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石油地质论文写手

2023-12-06 06: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石油地质论文写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谢家荣兼任燃料工业部石油地质顾问,对全国的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谢家荣的确是一名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虽然他更多地致力于矿产地质工作,然而也研究到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区域地质学方面,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暑期即带领学生填绘北平西郊兰靛厂、房山、涞源等地的地质图。在云南的3年(1940—1943年)中,他亲自指导周德忠编制了滇东、滇西、川西的1/10万路线地质图数十幅,为中国1/300万地质图的编绘出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另外,他还主持测制了许多大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图。在地层古生物学方面,他早年在野外工作中建立了许多区域地层单位,如大冶灰岩、长辛店砾岩等,一直为地层学界采用。他在云南曾与郭文魁一起确定了昭通褐炭层上泥砂层中的象牙化石是上新统的东方剑齿象。他与燕树檀一起研究了昭通龙洞泥盆纪剖面,根据化石群详细划分了中泥盆统的层位。在淮南八公山盆地边缘丘陵的灰岩中,他找到?,鉴定为中石炭统的纺缍?,从而决定在盆地内下钻寻找新煤田。在矿物学方面,他早年对东川铜矿石进行研究,确定其中有电气石的存在。1944年,他在简陋的条件下,仔细鉴定昆明与贵州息烽石炭系铝土矿为硬水铝石(Diaspore),而福建漳浦的铝土矿为三水铝石(Gibbsite),从而给予正确的经济评价。他还对昆阳的胶磷矿与宿松磷矿的磷灰石做过对比研究。他留学德国柏林时,结识了世界矿相学大师拉姆多尔(Ramdor),后来他在反光显微镜下所拍东川铜矿矿石结构构造与矿物相互关系的图片,为拉姆多尔所采用,编入他的《矿相学图册》中。在岩石学方面,1937年谢家荣首先指出北平西山辉绿岩不是侵入岩层而是玄武岩流,后为郭文魁的实际工作所确证。1936年,他在翁文灏1920年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将华南花岗岩正式分别命名为“扬子式”与“香港式”。这与现在流行的“I”型与“S”型,或“同熔”型与“重熔”型,“磁铁矿”型与“钛铁矿”型岩石的分布区域完全一致。此外,他还进行过陨石、地文、地貌、古地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研究。1923年,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开中国近代陨石学研究之先河。1925年,他与叶良辅合著的《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一文是中国地文学、地貌学之重要著作。他从古地理研究论证过磷矿的分布和找磷方向,在这方面他是国内第一人。他主持过台湾甘蔗田地下水之调查。他指导过有关人员进行过叙昆、滇缅二条铁路的拟定路线之工程地质勘察,他还专门派人勘察了湖南资兴东江水坝的坝址地质,为今天该坝的兴建奠定了基础。 谢家荣在北京大学讲授矿床学课时,是三、四两年级的课程,有一年完全讲煤。1935—1936年,他除讲授“无烟煤、烟煤、褐炭、泥炭”这样传统的分类法外,还以一学期的时间,专门介绍新兴的煤岩学,在镜下可把煤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等。他是把煤岩学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煤岩学的倡导者。谢家荣在矿产测勘处培养出来的人员,先后分别担任地质部系统吉、辽、冀、鲁、晋、苏、赣、鄂、黔、粤、陕、青等省地质局以及区测局的总工程师。50年代中国各省(区)担当地质勘探工作重任的有一半是谢家荣培养的人才。石油、冶金、煤炭等系统许多地质骨干也出自谢家荣门下。1950年根据国家对矿产测勘人才之急需,谢家荣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亲任校长,校内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他亦亲授“矿床学”。到1952年结业,共培养学生116名,都已成地质界骨干。谢家荣在矿产测勘处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成了日后全国矿区勘探工作的骨干力量。曾有数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省(区)地质局的总工程师,有一半是出自谢家荣的门下。 他撰写的《扩大探油的范围》、《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石油普查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在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等8篇论文,对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开端的20世纪石油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石油地质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8篇论文是谢家荣当年从石油地质科学的角度全面规划和指导中国石油地质普查的历史记录和铁证。它们雄辩地证明,谢家荣是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开端的中国石油大发现的头号功臣。正是这8篇论文和他的其他石油地质论文一起确立了谢家荣在中国石油地质史上崇高的地位。这些论文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谢家荣.矿床学大意.科学,1922,5(9-12):909-922,1020-1030,1132-1141,1231-1250.2.谢家荣.甘肃玉门石油报告.湖南实业杂志,1922(54).3.Hsieh C Y.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first Speci men of Meteoric Stone received by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China.Bull.Geol.Soc.China,1922,1(1-2):95-97.4.谢家荣.中国陨石之研究.科学,1923,8(8):823-828.5.谢家荣.中国陨石之研究附表.科学,1923,8(9):15.6.谢家荣.地质学,上编.商务印书馆,1924:244.7.叶良辅,谢家荣.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地质汇报,1925(7):69-70,英文页87-109,图版1.8.谢家荣.扬子江下游铁矿志.地质专报,甲种,1935(13):1-78.9.谢家荣.中国之矿产时代及矿产区域.地质论评,1936,1(3):363-380.10. 谢家荣.四川盆地及其所含之油气卤盐矿床.地质论评,1945,10(5-6):211-244.11.谢家荣.淮南新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地质论评,1947,12(5):317-347.12. 谢家荣.煤地质的研究.地质学报,1952,32(1-2):61-69.13. 谢家荣.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勘探方面的意见.地质学报,1952,32(3):219-231.14. 谢家荣.勘探中国煤田的若干地质问题.地质学报,1953,33(1):15-28,又载:科学通报,1953(3):40-48.15. 谢家荣.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石油地质,1954(12):20-21.16.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编(黄汲清、谢家荣、王曰伦等著).普查须知.地质出版社,1956,共316页.17. 谢家荣.火山及火山沉积作用在中国几种矿床中的意义.地质学报,1956,36(4):383-392.18. 谢家荣.石油地质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57.19. 谢家荣.中国大地构造问题.地质学报,1961,41(2):218-229.20. 谢家荣.中国找盐问题(矿床学论文集).钾磷矿床研究,科学出版社,1963:18-24.21. 谢家荣.盐矿地质(矿床学论文集).钾磷矿床研究,科学出版社,1963:25-39.

王青海的论文情况

1、1989年,喇、萨、杏油田注采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发表论文,四人合作,第二名6 王青海 水墨画家王青海1966年出生于山东招远1986年天津美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山东招远市供电公司1999年作品《老照片》入选“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2000年作品《仕女》入选中国美协全中国中国画作品展2001年作品《二人台球图》获山东体育美展二等奖2001年作品《鲁能人》获电力系统庆祝建党80周年美展二等奖2001年作品《夜夜秋雨孤灯下》获山东第二届职工文化节书画展二等奖2004年作品《九龙袍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作品展2005年作品《高士图》人选山东省“仁爱之光”慈善书画展

翟光明的简介

翟光明,石油地质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10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祖籍安徽泾县。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玉门油矿采油厂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总地质师、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石油学报》主编、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环太平洋矿产与能源理事会理事、世界石油大会执行局成员,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秘书长等职,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三届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中国科协第三届常委。曾参加编制老君庙庙田注水开发方案,并组织实施。先后组织和参加编制了大庆、胜利、任丘、辽河等大油区的勘探规划,并组织实施。1972年总结了渤海湾断块油田富集规律。提出石油开发区、勘探区和准备区三个阶段衔接的方案,并已被采纳。撰有《中国沉积盆地的特点及油气资源分布》、《渤海湾油气聚集规律》等论文。

谁是中国最早的石油人?

中国的石油工业是何时起步的呢?当时又是什么状态呢?那还得从100多年前讲起……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石油工业以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中国第一个开发石油的行政管理机构—矿油局,并于1878年聘请美国钻井技师购进石油机械钻机,在苗栗钻出了第一口油井算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石油工业已经历了70年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路。

(1)早期石油地质调查和对中国石油资源的评价。

近代地质科学是由西方国家于清朝末年传入中国的。19世纪70年代,华衡芳等人将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和丹纳的《金石识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19世纪末,清政府洋务派在南京设立了矿路学堂,开始讲授地质学。鲁迅先生曾在这里求学,毕业后于1903年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一文。1905年留美回国的邝荣光编制了中国第一幅地质图—《直隶省地质图》。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孙中山组织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政)局下设置了地质科(章鸿钊任科长)。1913年,地质科改为农(工)商部地质调查所(丁文江任所长),后又设立了地质研究所(由章鸿钊任所长),实为培养地质人才的讲习所。经过3年培养,于1916年6月,30名学生中有18人取得了毕业证书,并都进入了地质调查所,成为中国地质界的骨干和开拓者。

中国近代石油地质的调查开展是依附于地质调查开展工作的。中国近代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是由外国地质学家开始进行的,如美国人庞培莱、德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1916年中国有了自己培养的地质人才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其中包括石油地质调查。

(2)中国近代石油地质调查。

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查最早是在1914年由美国人在陕北延长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美孚石油公司在这一地区作了100平方千米的地质勘查,在延长、肤施(今延安)、安塞、中部(今黄陵)、宜君钻井7口,共耗资250万元,最后宣告失败。美国人在陕北勘探石油失败后,“中国贫油”的舆论便在世界各地传播。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布莱克威尔德发表文章,断言中国东部大平原是一片近期沉积区,若找到石油是偶然的;东南部地层褶皱、断裂强烈,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会比不利含油的美国阿巴拉契亚山更好些;西南部也因地层断裂强烈,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为渺茫;西北部虽在生产极少量的石油,但不会找到一个较大的油田。最后,其结论是中国绝不会生产出大量的石油。

李四光

中国真是一个贫油国吗?不少中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质疑。李四光(1928)在《现代评论》著文说:“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设有油田可办”。他指出:“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研究。和‘四川盆地’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一番考察”。谢家荣(1930)则认为:“延长官井产油已十余年,而未曾钻探之处尚多,倘能依据地质学原理,更作精密之探查,未必无获得佳油之希望;故一隅之失败,殊不能定全局之命运耳”。

从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地质学家即开始了艰苦的石油地质勘查活动,足迹遍及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天山南北和沿海平原。1921年,地质学家翁文灏和谢家荣到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并于1922年首次提出玉门油田有开采价值:石油泉附近地质构造确定为一背斜层;地层属于疏松砂岩,厚者达数米,足能蕴蓄油量;松质砂岩之上下,时有致密红色页岩,足以阻止油液之渗透。

1923年,王竹泉赴陕北调查石油地质,由陕西东北隅之府谷县入境,沿长城西南行,经榆林抵靖边,复折而东行,越绥德至黄河西岸之吴堡县。1932年,他又和潘钟祥再次赴陕北调查,沿途除研究含油地层之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外,并详勘各地之油苗,寻找植物化石。经实地调查,证实延长附近为一很平缓之背斜层,背斜轴大致为东西向,其北翼向北倾斜一二度,南翼向南倾斜一二度,油苗即分布于轴部。不仅初步查清了肤施县与延长县地下的油层情况,修正了美国地质师马栋臣、王国栋以前划分地层中的错误,而且发现了永坪油田和蕴藏丰富的油页岩矿。1933年,王竹泉与潘钟祥共同发表了《陕北油田地质》一文。这是我国地质学家在国内发表的一篇水平较高的地质科学论文,它向国际地质界表明,中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者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找到丰富的油藏。

孙健初

谁是中国最早的石油人01玉门油矿(著名画家吴作人作于1944年,原图为彩色油画)

1928年,张人鉴赴河西走廊调查,再次向国内详细介绍了玉门县赤金堡石油河和白杨河石油沟的油苗露头、地理位置、地层情况等,提出了开发计划。由于当时政局不定,地方政府无能,计划被无限期搁置。

20世纪30年代我国石油地质研究很活跃。1930年谢家荣所著《石油》问世,这是我国近代继张丙昌的《石油概论》之后的一部较早的重要石油专著,为我国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作者认为我国油田的分布,“大抵自新疆北部,沿南山(即祁连山)北麓而至玉门、敦煌,复自甘肃东部,延入陕西北部,越秦岭山脉,而至四川盆地,适绕西藏高原之半”,同时指出,“热河、奉天有油母页岩,直、晋、鲁、豫诸省就地质上推想,或亦有此项页岩,在中国缺油之地,将来必能居为重要之富源”。

我国四川地区由于有2000多年油气开发历史,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重视。20年代末和30年代,我国地质界的赵亚曾、黄汲清、谭锡畴、李春昱、陆贯一、潘钟祥等曾先后到四川调查石油地质。1933年,谭锡畴、李春昱发表地质报告《四川石油概论》,这是我国地质学家关于四川油气资源的一部重要论著。他们认为,四川盆地含油地层不止一层,地层更非一系,与石油产生有关系者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而各系之中又分上下层位,共七层,已出油者六层;原生油量在六层之中,多寡未必一律,如有一层原生油量多,即有成为富集油田之可能,因此四川油田颇有发展之希望。

黄汲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