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i Gao,Xiu-Hua Zhu *,Jun Mu*,Yi Zhang,Xue-Wei Dong. Using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nglutination mud to produce bioflocculant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Bioresource Technology,100 (2009) 4996–5001. (SCI 、EI 收录)(第一作者为研究生,本人为通讯作者)(2)Zhu X H*,Ding G H,Levy W,Wang W,Mu J,Dong X W,Schramm K-W. THE QSPR Study of the sampling rates of semipermeable membrane device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Organohalogen Compounds,2009,71: 4-7.(3)Xiuhua Zhu*,Gerd Pfister,Bernhard Henkelmann,Jarmila Kotalik,Stefan Fiedler,Karl-Werner Schramm.. Simultaneous Monitoring of Profile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Contaminated Air with Semipermeable Membrane Devices and Spruce Needles.Environ. Pollut.2008,156:461-466.(SCI 、EI 收录)(4)Xiuhua Zhu*,Gerd Pfister,Bernhard Henkelmann,Jarmila Kotalik,Stefan Fiedler,Karl-Werner Schramm. Simultaneous monitoring of PCDD/Fs and PCBs in contaminated air with semipermeable membrane devices and fresh spruce needles.Chemosphere. 2007,68,1623-1629. (SCI 、EI 收录)(5)X. H. Zhu*,W. Wang,K.-W. Schramm,W. Niu. Prediction of Kováts Retention Indices for Thiols Using Quantumchem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Descriptors.Chromatographia,2007,65,719-724.(SCI 收录)(6)Xiuhua Zhu,Lefeng Zhang*,Xun Che,Longxing Wang.The Classifica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PONA Analysis of Gasoline.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Systems,1999,45:147~155. (SCI收录)(7) Zhu XH*,Pandelova M,Henkelmann B ,Kotalik J,Fiedler S,Pfister G,Schramm K-W. Monitoring of PCDD/Fs and PCBs in contaminated air with active and passive sampling.Organohalogen Compounds,2007,69: 2411-2414.(8) Xiuhua Zhu*,Gerd Pfister,Bernhard Henkelmann,Jarmila Kotalik,Stefan Fiedler,Karl-Werner Schramm. 2008. PCDD/Fs and PCBs in soot dust,fume and contaminated air with burning E-wastes. The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May 16-18,2008,,Shanghai,China. (EI收录)(9)朱秀华. 判别分析用于烃类化合物分类及汽油样品的族组成分析,分析化学,2002,30(1)18~25. (SCI收录)(10)朱秀华. 重整生成汽油样品中烃的类别分析,分析化学,2000,28(8):1013~1016.(SCI 收录)(11)朱秀华,王炜. 烃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其分配系数关系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1,21(5):631-633.(12)朱秀华,郎佩珍. 水中硝基氯苯光解动力学,环境化学,1991,10(5)21~27(13)王炜,朱秀华.过渡金属十一钨锆酸钾的合成及鉴定,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13:735~736(14)王炜,朱秀华. 稀土1:11系列杂多酸的合成,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会议卫星会议论文集,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472,获优秀论文三等奖.(15)王炜,朱秀华. 双(11-钨钛(Ⅲ)稀土化合物的性质,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3,14(1)78~80(16)王炜,朱秀华. 十钨合镨酸钠脱水反应动力学,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3,14(2)82~84(17)王炜,朱秀华. 十二钨钛杂多酸盐的合成,应用化学,1993,10:88~90(18)王炜,朱秀华. 双(11-钨锆)镧系元素杂多酸的合成及表征,无机化学学报,1993,19:347~350(19)朱秀华,郎佩珍.硝基氯苯水溶液直接光解研究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4,15(2)98~100(20) LIU Jingfu,WANG Wei,ZHU Xiuhua,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Undecatungstozirconates with a transition-metal,Transition Met. Chem ,1995,20(1)81-83,Transition Met. Chem,1995,20(1)81-83(SCI收录)(21)徐爱菊,朱秀华等. 有机废气对植物叶片组织伤害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6,16(5),337~381(22)朱秀华等. 直链单炔烃保留指数与分子结构关系研究(一),《有机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101~103(23)朱秀华等. 多取代烷基苯Kovats保留指数预测,色 谱,1996,14(4),244~248(24)朱秀华等. 直链单烯烃保留指数与分子结构关系研究,色 谱,1997,15(5):372~377(25)ZHU Xiuhua et al. The Study of the Feasibility of Classification of Hydrocarbonswith Factor Analysis,《New Trends in Chemometrics》,Changsha,Hunan University Press.1997( 10),165~166(26)朱秀华等. 直链单炔烃保留指数与分子结构关系研究,分析测试学报, 1997,16(6):12~15(27) 郎佩珍,王毅,林桐枫,张笑天,朱秀华等. 五种硝基芳烃化合物的水中光解,《松花江中有机物的变化及毒性》,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54~58(28)朱秀华等. 汽油的PONA分析新方法,化学通报,1999,4(增刊):101(29)朱秀华等. 气相色谱QSRR研究在质谱谱库检索定性中的应用,色 谱,1999,17(4)351~353(30)朱秀华等. 预测多取代烷基苯Kovats保留指数程序设计,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9,16(5):387~388(31)朱秀华等. 从双多阶程升保留时间预测恒温保留指数可行性研究,分析测试学报,1999,18(6):9~12(32)朱秀华. 烃类化合物在SE-54和OV-1固定相上焓变关系研究,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0,21(1)82~84(33)王炜,朱秀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般工科院校基础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适应方案。高等教育研究,2000,(1~6):12~15(34)朱秀华. 石脑油样品的族组成分析,分析测试学报,2000,19(5):20~23(35)朱秀华. 蒸馏常顶汽油样品的PONA分析,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0,21(4):89~93(36)朱秀华等. 硅钨酸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研究,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1,22(1):101~104(37)朱秀华等. 磷钨酸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1,20(9):444-445.(38)朱秀华等. 氯代苯、醇、酯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分配系数相关性,分析测试学报,2002,21(4)65-67.(39)朱秀华等. 烃类化合物价分子连接指数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2,23(2)91-93(40)朱秀华等. 烷基化汽油样品中烃的类别分析,化学分析计量,2002,11(3)4-6(41)朱秀华等. 无银盐MnSO4-NiSO4协同催化快速测定CODCr,上海环境科学,2002,21(7): 501-505(42)朱秀华等.光催化脱色降解分散染料废水,第一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02年10月,浙江杭州。292-293(43)朱秀华等. Fe(Ⅱ)/UV对染料废水的脱色降解,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3,24(3)94-96(44)朱秀华等. 多金属氧酸盐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化学通报,2004,67(3)1-8(w017)。(45)张媛,王世真,朱秀华. 模糊数学用于地表水的综合评价,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4,25(2)7-11(46)朱秀华等 化学计量学用于裂化汽油样品PONA分析,仪器仪表学报,2004,25(4)97-98(增刊)(47)朱秀华等. 过氧化氢光催化氧化活性艳橙溶液脱色降解研究,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5,26(4)86-89(48)朱秀华等. 组合催化剂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4(3)1-9(49)朱秀华等. 计算的量化参数在气相色谱保留指数QSRR研究中的应用,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6,27(3) 81-85(50)朱秀华等. 苯乙酮衍生物气相色谱QSRR及其保留机理研究,分析测试学报,2007,26(1)85-89(51)朱秀华等. 据烷基喹啉的量化和物化参数预测其保留指数,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24(9) 1217-1222.(52)Wei Wang,Xiuhua Zhu et al.,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reactive dark blue with polyoxometalates.The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May 16-18,2008,Shanghai,China,(EI收录)(53) 高琦,穆军,朱秀华. 微生物絮凝剂的最新开发与应用,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增刊),199-203.(54) Jun Mu,Xiu-hua Zhu,Xue-wei Dong. A new method of oxygen transfer efficiency measurement. ISEET-2008,The 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 2008,Fukaya,Japan. 79-80. ISSN 1880-3938.(55) Jun Mu,Xiu-hua Zhu,Xue-wei Dong. Acidibility established as a characteristic of high strength organic wastewater quality. ISEET-2008,The 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 2008,Fukaya,Japan. 145-146. ISSN 1880-3938.(56) 李晓旭,张建强,朱秀华.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8,29(6)94-98.(57) 王炜,朱秀华*,刘 宁,薛钰芝,彭孝军,张蓉. 钨锆酸盐/聚乙烯醇光催化活性深蓝降解性,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W 7(2)1-7.(58) Mu Jun,Zhang feijuan,Zhu Xiuhua,Dong Xuewei. A gas chromatography method established for oxygen transfer efficiency measure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Supplement(2009)S146-S148.(59) Mu Jun,Zhang feijuan,Yin Zhi,Zhu Xiuhua,Dong Xuewei Acidibility established as a characteristic of high strength organic wastewater qualit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Supplement(2009)S80-S83.(60) 朱秀华*,朱敏,王炜,穆军,彭孝军,张蓉. 光催化活性艳橙脱色降解,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30(2)75-78.(61) 朱秀华*,朱敏,王炜,穆军,彭孝军,张蓉. 无机离子对磷钨酸光催化活性艳橙脱色降解影响,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2009年5月,辽宁,大连:339.(62) Qi Gao,Xiuhua Zhu*,Jun Mu*,Yi Zhang and Xuewei Dong,Decoloration of Dye Solutions With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nglutination Mud And The Bacteria Isolated From It.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qua Science,Water Resource and Low Carbon Energy,Dec. 7-10,2009,Sanya,Hainan,China. (第一作者为研究生,本人为通讯作者)。(63) 朱秀华,李晓旭. 对应分析法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31(1)89-94.(64)朱秀华*,朱敏,王炜,穆军,彭孝军,张蓉. 无机离子对磷钨酸光催化活性艳橙脱色降解影响,环境化学,2010,29(1)82-84.(65) 王炜,朱秀华*,程为,薛钰芝,彭孝军,张蓉. PW12/SiO2光催化降解水中苯酚,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3)59-63.
参考文献作为安全管理论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引用参考文献往往是决定安全管理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刘宇. 高级氧化-生物活性炭-膜滤优化组合除有机物中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 刘起峰. 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3] 韩宏大. 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06
[4] 赵建伟. 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 方法 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5] 刘起峰. 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6] 程庆锋. 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工艺优化及菌群结构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7] 苗杰. 电化学无氯预氧化安全净水新技术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8] 王娜. 腐殖质在混凝与预氧化工艺中的特性及对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9] 唐阳. 功能导向的电化学体系建立与碳基复合电极的设计和制备[D]. 北京化工大学 2013
[10] 王琼杰. 基于新型磁性强碱离子交换树脂净化的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1] 周娟. 负载型Pd基催化剂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催化加氢还原[D]. 南京大学 2014
[12] 张怡然. 预臭氧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控制技术研究[D]. 南开大学 2014
[13] 吴云. 澄清池膜过滤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工艺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4] 李金成. 负载锰氧化物滤料对高锰地下水处理技术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15] 刘志泉. 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1] 姜再兴,黄玉东,刘丽. 粗糙度对碳纤维/聚芳基乙炔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 化学与粘合. 2007(05)
[2] 张国权,杨凤林. 蒽醌/聚吡咯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活性[J]. 催化学报. 2007(06)
[3] 范新庄. 石墨电极的电化学改性制备方法与准电容特性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4] 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 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 工业水处理. 2002(12)
[5] 陶龙骧,谢茂松. 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 工业水处理. 2000(09)
[6] 吴庆,陈惠芳,潘鼎. 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 炭素. 2000(03)
[7] 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 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 工业水处理. 2002(12)
[8] 吴海燕. 单线态氧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及其过氧化产物的化学发光研究[D]. 江南大学 2012
[9] 陶龙骧,谢茂松. 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 工业水处理. 2000(09)
[10] 吴庆,陈惠芳,潘鼎. 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 炭素. 2000(03)
[11] 周抗寒,周定. 用涂膜活性炭提高复极性电解槽电解效率[J]. 环境科学. 1994(02)
[12] 谢茂松,王学林,徐桂芬,杨旭,安铁军. 治理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新技术--电-多相催化作用[J].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1998(02)
[1] 张芳芳,张永成,骆汉宾. 房地产企业施工阶段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 土 木工 程与管理学报. 2013(04)
[2] 卢阳. 谈我国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 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 山西建筑. 2012(30)
[3] 曾力勇. 不确定条件下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
[4] 马建军,陈凤林. 论以企业安全发展伦理为重点的企业安全 文化 建设[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2(04)
[5] 刘卡丁,郑兰兰,周诚.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1(04)
[6] 田原. 房地产开发企业安全管理[J]. 现代职业安全. 2011(08)
[7] 曾力勇. 不确定条件下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
[8] 吴贤国,张立茂,余宏亮,余明辉. 基于知识集成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专家系统研究[J]. 施工技术. 2012(13)
[9] 陈必安. 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0] 张孟春.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认知机理及应用[D]. 清华大学 2012
[11] 张登伦.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12] 王原博. 日本煤矿安全监察与管理理念[J]. 陕西煤炭. 2011(02)
[13] 姚崎. 房地产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J]. 企业技术开发. 2011(01)
[14] 余建强,周晓冬. 我国建筑工程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J]. 工程管理学报. 2010(03)
猜你喜欢:
1. 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2. 最新仓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3. 安全管理论文参考
4. 有关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5. 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焊接技术与自动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世界以及我国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焊接已经作为一门基础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并且焊接的水平也逐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焊接工艺方法的不断涌现,专业焊接的设备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焊接以高效、节能、优质及其工艺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为特征。文章就焊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焊接 发展 趋势
焊接是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用焊接材料(焊条或焊丝)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母材(待焊接的工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操作方法。焊接作为制造业中传统的基础工艺和技术,虽然应用到工业中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发展却非常迅速。短短几十年间,焊接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桥梁、高层建筑、造船以及海洋钻探等许多重要的工业领域,并且为促进工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焊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的重要专业学科。焊接随着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提高焊接生产率是推动焊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连接简单的构件以及制造毛坯是最初的焊接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焊接已经成为制造行业中一项不可代替的基础工艺以及生产精确尺寸制成品的生产手段。目前,焊接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保证焊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生产率的途径有二:第一提高焊接熔敷率,焊条电弧焊中的铁粉焊条、重力焊条、躺焊条等工艺以及埋弧焊中的多丝焊、热丝焊均属此类,其效果显著。第二减少坡口断面及熔敷金属量,其中窄间隙焊接效果最显著。窄间隙焊接采用气体保护焊为基础,利用单丝、双丝或三丝进行焊接。无论接头厚度如何,均可采用对接型式,所需熔敷金属量会数倍、数十倍地降低,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窄间隙焊接的关键是保证两侧熔透和电弧中心自动跟踪处于坡口中心线上。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世界各国开发出多种不同方案,因而出现了种类多样的窄间隙焊接法。如果能够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焊接方法的先进性会得到更高的评价:提高熔敷速度、减少生产周期、提高过程控制水平、减少返修率、减少接头准备时间、避免焊工在有害区域工作、减小焊缝尺寸、减少焊后操作、改进操作系数、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简化设备设置。高效快速优质焊接方法将成为主力军。
2 焊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国外焊接发展速度快,国内焊接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发达国家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率水平,由1996年的19.6%增加到2008年的70-80%以上,目前焊接与现代制造技术、焊接科学与工程、焊接自动化与焊接机器人不断融合,焊接已经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焊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以提高焊接质量稳定性,推进焊接自动化进程,学习、吸收、借鉴、提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应加强现有工艺的学习和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工艺大多数都为手工操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焊接的自动化率还不到30%,相对而言,焊接生产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水平非常低,但是如果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自动化技术进行嫁接改造,往往可以实现一定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在各个行业推广气体保护焊来取代传统的手工电弧焊,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我国在焊接生产自动化、过程控制智能化、研究和开发焊接生产线以及柔性制造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焊接过程自动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基础,并已渗透到焊接各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焊接过程自动化已成为焊接的生长点之一。焊接过程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是焊接自动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未来开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3 热源的研究和开发
热源是可提供热能以实现基本的焊接过程的能源,热源是运动的。在焊接过程中,热源以点、线、面等的传热方式来传导热能。焊接热源具有如下特点:能量密度高度集中、快速实现焊接过程、保证高质量的焊缝和最小的焊接热影响区。当前,焊接热源已十分丰厚,如电弧焊、化学热、电阻热、高频感应热、摩擦热、电子束、等离子焰、激光束等。焊接热源的研讨与开拓始终在延续,焊接新热源的开发将推动焊接工艺的发展,促进新的焊接方法的产生。每出现一种新热源,就伴随一批新的焊接方法出现。焊接工艺已成功地利用各种热源形成相应的焊接方法。今后的发展将从改善现有热源使它更为有用、便利、经济合用和开发新的更有效的热源两方面着手。改善现有热源,提高效率方面,如扩大激光器的能量、有效利用电子束能量、改善焊机性能、提高能量利用率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开拓更好、更有用的热源,采用两种热源叠加以求取得更强的能量密度,例如在电子束焊中参加激光束等。
4 节能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约能源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首要考虑的问题,焊接行业也不例外。焊接产业发展节能、环保的焊接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高效焊接工艺的应用,对提高焊接效率,节约能源消耗意义很大。为了顺应节约环保的要求,手弧焊机以及普通的晶闸管焊机正在逐步被高效节能并能够自动调节参数的智能型的逆变焊接取代,同时为了适应当今淡化操作技能的趋势,焊接的操作也逐渐趋向智能化、简单化。像这样节能环保高效技术在焊接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5 新材料,新技术发展
材料作为21世纪的支柱已显示出几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即从黑色金属向有色金属变化;从金属材料向非金属材料变化,从结构材料向功能材料变化,从多维材料向低维材料变化;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变化,新材料连接必然要对焊接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材料的出现成为焊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许多新材料,如耐热合金,钛合金,陶瓷等的连接都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异种材料之间的连接,采用通常的焊接方法,已经无法完成,固态连接的优越性日益显现,扩散焊与磨擦焊已成为焊接界的热点,比如金属与陶瓷已经能够进行扩散连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固态连接是21世纪将有重大发展的连接技术。新兴工业的发展迫使焊接不断前进,焊接新技术更迅速地投入使用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任何一个重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STT、CMT、Cold Arc等),无不与焊接工艺相关。这说明逆变焊机产品的技术竞争焦点已经开始从电源技术、控制技术转移到焊接工艺性能方面。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逐渐取代手工电弧焊将成为焊接的主流、逆变焊机、智能机器人、振动焊接、激光复合焊和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新技术――LSND焊接法等,这些节能环保高效技术广泛应用于焊接中。
6 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想要很好的完成焊接工作,得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焊工个人业务熟悉、工件准备和焊接设备的准备等。因此人们也逐渐重视起了焊接设备(电焊机)的放置车间即准备车间的改造。提高准备车间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是当前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如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焊接工艺装备,是提高焊接自动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将数控技术配以各类焊接机械设备,以提高其柔性化水平;焊接机器人与专家系统的结合,实现自动路径规划、自动校正轨迹、自动控制熔深等功能。简单来说就是数字化控制:把“粗活”做成“细活、快活”。
焊接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很多学科最新发展的影响和引导,在新材料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数十种焊接的新工艺,并且使得焊接工艺正从手工焊向自动焊以及智能化过渡。焊接进步的需求是在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这显著地促进了高效材料和设备的开发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生产开创新局面,高效快速优质焊接方法成为主力军,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传统焊接过程中使用更先进的控制和监测技术。焊接新方法和先进材料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焊接的水平,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外专家认为,焊接作为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并且采用高科技连接材料的方法,到2020年仍旧是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工艺。我们广大焊接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务必树立知难而上的决心。抓住机遇,为我国焊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洪涛.浅析中国焊接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
[2]郭新军.中国焊接的发展趋势[J].才智,2010(31).
[3]陈字刚.现代焊接的应用与发展[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4]郑国禹.机器人焊接在薄壁钢质特种车辆上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史耀武.焊接在现代制造业及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上)[J].钢结构,2005年05期.
[6]程久欢,陈俐,于有生.焊接热源模型的研究进展[J].焊接,2004年01期.
1焊接自动化技术及锅炉压力容器制造概述
焊接自动化技术一直是工业生产中的重点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技术的改进,焊接技术也迎来了优化的时机。经过多项测试和试验,发现焊接自动化技术更加符合需求,并且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积极成果。从概念上来讲,焊接自动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计算机,预先设定好各种焊接的参数,以此来实现焊接工序的自动化。由此可见,利用焊接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多项工作的进步。例如,加入计算机后,焊接参数的确立会更加准确,进而促进焊接的精度和效果提升,对工业生产而言,会得到更加优异的产品。另一方面,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主要指的是,锅炉和压力容器的全程,两种设备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而言,锅炉主要是利用燃料或者是其他的能源,将水加热,使其成为热水或者是蒸汽的设备,倘若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便称之为压力容器。
2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中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膜式壁焊机
我国的工业发展比较迅速,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焊接技术也表现出了时代性的特征。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社会需求的增加,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水平也获得提升。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叫做膜式壁焊机。该设备主要有气体保护焊和埋弧焊两种工艺。在起初的阶段,我国由于技术不纯熟,因此依赖于进口。后续的研究成功后,便开始应用自己生产的设备。从现有的应用来看,哈尔滨锅炉厂、东方锅炉厂等,主要是运用膜式壁焊机中的气体保护焊;而上海锅炉厂、武汉锅炉厂等主要运用埋弧焊工艺。气体保护焊属于比较简单的焊接自动化工艺,现有的应用范围不是很大,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因此北方运用较多。埋弧焊属于高端一些的焊接自动化技术,同时效率较高,但由于在自动化方面融入的元素不是很多,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工操作,日后的提升空间较大。
2.2直管接长焊机
锅炉压力容器所要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仅仅凭借膜式壁焊机,并不能长久的满足要求。为此,技术人员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了全新的焊接自动化技术——直管接长焊机。该焊机的优势在于,其拥有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满足日常焊接中的较多工作,即便是应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焊接,也没有表现出较多的问题,总体上的满意度较高。比如说武汉锅炉厂就与美国的阿尔斯通展开了合作,引进了管子预处理线,该线包括管子定长切断、管端数控倒角机、管端内外磨光机、管内清理机等先进的设备和装置,采用了PLC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在所有的设备当中,管端数控倒角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这一设备利用旋转及轴向进刀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管子的规格及要求编制相应的切削程序,快速、标准、优质的切割出各种坡口。由此可见,直管接长焊接的功能性较多,日后可以在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中推广应用。
2.3马鞍形焊机
锅炉压力容器在现阶段的应用中,常常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要求而设定的,为此,仅凭上述的两项技术,依然没有完全的满足需求。经过探究,技术人员还研制出了一种名为马鞍形焊机的设备。该设备能够应对较多的特殊形状或者是特殊功能的锅炉压力容器。第一,该焊接技术,利用数控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保证设备的形状和具体功能不会发生偏差。第二,主管与焊枪的同步运用,使得焊接的效率和质量稳步提升,并且有效的解决了两直径相近的相关结构焊接质量问题,总体上的焊接效果比较理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将上述的三种焊接技术,广泛应用与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中,并深入研究,健全技术体系和应用方式,创造更多的效益。
3结语
本文对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中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焊接自动化技术变得更加多元化,且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专属服务领域,告别了过去的恶性循环,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对锅炉压力容器与焊接自动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创新焊接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满足社会的更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