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桥梁抗震设计论文

2023-12-09 00: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桥梁抗震设计论文

桥梁工程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桥梁工程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1、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

1.1风险评估大致过程

通常的风险评估过程为:分析并辨认风险因素,从而预测未来会出现的风险性因素与事件,通过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对所辨认出的风险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从而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以及不同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分布状况等等。各类风险的危害等级。利用单个与整体风险评估准则来分别分析单个项目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大小,分析其是否可以被接受,以此来制定出科学而有效的解决对策,或者对工程项目实施科学的调整。

1.2风险评估基本理论分析主要的风险评估理论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决策。

(1)风险识别

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来全面、客观地判断、认识风险因素,并实施量化识别。桥梁构造与施工都相对繁杂,在有限的资料信息条件下,可以通过专家访问,问卷调查等模式进行估计分析,从中发现核心风险要素。

(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也是风险评估模式之一,具体体现为针对任意一风险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可能带来的影响等等。具体涵盖两大点:概率估计与损失估计。第一,概率估计通过不断做试验,利用科学的统计学理论来计算分析。也可以立足于概率原理,将事件分析成基本事件,通过分析的形式加以计算。采用这两类方法最终获得概率数值是客观的、实际的,不被任何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可以被叫做客观概率。现实的桥梁工程项目风险估计中,往往是资料信息不充足,手头掌握的有限信息量也无法付诸实验,这样就很难进行精准的预测、运算与分析,导致概率概数等也难以精准地得出,所采用的多数是主观概率,容易造成偏离客观现实,因此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估计的客观度。第二,损失估计损失估计多年来一直未被提上日程,然而,实际上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利用经济学方面的方法,通常对损失进行科学划分,分成几个小的类别,包括:直、间接损失、人身损害、环境损失等等,再分别计算出不同损失的具体数值。这样就能更加精准地计算损失数量,但是,却难以操作实施,不妨依然前面提到的方法,那就是聘请专家,凭借其技术、知识和经验来科学预测分析,再采用科学的计算、运算方法,提高估计的客观性。

(3)风险评估

立足于风险识别与估计,桥梁工程项目开始进行风险评价,创建一个全面覆盖的风险评级模型,着重分析风险概率与所带来的后果,从整体上核算出系统的风险数值。再参照风险接受规定与评价指标,来全面分析、综合评价系统的风险,从中分析出系统风险能否被承受,同时提出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与解决措施,从而确保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能够在安全风险内开展。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价法主要包括:权衡法、彻底规避法、风险评价综合方法等等。然而,桥梁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会受到诸多因素、各种条件的影响。其中采用综合方法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和意义,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因素综合分析。首先,依靠专家调查分析法,明确不同因素的风险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其次,参照不同因素的地位轻重、意义大小来定夺其加权系数。其次,在综合评价算法基础上,把隶属度同加权系数合并,最终算出风险大小。

(4)风险决策

一切风险识别、估计与计算最终的'目标都是为科学决策做铺垫,能够通过有效的决策方式来控制风险,减少风险的危害,根据风险评价指标来对决策方案作出科学的取舍,获得最合适、最优方案,并确保贯彻落实。

2、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过程

全面彻底分析并掌握即将投建施工的工程项目,明确基本信息,广泛搜集其相关资料,例如:工程所处位置、设计信息、气象条件、地质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信息等等。

(1)对评价层次单元与研究专题进行分类规划。

(2)对于不同评价单元未来预测出的风险事故加以归类、划分。

(3)深入而全面地总结探究不同事故风险发生原因、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

(4)选择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接结合的方法围绕风险事故展开评论与估计。

(5)针对不同的风险事故类型对应给予科学的控制性方法与策略。

(6)围绕不同评价单元风险展开评估与评价。

(7)把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集中整理,最终形成总体风险评价。

(8)获得最终的总结与经验。

(9)制定风险评估报告书。。

3、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

风险判断与识别是一项复杂又繁琐的工作,其中需要经历多个环节,涉及到多项复杂的工作,已经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必备前提,为了全面、彻底地预测出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就要明确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1)工作经验

要想能够准确、全面、客观地识别工程项目风险,就需要工程项目人员具备全面、丰富的经验,在自身已有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来积极吸收和听取他人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取舍与选择。风险识别人员必须善于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将曾经成功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列入其中,从而提升风险的确定性。

(2)规划性资料

风险评价、预测与管理离不开一些规划性资料以及纲领性文件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最初科学、合理的预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风险辨认、工作人员的安排、组织与规划等等,桥梁工程项目规划中也涵盖多方面内容,例如:项目投资、建设速度等内容。这两大规划性文件能够为风险的辨认与评价提供根据,这样才能促进风险识别工作的科学、完善、顺利进行。

(3)对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分类

桥梁工程项目存在很多方面的风险,而且不同风险之间也会彼此影响、相互制约,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应该对不同风险进行归类划分,弄清不同风险的类型、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对应采取有效的解决与应对策略,减少风险因素的出现或发生,创造出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4、总结

桥梁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又繁琐的工程项目,其中存在多种复杂的风险因素,为了有效遏制风险、控制风险发生概率、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就必须明确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实用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程序,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运作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摘要 :随着我国的发展,公路桥梁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它给我国的贸易经济往来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公路桥梁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路桥梁的质量,目前我们在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施工技术也不是很成熟,本文就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控制方案,为推动我们的公路桥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公路桥梁工程;主要问题;质量;管理对策

我国目前对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和质量都十分重视,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施工技术上得到提升,公路桥梁施工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提升,因此我们对两方面的不足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对症解决,从而促使我国的公路桥梁事业平稳持续的发展。

1、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公路桥梁承载能力弱

我国的人口数目在不断的膨胀,人们的经济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购置了私家车,公路桥梁的车辆通行的数目也就连年增加。凡事都有自己的最大承受限度,公路桥梁也不例外。长时间的超负荷使用,桥梁和公路的寿命大大缩短,其质量也就在使用中产生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而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比较低,就更加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给人们的交通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弱和它的施工技术是分不开的,这是施工技术不到位的体现。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一切细小的问题都会在时间中不断地放大,在后期的养护工作中的施工技术的不到位,也会缩短桥梁和公路的使用寿命。对一些路面病害的不及时处理也就导致了整个公路或桥梁的结构变化,一旦受到强大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引起坍塌事故,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1.2公路桥梁施工技术单一和不娴熟

虽然我国的公路桥梁技术发展已久,但由于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公路桥梁的发展有所滞后,给我国现在的公路桥梁技术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上还是显得单一,我国的施工建设人员对于地势较高的公路桥梁的建设来说,是比较缺乏工作经验的,这样就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引发施工技术不娴熟,在工期上也会有所延误。在施工材料上我国的处理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对于混凝土的强度和黏度没有根据实地环境来进行科学的设计,导致公路桥梁的质量不过关,对于山区的公路桥梁工程我们的建设人员缺乏抗震意识,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给人们的财产和人生安全都会带来极大的损害。

1.3公路桥梁施工中防震防沉技术

在地势崎岖的山区,建造公路桥梁的时候应该注意做好防震和防下沉工作。山区地势较高,在建造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自然灾害的侵袭也比在平原的时候多,因此在施工材料上我们要选择防震能力强的材料,增强公路桥梁本身的质量水平。山区雨水也比较丰富,在雨水冲刷的时候容易造成软弱路基的形成,给公路桥梁造成损害,长期如此,整个地基就会下沉,公路桥梁的整体路面就会低于周边的路面。因此,加强防震和防沉工作,可以有效地延长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在质量上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2、公路桥梁质量管理对策

2.1健全公路桥梁质量管理制度

我国公路桥梁质量管理制度虽然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但我们企业需要对工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作出硬性规定,这样在技术质量上就会得到保障。企业不仅要在公路桥梁的质量上做好制度的规定,还要时刻关怀施工建设人员的利益,在保障他们应有的利益前提下,他们才能没有负担的进行工作,在工作中才会带有积极性,在管理上也易于沟通,在操作技能上也会积极去提升,对于施工中的质量不合格处,对相应的建设人员作出罚款的行为,这样赏罚分明,才有助于加强公路桥梁的质量建设。

2.2加强对施工场地安排的管理

因为公路桥梁建设的工程浩大,各种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种类和数量多而杂,因此,我们应该专门设定一个人来对建筑材料和设备进行管理。在施工场地的安排上,需要根据施工程序的先后来确定大型施工设备的进场顺序,一来保证了施工的及时,二来使得施工场地秩序完好,减轻了施工现场交通拥堵的情况。对于施工的建筑材料,我们的专业管理人员应该清点好它的数量和种类,在质量上也要进行核对,在没有差错的情况下进行入库,并对一些材料进行遮光遮湿的处理,防止降低材料的自身性能。

2.3加强公路桥梁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力度

施工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做好施工材料质量上的把关,我们才能够对公路桥梁的质量有最基本的保障。在施工前期我们应该货比三家,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的测试,并结合经济原则进行选购,在购买前对商家进行一定的了解,选择与具有质量检测过关证书的厂家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是长久地利益合作,才能保证双方的利益都不受损害。

2.4严格公路桥梁竣工质量验收

在施工结束后,我们还要加强后期质量检测的工作,这是工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提高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是很重要的任务。监理工程师必须由专业检测人员担任,在自我素质要求上相对较高,在进行质量检测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检测的内容及其标准,其次做好检测仪器的校对工作,最后严格全面的进行检测,在质量达标后才能将公路桥梁工程投入使用,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路桥梁的质量。

3、结语

公路桥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交通问题,还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因此我们要保障公路桥梁施工项目中的质量水平。而公路桥梁的质量水平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施工技术上进行提高,不单单从材料上进行质量把关,更重要的是有新技术的突破,需要引进一大批建设人才来对目前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提升,从而增强它们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在质量的控制上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细化管理,落实到每道工序的质量监测,对于不合格工序一定要进行惩罚,以此来警醒每个施工建设人员,才能营造良好的施工氛围,达到优秀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振才.解析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山西建筑,2013(9):16.

[2]刘成德.论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华章,2013(7):24.

[3]高雪磊.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优化研究.长安大学,2013(8):31.

论文绪论怎么写

1绪论
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
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而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枢纽工
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中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地震中桥梁的破坏将导致交通中断,这不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
济运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将严重地影响震后的救灾工作,使人员不能安
全顺利疏散,并阻碍向灾区紧急输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从而加剧地震灾害。同
时,遭受破坏的大型桥梁修复起来困难,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尽早恢复。因此在桥
梁抗震研究领域,寻求更有效的抗震手段来抵抗地震对结构的破坏是一个重要的课
题,这对于保证桥梁在地震中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对于城市和地区的抗震减灾工作
和地震灾区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桥梁抗震设计方法正从传统
的强度理论向延性抗震理论过渡。对于中小跨径的梁式桥,利用桥墩的延性性能是
当前世界各主要地震多发国家桥梁抗震设计中常采用的方法。桥墩延性减震是将桥
墩某些部位设计得具有足够的延性,以便在强震作用下使这些部位形成稳定的塑性
铰产生弹塑性变形来延长结构振动周期,耗散地震能量[1]。我国目前的桥梁抗震设计
仍属于一阶段设计方法,与美国、日本、新西兰抗震规范和新的欧洲抗震规范EU8-2
对桥梁在极限状态、延性设计、时程分析方面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等方面有一定
差距[2]。
自60年代以来,减、隔震方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且开始大量应用到
实际建筑和桥梁结构中。桥梁结构使用减、隔震支座或其它装置,实际上是一种不
同于传统的减震设计方法的减震消能设计方法。这种新方法有很多突出的优点,目
前己进入实用阶段,并为欧洲和美国最新规范所采用。对于桥梁结构研究得较多的
减、隔震支座[3]主要有:叠层橡胶支座、聚四氟乙烯支座、铅芯橡胶支座(lead rubber
bearing,LRB)和新型减震支座等。考虑减、隔震支座的梁式桥延性地震响应要求在强
震作用下,为了达到减震的目的,减、隔震支座必然要进入塑性阶段以变形来耗能。
我国当前规范采用的桥梁支座隔震设计方法是计算支座的有效周期和有效阻尼比,
然后利用弹性反应谱进行设计,支座的非线性特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需要对其合
理性及可行性进行讨论。非线性时程分析要求能较好地反映结构构件和支座的非线
性特性,研究表明支座在强震作用下的工作性状对桥墩延性地震响应有直接影响[4],
对不同的桥梁形式、支座类型应采用不同的单元模拟,但目前相关理论还不成熟。
因此,研究减、隔震器的设置对桥梁结构的线性、非线性弹塑性动力反应的影响机
理,是现代桥梁抗震体系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支座的滞回规律是非常
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大量试验及理论研究。
以往桥梁的减、隔震研究多侧重于支座及其它连接部位的减震性能,而没有考
虑支座的动力特性和非线性性能对桥墩延性地震响应的影响。在强震作用时,支座
对桥墩的延性地震响应有很大的影响,如最大墩底弯矩、最大墩顶位移,转角延性
比等。在相同的结构条件下,支座水平约束刚度的不同可以导致墩顶位移和内力的
响应幅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由于支座的水平约束刚度和纵向约束刚度的取
值对桥梁延性抗震的安全性有突出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人们对于如何
结合考虑减、隔震后梁式桥的延性地震响应规律对支座进行合理设计和支座参数优
化等研究上有必要加强。
鉴于结构采用减隔震设计的优点己经在最近几次大地震中体现出来[5],而我国虽
然在一些桥梁中采用了减、隔震支座,但其在大地震中的实际减震效果还没有得到
检验,应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此进行探讨。
1.1课题背景和意义
与建筑结构相比,桥梁在结构形式上较为简单,通常是静定或低次超静定结构。
体系的简单性固然使我们可以更有把握地预测其地震反应,但桥梁结构的简单性并
不是一件单纯的幸事。由于缺乏冗余约束,结构的薄弱点及设计上的错误在地震时
更容易暴露出来,由于单个结构单元或结构单元间联接的破坏造成桥梁倒塌的危险
性要比建筑结构大的多。
桥梁结构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头重脚轻”的结构形式,其庞大的上部结构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桥梁论文

梁【bridge】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

桥梁一般讲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是指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车辆运输荷载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结构安全的保证.包括(1)桥跨结构(或称桥孔结构.上部结构)、(2)支座系统、(3)桥墩、(4)桥台、(5)墩台基础.五小部件是指直接与桥梁服务功能有关的部件,过去称为桥面构造.包括(1)桥面铺装、(2)防排水系统、(3)栏杆、(4)伸缩缝、(5)灯光照明.

一、桥梁的分类:

按用途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按结构分为梁式桥,拱桥,钢架桥,缆索承重桥(斜拉桥和悬索桥)四中基本体系,此外还有组合体系桥

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桥梁分类 多孔跨径总长L(米) 单孔跨径L0(米)

特大桥 L≥500 L0≥100

大桥 L≥100 L0≥40

中桥 30<L<100 20≤L0<40

小桥 8≤L≤30 5<L0<20

涵洞 L<8 L0<5

二、各类桥梁的基本特点:

梁式桥 包括简支板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其中简支板梁桥跨越能力最小,一般一跨在8-20m.连续梁桥国内最大跨径在200m以下,国外已达240m.

拱桥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两端支承处产生竖向反力和水平推力,正是水平推力大大减小了跨中弯矩,使跨越能力增大.理论推算,混凝土拱极限跨度在500m左右,钢拱可达1200m.亦正是这个推力,修建拱桥时需要良好的地质条件.

刚架桥 有T形刚架桥和连续刚构桥,T形刚架桥主要缺点是桥面伸缩缝较多,不利于高速行车.连续刚构主梁连续无缝,行车平顺.施工时无体系转换.跨径我国最大已达270m(虎门大桥辅航道桥)

缆索承重桥(斜拉桥和悬索桥) 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桥梁最好的设计.道路或铁路桥面靠钢缆吊在半空,缆索悬挂在桥塔之间。斜拉桥已建成的主跨可达890m,悬索桥可达1991m.

组合体系桥 有梁拱组合体系,如系杆拱,桁架拱,多跨拱梁结构等.梁刚架组合体系,如T形刚构桥等.

桁梁式桥:有坚固的横梁,横梁的每一端都有支撑。最早的桥梁就是根据这种构想建成的。他们不过是横跨在河流两岸之间的树干或石块。现代的桁梁式桥,通常是以钢铁或混凝土制成的长型中空桁架为横梁。这使桥梁轻而坚固。利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桥梁叫做箱式梁桥。

悬臂桥:桥身分成长而坚固的数段,类似桁梁式桥,不过每段都在中间而非两端支承。

拱桥:借拱形的桥身向桥两端的地面推压而承受主跨度的应力。现代的拱桥通常采用轻巧、开敞式的结构。

吊桥: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桥梁最好的设计。道路或铁路桥面靠钢缆吊在半空,钢缆牢牢地悬挂在桥塔之间。较古老的吊桥有的使用铁链,有的甚至使用绳索而不是用钢缆。

拉索桥:有系到桥柱的钢缆。钢缆支撑桥面的重量,并将重量转移到桥柱上,使桥柱承受巨大的压力。

玻璃桥:纯玻璃制成的一种桥梁。(平板桥)

廊桥:加建亭廊的桥,称为亭桥或廊桥,可供游人遮阳避雨,又增加桥的形体变化。

三、中国桥梁的历史

历史和现状上看,绝大多数桥梁均架设在水面上,只有阁道桥和现代城市的行人天桥和行车天桥,是架设于高楼崇阁之间或通衢大道之上。

从对天生桥的利用到人工造桥,这是一个历史的飞跃过程。从简单的独木桥到今天的钢铁大桥;从单一的梁桥到浮桥、索桥、拱桥、园林桥、栈道桥、纤道桥等;建桥的材料从以木料为主,到以石料为主,再到以钢铁和钢筋混凝土为主,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中国桥梁建筑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学技术史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桥梁「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桥」。到了当代中国,所建造的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等,更受到世人称赞。可见,中国的桥梁,经过了一个从童年、少年、青年到壮年的发展过程,愈趋成熟。中国在发展桥梁方面于 14 世纪以前处于领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桥梁大国。

四、桥梁的分类:

1.按跨径分类

桥梁按跨径分类是一种行业管理的手段,并不反映桥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复杂性。以下是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规定的按跨径划分桥梁的方法。

特大桥

桥梁总长L≥500m,计算跨径L0≥100m。

大桥

桥梁总长100m≤L<500m, 计算跨径40m≤L0<100m。

中桥

桥梁总长30m<L<100m,计算跨径20m≤L0<40m。

小桥

桥梁总长8m≤L≤30m,计算跨径5m≤L0<20m。

桥梁分类 多孔跨径总长L(m) 单孔跨径(L0)

特大桥: L≥500m L0≥100m

大桥 :100m≤L<500m 40m≤L0<100m

中桥 :30m<L<100m 20m≤L0<40m

小桥 :8m≤L≤30m 5m≤L0<20m
由於时代的进步,赋予了“桥梁”新的词义,泛指为机构与机构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有无、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友好交流等诸如此类工作的人的统称。这种人从事的工作和职业也被统称为“桥梁工作”。

五、桥梁的发展史: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

(1)古代桥梁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现在尚存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

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如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各孔跨径为24.4米。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图1[列米尼桥示意图]为罗马时代建造的列米尼桥示意图。

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欧洲桥梁建筑进展不大。11世纪以后,尖拱技术由中东和埃及传到欧洲,欧洲开始出现尖拱桥,如法国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维尼翁桥,为20孔跨径达34米尖拱桥。英国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桥为19孔跨径约 7米尖拱桥。西班牙在13世纪建了不少拱桥,如托莱多的圣玛丁桥。拱桥除圆拱、割圆拱外,还有椭圆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国建造的皮埃尔桥为七孔不等跨椭圆拱,最大跨径约32米。当时椭圆拱曾盛行一时。1567~1569在佛罗伦萨的圣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桥,其矢高同跨度比为1∶7。11~17世纪建造的桥,有的在桥面两侧设商店,如意大利威尼斯的里亚尔托桥。

石梁桥是石桥的又一形式。中国陕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桥原为石梁桥,建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纪南宋泉州地区先后建造了几十座较大型石梁桥,其中有洛阳桥、安平桥。安平桥(五里桥)原长2500米,362孔,现长2070米,332孔。英国达特穆尔现存的石板桥,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桥 早期木桥多为梁桥,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桥,即为多跨梁式桥。木梁桥跨径不大,伸臂木桥可以加大跨径,图2[ 木悬臂桥示意图]为木悬臂桥的示意图。中国 3世纪在甘肃安西与新疆吐鲁番交界处建有伸臂木桥,“长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肃临夏附近河宽达40丈处建悬臂木桥,桥高达50丈。八字撑木桥(图3[ 八字撑木桥示意图])和拱式撑架木桥亦可以加大跨径。16世纪意大利的巴萨诺桥为八字撑木桥。

木拱桥(图4[木拱桥示意图])出现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杨木拱桥,共有21孔,每孔跨径为36米。中国在河南开封修建的虹桥(图5[ 虹桥示意图]),净跨约为20米,亦为木拱桥,建于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国锦川河修建的锦带桥为五孔木拱桥,建于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国僧戴曼公独立禅师帮助修建的。

中国西南地区有用竹篾缆造的竹索桥。著名的竹索桥是四川灌县珠浦桥,桥为8孔,最大跨径约60米,总长330余米,建于宋代以前。

古代桥梁基础,在罗马时代开始采用围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桩成围堰,抽水后在其中修筑桥梁基础和桥墩。1209年建成的英国泰晤士河拱桥,其基础就是用围堰法修筑,但是,那时只能用人工打桩和抽水,基础较浅。中国11世纪初,著名的洛阳桥在桥址江中先遍抛石块,其上养殖牡蛎二三年后胶固而成筏形基础,是一个创举。

(2)近代桥梁

18世纪铁的生产和铸造,为桥梁提供了新的建造材料。但铸铁抗冲击性能差,抗拉性能也低,易断裂,并非良好的造桥材料。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酸性转炉炼钢和平炉炼钢技术的发展,钢材成为重要的造桥材料。钢的抗拉强度大,抗冲击性能好,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出现钢板和矩形轧制断面钢材,为桥梁的部件在厂内组装创造了条件,使钢材应用日益广泛。

18世纪初,发明了用石灰、粘土、赤铁矿混合煅烧而成的水泥。19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在混凝土中放置钢筋以弥补水泥抗拉性能差的缺点。此后,于19世纪70年代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桥。

近代桥梁建造,促进了桥梁科学理论的兴起和发展。1857年由圣沃南在前人对拱的理论、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完整的梁理论和扭转理论。这个时期连续梁和悬臂梁的理论也建立起来。桥梁桁架分析(如华伦桁架和豪氏桁架的分析方法)也得到解决。19世纪70年代后经德国人K.库尔曼、英国人W.J.M.兰金和J.C.麦克斯韦等人的努力,结构力学获得很大的发展,能够对桥梁各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应力进行分析。这些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桁架、连续梁和悬臂梁的发展。19世纪末,弹性拱理论已较完善,促进了拱桥发展。20世纪20年代土力学的兴起,推动了桥梁基础的理论研究。

近代桥梁按建桥材料划分,除木桥、石桥外,还有铁桥、钢桥、钢筋混凝土桥。

木桥 16世纪前已有木桁架。1750年在瑞士建成拱和桁架组合的木桥多座,如赖谢瑙桥,跨径为73米。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美国建造了不少木桥,如1785年在佛蒙特州贝洛兹福尔斯的康涅狄格河建造的第一座木桁架桥,桥共二跨,各长55米;1812年在费城斯库尔基尔河建造的拱和桁架组合木桥,跨径达104米。桁架桥省掉拱和斜撑构,简化了结构,因而被广泛应用。由于桁架理论的发展,各种形式桁架木桥相继出现,如普拉特型、豪氏型、汤氏型等(图6[ 桁架桥])。由于木结构桥用铁件量很多,不如全用铁经济,因此,19世纪后期木桥逐渐为钢铁桥所代替。

铁桥 包括铸铁桥和锻铁桥。铸铁性脆,宜于受压,不宜受拉,适宜作拱桥建造材料。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桥是英国科尔布鲁克代尔厂所造的塞文河桥,建于1779年,为半圆拱,由五片拱肋组成,跨径30.7米。锻铁抗拉性能较铸铁好,19世纪中叶跨径大于60~70米的公路桥都采用锻铁链吊桥。铁路因吊桥刚度不足而采用桁桥,如1845~1850年英国建造布列坦尼亚双线铁路桥,为箱型锻铁梁桥。19世纪中以后,相继建立起梁的定理和结构分析理论,推动了桁架桥的发展,并出现多种形式的桁梁。但那时对桥梁抗风的认识不足,桥梁一般没有采取防风措施。1879年12月大风吹倒才建成18个月的阳斯的泰湾铁路锻铁桥,就是由于桥梁没有设置横向连续抗风构。

中国于1705年修建了四川大渡河泸定铁链吊桥。桥长100米,宽2.8米,至今仍在使用。欧洲第一座铁链吊桥是英国的蒂斯河桥,建于1741年,跨径20米,宽0.63米。1820~1826年,英国在威尔士北部梅奈海峡修建一座中孔长 177米用锻铁眼杆的吊桥。这座桥由于缺乏加劲梁或抗风构,于1940年重建。世界上第一座不用铁链而用铁索建造的吊桥,是瑞士的弗里堡桥,建于1830~1834年、桥的跨径为 233米。这座桥用2000根铁丝就地放线,悬在塔上,锚固于深18米的锚碇坑中。

1855年,美国建成尼亚加拉瀑布公路铁路两用桥这座桥是采用锻铁索和加劲梁的吊桥,跨径为250米。1869~1883年,美国建成纽约布鲁克林吊桥,跨度为283+486+283米。这些桥的建造,提供了用加劲桁来减弱震动的经验。此后,美国建造的长跨吊桥,均用加劲梁来增大刚度,如1937年建成的旧金山金门桥(主孔长为1280米,边孔为344米,塔高为228米),以及同年建成的旧金山奥克兰海湾桥(主孔长为704米,边孔为354米,塔高为152米),都是采用加劲梁的吊桥。

1940年,美国建成的华盛顿州塔科玛海峡桥,桥的主跨为853米,边孔为335米,加劲梁高为2.74米,桥宽为11.9米。这座桥于同年11月7日,在风速仅为 67.5公里/小时的情况下,中孔及边孔便相继被风吹垮。这一事件,促使人们研究空气动力学同桥梁稳定性的关系。

钢桥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密西西比河的伊兹桥,建于1867~1874年,是早期建造的公路铁路两用无铰钢桁拱桥,跨径为153+158+153米。这座桥架设时采用悬臂安装的新工艺,拱肋从墩两侧悬出,由墩上临时木排架的吊索拉住,逐节拼接,最后在跨中将两半拱连接。基础用气压沉箱下沉33米到岩石层。气压沉箱因没有安全措施,发生119起严重沉箱病,14人死亡。19世纪末弹性拱理论已逐步完善,促进了20世纪20~30年代修建较大跨钢拱桥,较著名的有:纽约的岳门桥,建成于1917年,跨径305米;纽约贝永桥,建成于1931年,跨径504米;澳大利亚悉尼港桥(见彩图[澳大利亚悉尼港桥,是公路、铁路两用桥]),建成于1932年,跨径503米。3座桥均为双铰钢桁拱。

19世纪中期出现了根据力学设计的悬臂梁。英国人根据中国西藏木悬臂桥式,提出锚跨、悬臂和悬跨三部分的组合设想,并于1882~1890年在英国爱丁堡福斯河口建造了铁路悬臂梁桥。这座桥共有6个悬臂,悬臂长为206米,悬跨长为107米,主跨长为519米(图7[福斯悬臂梁桥示意图])。20世纪初期,悬臂梁桥曾风行一时,如1901~1909年美国建造的纽约昆斯堡桥,是一座中间锚跨为190米、悬臂为 150和180米、无悬跨、由铰联结悬臂、主跨为300米和360米的悬臂梁桥。1900~1917年建造的加拿大魁北克桥也是悬臂钢桥。1933年建成的丹麦小海峡桥为五孔悬臂梁公路铁路两用桥,跨径为137.50+165+200+165+137.5米。

1896年比利时工程师菲伦代尔发明了空腹桁架桥。比利时曾经造了几座铆接和电焊的空腹桁架桥。

钢筋混凝土桥 1875~1877年,法国园艺家莫尼埃建造了一座人行钢筋混凝土桥,跨径16米,宽4米。1890年,德国不莱梅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座跨径40米的人行钢筋混凝土拱桥。1898年,修建了沙泰尔罗钢筋混凝土拱桥。这座桥是三铰拱,跨径52米。图8[ ]为三铰拱、桥示意图。1905年,瑞士建成塔瓦纳萨桥,跨径51米,是一座箱形三铰拱桥,矢高5.5米。1928年,英国在贝里克的罗亚尔特威德建成 4孔钢筋混凝土拱桥,最大跨径为110米。1934年,瑞典建成跨径为181米、矢高为26.2米的特拉贝里拱桥;1943年又建成跨径为264米、矢高近40米的桑德拱桥(图9[瑞典桑德拱桥示意图])。

桥梁基础施工,在18世纪开始应用井筒,英国在修威斯敏斯特拱桥时,木沉井浮运到桥址后,先用石料装载将其下沉,而后修基础及墩。1851年,英国在肯特郡的罗切斯特处修建梅德韦桥时,首次采用压缩空气沉箱。1855~1859年,在康沃尔郡的萨尔塔什修建罗亚尔艾伯特桥时,采用直径11米的锻铁筒,在筒下设压缩空气沉箱。1867年,美国建造伊兹河桥,也用压缩空气沉箱修建基础。压缩空气沉箱法施工,工人在压缩空气条件下工作,若工作时间长,或从压缩气箱中未经减压室骤然出来,或减压过快,易引起沉箱病。

1845年以后,蒸汽打桩机开始用于桥梁基础施工。

(3)现代桥梁

20世纪3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相继出现,材料塑性理论和极限理论的研究,桥梁振动的研究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以及土力学的研究等获得了重大进展。从而,为节约桥梁建筑材料,减轻桥重,预计基础下沉深度和确定其承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代桥梁按建桥材料可分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和钢桥。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 1928年,法国弗雷西内工程师经过20年的研究,用高强钢丝和混凝土制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克服了钢筋混凝土易产生裂纹的缺点,使桥梁可以用悬臂安装法、顶推法施工。随着高强钢丝和高强混凝土的不断发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的结构不断改进,跨度不断提高。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有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悬臂梁桥、拱桥、桁架桥、刚架桥、斜拉桥等桥型。简支梁桥的跨径多在50米以下。连续梁桥如1966年建成的法国奥莱隆桥,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高架桥,共有26孔,每孔跨径为79米。1982年建成的美国休斯敦船槽桥,是一座中跨229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高架桥,用平衡悬臂法施工。悬臂梁桥如1964年联邦德国在柯布伦茨建成的本多夫桥,其主跨为209米;1976年建成的日本滨名桥,主跨240米;中国1980年完工的重庆长江桥,主跨174米(见彩图[重庆长江桥,是公路预应力混凝土 T型刚构桥])。桁架桥如1960年建成的联邦德国芒法尔河谷桥,跨径为 90+108+90米,是世界上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桥。1966年苏联建成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式连续桥,跨径为106+3×166+106米,用浮运法施工刚架桥如1957年建成的法国图卢兹的圣米歇尔桥,是一座160米、5~65米的预应力混凝土刚架桥;1974年建成的法国博诺姆桥,主跨径为186.25米,是目前最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刚架桥(图10[博诺姆桥示意图])。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吊桥是将预应力梁中的预应力钢丝索作为悬索,并同加劲梁构成自锚式体系,1963年建成的比利时根特的梅勒尔贝克桥和玛丽亚凯克桥,主跨径分别为 56米和100米,就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吊桥。斜拉桥如1962年建成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桥。这座桥为5孔235米连续梁,由悬在 A形塔的预应力斜拉索将悬臂梁吊起。斜拉桥的梁是悬在索形成的多弹性支承上,能减少梁高,且能提高桥的抗风和抗扭转震动性能,并可利用拉索安装主梁,有利于跨越大河,因而应用广泛。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如1971年利比亚建造的瓦迪库夫桥,主跨径282米;1978年美国建造的华盛顿州哥伦比亚河帕斯科-肯纳威克桥,主跨299米;1977年法国建造的塞纳河布罗东纳桥,主跨320米。中国已建成十多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其中1982年建成的山东济南黄河桥主跨为220米(见彩图[济南黄河公路桥,是连续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于1982年建成通][车])。

钢筋混凝土桥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修建了多座较大跨径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如1963年通车的葡萄牙亚拉达拱桥,跨径为270米,矢高50米;1964年完工的澳大利亚悉尼港的格莱兹维尔桥,跨径305米。

中国1964年创造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由拱肋和拱波组成,纵向和横向均有曲度,横向也用拱波形式(图11[双曲拱结构示意图])。拱肋和拱波分段预制,因此可用轻型吊装设施安装。这样,在缺乏重型运输工具和重型吊装机具下,也可以修建较大跨径拱桥。第一座试验双曲拱桥,建于中国江苏无锡,跨径为9米。此后,1972年建成湖南长沙湘江大桥,是一座16孔双曲拱桥,大孔跨径为60米,小孔跨径为50米,总长1250米。

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图12[桁架拱桥示意图])是拱和桁架组合而成的结构,其用料少,重量轻,施工简易。

钢桥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强度高、韧性好、抗疲劳和耐腐蚀性能好的钢材的出现,以及用焊接平钢板和用角钢、板钢材等加劲所形成轻而高强的正交异性板桥面的出现,高强度螺栓的应用等,钢桥有很大发展。

钢板梁和箱形钢梁同混凝土相结合的桥型,以及把正交异性板桥面同箱形钢梁相结合的桥型,在大、中跨径的桥梁上广泛运用。1951年联邦德国建成的杜塞尔多夫至诺伊斯桥,是一座正交异性板桥面箱形梁,跨径206米。1957年联邦德国建成的杜塞尔多夫北桥,是座6孔72米钢板梁结交梁桥。1957年南斯拉夫建成的贝尔格莱德的萨瓦河桥,是一座钢板梁桥,跨径为75+261+75米,为倒U形梁。1973年法国建成的马蒂格斜腿刚架桥,主跨为300米。1972年意大利建成的斯法拉沙桥,跨径达376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斜腿刚架桥。1966年美国完工的俄勒冈州阿斯托里亚桥,是一座连续钢桁架桥,跨径达376米。1966年日本建成的大门桥,是一座连续钢桁架桥,跨径达300米。1968年中国建成的南京长江桥,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连续钢桁架桥,正桥为128+9×160+128米,全桥长6公里(见彩图[南京长江桥,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桥梁])。1972年日本建成的大阪港的港大桥为悬臂梁钢桥,桥长980米,由235米锚孔和162米悬臂、186米悬孔所组成1964年美国建成的纽约维拉扎诺吊桥,主孔1298米,吊塔高210米。1966年英国建成的塞文吊桥,主孔985米。这座桥根据风洞试验,首次采用梭形正交异性板箱形加劲梁,梁高只有3.05米。1980年英国完工的恒比尔吊桥,主跨为1410米,也用梭形正交异性板箱形加劲梁,梁高只有3米。

20世纪60年代以后,钢斜拉桥发展起来。第一座钢斜拉桥是瑞典建成的斯特伦松德海峡桥,建于1956年,跨径为 74.7+182.6+74.7米。这座桥的斜拉索在塔左右各两根,由钢筋混凝土板和焊接钢板梁组合作为纵梁1959年联邦德国建成的科隆钢斜拉桥,主跨为334米;1971年英国建成的厄斯金钢斜拉桥,主跨305米;1975年法国建成的圣纳泽尔桥,主跨404米。这座桥的拉索采用密束布置,使节间长度减少,梁高减低,梁高仅3.38米。目前通过对钢斜拉桥抗风抗震性能的改进,其跨径正在逐渐增大。

钢桥的基础多用大直径桩或薄壁井筒建造。

朱晞的论文及著作

1.黄建文、朱 晞,《近震作用下单自由度结构的非弹性响应分析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3卷第11期,2003年2.刘保东、朱 晞,《粘弹性阻尼器在桥梁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应用》,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应用学术会议,上海,2003年11月3.江辉、朱 晞,《近断层强震速度脉冲效应及连续梁桥减隔震特性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3卷第12期,2003年4.黄建文、朱 晞,《隔震连续梁桥结构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方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4卷第1期,2004年5.于海龙、朱 晞,《地震作用下梁式桥碰撞反应分析》,中国铁道科学,第25卷第1期,2004年6.曹一山、朱 晞,《简化的能力谱方法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中国铁道科学,第25卷第2期,2004年7.李新乐、朱 晞,《近断层地震速度脉冲效应对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2004年8.黄建文、朱 晞,《隔离地震桥梁结构的简化反应分析及设计参数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2004年9.于海龙、朱 晞,《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梁间碰撞的反应性能》,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2004年10.李新乐、朱 晞,《考虑场地和震源机制的近断层地震动衰减特性的研究》,工程地质学报,第12卷第2期,2004年11. 李新乐、朱 晞,《近场地震速度脉冲效应及模拟模型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3卷第12期,2003年1 刘洪兵 朱晞,< 大跨度斜拉桥多支承激励地震响应分析>,土木工程学报,34卷第6期,2001.12,2 刘洪兵 朱晞,< 多支承激励地震响应分析的简化反应谱法>,中国公路学报,15卷第1期,2002.13 倪永军 朱晞,<以地震动衰减关系为基础的设计谱研究>,地震学报,23卷第6期,2001.114 倪永军 朱晞,<考虑时间-空间变化的人工随机场模拟>,地震学报,24卷第4期,2002.75 弓俊青 朱晞,<钢筋混凝土空心圆端墩柱截面弯曲承载力和延性分析研究>,土木工程学报,34卷第2期,2001.46 弓俊青 朱晞,<以位移为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墩柱抗震设计方法>,中国公路学报,14卷第2期,2001.107 倪永军 朱晞,<规范设计谱曲线的实际地震波检验>,铁道学报,23卷第2期,2001.48 倪永军 朱晞,<考虑时间-空间变化的地震地面运动模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4卷第1期,2000.29 刘洪兵 朱晞<地震地层运动空间变化对大跨度斜拉桥的影响>,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4卷第1期,2000.210 朱晞 弓俊青,<钢筋混凝土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的研究与发展>,桥梁建设,2000年第1期,2000.311 弓俊青 朱晞,<空心圆端形少筋混凝土墩柱延性的分析研究>,工程力学(增刊),2000.912 倪永军 朱晞,<弹塑性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卷第1期,2000.31.黄建文、朱 晞,《近震作用下单自由度结构的非弹性响应分析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3卷第11期,2003年2.刘保东、朱 晞,《粘弹性阻尼器在桥梁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应用》,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应用学术会议,上海,2003年11月3.江辉、朱 晞,《近断层强震速度脉冲效应及连续梁桥减隔震特性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3卷第12期,2003年4.黄建文、朱 晞,《隔震连续梁桥结构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方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4卷第1期,2004年5.于海龙、朱 晞,《地震作用下梁式桥碰撞反应分析》,中国铁道科学,第25卷第1期,2004年6.曹一山、朱 晞,《简化的能力谱方法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中国铁道科学,第25卷第2期,2004年7.李新乐、朱 晞,《近断层地震速度脉冲效应对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2004年8.黄建文、朱 晞,《隔离地震桥梁结构的简化反应分析及设计参数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2004年9.于海龙、朱 晞,《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梁间碰撞的反应性能》,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2004年10.李新乐、朱 晞,《考虑场地和震源机制的近断层地震动衰减特性的研究》,工程地质学报,第12卷第2期,2004年11. 李新乐、朱 晞,《近场地震速度脉冲效应及模拟模型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3卷第12期,2003年1 刘洪兵 朱晞,< 大跨度斜拉桥多支承激励地震响应分析>,土木工程学报,34卷第6期,2001.12,2 刘洪兵 朱晞,< 多支承激励地震响应分析的简化反应谱法>,中国公路学报,15卷第1期,2002.13 倪永军 朱晞,<以地震动衰减关系为基础的设计谱研究>,地震学报,23卷第6期,2001.114 倪永军 朱晞,<考虑时间-空间变化的人工随机场模拟>,地震学报,24卷第4期,2002.75 弓俊青 朱晞,<钢筋混凝土空心圆端墩柱截面弯曲承载力和延性分析研究>,土木工程学报,34卷第2期,2001.46 弓俊青 朱晞,<以位移为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墩柱抗震设计方法>,中国公路学报,14卷第2期,2001.107 倪永军 朱晞,<规范设计谱曲线的实际地震波检验>,铁道学报,23卷第2期,2001.48 倪永军 朱晞,<考虑时间-空间变化的地震地面运动模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4卷第1期,2000.29 刘洪兵 朱晞<地震地层运动空间变化对大跨度斜拉桥的影响>,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4卷第1期,2000.210 朱晞 弓俊青,<钢筋混凝土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的研究与发展>,桥梁建设,2000年第1期,2000.311 弓俊青 朱晞,<空心圆端形少筋混凝土墩柱延性的分析研究>,工程力学(增刊),2000.912 倪永军 朱晞,<弹塑性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卷第1期,2000.313 刘保东 朱晞,<一种适用于较宽环境温度的粘弹性阻尼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5卷第1期14 翟东武 朱晞,<基于输出响应的识别结构参数的神经网络方法>,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5卷第1期15.孙剑平 朱晞 ,<桩基础桥梁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铁道学报,23卷第2期16.孙剑平 朱 晞,<考虑土非线性层状场地地震反应计算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卷第2期17.孙 欣 朱 晞,<桥墩抗震计算时沉井基础采用刚性基础模型的适用界限>,权利建设,2001年第1期18.翟东武 朱晞,<抑制桥梁结构横向振动的半主动控制方法>,中国公路学报,15卷第1期19.翟东武 朱晞,<采用神经网络半主动模糊控制系统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1卷第6期20.刘保东 朱晞,<混合质量阻尼器(HMD)抗震控制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2卷第1期21.王克海 朱晞,<斜拉桥结构基于模态分析的减振控制研究>,工程力学,19卷第1期22.刘保东 朱晞,<桥梁抗震主动控制的稳定性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2卷第3期23.王克海 朱晞,<斜拉桥基于模态分析的滑动状态减振控制研究>,桥梁建设,2001年第6期1 会议论文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Spectra Based on Structural Damage Performance 朱晞 倪永军 《Earthquake Engineering Frontiers in the New Millinnium》,A.A.BALKEMA PUBLISHERS,Netherlands,2001,P.425-4302 A Passive Analysis Model for Concrete Columns Confined by FRP 朱晞 弓俊青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 Composite Structures,Pusan,Korea, June 2001,P。941-9503 Seismic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 for Multi-Supported Exicitations 朱晞 刘洪兵 IABSE CONFERENCE SEOUL 2001CABLE-SUPPORTED BRIDGES-Challenging Technical Limits,June 12-14,2001,Korea4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of Long-Span Bridge for Multi-Supported Seismic Excitations 刘洪兵 朱晞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Siences 2000,Science Press,Beijing,P567-5735 Seismic analysis of Continuous Stiff-Frame Bridge with Combinations of Topography Effect and Incoherent Support Motions 朱晞 刘洪兵 Seventh U.S.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7NCEE),URBAN EARTHQUAKE RISK,2002,BOSTON,USA6 Design Spectra for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倪永军 朱晞 Seventh U.S.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7NCEE),URBAN EARTHQUAKE RISK,2002,BOSTON,USA注1、 “成果类型”栏,分为“专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其他”六类,请1 会议论文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Spectra Based on Structural Damage Performance 朱晞 倪永军 《Earthquake Engineering Frontiers in the New Millinnium》,A.A.BALKEMA PUBLISHERS,Netherlands,2001,P.425-4302 A Passive Analysis Model for Concrete Columns Confined by FRP 朱晞 弓俊青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 Composite Structures,Pusan,Korea, June 2001,P。941-9503 Seismic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 for Multi-Supported Exicitations 朱晞 刘洪兵 IABSE CONFERENCE SEOUL 2001CABLE-SUPPORTED BRIDGES-Challenging Technical Limits,June 12-14,2001,Korea4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of Long-Span Bridge for Multi-Supported Seismic Excitations 刘洪兵 朱晞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Siences 2000,Science Press,Beijing,P567-5735 Seismic analysis of Continuous Stiff-Frame Bridge with Combinations of Topography Effect and Incoherent Support Motions 朱晞 刘洪兵 Seventh U.S.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7NCEE),URBAN EARTHQUAKE RISK,2002,BOSTON,USA6 Design Spectra for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倪永军 朱晞 Seventh U.S.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7NCEE),URBAN EARTHQUAKE RISK,2002,BOSTON,USA逝世:朱晞教授已于2014年10月17日晚九点十六分在北京302医院因病去世,我们深感悲痛!我们永远怀念我们的亲人、导师朱晞教授,愿您一路走好,安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