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市经济研究论文

2023-12-10 07: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城市经济研究论文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住宅、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不足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了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
  其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②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③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④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⑤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⑥城市发展政策。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分类  城市经济学分为理论城市经济学与应用城市经济学。前者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经济活动,了解问题的现象与实质,不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城市化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模等。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是城市规划前必须的基本研究。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决城市问题,增进居民福利的对策及具体办法,研究内容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政策,如住宅拥挤且质量低劣,交通堵塞、失业、种族歧视、贫民窟等。上述两者皆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主要内容  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一、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因为这些问题既不能用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也不能用研究企业和市场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加以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论著来看,构建的体系自成一家,研究的范围各有侧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尚未给出解决的良方。城市经济学依然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还将持续地进行下去,城市经济学也将在发展中逐步成长,直到走向成熟。
  二、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三、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量的惟一尺度,将劳动价值论作为构建传统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认为只有劳动时间的节约才是经济的节约,而经济平衡只是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的位置、运动和存在方式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价值的创造既离不开劳动时间的延续,也离不开劳动空间的联系;经济的节约归根到底不仅在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在于劳动空间的节约和组合的优化;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如果不与‘空间平衡’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劳动时间,还有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 “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其各个部门经济学,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不同,对公共经济的涉及和涉及程度是相形见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价值规律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尚未涉及属于公共经济范畴的公共产品、公共投资、公共福利、公共政策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微观经济学只对具体的生产单位进行研究,与公共经济领域几乎没有交叉;西方宏观经济学虽然涉及了对国民收入、货币、财政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但是,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国家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 尚未深入到城市这个层面;各个部门经济学也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的内容,但是,那都不是完整的公共经济学,只是与那个部门经济学有关联的几个公共经济范畴;而城市经济学克服了以上各种经济学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发展的缺陷,对公共经济进行了整体的研究,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学也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五、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较之乡村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生产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但这个大市场的经济问题不能运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来解决。因为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并透过商品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找到有限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它是单个经济主体的市场经济学。城市则是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集合体,但这个集合体绝不是单个经济主体的简单加和,它的经济关系比单个经济主体纷繁复杂得多,比单个经济主体研究的变量要大得多。市场经济学以劳动、资金、技术为因子,研究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规模和比例关系,而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却要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六、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城市规范是通过法规和主动的引导对城市个体进行的有形和无形的约束;城市治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矫正、调理”;城市服务是“通过制度、政策的调整和物质、文化条件的创造和改善,进行供给和帮扶的公益性管理”;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资产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保证城市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城市管理职能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七、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
  城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了活的文化载体。从风格鲜明的建筑物、五光十色的街景、东西南北的饮食到流行的服饰、奔驰的汽车,无不流动着城市文化的语言。城市更是文化的高地,科学技术的摇篮,人才的培育地和聚集地,城市负载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从其层次上说,有器物层面的文化;有制度层面的文化;还有观念层面的文化。文化从其形态上来说,有艺术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而汇聚在城市范围内的文化则构成一个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不论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城市管理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城市文化这片土壤。从总体上说,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修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八、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城市经济联系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利益协调

城市群利益所涉及的主体具有集合特征,城市群是放大了的个体,城市群通过集体的代表使城市群利益得以实现。城市群利益是满足具有集合特征的主体经济需要的物质财富,城市群利益同样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得以实现,但随着城市群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城市群经济利益的追求也不会停止。城市群主体内部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和利益个体,但是在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城市群内部的利益是统一的,一致对外的。城市群主体追求物质财富需要的满足,产生了对其他城市群的依赖,其他城市群就是自己所依赖的客体。城市群主体与其他城市群的这种关系表明:第一,城市群主体与其他城市群发生经济联系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或者说,城市群主体是为了城市群的经济利益才与其他区域进行经济联系的。第二,城市群主体对其他城市群的依赖实际上是对其他城市群的物质财富(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依赖。对某种特殊经济利益而言,这种依赖只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存在,当城市群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依赖关系就会解除,经济联系就会中断。第三,城市群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不会停止,其需要的不断变化和多元化决定了某一城市群对其他城市群的依赖程度。

(一)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

城市群具有经济综合体特征,城市群经济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但是城市群作为全国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市场作为全国统一市场的一个分支,城市群经济利益必须在与其他城市群的交往、联系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实现。城市群经济利益的外在依赖性使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关系要表现为横向的直接的联系。城市群之间的横向直接联系表现为:

第一,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竞争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城市群的经济活动是以本区利益为导向的,由于资源、要素、机会供给的有限性,就必然导致城市群之间经济发展上的竞争。通过竞争来求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各个城市群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处理与其它城市群之间经济关系的基本行为方式。在竞争中,每个城市群都有争取成为领先者和优胜者的内在冲动。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各城市群之间在资源禀赋、要素构成等方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哪个城市群都难以在本区域内获得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要素。同时,由于各城市群的资源、要素组合不一样,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容量不一样,所提供的经济发展机会也不同。因此,任何一个城市群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都无法脱离对其它城市群的依赖而独立、长久地发展下去。由此可见,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在它们之间经济活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不是无约束的,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它城市群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二,互惠互利前提下的合作关系

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是在互惠互利前提下形成的。参与合作的相关方都是平等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因此,它们要求在合作中的投入必须带来相应的收益。否则,合作就不可能进行。任何一项经济合作都要在互惠互利前提下才能达成协议、才能依约完成。换句话说,互惠互利是城市群之间进行合作的基本保障。合作关系是在市场等价交换原则约束下,为了完成某些重大的经济发展计划或为了谋取某种共同的经济利益,相关区域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参与,根据投入大小分享利益、分担风险。在区域一体化内部的经济活动中,各城市群之间必须达到互惠互利的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存在和进行下去。在一体化组织内部,各城市群必须相互开放市场,取消区域保护壁垒,使资源和要素能自由、充分的流动,以企业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各城市群在产业方面各具特色,或者在资源采掘和加工方面,或者在高新产业技术方面,或者在金融、贸易、转口贸易等第三产业方面,或者在耐用消费品制造、小商品加工方面,或者在生产设备制造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相关的产业链。即使在目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各城市群的产业特色还是显而易见的。各具产业特色的城市群之间必然要通过贸易往来、生产合作等横向联系的形式来满足区域内的各种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

(二)城市群之间的利益协调

我国现有的各种区域协调机制来说,缺乏统一的区域经济服务机构是其制度上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我们知道,城市群并非是一个实体的行政区域,这就造成了城市群内经济区和行政区覆盖的偏差。正是这种结构性的偏差一方面造成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必然使得缺乏统一对城市群进行战略安排和整体规划的有力的权威组织。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城市群整体发展战略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各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需要各城市和地区从城市群整体利益来考虑自身的发展,不应把目光局限于本其各自地区。但相应的区域经济服务组织的缺乏却使得城市群的整体布局规划和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滞后。整体发展规划的空缺又使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了各城市进行利益协调磋商渠道的不完备,强化了城市间的经济博弈行为,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因此,构建和完善区域经济服务结构,解决城市群经济区和行政区覆盖的结构性偏差及利益协调磋商渠道的不完备,是从制度上解决城市群之间协调发展机制缺陷的重要措施。

杜德斌的发表论文

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地理学报,2013年第68卷第6期:723-727(CSCD)FAN Fei, DU Debin, WANG Xinzhu. The Meas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CI), No.3,2014范斐, 杜德斌, 李恒, 游小珺,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地理学报,2013第68卷第10期:1131-1143Seamus Grimes & Debin Du. Foreign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in China: Some Evidence from Shanghai.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3,DOI:10.1080/09654313.2012.755829范斐,杜德斌,李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比较优势分析,科学学研究,2012年30卷第8期:1198-2205杜德斌,范斐、马亚华,南海争端的战略态势及我国的应对方略,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第2期:P1-17杜德斌,马亚华,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第1期:P1-16  杜德斌,冯春萍,中国的世界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12期Yifei Sun and Debin Du. 2011. “Domestic Firm Innovation and Networking with Foreign Firms in China's ICT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1, volume 43, pages 786 - 809Yifei Sun and Debin Du.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its Recent Economic Census. Technovation, 2010,30(9-10):540-550.Du Debin and Pierre Miège. 2011. The factors of competitiveness of Greater Chinese cities: the cas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In Gateways to globalisation: Asia's International Trading and Finance Centresedited by François Gipouloux,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张建伟,杜德斌,张战仁,研发产业与城市化互动视角下研发城市的构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32卷第5期:P102-107胡晓辉,杜德斌,科技创新城市的功能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经济地理,2011年第12期:P1626-1629王勇、杜德斌,竞争型区域的构建: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杜德斌、孙一飞、盛垒,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空间集聚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0,19(3):1-13杜德斌,张战仁,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区位决定——基于省市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软科学,2010(6):27-35胡晓辉,杜德斌,科技创新城市的功能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经济地理,2011年第12期:P1626-1629张建伟,杜德斌等,江苏省人才区域差异演变研究,地理科学,2011年第第31卷第3期:P378-384张战仁、杜德斌,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位决定因素,地理科学(CSCD),2010年第1期张战仁,杜德斌,国际研发投资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和关联分析,经济地理(CSSCI),2010年第3期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杜德斌等,世界经济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杜德斌,马勇,盛垒,外资R&D与中国的自主创新,中国经济评论,2008年,第8卷,第9期杜德斌,盛垒,马勇等,外商参与东道国科技计划项目:美国的经验及启示,中国科技论坛(CSSCI),2008年第10期杜德斌,外企已成为上海启用创新主力――在沪外资研发机构的基本情况与对策建议,中国经济报告,2007年第7期杜德斌等,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世界地理研究(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1期Sun,Yifei, Debin Du and Li Huang. Foreign R&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hanghai,China,China Review(SSCI), Vol. 6, No.1(Spring, 2006), 67-91.王承云,杜德斌等,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与路径,科学学研究(CSSCI),2006年增刊智瑞芝,杜德斌,郝莹莹,日本企业研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日本学刊(CSSCI),2006年第5期王勇,杜德斌,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区R&D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业技术经济(CSSCI),2006年第6期楚天骄,杜德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土互动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CSSCI),2006年第2期祝影,杜德斌,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组织研究,经济地理(CSSCI),2005年第5期杜德斌,跨国公司海外R&D的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科学学研究(CSSCI),2005年第3期杜德斌等,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CSSCI),2005年第4期杜德斌,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几项建议,上海城市发展 ,2005年第1期郝莹莹,杜德斌,从‘硅谷’到‘网谷’:硅谷创新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其启示,世界政治经济论坛(CSSCI),2005年第3期杜德斌,智瑞芝,日本首都圈的建设及其经验,世界地理研究(中文核心),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徐瑞华,杜德斌,上海外资R&D中心区位研究,经济地理(CSSCI) ,2004年第5期楚天骄,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研究的热点与展望,软科学 (CSSCI),2004年第4期杜德斌,美国外资研发机构的空间积聚特征研究,世界地理研究(中文核心) ,2003年第2期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Gu Lingsheng,Du Debin,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1.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的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整合,城市规划(CSSCI),2001年12期杜德斌,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 ,20001年第2期张水清,杜德斌,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研究(中文核心) ,2000年第3期杜德斌,论发展中的跨国公司R&D全球体系,世界地理研究 (中文核心),2000年第3期杜德斌,论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趋势,世界地理研究(中文核心) ,2000年第1期杜德斌等,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协调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1999第4期杜德斌等,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模式构想,经济地理(CSSCI),1999年第3期杜德斌,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及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 ,1999年第3期Du Debin,Xu Jiangang,An Analysis on Locati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hanghai Land Values,Chinese Geographic Science(SSCI-E),1998.No.5.杜德斌,加拿大爱得蒙顿市犯罪问题的地理研究,地理研究(CSCD) ,1998年第4期杜德斌等,影响上海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区位因子分析,地理学报(CSCD),1997年第5期杜德斌等,论住宅需求,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异,经济地理(CSSCI) ,1996年第1期杜德斌,汤建中,城市犯罪区位选择的数学模拟,地理研究 (CSCD),1995年第3期杜德斌:纽约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演变,城市经济研究 ,1994年第9期杜德斌,加拿大多伦多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人文地理 ,1993年第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