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2023-12-07 02: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新鲜的刺激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摄影分析

《搏击俱乐部》无疑是一部具有浓重超现实色彩的影片,和David Fincher以往影
片一样,关注人物心理层面的剖析,内容上表现了主人公人格上的极端分裂。
导演不惜用两个演员来扮演一个人精神的不同侧面,在尾声之前,观众甚至会
一直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在影片的摄影造型方面,创作者就更加注重给
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

日景:漠然的,现实主义的风貌

为了表现主人公G枯燥的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公司、飞机客舱、
咖啡厅,日景气氛中的光线反差较小,并且不刻意追求光线的变化,给人
的视觉感受是比较平淡的。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刻意把这些场景的色彩
处理成高调的视觉效果,在环境以及人物服装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不带
色彩倾向的白色和灰色为主,整体画面的色彩偏绿色,并且模仿在荧光灯
的照明下,由于灯光光谱不完整、色彩还原不佳的效果,以视觉的单调感
受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乏味和麻木不仁。
尽管摄影师希望以日景气氛的常规来衬托夜景气氛的超现实,又由于本片
大部分内容是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下叙述进行的,因此在处理日景气氛时,
摄影师在追求平淡无奇的造型风格之前提下,又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一些表
现的意味,以响应整个影片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举例来说,影片开始不久,G用旁白描绘他无聊透顶的日常工作,我们看
到他面部表情的大特写,他的脸被办公室的荧光灯勾勒了一个侧逆光,
暖黄色的光在他的脸部有规律的闪烁,一亮一灭的,看起来具有非常强烈
的戏剧效果。接下来镜头反打他的主观视点,前景是一台打印机在来回摆动,
光线一亮一灭,在不远处有两三个公司职员各自站在自己打印机前,
脸上都被打印机的光照得一亮一灭的。
这种设计使得画面各个角落都有相似的光线进行有规律的闪烁,
造成了一种韵律,成为枯燥生活的催眠剂——使人麻木不仁。
在这里摄影师无疑是把打印机的光效进行了夸大,利用这种明显不真
实的造型感来突出这些镜头的主观性,利用光线运动的规律性,
给观众传达了一种滑稽的感受。这种光线设计光源方向是真实有依据的,
看起来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创作者根据这个现实生活的依据进行了夸大
——我们知道,打印机的这种光线实际上非常微弱,在日常照明条件下,
并不可能引起人物面部照明光线的变化,创作者把它夸张地作为一个戏剧
性的光线元素来使用,令观众觉得亦真亦幻。

夜景:不规则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占影片很大比例的夜景气氛场景中,摄影师Jeff Cronenweth希望
在影像风貌上呈现一种非常规的、超现实主义的风貌。
因为夜景气氛用来表现的是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以及G常规生活之外
的场景,旨在突出主人公人性中疯狂黑暗的一面——当然也正是对于
主人公来说更为精彩的生活体验。
和影片色彩单调的日景气氛相比,夜景中的色彩极为丰富。
众所周知,夜景气氛下通常摄影师都会采用一些类似轮廓光或者逆
光的照明方式将人物与背景分开来增强画面的层次与景深感,而这
部影片似乎故意要让人物与背景融在一起。这样处理所造成的视觉
效果是,让观众更加注重环境中的整体的气氛,而不是让人物更加
抢眼,特别是在夜景气氛当中,这种比较混沌的视觉效果,有些像
是梦境般的让人分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人脸的亮度也非常低,一般在曝光点以下1—1/2档,
这在以往的好莱坞影片中是不多见的。也许其他影片中有个别的镜头
或是场景敢于这样处理,但是大段的篇幅都是如此处理的情况恐怕就
更少了。观众需要仔细看才能辨别出片中大明星的神情,但是特别之
处在于:尽管人物的面部亮度很低,摄影师却特别强调眼神光,因此
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在黑暗的气氛中主人公幽灵般的眼睛,这似乎是强
迫观众必须通过这唯一的窗口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男主人公组织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中,呈现出
来的是一种低照度条件下的阴暗的视觉风格。
G和泰勒第一次单独打斗是在一个酒吧门口的停车场。酒吧门口挂着
一个荧光灯,它成了场景中的主要照明光源,而门口的墙上还有一两
盏旧式的路灯,微弱的灯光在人物后景的墙上造成一个个小的光区,
点缀着背景。
画面整体的效果都是低调的,我们只能通过被灯光照亮的墙壁分辨出
两个主人公的身影,G西服里面的白色衬衫和泰勒亮闪闪的皮夹克让
我们看清楚他们的动作,潮湿的地面反射着灯光,亮度也刚好衬托他
们的身形。
在搏击俱乐部初具规模后,打斗场景被转移到一个酒吧废弃的地下室,
房顶都是一些横七竖八的水管子,灯光昏暗。在打斗过程中,聚集在打
斗者周围的人,我们仅仅可以分辨他们的身形,并不能确切的看到他们
的表情。因此他们变成了打斗场面变化着的背景,涌动着,造成视觉上
的不安定和混乱感。
在这样的场景中,整体呈现了一种黑暗的影调,因此画面的细节和层次
都显得尤为重要。在胶片的选择上,除去影片少部分的日景场景,影片
都用了KODAK公司的5279VISION500T的高感光度胶片来拍摄,以利于捕捉
低照度的影像魅力,使用高感光度胶片可以在同样的照度下获得更大的
景深,以此可以提高暗部细节的清晰度。
观众刚好可以辨认出他们,这样的大反差画面有助于给观众视觉上以
较为强烈的刺激,更好地突出搏斗中创作者希望给予观众的残酷感受。
画面也注重局部反差控制,为了观众分辨出用动的人群的轮廓,摄影
师又利用墙壁的亮度衬托人群,以两者之间微秒的亮度差异来使人群
的轮廓清晰又不会脱离背景。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疯狂离奇的电影,虽然拍摄于七年前,但是现在
看起来仍然令人吃惊和充满新鲜感的。大胆的影像更是无懈可击,它体
现了好莱坞年轻一代摄影师对于影像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并有着以往大
片里并不具备的研究和思索价值。

图片链接

摄影作品大眼睛的赏析

一个出身贫困,生活在艰难困苦的孩子,该要怎样才会有一个好的出路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苦学,苦学可以改变她的生活。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这幅作品的赏析,供大家参阅。

摄影作品《大眼睛》赏析一

这幅作品是摄影师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的照片《我要读书》是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是“大眼睛”苏明娟。

一张黑白照片,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正因为这张照片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

作者用了长焦镜头,就是视角小、景深短、透视效果差,使用长焦镜头,一般用快速快门,这样才能抓住瞬间。同时,作者也利用了光线,光线照射到作业本上,反射到小女孩的眼睛里,更加突出了小女孩的眼睛。

通过这张照片使我看到了,贫困家庭孩子的艰辛,从小女孩的眼睛我看到了,她对学习充满了渴望。的确,在农村普遍 文化 程度都比较低,但他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有出息,能给家里争光。在小女孩所处的年代是不同的,因为那时候是没有社会、各界人士帮助的。

然而在 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 儿童 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据我了解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实施以来,至2004年15年间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资助250多万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援建希望小学9508所,在每100所农村小学中,就有2所是希望小学,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到目前为止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希望工程的实施,也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基础 教育 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摄影作品《大眼睛》赏析二

(如果把赏析性 文章 比做一个人的话,那么一个好的标题无疑就是一个人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的代表之作,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影像本身,包含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很多人都是通过《大眼睛》才了解希望工程的,这就是影像的力量。所以取“影像的力量”作为主标题是恰当的。)

数百年前,当达盖尔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他的发明的时候,可能都没有想到,在短短的百年时间里,摄影术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的属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一张照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件事情的进程,甚至可以完成一个伟大的工程。就像罗伯特.卡帕可以通过其照片让人了解战争的本质,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从而反对战争一样,解海龙的《大眼睛》对希望工程做出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影像本身,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一般赏析性的文章,就像 议论文 一样,要提出自己的论点。一般论点都应该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就提出来,然后围绕论点进行论证。这就是赏析性文章第一段应该写的内容。本文标题是“影像的力量”,那么我们在开头的时候就应该提出论点,《大眼睛》作为一张照片是有其广泛影响力的。)

“力量”之一:主体人物的选择

《大眼睛》这幅作品,首要的成功因素就是主体的选择。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就是主体的选择。主体是摄影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也是作品主题思想的体现,主体选择得当与否,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大眼睛》这幅作品,选取一个质朴可爱的农村小女孩作为表现主体,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农村孩子渴望读书,渴求知识的一种状态。作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幅作品一经推出就迅速深入人心,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得不说作者对主体形象选择的精妙。

(这种列表式的分析 方法 ,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很轻松的就能看出作者的观点。在考试当中,因为试卷众多,阅卷老师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你的考卷,这种列表式的因为其清晰的结构,如果分析没有太大的错误的话,必将在众多考卷当中脱颖而出。)

“力量”之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特写

《大眼睛》这幅作品,成功的另一法宝就是特写的运用。在众多景别当中,特写以其超强的局部表现力,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触动观者的视觉神经。《大眼睛》采用长焦镜头拍摄,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的干扰,同时长焦镜头使得前景背景虚化,有利于主体的表现。在构图上采用开放式的构图方式,有意把小姑娘的头部拍的不完整。这种看似残缺的构图方式,恰恰表现了作者的高明之处。他让人们更加去关注小姑娘的面部表情,特别是那一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给人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触动。而这种触动,恰恰是来自特写这一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景别。

(作品赏析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不是说这个是特写,那个是远景。这个层次丰富,那个对比强烈。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作品本身。要根据每个作品的不同风格,不同摄影手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围绕作品进行,这样写出来才不会显得空洞。)

“力量”之三:摄人心魄的大眼睛

从这幅作品的标题,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这幅作品最精彩传神的地方就是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作者为了表现这双大眼睛,也煞费了一些苦心。首先是光线的运用。这幅作品的光线是从窗外射进来的自然光,其位置在小姑娘的左侧后方。这样的侧逆光一般只能表现主体的轮廓,对细节的刻画没有什么帮助。然而光线穿透主体以外又照在小姑娘前面的课桌上形成了反光,正好为小姑娘的脸部进行了适当的补光,弥补了自然光状态下光线不足的缺憾。其次,特写的景别对大眼睛的表现也是恰到好处。正是因为特写的运用,细致的刻画了小姑娘那双大眼睛,才有了我们今天这幅成功的摄影佳作。

(每幅作品基本上都会有其最出彩的地方,而最出彩的地方,通常是我们讲的兴趣中心,就是一幅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品主题思想的表现,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的部分。)

希望工程之所以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除了人们对贫苦山区教育事业的关心以外,与《大眼睛》这幅作品是分不开的。它已经成为了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这就是影像带来的任何语言都难以取代的强大力量。而作品能够成功,也与作者本身深厚的摄影功底是分不开的。

选修课摄影艺术欣赏论文《曾经感动过我的一张(或一组)照片》

摄影艺术的欣赏与赏析
摄影艺术的欣赏与赏析
  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  1892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  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  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其次,摄影的时间性。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  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  第四,再现细节。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  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  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对摄影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了解摄影技术知识是欣赏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对一幅摄影作品的光线、色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的解读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欣赏做好铺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的层次去探寻。第三,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解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第四,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认真体会摄影作品的思想,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要对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摄影作品的拍摄主题。只有首先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明确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立场,进而体会到作品的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确定其思想品味的高低。其次,分析摄影作品的表现技巧,读懂摄影家运用的摄影技巧所表达的思想目的,继而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同一幅摄影作品的评价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如果我们多搜集了解作者及作品诞生的背景资料,便会尽可能地拉近与作者心灵的距离。解读创作者是摄影作品分析中较高的层次,也是个较难的阶段,因为有时我们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料。但赏析摄影大师的名作时,这个阶段却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创作者,与创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从而对大师作品进行细腻的解读,了解摄影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一幅摄影佳作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再由理性认知到感性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当观赏者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欣赏过程后,会对眼前的照片有新的认识。分析摄影作品的最佳状态应是观赏者与创作者建立心灵沟通,一同思考,一同分享摄影创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摄影艺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在画面中聚集着大量的信息。同时,在它的历史使命中,也是需要人们去欣赏的。因为只有通过人们的欣赏,才能发挥其应尽的功能和作用,让欣赏者去判断,并通过其本身的艺术形象感染欣赏者,用图片中的大量信息体现本身价值,这才是摄影艺术的真正作用。

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写写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