大量融入青海‘花儿’、青海酒曲等文化元素,青海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当年亲历拍摄的陈百顺老人回忆道。作为《出门挣钱的人》的编剧,陈士濂先生对30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陈士濂说,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一部电影剧本,缘起于1982年《青海日报》上刊登的一篇通讯员文章《还羊记》。2011年12月29日,记者在青海省图书馆借阅了1982年5月11日的《青海日报》。泛黄的纸张,似乎还隐隐泛着油墨的馨香,通讯员张三元撰写的《还羊记》,生动记述了他在海晏县金滩公社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金滩公社岳锋大队的汉族社员鲍顺仑、常维俊等七人到默勒草原搞集体副业时,半路捡到了一群羊,他们不为金钱所动,没有丢掉劳动人民的本色和志气,不发“羊”财,最终费尽周折寻找到失主。“文章讲述的事情很简单,但农民们在面对金钱诱惑时表现出的本色、朴实感动了我。于是,我到刚察、海晏等故事发生地,实地采访了《还羊记》的作者张三元,并寻访当事牧民。”陈士濂说。回到西宁后,陈士濂开始动笔创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人人都想致富,金滩公社的牧民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一心只想着集体利益,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来讴歌这种精神。”被感动的陈士濂文思泉涌,剧本的创作一气呵成。1982年10月,电影剧本初稿《狼与羊》写成,陈士濂把剧本寄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不久,北影厂通知他到北京修改稿件,之后,剧本被定名为《出门挣钱的人》,发表在《电影创作》1983年3月号。这时,好消息传来,看了《出门挣钱的人》后,著名导演张郁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准备将剧本进行艺术再加工,拍成电影!主人公原型在海晏1984年4月,《出门挣钱的人》在全国放映,这是和演职人员艰辛付出分不开的,当年演职人员还清晰地记得这样几件发生在拍摄时的故事。 不寻常的替身青海湖畔的夏季很短暂,为了抢在草原由绿变黄之前拍完预定的镜头,时间之紧可想而知,不料此时一个重要的活道具——那匹菊花青马突然病了,别说是让它套车表演,就连能否活下去也说不准,怎么办?重新换匹马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它找替身。千里草原,骏马成群,可要找到这样一匹既能套车又能让人骑乘,而且外形还要酷似的菊花青马,谈何容易!找马的同志立即分头驱车出发,在草原上来回奔波,但带回来的消息都令人沮丧,这时多亏几位热情的过路牧民,提供了重要线索,很快就找到了理想的替身。 雨夜拍摄8月初的夜晚,青海湖畔冷风飕飕,大家穿着皮大衣,准备拍摄“雨夜”这场戏,赶来支援拍摄的西宁市消防大队的两辆消防车和十多名消防人员,也正在忙碌地做着降雨的准备。阴冷的草原漆黑一片,发电车、消防车的马达声划破了草原的宁静。负责照明的同志将灯光对准了帐篷和羊群时,“雨”哗哗地下起来,实拍就要开始。此时,被这种场面惊吓的羊群,突然没命地四处奔逃。大家顾不得冰冷的“大雨”从头上浇着,极力拦挡着。羊群愈加惊慌,乱冲乱撞,一位工作人员被羊撞了个仰面朝天,半晌爬不起来。副导演李少红像个愣小子一样站在“雨”里东奔西跑地指挥大家。扮演大保的陈佩斯更是身着戏装,在泥水中摸爬滚打。摄影师则不失时机地抢拍了许多十分逼真的镜头。陈佩斯遇险黄南麦秀林场,山势巍峨,风光秀丽,涧深林密,鸟语花香,清泉淙淙,草茂羊肥。摄制组的同志们却难得有许多闲情逸致去观赏山川景色,他们全神贯注地在紧张的工作中。实拍开始了,地点选在麦秀山腰上。一片依傍着密林的草坡,尽头就是百丈悬崖,地势十分险要。为了将摄影器材运上去,还修了一条简易的路。这天,陈佩斯正躺在马车车厢里表演,不知什么原因,菊花青马突然惊跑起来,如离弦之箭,直向草坡尽头冲去,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在这关键时刻,曾经上房撵鸽子,练就了上蹿下跳功夫的“二子”喊了声不好,随即来了个敏捷的鱼跃,飞身下了马车,说时迟那时快,马车被颠得散了架,翻倒在草坡上,离了套的马失去重心,冲到悬崖边,突然像被钉子钉住了,看着陈佩斯从地上爬起来,大家才出了一口长气。银幕外的往事1983年6月,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来到青海。当年在青海省文化厅电影处工作的陈百顺,接待并全程陪同摄制组,负责外联、后勤等工作。2011年12月29日,陈百顺老人通过片片段段的回忆,讲述了那段被时光湮没的往事。在他的记忆中,摄制组堪称“群星闪耀”——“除了张郁强导演外,还有白穆、张雁、刘昌伟、王显、陈佩斯等知名演员,我省的藏族演员拉毛仙、诺日、康卓等也有机会与全国知名的导演、演员学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副导演的李少红也给陈百顺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少红当时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分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在《出门挣钱的人》里,她任副导演,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她,那时就已经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干和才气,她的组织能力和艺术才能已崭露头角。”经过不断历练,李少红成长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女导演代表,拍出《红粉》《大明宫词》等电影电视剧作品,每每在电视上看到李少红的消息时,陈百顺都会想起30年前在青海湖边,那个扎着小辫、满脸认真的李少红。“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白穆老师那时已经是全国著名演员,因为经常在影片中饰演反面角色,他精湛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在影片中‘面目可憎’的他,生活中是那样的随和热情。在青海拍摄的四个月里,他从不喊累喊苦。记得有一次到昂思多拍摄时,因为连阴雨,河水暴涨,白穆老师乘坐的车突然在河水中熄火,花甲之年的他第一个跳进水里推车,丝毫没有大明星的架子。”言及此,陈百顺连连竖起大拇指。

青海平弦戏的历史沿革

关于曲艺青海平弦的起源的说法,一说是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从我国的北方地区传入。据当地老艺人介绍,现今知道最早的青海平弦艺人叫作梁寿娃,外号梁佛爷,约生于1850年前后。后来又有李汉卿、陈厚斋(两人大约生于1890年前后)在教授徒第和传唱方面均颇有影响。据此推算,最迟到在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这一曲种已经开始流行。其曲目大多取自象《东周列国志》、《白蛇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古典小说和戏曲中选取出来。从平弦联套结构和它的词、曲构成形式情况来看,可以看出它的来源是出自于多种渠道的。平弦曲调的名称则多见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刊印的《霓裳续谱》和道光八年(1828)刊印的《白雪遗音》。其曲调旋律,多数与北京、天津的俗曲相同,部分则与江、浙俗曲相近。在内地的地方曲艺中,对青海平弦影响较大的曲种,当数甘肃的“兰州鼓子”和北京的“八角鼓”。“兰州鼓子”的音乐唱腔也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其中就有象赋予腔、、罗江怨银纽丝、太平年等调子,它们和青海平弦中的同名曲调很相似,甚至连它们的联套结构也相当一致。兰州鼓子一般由引子(鼓子头)、套曲、尾声(鼓子尾)三部分组成,青海平弦构成也是由引子(前岔)、套曲、尾声(后岔)三部分组成,它的伴奏乐器都以三弦为主,其它的乐器也均相同,而且都以筷子敲击月儿(四寸多瓷碟)来掌握节奏、注重音乐的唱腔。陇上人一般又称兰州的鼓子和西宁的赋予均为曲坛佳音,这不仅是赞美词、曲的优美典雅,而且也说明了它们内在的密切的承接关联。陕西省的平弦曲子和其他相关的曲艺对青海平弦也有很大的影响。从陕西省凤翔县文化馆于1963年编印的《凤翔民歌--平弦曲子》一书中可以看出,凤翔的平弦戏曲虽然没有形成曲艺形式,但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曲调、唱词以及音乐曲牌和青海平弦来作对照,就可以发现有的是属于同名异曲,有的则是同曲异名,例如 “尖尖花”(青海平弦称“剪靛花”)、“八板”(曲同于青海平弦的“八谱儿”)、“五更鸟”、“虞美人”(曲同于青海平弦的“杨点花”、“大开门”、“大开梅”)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和青海的民间小调十分相近。从历史上人口的变迁历史来看,根据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的《冯氏家谱》所记载:“大明洪武年间从陕西凤翔、宝鸡县迁湟。”由此来看,从明代一直延续到清代,随着全国各地移民的迁徙流入和军队的进入,以及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来青海经商落户等,也带来了不少外地的民歌、曲艺、戏曲在青海省河湟地区安家,开始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互交融并衍变、发展。如青海平弦的“大莲花”、“太平调”等曲,同陕西、青海眉户中的同名调在旋律和结构上基本相同,“十里墩”、“牙牙儿月”同青海眉户中的“东调”、“岗调”相同,(青海眉户也是来自于陕西眉户)。而平弦的“杨点花”、“倒扳桨”、“茉莉花”、“水仙花”等曲调在旋律、调式和名称上又和南方的有些民歌相似的相近,有的连唱词内容都完全一样。这可能与传说中的南京绽紫巷的居民全部发配青海西宁有关。总之,青海平弦曲艺的音乐唱腔有南腔,也有北调,有青海的特色,也有甘肃、陕西的风味,成分比较复杂。新中国建国以后,有关部门对青海平弦十分重视,从1951年起,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其音乐曲调,并有专著出版。1954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试用其曲调排演了《秋江》、《楼台会》等小戏。1958年上半年,青海省湟中县秦剧团,也试着将平弦搬上了舞台,由秦腔演员排练了大型传统戏《赵氏孤儿》,在湟中、西宁、兰州上演。同年下半年,青海省政府及省文化行政领导部门做出“将平弦坐唱曲艺搬上舞台,发展为地方剧种”的决定,并在西宁市戏剧学校设立了“平弦班”,于同年10月起陆续招收学员四十余名,抽调平弦艺人、戏曲形体训练和排戏教师、新文艺工作者近二十名,投入了将坐唱平弦曲艺搬上舞台的实验研究工作。1959年7月,由西宁戏较平弦班的小学员们排练的第一台平弦折子戏《百日缘》、《秋江》、《柜中缘》被画龙点睛式地搬上了舞台,与西宁市的广大观众见面,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青海日报》、《西宁日报》连续发表了诸如《特放的花朵》、《新花开放添异彩,青海平弦登舞台》等多篇文章和剧照,热情地赞扬青海地方剧种--青海平弦戏的正式诞生。同年国庆节,平弦剧再度公演。此后,在边研究改革、边教学排练演出的传统戏有《合婚》、《打路》、《风筝误》、《庵堂认母》、《游园惊梦》等;现代戏剧目有诸如《小两口吵嘴》、《小红心》(大型)、《拾麦穗》、《木匠迎亲》等。其中,《游园惊梦》于1960年由青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舞台艺术片。为了加强实习锻炼,学员们还经常到农村、厂矿、部队各处演出,普遍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从六十年代起,本省的地方剧种平弦戏搬上舞台以后,青海戏剧界就对它的形式与发展极为关注,平弦戏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艺研究课题。研究范围包括有剧目、音乐和对白等诸多项目,尤其以声腔研究为核心。专业和业余的戏剧理论剧的理论工作者们写了很多的探讨文章,如:《把握平弦的曲目发展剧目》、《平弦的念白用哪种语言好》等,《光明日报》也发表了有关平弦戏的评价文章。平弦班的师生,在前后近两年的期间内,艺术上基本完全处于摸索、探讨的阶段:在音乐唱腔方面基本上保持了曲牌套体的形式,但在结构上则打破了原坐唱曲艺的联套方法(即前岔--套曲--后岔),而是逐渐变为从剧情发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发,来选择适合的唱腔和音乐曲牌进行设计和联套。对平弦曲艺中原来就有的“苦音”和“花音”两种不同情绪和调性色彩的音乐唱腔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充实并且发展了平弦戏的“花音”唱腔,增强了表现力;在念白方面,因受到当时的全国语言规范化的影响,开始曾说过普通话,但很快发现和表演的风格不协调,便改用“西宁官话”。对传统戏中的较有身份的人物则稍加托腔带韵;在打击乐器方面,曾尝试用过秦腔的击乐器,也用过京剧的打击乐器。1961年3月1日,在原西宁戏较平弦班的基础上,经过了人员的调整和充实,尤其是加强了创研和编导力量,正式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该团的建团方针为:一、不断发展和完善青海省的地方剧种--平弦戏。二、两条腿走路:既排演现代戏,也排演传统戏。三、在为城市观众服务的同时,面向农村,为青海广大农村观众服务。在此方针指导下,从1961年3月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该团创作、改编和移植排演的现代戏有《血海怒涛》、《草原英雄小姐妹》、《山村风雷》、《半口代洋芋》、《一百斤燕麦》、《柜台红花》、《向阳川》、《丰收之后》、《金沙江畔》等近二十出;现代戏和传统戏则有《马五哥与尕豆妹》、《玉簪记》、《香罗帕》、《樊江关》、《王昭君》、断桥》、《狸猫换太子》(一、二、三本)、《赶花轿》、《《水斗》、《盗草》等三十余出。每年在西宁、东部各县及厂矿、部队、农村进行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与此同时,剧团还经常邀请文艺界有关同志和爱好平弦戏的观众召开座谈会,开展学术讨论,以征求对剧种发展的意见。《青海日报》和《青海湖》月刊还先后发表了《试谈平弦戏的发展》、《能使青海人上瘾就好》等文章十余篇,对平弦戏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剧团先后累积表演了数量可观的剧目,而戏曲又是主要通过音乐唱腔表现其复杂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为此从1962年排练《狸猫换太子》时,在音乐唱腔方面,大胆突破了曲牌联套结构,借鉴、创作和发展了导板、快板、散板等板式和弦乐板头、打击乐、行弦等,同时又保留了原先平弦中各类曲调的精华,使平弦戏的曲牌结构,由曲牌联套体走上了辅以板式变化的综合体路子。另外,它还吸收了青海眉户和贤孝中的部分唱腔和曲牌,加以糅合运用,并吸取了青海民间的唢呐牌,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表现力,在念白、表演和形体训练方面也增加了高难度的要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平弦剧团业务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至1970年底,剧团解散,全体演职人员被改行。1975年,各个地方剧种移植“革命样板戏”,并在北京举行会演,青海省临时组织了“西宁市业余弦剧组”,从二十五个单位借来了五十余名业务人员(包括原平弦剧团部分人员),移植排演了《痛说革命家史》、《深山问苦》、《情深似海》三出折子戏,于同年7月赴北京参加会演,受到了好评。其中,《深山问苦》于9月底再次被选进京参加首都国庆游园活动。回宁后,该剧团在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地进行了多场慰问演出,同年10月下旬,“西宁市业余平弦剧组”,宣布解散,前后历时八上月。由于平弦戏赴京演出的成功,在群众的要求下,于1976年5月又正式组建了“西宁市平弦剧团”,原省平弦剧团的专业人员只有少数人参加。陆续排演了《三月三》、《山村兽医》、《同甘共苦》等平弦现代戏,在西宁、湟中、民和、乐都等地进行了演出。不久,因为该团的建团指导思想不明确,且对平弦戏的发展产生了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在1977年夏被改为“西宁市地方文工团”,后又改为“西宁歌剧团”。“西宁市平弦剧团”前后共存在一年时间。至此,萌芽期的青海平弦对剧种已经是三起三落,历尽坎坷,这使得平弦戏在艺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均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在文化部的批示和青海省各级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原“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得到了恢复,这标志着“青海平弦戏”这个青海汉族地区唯一的新兴地方剧种得到了新生。1979年10月,青海省文化厅恢复了“省平弦实验剧团”的筹备组,原有人员大部分回团,另外,还招收了二十多名学员随团培训。经过了半年多的业务陪练和恢复排练,于1980年8月,在西宁上演了大型传统戏《假婿乘龙》,受到了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