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佛教文化精髓论文

2023-12-10 03: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佛教文化精髓论文

是“静”和“智”。所谓“静”不仅仅是指外在的安静,更是指内心的平静、宁静。因为只有静下来了,才能够听到内心的声音,才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才不会碍于外事外物做出错误的选择。所谓“静”,就是能够透过人们复杂的情绪,看到真正的内心。在真正的佛教文化中是没有对和错、正与邪、是与非之分的。

所谓的对错,是非,正邪都是充斥着个人偏见的看法,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佛也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太阳照不到的影子。魔也有面对太阳的一面,也有阳光的一面。而“佛”不是代表佛祖,而是人们内心的正念,而“魔”不是代表妖魔,而是代表人们内心的邪念。可是想要透过复杂的情绪,去看到内心真正的一面,去看到心底的阳光,人就必须静下来。人的内心必须是平静的,才能够清晰的看到一切。如果人心静不下来,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把黑暗看成了光明——例如,认为佛是完美的,佛是三百六十五度无死角的正面的。

须知在佛经中佛祖内心都有魔念,如果看不到事物的两面,只顽固地认为这件事就是这样子的,这个人就是坏蛋,那么做出这个判断的人一定是充满魔念的。唯有静下来,才能够破开云雾看到阳光,才能够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所以“静”,是佛教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精髓。

所谓“智”是指理智。“智”与“静”相辅相成,静下来后,人就理智了,就不会再被情绪所左右,再不会被七情六欲所控制。静下来后这个人所做出的判断,都是经过理智分析,理智判断的。而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拥有理智,而不是纯粹靠着本能驱动的野兽。所以佛教文化精髓可能有很多,但“静”和“智”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文化,其教义和文化精髓是什么?

  据查阅有关资料:佛教的全部学说,是围绕人生何以存在,痛苦何以解脱这一主题展开的。它的基本教义,集中表现在“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中。“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它的基本观点是“因缘论”,被认为是佛教教义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采用的独特方法。所谓“因缘”,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作是一种相依、相缘的关系,世上一切事物是依各种关系而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这些关系犹如层层法网,每一事物都处在法网之中,没有绝对独存的事物。这一因缘论,最初是为了解答众生的生死问题;其后进而扩展到观察、对待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
  “十二因缘”是把上述因缘论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的因果环节,对有情生命的生死业报轮回的原因、过程、以及如何才能解脱等,作出系统的说明。这十二个环节为: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根、名色、识、行、无明。这十二个环节构成生命不断循环的序列,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生死轮回。佛教认为只有悟出三世因果法则,正业净因,才能免受它的支配,从而摆脱生死达到涅盘境界。

  依我浅显的理解,我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佛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的独特方法,佛教的确能够帮助人们祛除贪欲、发怒、抱怨、执着、恐惧、作恶、淫邪等人性的弱点和劣根,通过佛教的独特方法,人可以不断战胜自己,可以过简单清静与世无争的生活,可以通过修为使自己具备诸如“顺风耳”“火眼金睛”“海纳百川”“显微镜”“千里眼”等“神通”或能力。使人获得自处、观世、度人的无比智慧。

  但是,佛教教义或者佛教的全部经典,是否是科学的理论呢?是否是实践的指南呢?是否是人类获得自由和幸福的正确道路呢?我好像还没有看到。

  佛教似乎是对个人起很大作用的道理,自它产生以来,它似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无关,也似乎与社会制度无关。它只与与它有缘的人有关,而不管这些人生活在古代还是现代。

  当然,在21世纪佛教还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它依然会帮助与它有缘的人“革自己的命”,但是佛教毕竟不是社会革命的科学理论,也不是阶级斗争的实践指南,佛教的作用只是限于与它有缘的人。社会革命、阶级斗争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和需求,则须要另一些经过学习和训练的人,当然,这些人对佛教是尊重的也是要从佛教中学习的。

中国佛教文化的主要精髓对当信有何借鉴意义?????看楚题目哦。。。。速度

僧团的六和精神也就是佛教文化的精髓,对世界的和平与中国的和谐都有理论与事实的借鉴意义。
佛教僧团是人类史上最和谐的一个大型社会团体,他能够影响几亿的信徒。几千年来,却没有因为信仰发起过一次战争。庞大的僧团拥有海量的财富,却没有因此引起佛教的分裂。大多数的佛教公产都用于佛教的发展与社会的慈善事业,十方财产来自十方,用于十方,专款专用,因果分明。寺庙一般给普通僧人提供生存与学习的基本生活条件,让他们自己决定以后的发展方向。所谓求清静者得清静,求缘份者得缘份。当然,求名利者也自求多福。僧团的领导者要求德才兼备,言行举止接受信众的监督。如果世俗的官员有僧团一半的诚信,和谐与清廉,以及对自己信仰的奉献精神,建设和谐世界也不是空谈。

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对当前道、佛文化的建设起什么作用

“生活禅的真谛”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人生面对的实相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人生中的困惑,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草堂寺鸠摩罗什的舍利塔上刻着五个字: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烦恼就是生活,烦恼就是禅。“烦恼”和禅的转化,就在一个“即”字上,能够“即”得了,两者就能够转化,不能“即”得了,两者就不能转化。“菩提”就是觉悟,觉悟的生活就是菩提的生活,就是佛教的生活。

生活禅就是去掉烦恼,这种方法有四句话:第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理想和信仰只有落实到生活,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第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烦恼即菩提,要当下解决烦恼。“即”是一个等号,但这个等号并不好画,它要求修行的人立刻去解决烦恼, 成就菩提。第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六祖惠能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佛法永远只能存在于藏经阁中,佛法永远不能实现。第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句话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人们总是个人当头。但每个人如果离开大众,不但一事无成,恐怕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存下去。一棵树木不能成为森林,许多茂盛的树聚集在一起,才是一片茂盛的森林。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是学习一切佛法和世间一切法的法门,

觉悟人生:讲的是如何做人;奉献人生:讲的是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呢?有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如何做事呢?也有八个字: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净慧长老一个人在世间,他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世间的万物无法分开的,一朵花之所以能够鲜艳地开放,是整个宇宙的成就,故而要用感恩的心面对整个世界;同时,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正是因为有不同颜色的花朵同时存在世间,要有包容,世间才能呈现出美丽的色彩。人的一切成就,都不是他个人的,要与大众分享,要回到大众中去,以分享的心态回报大众;关于结缘,净慧长老说,世间的人往往是事业成就了,“缘”就没有了。这样的心态要不得。要以事业的心成就缘,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净慧法师总结说,这些就是我主张的做人做事的两个八字方针,生活禅的道理正蕴含在这样一些道理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