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清史研究论文数量

2023-12-09 18: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清史研究论文数量

不同的人不同分析,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阎崇年,汉族,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韩等国文字。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国内搞满清史(满学)的学校和学者有那些?

白新良(南开大学)

199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持了清代中枢决策研究、明清时期中韩关系研究等国家级课题项目。1998年——1999年,曾应日本东京国学院大学之聘,赴日参与合作研究。科研工作侧重于清史和中国古代教育史。主要论著有《乾隆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清史新论》(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康熙皇帝全传》(主编兼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正统·景泰帝传》(第一作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清代中枢决策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等,发表各种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论文《皇太极继位初的一次改旗》获天津市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专著《乾隆传》获1991年《光明日报》“光明杯”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和天津市第五届优秀社科三等奖。
著作: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合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
2、《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
3、《乾隆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本书获1991年《光明日报》“光明杯”社科成果三等奖,1992年天津市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4、《清代全史》(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本书获1977—1991年度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
5、《清史新论》(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6、《乾隆皇帝秘史》(合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
7、《二十六典故词典》(合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8、《康熙皇帝全传》(主编兼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1994年5月。
9、《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10、《中国通史·清时期(上)》(合著),白寿彝总主编,周远廉、孙文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正统·景泰帝传》(第一作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月。
12、《康熙谋略》(主编兼第一作者),学林出版社,2001年9月。
13、《清代中枢决策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14、《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9月。(转自圣才考研网)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第二 三届常务理事,1987年当选为第四届中国史学会会长,1993年连任第五届会长。

著有:《中国抗战史演义》(1951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1950年)、《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册)(1958年,成为全国高校通用中国近
代史教材)、《北洋海军》(1963年)、《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1977年)、《简明清史》(第一、二册)(1980、1984年,被国家教委评
为全国优秀教材,并荣获全国社科领域最高奖--吴玉章奖,成为清史研究与学习的首选
图书,发行量逾5万册。)、《履霜集》(1987年)、《乾隆帝及其时代》
(1992年)、《步入近代的历程》(1992年)、《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
(1994年,与人合作)等21部专著,307篇论文。(转自北大校友网)

王钟翰(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导师,著有《清史新考》、《清史余考》等三部结集。详细资料没弄到sorry~~~呵呵~~

成崇德(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边疆史、中国民族史、清史、清代蒙古史、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边疆开发研究》(合著)、《清代西藏开发研究》(合著)、《卫拉特蒙古简史》(上)(下)、《 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蒙古族通史》第四卷(合著)、《乾隆皇帝全传》(合著)、《清代西部边疆开发》、《中国边疆经略史》第四卷(合著)。

樊树志(复旦大学)

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指导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转自99网上书城)

上面就是我所了解的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胡凡的发表论文和著作

论文已发表论文近90篇,多有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及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者,在台湾和日本均发表过论文,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1.《关东文化特点刍议》,《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史学版;2.《历史研究层次结构探赜》,《光明日报》2006年1月6日史学版;3.《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文史》2006年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有论点摘编;4.《论关东历史地名内涵之演变》,《东北史地》2007年第四期;5.《论关东文化之特点》,《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群言出版社2006年10月;6.《文化新诠》,《新视野》2005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有论点摘编;7.《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8.《清代官员的学术风气与清代文化的发展》,《清史论丛》2007年号;9.《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学习与探索》1997年1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10.《论满族形成时期的文化结构》,《清史研究》1997年1期,该文获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评奖论文一等奖;11.《论清圣祖倡导学术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12.《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礼制》,《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13.《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管窥》,《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7期收录;14.《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2期;15.《明代的宫廷火灾》,《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16.《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该文为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选为边疆史学科优秀论文;17.《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有论点摘编;18.《论明穆宗时期实现“俺答封贡”的历史条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该文为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1年第6期收录;19.《论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部与明廷的朝贡贸易》,《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0.《论明世宗的对蒙“绝贡”政策》,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21.《论明代蒙古族之入据河套》,田澍、李清凌主编《西北史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22.《论明代成化年间的“搜套”之举》,《大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3.《论明代成化时期对河套蒙古的防御措施》,《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期;24.《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4期;25.《论明代永乐时期北边形势的变化》, 《第七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7月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6.《论明穆宗对北部边防的整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2期;27.《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5日理论版;28.《明代东宫臣僚集团与明代政治》,台湾《明史研究专刊》第11期,1994年12月出版;29.《八十年代明代宗藩研究述评》,日本明代史研究会机关刊物《明代史研究》第20号,1992年3月出版;著作已出版著作12部,近年来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探研》,2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嘉靖传》,34万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清史》,合作史著(撰写文化部分16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断代史系列,2002年12月出版;

需要阎崇年的详细介绍,有高分送

  阎崇年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让整个演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

  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

  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他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296年的清代历史,兴衰荣辱,阎崇年了然于心,他从不囿于前人成果的束缚。

  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大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阎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可阎崇年“毫不留情”地给这传说泼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

  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

  多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每到一地,他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研究清史性论文

研究晚清时代比较好。

晚清是中国最值得研究的时期。

首先他是异族统治,但是又非常汉化,统治时期非常长。
再次他是封建时期的末尾,拥有封建时期最大的弊病。
最后他又受到西方冲击。
三种特殊性交融,很值得研究。

参考论文可以看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关于晚清最好的书。

希望你能满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