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微生物生态学期刊

2023-12-09 08: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微生物生态学期刊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 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生态学杂志的介绍

《生态学杂志》(月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我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生物学术界有哪些重量级的期刊

根据主管单位级别期刊等级,基本全是国家级:
1.《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3.《遗传学报(英文版)》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6.《微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7.《生物物理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8.《遗传》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9.《生物工程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0.《应用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1.《中国科学院》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2.《中国科学.C辑》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3.《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4.《微生物学通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5.《水生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
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7.《生物多样性》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19.《实验生物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停刊或改名期刊
20.《生命的化学》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1.《古脊椎动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22.《微体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
23.《生态学杂志》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4.《生物数学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停刊或改名期刊

微生物学方面的期刊能被sci检索的有最近征稿的没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新见》英国
ISSN: 1369-5274,
1998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8.005。著名微生物学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刊载本学科的研究成果、新进展评论、重要参考资料评注和文献题录。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酶与微生物技术》美国
ISSN:0141-0229,1979年创刊,全年1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705,2005年EI收录227篇。刊载生物技术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专利和文献摘要。报道相关的经济、规章和法律信息。

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学》英国
ISSN:0308-8146,1976年创刊,全年1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811。发表原始论文,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分析,化学添加剂与毒素,与微生物、感觉、营养、生理有关的食品化学,食物加工与贮藏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农药对食品的影响,食品工程与技术的化学质量等。

Food Microbiology《食品微生物学》英国
ISSN:0740-0020,1983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592。刊载食品微生物学方面的论文、评论、会议报告、简讯和书评,涉及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新方法、食品中微生物的发生学与生物化学、食品防腐剂、食品包装系统、食品损坏与安全、发酵食品、食品佐料和食品酶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国际食品微生物学杂志》荷兰

ISSN:0168-1605,1984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499。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和国际食品微生物学与卫生委员会机关刊物。刊载食品微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快报、述评及书评,涉及食品微生物学和安全性、食品质量和可接受性,以及相关的细菌学、免疫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等。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杂志》荷兰

ISSN:1389-1723,192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0.948, 2005年EI收录211篇。1998年前刊名为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原为日本发酵技术学会出版的《发酵学和生物工程杂志》。1999年该学会改名后,刊物随之改名。刊载生物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生物化学工程、食品技术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札记、评论和文摘。

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发酵和生物工程杂志》荷兰

ISSN:1389-1723,192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1998年后名为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原为日本发酵技术学会出版的《发酵学和生物工程杂志》。1999年该学会改名后,刊物随之改名。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0.948,2005年EI收录211篇。刊载生物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生物化学工程、食品技术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札记、评论和文摘。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微生物学方法杂志》荷兰

ISSN:0167-7012,198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297。刊载微生物学研究与测定方法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评论。内容涉及微生物的遗传学、生理学及新陈代谢,食品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环境与应用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真菌学,原生动物学,藻类学,医学与兽医微生物学等(病毒学与免疫学除外)。

Microbes and Infection《微生物与感染》法国
ISSN:1286-4579,1999年创刊,全年15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3.154。主要刊载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机(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
还朊病毒);当地感染的器官和组织的反应,包括本地及免疫病理;传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包括防微生物非哺乳动物生物体;疫苗开发;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

Microbial Pathogenesis《微生物病原学》英国
ISSN:0882-4010,1986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303。发表人和动物传染病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原始论文、评论和札记,涉及病原学、毒性因素、寄生感染与抵抗、免疫机理学、遗传学、病原体、原核膜机体、原生动物等。

Process Biochemistry《生化工艺》英国
ISSN:0032-9592,1966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796。刊载微生物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能源、污染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报道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和国际会议的消息。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研究》法国
ISSN:0923-2508,1886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426。历史悠久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刊载有关基础微生物学、生理学和微生物遗传学、生态学、应用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细菌学和医学真菌学等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不包括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内容。

Toxicon《毒素》英国
ISSN:0041-0101,1962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255。刊载动植物组织和微生物肌体衍生毒素方面的研究论文。
Trend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趋势》英国
ISSN:0966-842X,1992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6.648。刊载传染病毒研究的讨论、评论及进展新闻和书评,涉及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生物技术和进化论等领域。
Veterinary
Microbiology《兽医微生物学》荷兰
ISSN:0378-1135,1976年创刊,全年2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175。刊载家畜和家禽等动物微生物疾病的病源、病因、免疫、传染、预防、治疗、控制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简讯和书评

为啥有些人喝凉水都长肉 专家:肠道菌羣在作怪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日前刊载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第一次确定了肠道细菌与肥胖及糖尿病直接相关,有望为战胜肥胖、预防糖尿病提供新方法。该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就此做了深入解读。

1.5公斤肠道菌

人体探秘焦点

人体内生活着各种微生物,对于它们尤其是肠道菌羣的研究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人体肠道内生活着大约1000种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羣,总重量大约有1.5千克,细胞总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总数的10倍,编码的基因总数量是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如此庞大的肠道菌羣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一直是微生物学家关注的问题。

2005年,中国等13个国家代表在法国召开的人类微生物组圆桌会议上发表了《巴黎宣言》,宣布启动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即进行人体微生物基因研究,预计这至少相当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0倍工作量。我国与法国多家单位联合启动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合作项目”,在过去10年间主要致力于把肠道菌羣本身的情况摸清楚。而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即找到与疾病相关的关键菌羣,了解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肠道无菌小鼠

怎么吃都不胖

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戈登教授等首次报道肠道菌羣可以调节小鼠的脂肪代谢,降低消耗脂肪基因的活性,升高合成脂肪基因的活性,令动物过度合成和积累脂肪。人或动物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无菌的,戈登他们将刚出生的小鼠直接放在无菌环境中饲养成为肠道无菌小鼠,观察发现这些小鼠尽管饭量很大,仍全部保持了苗条的身材。不过,当把菌羣接种回小鼠肠道后,它们的饭量变小了,体内脂肪却显著增加。也就是说,有菌动物吃得少,但体内的脂肪存储反而多,即肠道菌羣是动物肥胖发生的必需条件。

2006年,戈登进一步发现,无菌小鼠吃高脂、高糖的类似西方现代膳食的饲料是吃不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小鼠肠道里有一个抑制脂肪积累、促进脂肪消耗的基因fiaf在高表达,使动物不能积累脂肪。但当这些无菌小鼠有了正常菌羣以后,fiaf基因活性就会大大降低,动物就开始了积累脂肪。

2007年,比利时天主教卢文大学喀尼教授等发现,高脂饲料喂成的肥胖小鼠血液内,病菌产生的内毒素比正常小鼠高2~3倍,而且全身有低度的炎症。他们把提纯的内毒素以同样的低剂量直接皮下注射给吃普通饲料、本来不会胖的小鼠,结果这些小鼠出现全身性的低度炎症、变得肥胖,而且有了胰岛素抵抗,表明肠道病原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如果进入血液可以引起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但是,对于能调控动物脂肪代谢的基因表达、产生内毒素引起肥胖和炎症的细菌到底是哪些种类,国际上一直没有能“验明正身”。

阴沟肠杆菌

“肥胖细菌”主犯

近些年,包括赵立平教授实验室在内的多个研究组都观察到高脂饲料喂胖的小鼠肠道里病菌增加,有益菌减少。但是,由于这些结果都是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获得的,学术界对于人体肠道菌羣结构变化是肥胖、糖尿病的原因还是结果,一直存在争议。

菌羣与疾病的关系,赵立平研究团队将小鼠从正常饮食转变为高脂饮食,随后又恢复到正常饮食,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观察研究,最终发现80种与饮食改变相关的细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为了解肥胖患者肠道菌羣的改变,他们在一位体重达175千克的肥胖患者肠道里发现了过度生长、占总菌量1/3之多、可以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阴沟肠杆菌。

而经过特殊设计的营养配方干预以后,这种病菌数量很快下降到检测不出来的水平,与此同时患者的体重在将近半年里也下降了51.4千克,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状也恢复正常。赵教授的博士生费娜把这个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使小鼠失去了对高热量饲料的抵抗,造成了严重的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胰岛素抵抗。

他们还观察到,这些由细菌引起的肥胖小鼠肠道里的fiaf基因活性很低,提示阴沟肠杆菌可能通过关闭这个基因,促进脂肪存储、抑制脂肪消耗,造成脂肪过度积累。阴沟肠杆菌是第一个被证明具有引起肥胖能力的细菌,它在肥胖症患者肠道里的数量升高应该是造成肥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这一结果随即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上,这是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细菌与肥胖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为肠道菌羣参与人体肥胖、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证据。

在做这项研究中,令赵教授感触最深的是他们遵循了证明某种细菌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因“科赫法则”的要求:先在人体内发现某种细菌与肥胖相关,然后把这种细菌分离出来,在动物模型里把疾病复制出来,从而证明这种细菌是该病人肥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这种思路可以为分离鉴定更多的参与人体肥胖和糖尿病的细菌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可以阐明肠道菌羣与饮食的关系,引起肥胖和糖尿病的机制,可以进而发展出以肠道菌羣为靶点,预防和治疗肥胖、糖尿病的新方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