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旅游地质结课论文

2023-12-11 18: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旅游地质结课论文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但严格说来应属地质科学范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旅游地质学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如具有地区性、区域性和国际性地质对比意义的地层剖面及重要而珍贵的化石产地,即那些在区域性地质对比上具有摸式、标准或典型意义的地质剖面,或是一些出露齐全、保存完好的生物地层分带,以及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剖面、重要的化石产地、古人类化石与古人类居住遗址等。   (2)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岩石、地质构造及矿物、矿产等产出地段,具体来说,即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岩石产地、有历史性经济价值的矿物矿产地以及具地区性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点。   (3)可观察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区以及有地质意义的著名风景地貌区,其中包括岩溶、山崩、冰川及其遗迹、滑坡、泥石流、岩洞、泉水瀑布、峡谷、岸湾、峰峦、黄土,以及熔岩、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还有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观地貌。   (4)具有特殊的经济、医疗、科普和教育阶值的地质现象,如矿泉、温泉和黄金、宝石、建筑石料等矿产地,以及古代的采矿与冶炼遗址等。   (5)其他地质自然历史遗迹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景观,包括由于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山岳、江河、湖泊、海滨、岛屿、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筑和历史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如古城、宫殿、庙宇、园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学艺术制品与建筑、古书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画、运河、桥梁、渠堰、大坝、水库及一些纪念性建筑或遗址。
旅游地质资源: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便是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旅游资源可分为:典型地质构造形迹(如台湾东海岸清水大断崖)典型标准地层剖面(如天津蓟县中古元古界地层剖面)、奇特的岩石和矿物(如太湖石),古生物化石点(如山东临朐山旺中新统化石点)、火山遗迹(如云南腾冲火山)、地震遗迹(如唐山地震遗迹)、古人类文化地质遗迹(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景观,如古冰川遗迹、古河流遗迹、古湖泊遗迹、古海蚀崖与古海积沙堤等遗迹称外力旅游旅游资源

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地质资源的科学和使用价值,毫无疑问是可以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的价值来判断时,它的自然景色则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从旅游消费心态来看时,一般的旅游者,对产品价值的要求相当高,因此,无法说明单纯的科学和使用价值就有绝对的魅力,所以,如何体现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中的价值,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价值判断有着极大的难度,原因在评价者间各有着不同的身分,他们有可能是科学家,地质学家,或是单纯的旅游者,因各有自己的立场,彼此之间的价值观自然不同,这个结果很可能造成地质资源的价值无法在旅游产品中体现,而形成了其“价值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事实上就是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考虑它在产品中的重要性时的一个难题所在。
因此,假设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过于强调其科学性和使用的价值性时,很可能只能满足部分人士,而失去更大一方的客源市场,如此必然成为旅游产品的致命伤。毕竟在旅游者中科学家或地质学家所占的比率较低,过分强调科学价值,自然不符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性和现实性。
那么如何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凸现地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关键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地质资源的价值很容易的被凸现出来,但同时也可能因某个因素的存在而制约了它,使它在旅游产品中的重要地位很难被显现出来。因此,一个以地质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当它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时,首先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一件极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好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的困境和所处的地位问题,使它能够真正的丰富旅游产品的实质内容,增强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
如果说旅游资源在旅游产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话,那么如何有效的充分利用资源,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自然有利。
3.1∶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立场来看,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很难单靠开发一个资源就能达到经济效果,原因在于目前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因此,产品的多样性自然成为开发的基本原则了。
以三清山为例,作为一个景点景区,不但具备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又有文化资源的支撑。旅游资源既丰富又具科学价值与市场的价值,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三清山花岗岩资源也可能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处理,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高点。
我们假设目前三清山的资源,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的情况下,直接将现有的资源转换产品的话,也很有可能造成因产品缺乏多样性而失去市场的问题。因此依然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这就是目前三清山景点景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工作。
这里所指的资源是整个三清山大环境的旅游资源,而非仅围绕着花岗岩资源而论资源的概念。我们应该以与花岗岩共存共生的一切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地质,河川,水资源,空气,气象气候,宗教文化等等资源,来展开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在以上的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后,必然能创造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如此将能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在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后,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客源市场,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更大宽广的道路。
3.2∶扩大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任何旅游的开发在条件与技术上,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是必要的,而资源的挖掘更是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产品过于单一化而失去魅力,因此,主要资源之外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挖掘等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然为了弥补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的缺点,减轻在开发时因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采取扩大资源的利用,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因此,这也是采取这个手段时所考虑主要因素之一。
有效的利用与开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符合旅游的发展,更大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能借此机会更好的保护好整体环境,对整体环境在形成产品时得到较好的协调,对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更大的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选择性。但更为明确的结论,是由于产品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它很可能因此而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为旅游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必要性。

论旅游地学、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陈安泽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一、旅游地学的含义

概要地讲、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为旅游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含义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整,1985年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将其含义列入会章第2条:“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在1991年陈安泽、卢云亭等著的《旅游地学概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层次更深定义:“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及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在即将出版的《旅游地学大辞典》中,又将旅游地学的定义进行了扩展及细化,即“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旅游地学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学科(美学、环境科学、景观科学和旅游学等)的知识与方法,以研究旅游业中的各类问题:①主要研究构成旅游业的客体要素——旅游资源。重点研究自然旅游资源,探讨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科学普及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保护方法、区域及景区旅游规划利用等;研究人文景观资源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石窟、园林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②还研究旅游业的主体要素——旅游客源市场,如游客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因地理、气候因素产生的变化等。③研究旅游业的媒体要素——旅游接待设施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旅游道路,建筑物的选址、选线,地基稳定性评价,休疗地的各种地学背景场(放射性、磁、电、微量元素、负氧离子……)。④还重点研究地质公园建设、科学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科学解说体系建立等。旅游地学是全方位地为中国走向科学旅游时代服务的学科”。

二、旅游地学产生的背景

从研究学科发展史获得的经验看,一门学科的诞生主要取决两大因素:①社会的需求是产生新学科的原动力,是促使新学科建立的发动机,是客观因素,或称之为外在因素;②学科自身向外扩展的需要,是产生新学科的依据,是促使新学科发展的内在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在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才能出现,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的,旅游地学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和人们的创造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大发展和旅游业的空前繁荣。而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持才能健康发展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资源支撑,尤其需要山水景观自然美学资源的支撑,而地学在提供自然景观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社会的需求推动着地学为旅游服务,推动着旅游地学的诞生。是改革开放促使大批地学家走向了为旅游服务的大潮中,在为旅游服务中,使地学工作者认识到古老的地球科学蕴涵着向外扩展的无限活力,旅游业使其大有用武之地。她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理论和工作方法,一经和旅游的需求相结合,便碰撞出新的火花,一门地学与旅游相交叉的学科“旅游地学”便应运而生。值得提出是地学理论和方法为创立旅游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地学理论的支撑,凭空创造一门新学科是绝不可能的。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古老的地球科学要想焕发青春,必须大力向边际扩张,必须与其他科学相杂交,而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地学的理论与方法,才是创立旅游地学新学科的依据和内因。众所周知,在1978年前我国尚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不存在产生旅游地学的社会条件。归根结底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才使这两种因素有机的会合在一起,旅游地学是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产儿。

三、旅游地学为促进中国地质公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地学公园的概念是在地学家为旅游服务中产生的,并在1985年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在向国务院“关于开发旅游事业中要加强地学调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正式提出。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还多次向地矿部领导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但都因时机不成熟而被搁置。直到1999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陈安泽作为特邀专家在会上作报告时再次提出建立地质公园问题,并传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欧洲都已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计划。由于国内外建立地质公园的形势已经成熟,大会接受了这个提议,这次会议在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上起到了关键作用。2000年春国土资源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并于当年评审通过了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等11处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学研究会组织专家为地质公园的申报、评审、开园条件、规划管理等提供了一系列文件草案,并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为地质公园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树立了范例。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又对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评价准则、保护办法、对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包括公园主副碑、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电影馆、地质景区景点景物解说牌、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地质公园科学普及活动、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体制、旅游设施、经费筹措等提出了一整套的规章、办法、技术要求等。总之,旅游地学倡导了中国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为其准备了理论基础,准备了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培养和准备了一大批地质公园人才,从而保证了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2009年研究会还提出了改革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批准办法的建议,并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实行。今后,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时间由一年一次改为二年一次,将申报批准一次完成改为:①申报评审通过取得建设资格;②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为期三年);③经实地考核达到验收标准后方可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三步走的办法。从此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2处,国家地质公园139处(含中国香港国家地质公园),另有44处已取得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建立省级地质公园100余处。我国台湾还建立了村级地质公园,一个地质门类齐全、管理等级有序、分布宽广的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建立。旅游地学已经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创立作出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为中国地质公园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稳步向“四化”(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进军中作出新贡献。

四、旅游地学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旅游地学和中国旅游产业几乎是同时成长起来的,在众多为促进中国旅游业成长壮大而服务的学科中,旅游地学是走在最前列,旅游地学理论、旅游地学组织、旅游地学家为中国旅游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

1.旅游地学组织的贡献

旅游地学组织是团结旅游地学家的纽带和沟通政府旅游管理机构和其他旅游团体的桥梁,是旅游地学家交流研究工作成果、服务于旅游业的坚实平台。中国旅游地学组织的最大贡献是把整个旅游地学界团结在一起,甚至团结了中国为旅游服务其他界别的中坚力量,用学术交流的方式,探讨中国旅游业各个发展阶段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工作方法问题,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开拓总结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为各级政府发展、管理、规划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咨询。中国旅游业的创立、发展、壮大与旅游地学组织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成立25年来共召开了24届学术年会和若干专题研讨会,每次会议都坚持召开一个促进会议东道主省、市、县的旅游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与会专家对当地旅游业的产业类型定位,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旅游资源评价、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科普等提出系统意见和建议。每个承办县市的旅游业都得到国家级旅游地学专家的会诊,每次年会之后其旅游业都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河南云台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宁大金湖、安徽天柱山……旅游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就是最好的实例。

2.旅游地学理论和旅游地学家的贡献

正如伟大的革命家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旅游地学理论在指导旅游业发展上功不可没。《旅游地学》学科是中国人创立的,是中国旅游地学界和旅游界同仁共同创立的,不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在中国旅游地学学科创建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开拓者有吴传钧、陈传康、郭来喜、卢云亭、杨冠雄、谢凝高、苏文才、宋立夫、尹泽生、郭康、王清廉、周进步、吴胜明、辛建荣等;地质界同时起步,其开拓者有殷维汉、陈安泽、李维信、张尔匡、陈茂勋、马恒玮、付中平、陶奎元、殷继成、王功恰、陈诗才、吴承基等;而支持旅游地学发展的领导与科学家有孙大光、夏国治、孙文盛、寿嘉华、杜一力、赵逊、姜建军、黄汲清、侯仁之、高振西、李春昱、李廷栋、陈梦雄、沈其韩、翟裕生、张宗祜、卢耀如、赵鹏大、肖序常、戎嘉余、刘嘉麒等;值得说明的是在旅游地学发展中成长起来一大批中青年旅游地学家、他们是保继刚、彭德成、吴必虎、田明中、彭华、俞孔坚、杨颖瑜、刘峰、严国泰、许学工、鄢志武、杨振之、郭福生、范晓、何银武、王衍用、王雷亭、张忠慧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地学理论和指导旅游业发展、地质公园建设及风景区建设等一系列法规、标准、指南、办法等,对中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游地学家除在理论、政策、方略上对中国旅游业作出重大贡献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实践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笔者所知,第一个全国旅游规划、绝大部分省级旅游规划、大部分区域旅游规划、众多的旅游专项规划、景区规划、全国的地质公园的申报书、综合研究报告、公园规划都是旅游地学家主持编制的。直到现在旅游地学家仍是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各种旅游产品规划的中坚力量,中国旅游业的半边天空是靠旅游地学家支撑的。

五、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史上的里程碑

“里程碑”在辞海中的定义如下:设在路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常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据此,笔者提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在中国地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判断,以供商榷。

1.从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地质资源观

地质资源在过去系指矿产资源,它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油气等燃料矿产,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矿产有经济开发价值,在利用它们时必须从地下挖掘出来,或加以提炼,或进行特殊加工处理。因开采和提炼矿产往往会遗留下许多废渣、废气和废水,造成环境污染,治理废旧矿山环境消除矿业污染要化去巨大代价。旅游地学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一种新的地质资源观,即地质景观资源。认为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奇峰、异洞、秀水、特殊石景、构造形迹、古生物遗存、甚至地质灾害遗迹大多具有资源的性质和经济开发价值。地质景观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基础。对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建立评价体系,制订规划、利用科学解说的方案和保护措施,成为旅游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致使许多过去认为没有成矿价值的所谓“穷山恶水”成了可供人们观赏游憇、休闲康乐、求知求美的珍贵资源。在利用地质景观资源时,既不必移动他们位置,又不必改变他们原来的物理化学性质,只需设立必要的游赏设施,即可成为旅游胜地,而且可以永续利用,被形容为“永远开不完的金矿”。新的地景资源观,是旅游地学的一大贡献。

2.从实践上大大扩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地质工作历史上第一次把普查地质景观资源(地质遗迹)列入地质调查项目,第一次把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管理列入国土资源部工作任务。地质工作除了寻找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矿产资源外,扩展到可以寻找评价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地质景观旅游资源,使国土地质工作更加全面地为满足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是地学工作史上的大事。

3.地球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普及

旅游地学把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作为研究重点,地质公园的建立更是把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列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规定地质公园必须建设完善的科学解说设施。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换为科普读物,一座地质公园就是一处普及地球科学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已建成地质公园博物馆127处,建成地质科普基地187处,设立地质景点景物解说牌2.1万个,出版各种地学科普读物500种500多万册,举办科普活动、学术会议585次,向进入地质公园的11亿人次游人普及了地学知识。这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上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规模最大,普及面最广的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活动,而且这个活动将持续开展下去,这在地质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4.找到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人认为一门科学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工作者,而事实证明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深深扎根于公众之中,才能持续发展。旅游地学的建立特别是地质公园的出现,把深奥的地学知识,空前地介绍到公众之中,已逐步成为公众游山玩水的重要话题,探寻山水景观之由来,寻索地球形成演化的奥秘,已成21世纪知识青年的需求,许多年青人因受地质景观知识的影响而立志报告地质院校,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开拓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

5.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已成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支柱

旅游地学理论已成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和成为引导中国旅游业迈入科学旅游时代的主要因素,地质公园的出现已成为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重要标志。旅游地学工作者是支撑中国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旅游政策咨询的中坚力量,地学在为旅游业服务中走在了所有学科的前列,已成发展中国旅游的支柱。

综上所述,旅游地学和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是地学界的大事,是地学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标志和里程碑,是中国园林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旅游地学是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大潮中兴起的,是在旅游业持续发展中成长的,是全体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产物,是历史机遇的产儿。虽然走过25年的路程,但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亟待发展和完善。回顾25年成绩可喜,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陈安泽.旅游地学的诞生及其面临的任务.见:旅游学刊增刊.旅游学刊增刊杂志社,1988

[3]陈安泽.旅游地学在旅游业发展中前进.见:中国区域地质增刊.中国区域地质编辑部,1994

[4]陈安泽.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而作.旅游学刊,2006,4(21):71~77

[5]陈安泽.中国地质景观论.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10~144

[6]陈安泽.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陈安泽,姜建军,李明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与展望.见:旅游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旅游地质资源

工作区从长城纪至第四纪以来,经过漫长时期的地质作用,沧海桑田,地壳变迁,形成今日巍峨壮丽的山川和海湾景色,拥有独特的山岳奇峰峻岭、火山地貌、瀑布、温泉和地震遗迹,还拥有约461km 连绵曲折的海岸,众多的海湾、沙滩、珊瑚礁石和海蚀地貌。这些地质地貌景观,不但造就了壮丽的山川和海湾景色,还对研究海南岛地壳发展史、开发宝贵的地质旅游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见图2.4)。

2.5.1 山岳景观

调查区内有诸多的奇峰峻岭,地势嵯峨,孤峰耸立,峡谷幽深,山泉清澈,林茂径幽,鸟语花香,是开辟高山地质旅游的理想景点。主要的山岳地质景点有:位于调查区西南部的五指山、黎母岭,南部的白石岭,东部的铜鼓岭等。

(1)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横跨调查区内琼中县和区外的五指山市两地区,山峦连绵,层林叠翠,其面积8万多公顷,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被列为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和国家A级旅游点。五指山是海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山,最高峰为五指中的二指,海拔1867m,山体由海西期花岗岩、燕山期火山岩和长城纪抱板群云母石英片岩、混合岩等组成。因长期的自然因素的强烈侵蚀切割风化,山峰彼此起伏形成锯齿状,形若五指,因此得名。

(2)黎母岭自然景观:位于琼中县境内,地处东西向昌江-琼海构造带与北西向儋州-万宁断裂带交会部位,海拔高度1411m。它是由燕山早期约1.7亿年前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的高大山体。定型于燕山早期,后又经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抬升作用,黎母岭高高抬起,构成二长花岗岩穹窿山体,成为今日的黎母岭地势嵯峨、峡谷幽深的山岳地貌。黎母岭遍布热带原始森林,林茂径幽,是海南省盛产木材林区之一。它还是省内主要河流南渡江的发源地之一,山泉清澈,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构成瑰丽的山川风光。

(3)鹦哥岭自然景观:位于白沙县境内,与琼中县交界处,地处白垩纪白沙红层盆地的东缘,海拔1811m,是海南第二高山。它是由1.4亿年前下白垩统鹿母湾组巨厚的灰色和紫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组成的高大山体。山体形态各异,多姿多彩,远眺主峰山体形像鹦鹉,形象逼真,故称鹦哥岭。鹦哥岭地区还是南渡江发源地之一,有山有水,瀑布飞溅,山水相映,竹木丛生,山花烂漫,增添了鹦哥岭的姿色和无限生机。

(4)白石岭自然景观:白石岭位于调查区内琼海市万泉河畔,距琼海市嘉积镇约12km,山高水长,八景荟萃,自古享有盛名。白石岭诸峰中以东峰为高峰,海拔293m,是自古以来登高的佳境,故又称登高岭。白石岭群峰由1.05亿年前上白垩统白色和灰白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组成,岩石裸露风化为白色,故称白石岭。登高岭石峰因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态多姿,变幻多端,形成有号称新娘门、新娘房、新娘楼、仙人井、风廊、仙人脚印等景观,让你好奇,让你遐想。因此,白石岭自古至今已成为人们登高览胜的风景胜地。

(5)铜鼓岭自然景观:位于文昌市龙楼镇东约4km 的海滨,距文城镇约40km,是海南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旅游胜地,东濒南海,主峰海拔高度338m。地处东西向王五-文教构造带的东端,由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和燕山早期花岗岩构成山体,呈东西向延伸几十千米。构成山体的花岗岩由于受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及王五-文教断裂带的长期活动的影响,发育断裂、节理、裂隙,在流水作用和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奇形怪石花岗岩的风化地貌景观百余处。在铜鼓岭北面山下是美丽的月亮湾,分布的花岗岩海蚀地貌和细白沙滩,甚为壮观。往北东方向几海里之外有七洲列岛,若隐若现,好似海市蜃楼,景观奇特。

图2.4 海南岛东北部旅游资源分布图

2.5.2 火山地貌、地震遗迹景观

调查区自6500万年前新生代以来,火山喷发频繁,火山岩分布面积超过4000km 2。由于经历多期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口,发育的火山熔岩隧道纵横交错,在火山熔岩台地上,形成了巍峨壮丽的火山地貌奇观。

2.5.2.1 火山口地貌景观

海南岛北部火山岩地区分布的火山群有死火山50多座,三五成群或单峰独秀,如一座座“碉堡”,屹立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甚为壮观。其中,石山马鞍岭火山口、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等是保存最完整、最雄伟的火山奇观。

(1)马鞍岭:位于海口市西南15km 处,它是由两座火山连接而形成状似马鞍的地形。南面的一座规模较大,貌似风炉,古有风炉之称。风炉岭高程222.8m,比高130m,底座成圆形,底径约600m。有一火山口,内径120m,深厚69m,口垣窄,仅2~3m,火口内壁陡(40°~65°),外坡较缓(36°)。可分出火口底、火口内坡、火口垣、火山锥外坡、坡麓陡坎等地貌部位。在火山口的东北面遗留有一个V形开口通道,这是当时火山喷发熔岩浆外溢之出口。火山口陡壁主要由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在火山的熔岩流中可见浮岩、壳状熔岩和绳状熔岩。在火山口底座的火山碎屑岩中,火山集块、火山角砾、火山渣、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混杂分布。在风炉岭南麓,有一对寄生火山,状如一幅眼镜,故名眼镜岭。其中靠东的一个以喷气为主,靠西的一个曾有熔岩溢出。马鞍岭北锥(又名包子岭)规模较小,高程189m,比高仅40m,亦有一圆形火山口,内径90m,深6m,锥体由火山渣和玄武岩构成。北锥距南锥约500m,可视为马鞍岭主体(南锥)的外寄生火山。在北锥山腰处有一长近100m 的熔岩隧洞,分上下两层,有天窗、地下水池、熔岩钟乳等,景观奇特,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在马鞍岭东北侧公路两旁分别有1个熔岩塌陷坑和1个比高约10m的熔岩渣锥,裸露着暗红色熔岩渣。马鞍岭属多重火山,是熔岩多次喷发而造成的,寄生火山锥是火山活动经过间歇之后,又有小股岩浆沿火山通道的薄弱部分突破并再次活动所致。马鞍岭距离琼州海峡不远,当轮船驶进海口秀英港,便可眺见其突兀的山峰。马鞍岭火山不仅是海南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内的最高山,也是海(口)府(城)城市周边的最高山,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登马鞍岭火山,近见海府城市高楼林立,如孔雀开屏,远望琼州海峡,碧海蓝天,鱼帆点点,一派迷人的海岛风光,使人心旷神怡。向南望去,火山群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气势磅礴,而群山之间,点缀着热带果林,村寨坐落,炊烟袅袅,使人浮想联翩。马鞍岭火山为琼北火山区最新一期火山喷发的中心,在方圆不足2km 2 的范围内分布有6座火山、1个熔岩隧道和1个塌陷坑,此乃国内外罕见,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马鞍岭火山作为地质公园主要景区正在进行建设中。

(2)雷虎岭:位于马鞍岭火山口东南的永兴镇附近。高程168m,比高90m,底径900m,坡度30°。有一火山口,其口径280m,底径50~100m,深80m,内坡坡度50°,北东向缺口。火山垣宽20~30m。主要由火山碎屑岩构成,在火口垣和火口内见熔岩岩块。雷虎岭的锥体为火山碎屑岩,厚约42m,其下为凝灰岩和玄武岩,厚约5m,隔风化壳(2m)过渡为玄武岩与气孔状玄武岩互层,厚约35m。因此,雷虎岭是两期火山作用的结果。雷虎岭因形似蹲虎而得名,火山口规模比马鞍岭火山口大近1倍,因此更为雄伟壮观。火山口环壁呈阶梯状,底部宽广平坦,仿如一个天然体育场。从火山口顶部到火山口内底部都有当地农民种植的果树、甘蔗、木薯等农作物,一派田园景色。雷虎岭西北侧有两个熔岩隧洞,洞口相距30m。北边洞口狭小,洞肚较宽,曲折幽深,洞壁火山碎屑岩石犬牙交错,千奇百怪,难以名状。南侧洞口宽10m,高5m,呈拱形。此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也有洞,且洞洞相通,神奇莫测。雷虎岭岭腰有3眼古井,岭上有一座宋代古庙,而岭四周是海南岛最大的荔枝林,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3)罗京盘:位于永兴以南约6km,高程93m,是发育在玄武岩台地上的低平火口,内径900~1000m,深度35m,状如一个巨型运动场。火山口底部平坦,中心位置凸起一个熔岩丘,高7~8m。熔岩丘的中部有一个直径7~11m、深3~4m 的火山口,积水成塘。底部田块呈辐射状,边坡为梯田,呈环状,故形态酷似运动场,也犹如一个小盆地。罗京盘不仅形态相当优美,而且田园景色也十分怡人,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5.2.2 火山熔岩隧道景观

火山熔岩隧道是熔岩流表里冷凝速度不一致造成的,即熔岩在流动过程中,表层冷凝成壳,里面的岩流热量不易散失,保持高温而继续流动,当熔岩流来源断绝时,里面岩流脱壳而出,留下隧道状的洞穴。琼北海口的石山镇至十字路镇一带的火山地貌中,发育有30多条火山熔岩隧道。其中石山镇附近分布的“仙人洞”、“卧龙洞”和十字路镇附近分布的“火龙宫”规模最大,最雄伟壮观。隧道因受古地形沟谷控制,有分支交会现象。这些熔岩隧道的火山奇观,不仅造就出仙人洞、卧龙洞和火龙宫等旅游景观,还对地质科学考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仙人洞:位于石山镇荣堂村,因道士在洞内修炼成仙的传说而得名。仙人洞分上、下两段,下段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令人扑朔迷离,嗟叹不已。岩壁上吊着、贴着各种各样的熔岩石乳,似落非落,令人惊叹。此洞石奇,水也奇,随时可以听到水滴的清逸声,水滴在不同形质的岩石上发出不同的音调,组成十分美妙的音韵。仙人洞的上段因洞顶多处塌陷而分成数十段熔岩隧洞,因此又名“七十二洞”。这些石洞,有的像互相连接的蜘蛛网;有的像开阔的地下餐馆;有的则好比离奇的古堡宫殿。阳光通过隧洞塌陷所形成的天窗照耀到洞中,使洞中景物一片清明,蔚为壮观。

(2)卧龙洞:位于石山镇儒才岭附近,该洞以平坦宽广而著名,可以同时开进两辆大卡车,容纳1万多人。洞内道路平坦,岩壁光滑发亮,空气清新,冬暖夏凉。

2.5.2.3 地震遗址海底村庄

在琼山区东北海岸的东营、北创港、东寨港和文昌市铺前港等地的波涛之下,隐藏着72个“海底村庄”。这是1605年琼州大地震使陆地沉降于大海所造成的后果。1605年7月13日午夜,琼州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在琼山区塔市和文昌市铺前之间。发震断裂为近东西走向的光村-铺前断裂,其北侧块体整个下陷成海,面积逾100km 2,最大坠毁幅达9m。这种震后遗址是考察和研究近代地震的震级及烈度的最好场所。“海底村庄”是一处具有开发潜力的诱人的海底旅游区。

2.5.3 滨海地貌景观

调查区海岸长约461km,海岸类型主要有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岩岸、沙岸和泥岸。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处处风景,旅游资源质量、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可视经济水平分期、分批、分档次开发利用。

(1)珊瑚礁海岸主要断续分布于文昌龙楼前港至琼海潭门镇潭门港一带,总长约70km,基本属于和海岸连成一片的岸礁,珊瑚礁的发育从海岸边开始不断向外海发展。它由坚硬的礁盘平台和外缘陡坎组成。礁盘平台一般没有高出潮水面。平台外侧为一陡坎,波浪在陡坎处受阻而激起浪花飞溅。站在岸边高处往外看,白色的浪花带沿陡坎伸展,阻隔着外海汹涌的波涛,使礁盘内浪静波平,宛如水塘,礁盘上长着各种珊瑚,有花珊瑚、蔷薇珊瑚、鹿角珊瑚等珊瑚丛体,种类繁多,奇形怪状,五光十色,宛如水下花园。若能加以保护,建立水面浮亭、横廊等设施,开辟水下花园潜游观光活动,将成为特有的热带旅游资源。

(2)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琼山区东北面的东寨港和文昌清澜港。红树林的生长环境主要为较平静的淤泥、泥沙海湾。琼山区东寨港红树林跨越三江、演丰、演海、塔市4个乡镇的40多个村庄,总面积约35km 2,分布于方圆数十里的浅海滩上。涨潮时,树干没于水中,青翠的点点树冠弄波戏浪,远望像浮在云海间的一片翠绿的森林,有“海上森林”之称;退潮后红树林挺身而出,竖立于淤泥海滩之上,有的气根从树枝上垂吊下来,有的生长出许多支柱根,盘根错节,直插泥滩之中,支撑着浓绿的树冠,姿态奇特而美丽。有的像山羊望云,有的似仙翁观海,有的如巨象吮水,有的若龙宫幻景,令游人神往不已。文昌清澜港红树林是海南省第二个红树林保护区。景色同样美丽迷人,也是热带旅游的一大景观。

(3)岩滩海岸分为玄武岩海岸与花岗岩海岸。玄武岩海岸断断续续分布于临高角至新盈镇头咀港一带和澄迈县桥头镇理善村至龙富村一带;花岗岩海岸分布于文昌木头栏港、铜鼓岭和琼海市东部一带,岩质岸段总长度约70km。岩滩海岸如临高县的临高角景观、文昌市的铜鼓岭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旅游景观。

(4)沙质海岸。调查区内岸带主要以沙滩海岸为主,分布于海口、澄迈、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和临高也有零星分布。区内沙岸均是受海水冲刷、搬运、分选形成的细砂、中砂、粗砂、砾砂海岸。沿岸植被都较发育,茂密的木麻黄林、洁白的沙滩、蓝色的大海、绿色的椰树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海岸风景。部分海岸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如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以下是调查区内部分重要海岸旅游景点的概况。

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位于海口市西北部,北临琼州海峡,背靠海口市长秀开发区和长流新区,全长约10km,距海口市中心10多千米,整个海滩就像一条柔软洁白的丝带镶嵌在琼州海峡的边上,海滨沙滩平缓,海水清澈,适宜游泳,是国家级帆板训练基地,现已建成集训练基地、大众游泳场和水上运动休闲、海滨烧烤等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海滨度假胜地。

东郊椰林:东郊椰林位于文昌市东郊镇,是海南较早的自然观光点,其椰林、沙滩、大海的天生丽质令许多游人为之倾倒,为之流连忘返。东郊椰林风景区占地面积26.5km 2。沿着近2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120多万株椰树形成绿色海洋,和周边的蓝色海洋相互辉映。在壮观的绿色海洋里,有青椰、黄椰、红椰、高椰、良种矮椰等品种。东郊椰林风景区内沙滩平缓,海水清莹,是天然海水泳场,可进行日光浴、海水浴。

临高角:临高角是海南岛突出于琼州海峡的一个岬角,距临高县城10km。岬角三面临海,顶端有250m 长的天然拦潮礁石堤直插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说。临高角岸上有千米海滩,海水澄澈,白沙洁柔,椰林洒绿,阳光充足,是海南西海岸的优良天然泳场之一。沙滩东西两侧,西边叫“大鹏湾”,风平浪花静;东边波涛滚滚,秋风吹处,涛声不绝,人称“南海秋涛”,是临高县八景之一。

冯家湾:位于文昌市会文镇烟墩圩东南,距文昌市区26km,距琼海市40km,是一个天然海湾。海岸线长2km,湾内海水清碧,海滩平缓,200m以内海水深度不超过2m,波平浪静;海底珊瑚环礁和水下动植物资源丰富;湾外绿树环抱,西边巨石突起。碧海、银波、平沙、椰林、巨岩构成该湾特有的景观。

高隆湾:高隆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之一,位于工作区内文昌市清澜开发区境内,距文城镇约15km。高隆湾面临浩瀚的南海,风平浪花缓,水洁沙白,海岸椰林成带,风景秀丽,四季常春,水温宜人。

2.5.4 河流、湖泊及河口地貌景观

(1)万泉河风光: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全长163km,流经琼中、万宁、屯昌、琼海至博鳌港入海,其上游两岸山峦起伏,峰连壁立,乔木参天,奇伟险峻。有莽莽苍苍的热带天然森林保护区,有许多自然及历史人文景观。万泉河中下游,从石壁镇到椰子寨,河水平缓,再下文曲、温泉、沙美,河岸更是开阔,漫江碧透,水清见底,沙礁可辨,卵石可数。两岸晨昏景色变幻神奇。万泉河段段有景,处处迷人。其中最奇绝的有几处:位于东太农场东北的合口咀,位于嘉积镇西南约12km的白石岭,坐落于嘉积镇西南万泉河弯折处由河泥、河沙冲积而成的沙洲岛,位于距嘉积镇18km 的万泉河入海口。这儿集万泉、九曲、龙滚三水和东屿、鸳鸯、沙坡三岛风光精华于一地,三水汇合,三岛相望,水中有岛,岛有人家,水泛银波,岛撑绿伞,海鸥翔集,渔歌起落,扁舟穿梭,真正的一派南国渔村风景画。

(2)南渡江风光:南渡江为海南第一大河,全长311km,发源于白沙县,斜贯海南岛北部,流经白沙、儋州、琼中、屯昌、澄迈、定安、琼山、海口8个市县区,在海口市三联村流入琼州海峡。

(3)松涛水库:松涛水库是海南最大的人工水库,位于儋州市南丰镇,距那大镇14km,库区北为沙帽岭,南到细水山区,东与琼中县接壤,西与白沙县毗邻,库容水量26.0 ×108 m 3。它以水域辽阔、岛屿众多和独具一格的水乡胜景而著称,被誉为“宝岛明珠”,是海南省重点旅游风景区之一。主坝高80.1m,长730m,中小型堤坝众多。空旷辽阔的库区水面点缀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300多座岛屿,景色奇特秀丽,浮于水面的绿岛和水库四周的青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当旭日升起,水面泛起层层粼粼的红晕。

(4)南丽湖风光:南丽湖位于定安县的中部偏东,距定城镇约30km。南丽湖是天然的水上公园,面积1200hm 2。湖中小岛有13个,面积最大的有39600m 2,最小的有3300m 2。这里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四周胶林环抱,绿树翠竹临岸,山清水秀,明净瑰丽,环境幽静雅逸,气候温和,终年宜泳、宜浴、宜钓。远眺南丽湖,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碧波粼粼,湖面上空丽日融融,白云悠悠,徐风习习,水面云影浮游。

2.5.5 温泉

调查区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有热泉5处,分布于琼海市温泉镇、九曲江乡,儋州兰洋镇,文昌市会文镇和澄迈县红岗农场。其中水温高、流量大、有开发潜力或已开发的有下述3处。

(1)官塘温泉:位于琼海市温泉镇温泉村,距琼海市约5km,热泉出露于中侏罗世花岗岩中的北东向张性断裂上。热矿水B+C级储量6700m 3/d。流量3.3L/s,水温34℃~73℃。泉水形成3个水塘,深1~2m,见气泡有节奏地涌出。泉水无色、透明,具硫磺气味,矿化度0.5g/L、SiO2含量80mg/L、氟含量19.6mg/L,pH 值9.6,属HCO3 -Na型热泉。因氟含量高,水不能饮用。泉水作为医疗热矿水使用,现已开发为官塘温泉旅游度假中心。

(2)蓝洋温泉:位于儋州市兰洋农场,距儋州市16km。热泉处于三叠纪二长花岗岩与石炭系中,沿北西走向断裂在4km距离内有3处泉眼出露。热矿水B+C级储量7000m3/d,水温40℃~83℃以上,流量3.92L/s,有气泡连续冒出。热水无色透明,有H 2S气味,矿化度0.32g/L、SiO 2含量95mg/L,氟含量12mg/L,pH值7.7,属HCO3-Na型热水,现已开发为旅游度假疗养胜地。区内已建温泉公园、兰洋温泉度假村和一批温泉度假设施,这些旅游设施与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音洞、莲花岭瀑布组成一个特色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3)九曲江温泉:位于琼海市九曲江东南面4.5km 处,距琼海市18km。热泉受分布于下志留统陀烈组中的张性断裂的控制,断裂走向北东20°。泉区为中更新统北海组覆盖,热水是透过北海组冒出来的。热矿水B+C+D级储量10 045.73m3/d,水温72℃以上,流量0.75L/s。无色透明味咸。SiO 2含量150mg/L、偏硅酸83.2~145.6mg/L、锶12.6~24.6m g/L、锂1.07~1.908mg/L、锰0.2780~0.3897mg/L、溴10.0~47.0mg/L、氟0.48~3.12mg/L,矿化度4580~7440mg/L,pH值7.29,可综合命名为:锂具有矿化浓度的氟溴锶硅型低温热矿水,可作为医疗热矿水或旅游温泉度假中心。现正在开发中。

2.5.6 瀑布

区内瀑布景观较少,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落差、流量较大,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仅有琼中县百花岭瀑布。百花岭瀑布位于琼中县城西南面6km,因瀑布喷出的水像花雨而得名。这里山势巍峨,百花岭主峰海拔1100m,山体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岩石。百花岭瀑布源头在海拔700m的第二高峰上,由宽20多米、落差达300m的三级瀑布组成。溪水至此,若天河开阔直下三级,蔚为壮观。各级瀑布形态各异,名曰金龙吐珠、神丹妙药、仙女散花,它们一泻而入深潭,激起一片白雾。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939年,英国E.W.Gibbert就提出了“地理因素对旅游增长的函数关系”理论,将地学旅游资源诸要素与旅游活动的关系作了阐述,从而奠定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依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国外许多学者对各国的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研究。概而言之,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对旅游资源的评价;②对旅游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包括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用地、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布状况等;③对旅游地区位关联特性的评价,包括旅游地与客源地的区位关联、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影响;④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评价。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发生重大变化。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先后在研究中建立旅游资源评价系统,将影响旅游资源的各种因素分解、量化,应用数学的方法处理数据,使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走向定量化,大大提高了评价的精确度和实用性。

具体的研究进展则常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发达国家,其基础设施较完善,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投资能力强,因而旅游地开发评价的重点放在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上;而发展中国家、中度发达国家和地区则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此需要对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和区位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一样,导致旅游地评价的模型(参数)也不同。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学者开始投身旅游研究,在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旅游资源的分类、美学评价、适宜性技术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获得较大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如魏小安、保继刚、楚义芳、俞孔坚等,在定量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也经历了定性评价、技术性的单要素定量评价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历程。同时,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吸收。多学科融合研究已成为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创新的主要动力。

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面,国内学者也是研究颇丰。早期的俞孔坚(1988)提出了“中国东部山地湖泊风景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开拓了风景单体评价方法的研究;徐金发(1988)采用模糊数学法评价喀纳斯湖;陈安泽等(1991)对地学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方法作了专门研究,系统分析了学术界的定性、定量两种方式的成果,并将自然旅游资源分为岩石圈旅游资源、水圈旅游资源、生物圈旅游资源、大气圈旅游资源和宇宙旅游资源等六大组。其中岩石圈旅游资源包括的地质旅游资源,是指与构造、地史有关的旅游资源,即狭义地质旅游资源。王建军等(2004)研究了适用于该标准的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李玉辉(2006)又专门针对地质公园设计了评价体系,促进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评价方法的研究及运用。2003年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颁布实施,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关于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和技术都已日趋成熟,中国也已初步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地评价系统。但由于在这一课题认识上的一些不足,概念内容上的模糊混淆,以及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反应的不灵敏性等(杨婕,2007),使得现有的评价系统还不够准确和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三、地质学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与地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我国地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提高地质旅游资源调查水平和开发旅游资源潜在价值,引入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叶新才,2006)。

(一)地质学与旅游资源的形成及其演化关系密切

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形成机制多样,与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有着各自的发展与演化规律,而且旅游资源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因素和演化机制的研究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掌握与理解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发展和演化规律,才可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深层次开发,使旅游资源充分地为旅游经济服务。每一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和演化规律都可以呈现多样性,从而要求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研究各自的成因与演化规律。

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包括:岩石、化石、地震灾变遗迹、山岳峡谷、火山、岩溶、岛礁、冰川等;水体类旅游资源包括: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潮汐等。这些地质旅游资源的形成和演化都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直接或间接相关。例如湖泊旅游资源成因中有地壳长期的局部下降运动或地壳断裂形成凹地积水形成构造湖泊(如云南的滇池),火山喷发口形成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河流侧向侵蚀与沉积作用形成牛轭湖,冰川地质作用形成冰蚀湖或冰碛湖(如新疆天山天池),岩溶作用形成溶蚀湖,海岸地质作用形成泻湖等(黄定华,2004)。

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球表生带在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的产物,其产生、分布、演化和发展,无不遵守地质学基本规律,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地质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地质资源的外延,而且,地质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资源学理论的发展;实践中脱离地质学基础的旅游资源学在面对地质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许多问题时也是难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具体论述地质旅游资源时,地质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能被旅游业利用,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以及与地质作用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因此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是紧密和地质学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学和地质学也是密切相关的。

(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涉及地质学

旅游资源调查是评价的基础,其目的是系统地查清调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性质、成因、时代、特点和价值,以及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基本情况,为旅游资源评价直接提供科学资料,进而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合理利用及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旅游资源开发的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和动植物等是构成生态旅游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调查需要应用地质学的方法和理论。如在调查滨海旅游资源时,波浪、潮汐和海流等不同海洋地质动力作用可塑造出不同的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探索价值的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滩等海蚀和堆积地貌,必须依据现有的地质遗迹和现象,采用地质学中的“将今论古”方法,恢复原来发生的地质事件和地质过程,以挖掘深层次的地质学科学价值。

在对地质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特点评价时,需要将地质学科学价值挖掘出来,这离不开地质学基本知识。旅游资源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旅游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其中旅游自然环境就包含地质、地貌等因素,而且,旅游区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也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施工条件评价首先必须应用地质学知识分析、评价与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共存的地质环境,以防止旅游项目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也需要涉及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地质学的勘查研究技术,譬如常规的地质钻探、卫星探测、航空遥感、地质雷达探测和TSP地质预报等,为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法,并为地下旅游资源,如溶洞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