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肿瘤基因检测论文

2023-12-11 13: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肿瘤基因检测论文

临床中的NGS基因检测可以设计为针对一组选定的基因,外显子组(所有已知的基因,大约2%的基因组),或整个基因组。但无论选何种策略,对于临床来说终极目的还是预测和寻根问药(专业点说,寻找与临床表型相关的基因变异,进而指导患者使用何种化疗药、靶向药、评估预后、患病风险等),偏离这个方向对临床意义不大。

测大约30亿个碱基对的DNA序列,内含子和基因间区等大量功能未知区域均会被覆盖,获得大量未知变异信息;检测的变异类型多样,SNV、Indels、SV、CNV、基因重排等;更好的测序覆盖度和一致性;缺乏先验信息,很难确定变异是否是致病的,解读非常困难;测序费用高(测100x深度下,费用是WES的3到5倍);数据分析,存储所需资源更多。

测大约5千万个碱基对的DNA序列,包含所有的编码区、5'UTR、及3'UTR区域( coding exons and exon-intron boundaries),大约占基因组的的2%,大约包含人类已知的20000个基因,至少包含了基因组中致病变异的85%;实际测序时只有90-95%外显子区域被测到(二代测序也是有弊端的,不是所有都能测,见下图)、在高/低GC区域会出现GC-bias和探针捕获效率低,导致该区域出现测序深度低的现象;150X测序下,费用是panel的5到10倍,和WGS一样会测到一些VUS变异(与当前疾病无关的变异,解读如果不恰当会给病人带来心理负担,往往需要增加成本来验证这些无关变异)。

针对病人某类疾病密切关联的基因设计(这一步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了解患者表型和可能的相关基因),只需要测几千到几百万个碱基,包含几个到几百个疾病已知相关基因,更经济;测序深度高,成本低;基因少且注释相对完整,解读更容易,检测更高效;相比于WGS和WES,panel不能用来发现新基因。

测定某种疾病的直接致病基因,如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 ACH, OMIM: 100800)99%是是由FGFR3基因 c.1138G>A突变所致,Single gene sequencing可以很好的应对这种情况;这类测序通量低;准确率高(常作为WES和panel的验证金标准)。

并非所有的序列都能同样被NGS测序覆盖(表29.2),因为该技术存在局限性,使得一些突变难以被检测到 [3] 。

用于突变检测的分析软件和流程众多,常规的流程如图。以检测肿瘤突变为例,存在很多基于不同检测策略检测不同突变类型的分析流程,如基于WGS、WES和Gene Panel技术检测胚系或(和)体系突变(SNV和indel)的流程 [6-9] ,基于WGS检测CNV的流程 [10] ,基于WGS检测SV的流程 [11] ;但无论哪种分析流程,在用于临床实践之前都需要进行验证 [12] 。

肿瘤NGS基因检测, “报告解读”是关键! 它是精准医疗的关键 “临门一脚” !对基因检测的需求越来越多;基因检测过程和分析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临床解读,特别是NGS大panel或WES/WGS;基因检测报告必须写得清楚,报告解读必须通俗易懂,让非遗传学专家,如临床医生或患者也能看懂。

参考资料:

肿瘤基因检测临床意义,是什么呢

肿瘤基因检测临床意义有助于对肿瘤的诊断、肿瘤预后的判断和病情的检测和有助于指导靶向药物的使用。

一、对于健康大众而言: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癌症早期筛查,提前了解自身是否患病,是不是高危人群,以及将来患某病的风险,指导受检者改变生活方式,降低患病率。二、对于肿瘤患者而言:(1)指导靶同用药:基因检测能筛选出可从靶向药物中获益的患者,让靶向治疗在特定患者群体中发挥出其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优势,否则,“盲靶”很有可能让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2)指导免疫治疗:基因检测可以评估指导免疫药物疗效的众多生物标志物(如MSI/TMB等)的水平,为患者的免疫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3)评估化疗/内分泌治疗疗效:基因检测范围可囊括与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相关的基因位点,提示化疗/内分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帮助患者更加合理的选择化疗/内分泌治疗药物。(4)提示肿瘤复发:有研究表明,基因检测可早于影像学检查数月提示肿瘤复发,可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5)评估肿瘤的遗传性及易感性:大约10~15%的癌症是遗传造成的,其中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癌症的遗传性因素占重要作用,通过基因检测,可有效评估肿瘤的遗传性,指导患者及其家人提前干预治疗,为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基因检测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海普洛斯。海普洛斯是全球第二大基因测序中心。引进全球最先进的Illumina NovaSeq6000、HiSeq X Ten、NextSeq500/550系列测序平台和数字PCR平台,倾力打造全球第二大基因测序中心HGC。创始人兼CEO许明炎博士与导师全球基因测序先驱Jeremy S. Edwards共同带领中美两大研发中心,五大实验室布局全球,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支持。【● 没病有必要做基因检测吗?过来人有话说......】

一文读懂肿瘤精准用药基因检测

一文读懂肿瘤精准用药基因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全世界约有60%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08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患者达76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也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并成为我国城市的首位死因。

目前,恶性肿瘤逐年升高的发病率及其巨大的医疗费用等因素,使得大家“谈癌色变”。好在治疗手段发展快速,包括手术和放疗的局部治疗和抗肿瘤药物的全身治疗类。其中,药物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提到肿瘤药物治疗,就不免会提到基因检测技术。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基因检测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高科技!如何能让医生或患者通俗易懂地了解肿瘤基因检测,那可真是一门技术活。 今天,我就针对肿瘤用药的相关基因检测为大家做一期干货分享。

○ 为什么要做肿瘤基因检测?

○ 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到底检测了什么?有哪些抗肿瘤药物需要做基因检测?

○ 是不是检测的基因越多越好?

○ 基因检测的方法有哪些?哪一种是最好的?

○ 肿瘤基因检测选取什么样本才是最好的?

1. 为什么要做肿瘤基因检测?

肿瘤基因检测的主要原因在于肿瘤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疾病。也就是说,哪怕患的是同一种肿瘤,不同的患者也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抗肿瘤用药的选择。不同患者对不同抗肿瘤药物的敏感程度差异巨大,故肿瘤临床治疗需要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方案。而基因检测是评估患者使用药物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环,能从分子层面给医生用药予精确的指导。

2. 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到底检测了什么?有哪些抗肿瘤药物需要做基因检测?

实际上,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基因检测项目是不同的。所以, 首先我为大家全面介绍一下抗肿瘤药物的类别,再介绍各种类抗肿瘤药物的基因检测项目。

目前,国际上临床常见的抗肿瘤药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细胞毒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检验点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及辅助药 。

细胞毒类药物

简介: 通常被称为“化疗”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是根据癌细胞增殖过快等生长特性杀死癌细胞,因此对具有类似特性的健康细胞也会无差别攻击,种类很多包括:

(1)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如铂类化合物等;

(2)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培美曲塞等;

(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等;

(4)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如伊立替康等;

(5)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如紫杉醇等;

(6)其他细胞毒药。

基因检测目的: 评估药物对患者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毒副作用)。

基因检测类型: 基于患者对药物的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评估不同化疗药物在患者体内代谢反应情况。

基因检测必要性: ⭐⭐⭐

【由于没有涉及对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的分析,化疗药物基因检测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医疗,但在其他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疗药物基因检测可为患者从药物受益或毒副作用两个方面提供选择参考。】

激素类药物

简介: 主要是与激素相关的恶性肿瘤类型(如女性的乳腺癌、男性的前列腺癌等)的激素调节药物,包括如他莫昔芬、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基因检测目的: 与细胞毒类药物相同,激素类药物基因检测主要评估的也是药物对患者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毒副作用)。

基因检测类型: 同化疗药物。

基因检测必要性: ⭐⭐

靶向药 物

简介: 针对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定的基因突变,抑制癌细胞生长直至杀死癌细胞的药物。靶向药物理论上只会抑制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因此副作用小很多。对于此类型药物,如果患者有相应的治疗靶点,则靶向药物有效率高,而且起效快,能迅速缓解肿瘤带来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时期内能显著提高存活率。

靶向药物目前主要分为两类:大分子单抗类药物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其中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集中在蛋白酪氨酸激酶剂、蛋白酶和其他种类,典型代表是针对白血病的格列卫(Bcr-Abl 基因突变)和针对肺癌的易瑞沙(EGFR 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目的: 评估靶向药物对患者的疗效或耐药情况。

基因检测类型: 由于靶向药物类型较多,通常会检测每个靶向药物对应的肿瘤信号通路中特定基因的点突变/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融合(结构变异)等情况,这些常被统称为“基因突变”。具体到小分子靶向药物涉及的主要基因及信号通路包括: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2) 血管内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家族;

(3)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家族;

(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

(5) 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四个家族:ABL家族、JAK家族、SRC家族以及FAK家族;

(6) 与mTOR抑制剂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

基因检测必要性: ⭐⭐⭐⭐⭐

靶向药物基因检测是通过患者癌细胞基因检测,从而选择对患者有效的特定药物或方案,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学。由于很多靶向药物有明确疗效/耐药靶点,须遵循基因检测后才可使用!不应在未做相关基因检测的情况下盲目用!

【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进化,靶向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抗药性,需要换药,故靶向药物基因检测配合药物疗效最好定期检测。】

免疫检验点抑制剂

简介: 目前此类药物常被简称为“免疫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抑制免疫应答,从而激活T细胞功能,让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死变异的肿瘤细胞,主要包括了近年来大火的PD-1/PD-L1抑制剂以及CTLA-4抑制剂。该类型药物的很多响应患者会长期受益,一小部分患者甚至被治愈,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

基因检测目的: 评估患者对此类药物可能的受益。

基因检测类型: 此类药物的基因检测主要是评估受益的生物标记,包括:

(1)PD-L1表达,只针对PD-1/PD-L1抑制剂药物;

(2)MMR/MSI检测,患者的DNA错配功能检测,两者属于同一类型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可以侧面反应MMR系统是否工作良好;

(3)肿瘤突变负荷(TMB)。

基因检测必要性: ⭐⭐⭐⭐

目前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类药物最大问题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加上其目前费用较高,所以,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药物可能的受益还是很有必要的.

【免疫药物的以上三个类型生物标记的基因检测,目前实际应用中仅可以选择其中之一。一般来说,如果是肺癌患者,由于目前上市的针对肺癌的此类药物基本都是PD-1/PD-L1抑制剂,建议选择PD-L1表达检测;如果是结直肠癌患者,则建议选择MSI检测,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同时检测综合评估或盲用药。】

生物反应调节剂

简介 :主要通过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类。

基因检测目的: 目前此类药物基本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类型: 无。

基因检测必要性: 无。

辅助药

简介: 肿瘤治疗中,辅助其他药物疗效或减轻其他药物带来副作用的药物,如

(1)升血药(如G-CSF、GM-CSF、白细胞介素-11、EPO等);

(2)止呕药(如恩丹西酮、盐酸格拉司琼等);

(3)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可待因、曲马多、吗啡、芬太尼等);

(4)抑制破骨细胞药(如氯膦酸二钠、帕米磷酸二钠等)。

基因检测目的: 目前此类药物基本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类型: 无。

基因检测必要性: 无。

3. 是不是检测的基因越多越好?

答案是否定的,要根据实际需要评估的药物,选择相对应的基因检测项目,尤其是靶向药物,每个药物的疗效/耐药靶点基因是比较固定的。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技术的崛起,商业市场将几个到成百上千个基因打包检测,即测序Panel 或“基因套餐”,但是由于目前已上市的靶向药物比较固定,当测序基因数量覆盖足够靶点基因后,再增加基因数量未必能进一步提供更多的靶向药物指导,这些Panel 提供的往往是一些额外的评析,如遗传评估;此外,大Panel 基因测序还可以用来进行拟合计算TMB。但目前基于大Panel 的TMB计算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此外,Panel的测序结果还和其测序覆盖度(可覆盖的目前基因区域)、测序深度(可使用测序数据量衡量)等相关。基于以上几点, 对于NGS的测序Panel 大小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判断,而非单一按照基因量多少选择。

4.基因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哪一种是最好的?

基因检测的方法是直接与基因检测类型相关联的,每种基因检测类型都有较为合适基因检测方法。由于基因检测体系比较复杂,最好的方法是根据需要评估的药物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下面我为大家简单总结一下各个基因检测类型对应的常见检测方法:

(1) 基因多态性:PCR;

(2) 相对表达检测:荧光定量PCR;

(3) 点突变/小片段插入缺失:PCR;

(4) 大片段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融合(结构变异):FISH;

(5) 多基因多类型突变(相对表达检测除外):NGS;

(6) 多肽和蛋白质检测:免疫组化(IHC)。

5 .  肿瘤基因检测选取 什么

样本才是最好的?

目前对于肿瘤基因检测,组织样本仍是金标准,且部分基因检测项目仅组织样本才可以实现。因此, 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组织样本 。 若无法取得组织样本,最好是临床处于中晚期(临床III期后)的患者再选用外周血进行ctDNA基因检测 。同时,外周血靶向药物ctDNA基因检测最好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治疗之前进行,因为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均会对外周血ctDNA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按照检出率,新鲜组织>石蜡切片>胸腹水上清>胸腹水细胞>外周血。

此外,由于外周血ctDNA在外周血cfDNA中的比率与肿瘤的大小和进展呈正相关,所以,ctDNA检测(肿瘤液态活检)目前在临床上除了肿瘤用药指导外,还有另一项更为重要的应用可能—— 肿瘤进展监控 ,具体的应用包括:

(1) 肿瘤早诊(肿瘤早期筛查)

液体活检(包括ctDNA检测)可以通过血液等检测在健康的、无症状的人群中早期发现癌症,这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技术,可以和全基因组测序相结合,实时检测癌症的发生风险,一个可以实时的检测癌症发生的情况,一个则可以了解家族遗传和正常的癌症发生概率(比如原癌基因P53和乳腺癌BRAC基因检测等),相结合之下将会更好地预防癌症。

(2) 肿瘤治疗疗效跟踪

虽然ctDNA水平在不同的患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个患者的ctDNA水平与肿瘤负荷和治疗效果的变化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表明,当肿瘤细胞死亡导致ctDNA释放增加时,ctDNA水平可能会在治疗开始后短暂升高。然而,在治疗开始1~2周后,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的ctDNA水平急剧下降。在某些方面,ctDNA的变化在预测治疗效果方面要优于标准肿瘤标志物。这也是ctDNA可以在临床上用作癌症治疗效果长期跟踪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肿瘤复发监控

目前来说,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依旧是手术,目前还无法在手术后立即确定哪些患者含有残余病灶,而任何一个残留的微小癌细胞病灶都可能导致癌症复发。在已有的研究中,术后ctDNA检测可以预测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残留病灶和肿瘤复发。这使得ctDNA成为很有潜力的术后管理策略。 目前来说,ctDNA检测已经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癌症,而在未来,ctDNA必将成为癌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语

最后,我想说,肿瘤用药基因检测的核心目标是给予用药指导,且由于技术原因,医生或者患者很难直接读懂基因检测的结果,这就需要基因检测提供商提供对应的高标准解读,并根据解读结果为患者和医生提供相关用药评估。所以,医生或者患者要基于相应的目标抗肿瘤药物,合理选择相应的基因检测项目。

· END ·

肿瘤的治疗和耐药:从进化的角度思考和应对

我所接触的很多患者存在耐药的情况了,基因检测结果清晰地显示EGFR基因T790M和C797S顺势构型,但是就是没有办法,暂时也没有药物。即便是模仿EAI105在老鼠模型的试验,把这个药物和爱必妥联合使用,谁知道有多少有效率,要知道这个I期临床试验结果都没有。或者,我们应该退一步思考一下,是不是抗癌之战的策略上出现了问题,即便多少次提倡与癌共舞,但是我们总是抑制不住要把尽可能多的药物使用上,目的是把肿瘤细胞彻底地杀干净。或者它们根本就是杀灭不干净。

一、肿瘤是体细胞的一种进化

肿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进化的玩意,也有一本书讲肿瘤与进化的关系。电影《超体》也提到:细胞在环境适宜的时候选择繁衍,在不适宜的时候选择永生,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的疯狂分裂,在分裂和凋亡上失控,倒是有点像永生。不过癌细胞自己是没有智慧思考到自己杀死了人体宿主,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永生,它们做的只是疯狂地夺取养分,疯狂地分裂增殖、转移。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可以和癌细胞对话,告诉它们不要这么猖狂,你们把宿主杀死了,自己也没有好日子,但是这只是个假想而已。预防肿瘤我们要做的可能很简单,就如电影《超体》里所说,让人体细胞生存的环境适宜,洁净的饮食、空气和水,健康的心态,适当的运动等等。

肿瘤之所以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异质性,即人体的肿瘤细胞不是完全一样的,否则一个药物下来肯定都灭掉了,它们很多种癌细胞群组成的“小社会”,用任何一个药物都不可能杀死所有的癌细胞。所以那种劝告患者的说法是不对的:“坚强一下啊,乘胜追击,再做几个疗程的化疗,癌细胞就被杀灭干净了。”因为每一次使用化疗药物只能杀死一定比例的癌细胞,很多时候杀死的更多的是免疫细胞。

靶向药物也是如此,那些批准上市的靶向药物不是吃下去就药到病除,也不是几天之内就有效了,更不是治愈了肿瘤,而是在生存时间有了一定的延长。不管是多贵的靶向药物都不是100%的患者都有效,而且注定还是会耐药。原因很简单肿瘤具有异质性,而且肿瘤细胞分裂时随机产生很多基因突变,以增加这种异质性,癌细胞把保持和增加异质性作为其获取生存优势的一个法宝。

图2:肿瘤的异质性,肿瘤病灶里有各种细胞混杂

目前的影像学技术只能观察到厘米级别的病灶,但是很多的转移和残留病灶可能是毫米级别的,这根本观察不到,所以不是说看不到病灶了就是治愈了,也不能为了追求影像学观察不到病灶而一味地过度治疗。我现在感觉那些能够长期与癌共舞的人,更多的还是保持自己的免疫系统与癌细胞的一个平衡。如肿瘤学家所说,肿瘤耐药不是基因突变的问题,而是进化的问题。2016年4月发表在Nature的一篇论文对肿瘤的进化和治疗进行了论述,癌度对其进行编译,以期望可以帮助到那些正面临药物耐药的患者。

二、肿瘤的异质性

2012年科学家对两个肾癌患者的原发灶、转移灶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即便是同一个患者的两个样本,其基因突变也是不同的。每一个患者身上的不同样本能发现100个突变。

图3:原发灶、转移灶,甚至同一病灶不同位置基因突变存在很大差异

肿瘤细胞不断分裂,增殖,新的突变导致产生新的肿瘤群,表现在一颗树不断产生分枝(见下面的图4)。如果一种治疗手段可以直接攻击那颗树的主干,也就是最原始的基因突变,可能是效果最好的。有一些药物是这样做的,但问题是随后不久也面临着复发。

常规治疗手段使得“我们如此迷恋肿瘤越小越好,但是忽略了那些残余的耐药细胞。”因此如果可以同时靶向肿瘤主干线的多个突变,或者可以有较好的效果。如果使用两种靶向药物,或者存在多处转移的患者使用三种靶向药物,也许效果会更好。但问题是很多基因突变是没有靶向药物的,因此研究者开始将眼光投向免疫治疗。

由于肿瘤细胞存在基因突变,因此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正常细胞的不同,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研究发现如果癌细胞表面异常的抗原是来源于主干突变(肿瘤进化树的靠前的树干),则往往效果较好,患者生存期也较长,这也好理解,因为这样免疫系统灭掉了多种癌细胞。

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TRACERx,将对850名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追踪,研究治疗的不同阶段,肿瘤遗传变异的进化情况。获得这项研究的数据,研究者希望可以以进化的角度进行肿瘤的治疗。当然这可能会运用细胞治疗,不过这可不是前段时间被抨击的那种细胞治疗,而是把那些可以识别肿瘤主干基因突变的免疫细胞挑选出来,扩增并且回输。

图4:在治疗肿瘤时运用进化生物学的思维

研究者最近开始意识到之前的肿瘤治疗存在一些错误。医生使用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剂量的化疗,希望在耐药性产生之前将肿瘤全部杀灭。实际情况是没有治疗前,那些耐药突变就存在了。那些耐药细胞之所以很少,是因为耐药性往往也意味着适应性的降低,如果使用大剂量化疗,反而使得那些原本不具有生存优势的耐药细胞获得了生存优势。这好比是一把雨伞,下雨的时候雨伞是好东西,但是没有下雨的晴天,雨伞是一个负担,癌细胞会倾向丢失耐药基因。因此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肿瘤细胞群之间的竞争,这将有助于患者长期获益。

研究者在移植了乳腺癌细胞的老鼠身上开展的研究发现,这一进化思维是管用的。

这其实就是利用了肿瘤的药物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的竞争关系。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个报道,在ALK靶点上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即一个患者开始使用第一代靶向药物克唑替尼,耐药后使用了第三代ALK抑制剂3922,后来3922也耐药了,患者的肝部病灶出现了增殖,基因检测发现了L1198F突变,这个突变竟然对之前耐药的第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敏感。肿瘤学家认为可以巧妙地引导肿瘤按照这一路线发展。他们以一个故事来展示这个思路:

为了消灭老鼠,引入了老鹰,但是老鹰只能在空中杀灭在空旷地方出现的老鼠,藏在灌木丛的老鼠则发现不了。为此再引入一个老鼠的天敌——蛇,蛇伏击藏在灌木丛的老鼠,但是跑到空旷地方的老鼠则没有办法,因为空旷地方老鼠能轻易地观察到蛇的出现就逃走了,但是躲在空旷地方的老鼠又可使用天空的老鹰来解决。通过老鹰和蛇的交替使用,可以把老鼠给极大地限制住。

对于肺腺癌患者来说,有很高的概率存在EGFR突变,使用第一代靶向药物特罗凯或易瑞沙后,逐渐产生了T790M耐药,因此可以再次使用第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但是奥希替尼也会耐药,产生最开始我们所说的C797S。因此澳大利亚墨尔本彼得?麦卡勒姆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准备进行这样的一个临床研究。

这个临床试验是否已经开展了不得而知,也没有人能保证这个策略一定管用。这个临床试验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目前抽血做基因检测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很多家庭承担不起这样反复抽血检测。

第二,使用什么技术跟踪检测T790M出现的频率?T790M出现的频率真实反映体内癌细胞的比例吗?二代基因检测技术检测血浆游离肿瘤DNA的灵敏度也需要提高,有时测不到。某些PCR的检出测灵敏度不错,但是有的PCR方式不能给出来T790M的突变频率。

第三,癌细胞也许会向其他耐药基因和位点进化,如c-MET扩增,下游KRAS等激活等。

以上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当然癌度相信也应该有办法克服。一个办法是使用数字PCR监控EGFR和ALK的这些突变位点,数字PCR可以进行定量,灵敏度高于ArmsPCR,而且价格也较为合适。

癌度结语:

很多时候患者出现C797S和T790M顺势构型的时候,我自己也会很遗憾。因为我这里也没有答案,在该论文翻译至结尾时,我想起了一个案例。患者存在多种基因突变,EGFR基因19外显子缺失突变,T790M突变,C797S突变(且为顺势构型)。当时鉴于19外显子缺失突变比例非常之高,建议患者只使用特罗凯,过一段时间更换至AZD9291。

我们还记得家属反映患者使用特罗凯的时候效果很好,但是两周后更换至AZD9291时效果则不行。也许不能给出“两周”就换药这么一个建议。而是应该借助血液检测手段,T790M频率增加了再更换,或者肿瘤标志物在使用特罗凯的时候下降,突然开始快速升高再换。

用进化的思维去应对肿瘤的耐药,利用这个思想巧妙地与肿瘤进行周旋,达到长期获益,也许是目前对那些棘手的耐药基因突变的一个思路。如您有这方面的经验或者问题,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癌度”,了解更多关于肿瘤和基因的资讯。

编者:翱宇

参考文献:

1、Willyard C,Nature. 2016 Apr 14;532(7598):166-8.

2、Klement GL, et al., Sci Transl Med. 2016 Feb 24;8(327):327fs5.

3、Gerlinger M, et al. N Engl J Med. 2012 Mar 8;366(10):883-92.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公众号“癌度”,了解更多关于肿瘤和基因的资讯。

下载癌度APP,一分钟检索相似病友,自助者天助,“度”癌用癌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