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政治学研究杂志社

2023-12-09 04: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政治学研究杂志社

总之,现实生活提出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要求给予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包括理论方面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也包括体制方面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它们大多属于政治学研究的范围,于是恢复政治研究的问题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来了。1983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这样,上下结合,中国政治学才得以恢复。中国恢复政治学研究,是从重建中国政治学会开始的。 前面已经提出,中国老一代政治学家早在1932年就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并于1935年、1936年和1942年分别召开过三届年会。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把政治学与法学合并在一起,因此,1953年4月22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法律学会”,而1932年参加建立中国政治学会后仍留在大陆的老一代政治学家如钱端升、张奚若、钱昌照、周鲠生、许德珩、王铁崖、楼邦彦等差不多都参加了这个中国政法学会。中国政法学会的第一任会长,是曾经在1945年4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到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的董必武,副会长是沈钧儒、谢觉哉、王昆仑、柯柏年、钱端升。198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成立(重建)大会,全国除一些边远省市外,有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领导到会祝贺。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在讲话中说:“政治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建国后取消政治学研究是错误的,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损失”。他认为“政治学不仅要研究‘政治制度’,而且要研究国家、政党、人民和政治家及其相互关系”。他强调,“要研究人民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如何在一切基层单位,即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细胞里,实现民主的政治生活,使每一个公民作为主人翁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中国著名老政治学家,当时已满80高龄的钱端升教授在会上的发言颇为引人注目。他认为,苏联社会科学的落后与其过分集中而又僵化的政治制度、压制民主有关。他强调研究政治学应提倡“首创精神”,要“采取一些新的想法,写出一些新的论著,使得我们的政治学能够满足在新的历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对所出现的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他同时提出要发展政治学,创立新的政治学,还必须借鉴古今中外一些优良的制度和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他还举例说,西方某些国家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就值得中国借鉴。会议还通过了《中国政治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并任命了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名誉会长为钱端升教授及当时已92高龄的邓初民教授。会长为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教授。中国政治学会的重建,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全国性政治学会成立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政治学会。此后,不断召开各种政治学专题研讨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若干地方社会科学院也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研究所。中国政治学会重建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等近20个高等院校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系,培养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政治学理论的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政治学理论的博士点。 政治学恢复以后,有关各种译著纷纷问世,但报刊的数量不多。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自1980年起陆续编印《政治学参考资料》,介绍国外政治学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出版《国外政治学》杂志。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编辑出版《政治学研究》杂志,《国外政治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学者了解国外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政治学研究》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种政治学专业学术刊物。这两份刊物当时都很受学者欢迎,但是在1989年同时停刊。《政治学研究》后来恢复了出版。同样极受读者欢迎的上海《政治学信息报》,则早在1988年就停刊了。20年来,中国政治学著作的出版量很大。首先是政治学教材,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方面的,如《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基础》等,至今已先后出版不下五、六十部。此外,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府、外国政府,以及各种专题等等,也配合教学需要而相继出版。其次是各种专题,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权力制衡问题、民主法治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人权问题、决策问题、现代化问题、市民社会等等,种类及数量都很可观。这20年来,还大量翻译引进外国政治学领域的名著和新理论、新思潮,它们对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也起了很有益的作用。1992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政治学卷》正式出版。这部书集全国老、中、青年政治学者,费时七、八年之久,撰写了1000多辞条,共约160万字。该书的出版,实为中国政治学界一大盛事。 下面仅就政治学研究工作方面,谈几点个人看法:首先,政治学研究要想得到社会认同,就必须能回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当前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就要求中国的政治学工作者,能够立足于中国现实,深入下去,脚踏实地做大量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做认真的社会抽样调查,要定性分析,更要定量分析。要熟悉中国国情,再研究问题,才能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政治学研究要努力达到本身科学性的要求,不能使科学性的要求屈从于一时的需要。政治学研究只能靠坚持自身的科学性来为现实服务,如果只知唯上、唯书,不能摆脱干扰,或者甘做轻气球,随风转,则它本身就变成了伪科学,用伪科学来服务于现实政治,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大帮倒忙。会严重败坏政治学研究的声誉。最后一点,政治学研究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面向世界,敢于引进外国政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以便参考、借鉴。特别是在中国国内中断政治学研究的那30年中,正是西方政治学大发展的时期。根据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的统计,二战以后30年内,世界各国政治学的研究机构增加了7倍;各国发表的政治学论文与报告增加了3倍;各国专业政治学者也增加了3倍。这30年中,西方政治学者都做出哪些成果,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要补这一课。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敢于引进西方那些行之有效又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而这个问题,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还解不开的郁结,认识上曾经多次反复。前几年,社会科学各学科都为译介西方学术理论著作而做过努力,但是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诟病。其实马克思主义从产生时起,它就是开放的,作为科学理论,它从来不是封闭的。人所共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吸取了人类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产生的,它本身要发展,也就不可能拒绝从当代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那么,西方的学术著作,一切都是好的么?当然不是。它们之中也确实不乏牵强附会、甚至荒谬绝伦之作,但是不能因为伪劣制品的存在,就拒绝与优秀成果接触。同时,我们应该相信人民群众,相信专家学者在他们所熟悉的专业范围内,对是非、善恶、美丑,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中国政治学的百年征程,走过来的是坎坷、泥泞的道路。直至今天,也很难说它已步入坦途。但是中国政治学未来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政治学。

中山大学王乐夫简介

王乐夫教授,是我国公共管理学领域著名专家,现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王乐夫教授在公共管理领域辛勤耕耘,成就卓越,迄今已经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出版著作近20本(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王教授才思敏锐,在国内较早开展了领导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率先提出了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国际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夏老的指导下,王乐夫教授带领中大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步入恢复重建。在其后的17年中,中大行政管理学专业突飞猛进,中大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国家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了国内首批博士点,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继而又成功建设了公共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公共管理首批一级学科授予权。学科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堪称“南天一柱”

姓名 王乐夫
系别 行政管理学系
职称教授、博导
学位及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学术特长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导科学,对现代管理理论,尤其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有系统而专门的研究,对领导公共关系也有研究
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五届全国高等自考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文科百家重点百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政治学研究》杂志编委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编委
学术活动1993年8月11日至1994年2月1日以访问学者形式往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学术访问
1993年2月8日至15日以学术交流形式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进行学术访问一周
1997年2月以学术交流形式到香港城市大学社会与公共行政系进行学术交流五天
1999.6越南国立大学进行教育管理交流
1999.10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进行后勤管理学术交流
2001.3 去美国参加美国行政学年会

科研项目
1、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研究,0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 -2003,00BZZ014。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及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项目,1998 -2000,。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地方政府,国家中华基金,1992 -1997,。
4、21世纪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2000 -2002,。
5、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01.02 -2004.03,2001ZDXM630003。
6、面向二十一世纪: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1995 -1999,。
7、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规划,广东省政府委托,2000 -2001,。
8、广东乡镇研究,广东省农业科技开发中心项目,1994 -0,。
9、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教育厅,2000 -0,。
10、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规划,广东省政府委托,2000 -2001,。
11、新公共管理学与中国行政改革,广东省教育厅,1999 -2001,。
12、广东基层公共管理研究,200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2002 -2004.01,。
13、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教育厅,2000 -,00SJB630001。
14、广东行政架构研究与基层领导(社科处无备案),广东省政府项目,1996 -2000,。
15、领导科学重点课程,广东省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996 -1998,。

论文
一类刊物
1、“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视阈”,《政治学研究》,2004.03。
2、“论公共领导”,《管理世界》,2003.12。
3、“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管理世界》,2002.12。
4、“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03。
5、“行政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政治学研究》,2000.11。

二类刊物
1、“打造中国MPA教育的品牌”,《中国行政管理》,2004.07。
2、“试论公共行政价值异化”,《中山大学学报》,2004.04。
3、“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学术研究》,2004.03。
4、“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07。
5、“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合法性思考”,《中山大学学报》,2003.06。
6、“从“公有”到“共有”---对深圳市万丰村共有制模式的公共管理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3.05。
7、“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新华文摘》,2003.04。
8、“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学术研究》,2003.03。
9、“MPA教育应突出专业化特色”,《中国行政管理》,2003。
10、“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学术研究》,2002.11。
1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中国行政管理》,2002.06。
12、“中国基层纵横涵义与基层管理制度类型浅析”,《中山大学学报》,2002.01。
13、“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关于公共管理改革几点思考”,《学术研究》,2001.11。
14、“论“两票制”对基层民主政制建设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2000.01。
15、“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1999.07。
16、“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1999.03。
17、“管理领导概念异同辨析——对核心概念的基础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9.03。
18、“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论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中国行政管理》,1998.07。
19、“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中国行政管理》,1998.07。
20、“刍议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中国行政管理》,1997.07。
21、“珠江三角洲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术专辑),1997.07。
22、“珠江三角洲乡镇公共决策体制转型探索”,《中国行政管理》(学术专辑),1997.07。
23、“刍议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中国行政管理》,1997.07。
24、“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中国行政管理》,1997.05。
25、“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7.04。
26、“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7.04。
27、“为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培养优质人才”,《中国行政管理》,1997.01。
28、“为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培养优质人才”,《中国行政管理》,1997.01。
29、“珠江三角洲乡镇公共决策体制转型探索”,《中国行政管理》,1997。
30、“珠江三角洲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1997。

三类刊物
1、“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公共管理学报,2004.04。
2、“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3、“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科学》,2003.04。
4、“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其政治学分析”,《江海学刊》,2002.03。
5、“中国MPA教育的发展与期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01。

其他部分论文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比较探悉”,《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2、“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公共管理学报》,2004.02。
3、“A Probe into Chin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ese Public Review》,2002.01。
4、“略论中国行政学教育与行政学学科建设”,《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08。
5、“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变革趋势”,《学术论坛》,2001.01。
6、“行政决策与行政效率”,《广东行政学报》,1998.07。
7、“论行政决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03。
8、“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责任的效率分析”,《领导科学论坛》,1998.03。
9、“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责任的效率分析”,《领导科学论坛》,1998.03。
10、“论行政决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03。
11、“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行政人事管理》,1997.06。
12、“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行政人事管理》,1997.06。
13、“坚持标准,因材施教,保证澳门硕士班培养质量”,《中山大学报丛》,1996.04。
14、“拓展领导智慧的有益尝试——《领导者公共关系方法与艺术”,《学术交流》,1992.01。

专著与教材
1、《领导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05。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09。
3、《 领导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11。
4、《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行政学)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01。
5、《政府与公共管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12。
6、《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08。
7、《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08。
8、《领导学:政府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03。
9、《行政效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12。
10、《公共关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1。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11。
12、《现代领导科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02。
13、《公共关系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4、《现代领导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05。
15、《公共关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2。
16、《大学政治课理论课复习资料》,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张树华的介绍

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俄友协理事,中国中亚友协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留俄(苏)分会副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副理事长,北京博士后指导委员会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政治学研究》杂志执行编委,俄罗斯科学院《经济与社会研究》杂志国际编委。长期以来致力于政治理论、世界政治、比较政治等领域研究,在苏联-俄罗斯、民主化比较等研究领域影响较大。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及文章3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0余部(其中专著、主编9部),研究成果多次获中国社科院(省部级)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曾主持或参加1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重点)课题研究。

求是杂志半个月一期吗

求是杂志半个月一期。

相关杂志:

1.政治学研究(季刊)

2.求是(月刊)

3.中国行政管理(月刊)

4.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季刊)

5.瞭望(周刊)

6.社会主义研究(双月刊)

7.教学与研究(月刊)

8.理论与改革(双月刊)

9.党的文献(双月刊)

10.新视野(双月刊)

11.青年研究(月刊)

12.中国青年研究(月刊)

13.探索(双月刊)

14.党建研究(月刊)

15.中共党史研究(双月刊)

16.学习与探索(双月刊)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月刊)

18.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

19.理论前沿(半月刊)

20.理论探讨(双月刊)

《求是》获奖

求是杂志社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思想理论界的大力支持。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和思想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也经常在《求是》上发表文章。

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