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殷商史研究期刊

2023-12-06 06: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殷商史研究期刊

《殷商史》(胡厚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殷商史

作者:胡厚宣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3

页数:663

内容简介:

《殷商史》充分体现了著名甲骨学、古文字学专家胡厚宣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处于中国历史远古时期的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统、详细、深入的考释与阐述。1995年,胡先生不幸辞世,其子胡振宇先生乃继承父业,历经数载踵事增华,终于完成了胡先生这部未竟之作。

作者简介:

胡厚宣(1911—1995),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发掘和整理出土的甲骨文字。1940年后,为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学系主任。1947年,转上海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还兼任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奉调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等职。著作有《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殷墟发掘》及《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并主持编纂《甲骨文合集》,以及发表论文百余篇。

胡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杂志常务编辑、制作策划。从事中国上古史及古文字研究,整理《甲骨续补编》(甲编),著有《甲骨文与神话传说》;另发表论文近百篇。

安阳师范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院校?

根据规定,现在已经没有本科一批次,二批次的概念了。

安阳师范学院(AnyangNormalUniversity)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河南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彰德府安阳师范传习所;1949年被命名为平原省立安阳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河南省安阳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改名为安阳第一师范学校;1978年恢复为安阳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阳教育学院、安阳市第二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安阳师范学院。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占地1796亩,建筑面积86.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94万册;设有25个教学院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硕士专业、63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职工1358人,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

安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彰德府安阳县师范传习所创办。

1916年(民国五年),在西钟楼巷尚志两等小学堂内附设一年制师范讲习所1个班、初等师范班2个班。

1917年(民国六年),尚志两等小学被撤销,改为安阳县师范讲习所。

1928年(民国十七年),安阳县师范讲习所更名为安阳县立师范学校。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安阳县立师范学校又易名为安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安阳县立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25年(民国十四年),民办的安阳女子师范学校诞生。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成立为安阳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安阳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易名为安阳县立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侵占安阳,学校被迫停办。

两校合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停办的安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和安阳县立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奉命恢复。

1949年5月,安阳城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了安阳男、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产。

1949年7月,被平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平原省立安阳师范学校,隶属于平原省政府文教厅。

1952年,平原省撤销,安阳划归河南省管辖,平原省立安阳师范学校也改名为河南省安阳师范学校。

1957年12月,学校更名为河南省安阳第一师范学校。

1958年10月,安阳市划归河南省新乡专区管辖,学校易名为河南省新乡专区第二师范学校,不久又增改为河南省新乡专区第二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12月改名为河南省安阳师范专科学校。

1960年8月,河南省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又变更为安阳第一师范学校。

1962年5月,遵照河南省教育厅的指示安阳第一师范学校和安阳第二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安阳师范学校。

1978年,经国务院发文恢复为安阳师范专科学校校名。

1987年12月,获得国家教委批准后,安阳师专正式开办成人专科教育。

1992年4月,安阳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4月,在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安阳教育学院合并基础上建立安阳师范学院,成为本科高等学校。

2002年,安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即弦歌大道校区)各建设项目陆续动工,至2007年大规模基建任务基本完成,搬迁工作也基本结束。

2003年6月,安阳师范学院和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创办的独立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在文明大道校区举行了揭牌仪式。

2011年10月,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有教职工187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25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310人。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创新团队4个、高校创新团队12个。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3人、高校创新人才29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9人、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61人。在2020年《中国大学评价》教师学术水平排行榜中,学校教师学术水平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82位、河南省第10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设有25个教学院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6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建设有3个河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河南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

河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化学

河南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数学、自然地理学、理论物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汉语国际教育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建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7个精品课程8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

省级特色专业:材料化学、教育技术学、对外汉语、音乐学等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材料化学等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现代汉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学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近代史、教育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单片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影视动画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荣誉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先后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河南省模范教工之家红旗单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高校西部计划项目考核优秀等次、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高校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等次、河南省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新媒体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感知数据智能处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河南省硅材料·光伏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1个,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1个(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河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宗教问题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高校创新团队10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汉字文化基地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化学节能材料开发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先进机器人研发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光伏并网发电及储能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汉字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部创新团队: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

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不全):感知数据智能计算、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甲骨文信息处理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不全):面向感知数据的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喹啉衍生物区域选择性三氟甲基化反应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4项、教育部项目4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99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26部,获批国家专利19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81篇,其中SCI、SSCI、EI、A&HCI等收录1363篇。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8最新自然指数排行榜中,该校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38名、河南省高校第6名。

2014年3月,“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结果揭晓,学校“基于量热仪桶间传热趋势预测的传热量校正算法的研究”和“基于SMS短信的智能无线监控平台系统”两项成果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馆藏资源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总量204.3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5个,中外文电子图书及期刊188.3万册,每年订购报刊近1000种;馆藏图书中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甲骨文献集成》、《古今图书集成》,民国时期的《申报》,自建馆开始收藏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河南日报》、《红旗》、《求是》等;拥有《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SpringerLink》、《超星学术视频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APS数据库》、《中华再造善本库》等系列中外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平台》以及《方正Apabi电子图书资源库》、《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库》、《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电子图书,自建《殷商文化数据库》;图书馆磁盘阵列存储容量达99.84T。

学术期刊

《殷都学刊》设有甲骨学研究、殷商史研究、夏商周考古、历史研究、元代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专栏;该刊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河南省一级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设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学科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专栏;曾获得河南省优秀学报二等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5月,学校选派445名师生志愿者到国外从事汉语推广工作;学校与美国库克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举办专科教育项目,开展中白交流生合作项目、中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与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实质性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互联网+应用技术学院,建设“跨境电商先进技术示范中心”;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创业学院,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园,获批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外派学生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交流学习。

校徽

一、该标志是由甲骨文书写的“安”字和启功字体“安阳师范学院”及英文字母组合而成。

二、整体图形采用圆形以示完美。图像中间为甲骨文字“安”的印章图形,充分体现三千多年文字发祥地的浓厚地域特色;“安”字外形酷似房屋的建筑外形,寓意学校;“安”字内部是一个人的形象,代表莘莘学子。整体形状体现了百年树人的含义,突出了学校的个性特点。圆形外圈利用启动个性校名和英文字母表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发展。

三、该标志由红白两色组成,简洁明快,极具现代感。土红色体现了凝重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具有热情向上的色性,象征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团结进取、蓬勃发展的精神面貌。

有哪些介绍商朝历史文化的著作?

我觉得你可以看一下《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中的《殷商史》。

这一册书里面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全方位解读了商朝的社会形态,信息量还是蛮充足的。不过,第一次读的话,也许你会觉得有点枯燥。但如果你能坚持读完,那么相比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郭静云的著作目录

一、中文论著专著 《亲仁与天命:从〈缁衣〉看先秦儒学转化成「经」》,台北:万卷楼图书,2010。 《夏商周:从神话到到史实》,上海古藉出版社,2013年11月。期刊论文 2. 〈秦始皇帝称号研究〉,《历史文物》2005第2期,台北:历史博物馆,页78-83。3. 〈由礼器纹饰、神话记载及文字论夏商双嘴龙神信仰〉,《汉学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二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7,页1-40。4. 〈论中西古代个人像艺术及其观念〉,《考古学报》2007第3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页267-294。5. 〈甲骨文「下上若」祈祷占辞与天地相交观念〉,《周易研究》2007第1期,济南:山东大学,页7-13CSSCI。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5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先秦史》2007年3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2-13。6. 〈秦始皇陶俑:墓俑或功臣肖像?〉,《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1期,页65-78;本文转载:《高等学院文科学术文稿》 2008年2期,页107-109。7. 〈夏商神龙佑王的信仰以及圣王神子观念〉,《殷都学刊》2008年1期,页1-11。8.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周易研究》2008年3期,页52-61;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9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38-46。9. 〈墓俑育功臣像资间〉,《历史文物》180-181期,2008年7-8期,页62-71、76-85。10. 〈试探西汉文官编修「天下之经」方法—以《缁衣》篇为例〉,《中国古中世史研究》第二十辑,2008年8月,页253-285。(韩国)11. 〈《缁衣》「君以民芒」原义之推论〉,《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32-38 ;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先秦史》2009年4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40-46。12. 〈郭店出土《太一》:社会归于自然天地之道(再论老子丙组《太一》书文的结构)〉,《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13号,东京:东京大学中国出土数据学会,2009,页41-61。13. 〈《尚书‧吕刑》不同版本及其思想研究〉,《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页84-92。14. 〈郭店楚简《太一》四时与四季概念〉,《文史哲》,2009年第5期,页20-26 ;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11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60-66。15. 〈由商周文献试论历史时间观念之形成〉,《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42期,2009年12月,页1-19。16. 〈「贤师」与「忠臣」:试探简本《缁衣》第十至十一章的本意以及经本主题的来源〉,《国学学刊》,2009第4期,页35-47。17. 〈试论先秦儒家「」概念之来源与本意〉,《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页4-17。18. 〈幽玄之谜:商周时期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第2期,页4-24。19. 〈史前信仰中神龙形象来源雏议〉,《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页23-33,本文转载于《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页66-75。20. 〈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南方文物》,2010,第2期,页63-67;本文首载于《中国文字博物馆》2期,安阳:语文出版,2009,页37-46。21. 〈据出土的先秦《缁衣》版本再考证《都人士》逸诗的原文〉,《东华人文学报》,第17期,2010年7月,页1-20。22. 〈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历史人类学刊》第八卷第二期,2010年10月,页1-86。23.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干」、「坤」卦名构字──兼释「」字〉,《周易研究》2011年2期,页17-24 。24. 〈从考古史实推论殷商建国的情况〉,《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51期,2011年12月,页39-43。25. 郭静云,〈古代亚洲的驯马、乘马与游战族群──兼说殷商文明马车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页184-204。26. 郭静云,〈楚简《缁衣》的「谨言慎行」论——第十五至十六章的本意考〉,《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页87-96。不定期的学刊论文27. 〈甲骨文中「神」字的雏型及其用义〉,《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95-100。28. Портреткак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е и невербальная изобразите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肖像概念,视觉性的历史记载). Восток-Запад историко-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альманах:2005–2006 (东—西:历史与文学)М.: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莫斯科:东方文学),2006,页150-170(俄文)。29.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上海博物馆竹简.恒先》中造化三元概念〉,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二期,20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67-192。30. 〈先秦自然哲学中「天恒」观念:竹简《太一》与《恒先》论及宇宙源头〉,《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页357-375。31. 〈「神明」考〉,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儒学》丛刊第一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页427-434。32. 〈甲骨、金、简文「」字的通考〉,《古文字研究》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35-140。33. 〈由《缁衣》看讨先秦与西汉儒家观点之异同────以简本第二至四章为中心〉,《中国经学》第4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53-90。34. 〈楚简《缁衣》论刑、亲民和灵命之问题〉,《中国经学》第5辑,2009年,页137-174。35. 〈由商周文字论「道」的本义〉,《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2009,北京:线装书局,页203-226。36. 〈论「肖像」艺术的主题——试探跨越文化之定义〉,《意象》第三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页135-176。37. 〈Ханьскаяэстетика(汉代美感与美学)〉,《Человекикультура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文化)2008》,М.: ИДВРАН(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09,页15-20(俄文)。38. 〈由竹简《缁衣》论战国时期历史语言的问题〉,《简帛研究2007》,2010年4月,页6-21。39. 〈释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二十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页41。40. 〈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2011年,页47-76。41. 〈「大禾方鼎」寻钥──兼论殷商巫觋的身分〉,《艺术史研究》第13辑,2011年,页75-11242. 〈先秦竹书与万世之经〉,《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十辑,2012年,页138-149。43. 〈释楚简「」、「」、「」和「」字〉,《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六辑,2012年,页1-15。44.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концепции «Дао» на основанииданныхпалеографии(从古文字论「道」概念之起源)〉,《Человекикультура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文化)2010》,М.: ИДВРАН(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12年,页37-64(俄文)。严格审查制度的学术专书论文45. 〈论“”、“”、“微”、“媺”、“美”字的关系〉,黄德宽、张光裕主编。《中国古文字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页391-396。46. 〈从《总物流形》第一章释诂论战国末期道教祭辞的萌芽〉,《出土资料と汉字文化圈》,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页(73)-(96)。47. 〈殷商自然天神的崇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页520-548。真实发表的会议论文集48. 〈肖像定义与其范围轮廓〉,《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辅仁大学华裔学志丛书《MonumentaSerica》,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页605-655。49. 〈道家『神明』观〉,《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高雄师范大学,2006年5月,页153-168。50. 〈由简本与经本《缁衣》的异同论儒家经典的形成〉,《第五届中国经学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文学系,2009,页301-326。51. 〈「」与「御」:论二字在商周语文中的涵义以及其在战国汉代时期的关系〉,《语言文字与教学的多元对话》,台中:东海中文系,2009,页343-357。52. 〈《总物流形》第一章释诂──兼论其文章属性及战国末期道教的萌芽〉,《语言文字与文学诠释的多元对话》,台中:东海大学,2011,页107-154。网络发表53. 〈阅读《恒先》〉,简帛研究网2008.07.2554. 〈《恒先》补考二则〉,简帛网2011/03/07会议论文集(会议内用)55. 〈中国禅宗是否影响苏菲文化?〉,「第十三届国际佛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2006年10月。56. 〈鱼丝与法索:楚简《缁衣》第十四章本旨钩沈〉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第四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03月57. 〈甲骨文「」、「」、「」字考〉,《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逢甲大学,2011年04月,页161-182。58. 〈伯夷叔齐故事的结构与殷周王家的关系〉,《第二届世界汉学中的《史记》学国际研讨会》,宜兰: 佛光大学,2011年5月31日-6月2日,页1-52。59. 〈甲骨文用辞及福佑辞〉,《出土文献研究视野与方法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100年6月11日。60. 〈伯夷叔齐故事考〉,《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南阳:2011年08月20日至22日。61. 〈战国秦汉出土文献「」字通考〉,《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兰州,2011年08月25日至26日。62. 〈吕太后受命!──西汉史官对天命所阐述及所隐藏〉,《第八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月。63. 〈语言与文字:试论殷商文字之发源与形成〉,《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8月。二、外文论著(1989-2005)专著64. 《汉代人像来源》,苏联美术院附设绘画、雕塑及建筑大学·艺术理论及历史系,1989硕士论文。65. 《春秋战国历史过程中,「人」概念的变化》)Москва, ИВРАН(莫斯科:东方学研究所)(博士论文)。66. В.Манухин,А.Кобзев, В.Таскин, Б.Рифтин, Д.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или Цветы сливыв золотой вазе. Т.1, 2, 3. (Участие в переводе, научной подготовке текста,сверке с оригиналом и редактуре перевода. Примечания. Перевод и обработкастихов) - Иркутск:Улисс,1993 与V.Manuhin,A.Kobzev, V.Taskin, B.Riftin, D.Voskresenskiy 。67. 《梅花:中国宋明乐府译注》)СПб.:Нева – М.: Олма-пресс(圣彼得堡)2000。68. БоСин-цзянь (《唐白行简著作译注》)М.:Наталис 莫斯科2003。期刊论文69. Китайскийэрос: загадки и парадоксы (в соавторстве с А.Кобзевым) - Азия и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 М.: Наука,1992,№ 7 ,与A.Kobzev合着,《现今亚洲与非洲》学术月刊,№ 7(1992)。70. 〈楚国文化现象,中国绘画来源〉,《东方》学术双月刊,№ 1(1993)。一级71. 〈东西肖像中的理想化方法〉,《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 4(1993)。一级72. 〈张衡《归天赋》译注〉),(《文学年刊》莫斯科)2001,№1,页1-5。73. 〈《皇氏女宝菤》译注〉)Восток. М.: Наука(《东方》学术双月刊)2002,№ 2,页145-158。一级74. 《汉字诗学》,《东方》学术双月刊),2002,№ 6,页5-24。75. (〈东西方文化中「脸」、「人身」和「肖像」词汇的概念与现象之比较〉),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哲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 3,页135-147。一级76. Запад –Восток.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и других культурах мира(〈西-东: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中,肖像的形成〉),Восток.М.: Наука(《东方》学术双月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 4,页30-42。一级77. Путьсмертного – полюбить смерть(先秦道家对死亡的概念),Восточнаяколлекция(《东方典藏》学术季刊,莫斯科:国家中央图书馆),2004,№ 1页31-38。78. Первыйснег на Янцзы(〈赵干〈江行初雪图〉〉),Восточная коллекция(《东方典藏》学术季刊,莫斯科:国家中央图书馆),2004,№ 2,页9-17。79. ЛикиШан/Инь (Китай, II тыс. до н.э.)(商代对人面与兽面的崇拜),Вестник древнейистории. М: Наука(上古史季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5,№ 1,208-219。一级80. Дух итело в погребаль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Чжоу X—III вв. до н.э.(周代丧礼中尸体与魂魄),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哲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5,№ 2,页133-143。一级论文集论文81. 〈Концепциядревнеегипетскогопортрета〉,《СборникстуденческихработАкадемииХудожеств》,1985 〈古埃及肖像概念〉,《苏联美术院青年学者论文集》,1985。82. 〈К вопросуу датировке Аменхотеп и Реннаи〉,《Труды ГМИИ им. А.С.Пушкина》,1986 〈普希金美术馆收藏之Amenhotep与Rennai木俑年代考订〉《国立普希金美术馆年刊》,1986。83. Искусство«весеннего дворца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 М.: Квадрат,1993 ,1993。84. Несколькослов об иллюстрациях к роману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М.: Квадрат,1993。85. Дэ как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потенция китай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а и его империи в символахицзинистики и образах искусства)- От магической силы к моральному императиву:категория дэ в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М.: Наука,1998 〈中国皇帝与帝国之「德」在易学象征上以及艺术上的表现〉,《中国文化中「德」的概念》,1998。会议论文集论文86. Глинянаяармия империи Цинь - XX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0 〈秦始皇兵马俑〉,《第21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0。87. Портретывеликих императоров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теории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 восполнения властичерез инь - XXI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1 〈帝王像与采阴补阳理论〉,《第23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1。88. Обистоках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 XXIV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3 〈中国肖像来源〉,《第24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89. Хронологияи анахронизма 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XXVI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5 (《第26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90. Персонажи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XXV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6(《第27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91. Поэзия имузыка в романе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XXXI научная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1 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1,页216-236。92. Отиероглифа к слову (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зия по-русски)(〈中文诗俄译法之研究〉),XXXII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2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2,页195-213。93. 〈张衡《四愁诗》四种理解与译注〉),《第33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页183-192。94. (〈秦始皇帝称号研究〉),《「远东哲学与世界文明」第十二届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03,页172-181。95. 〈论周丧礼中的「灵」范畴〉「亚非学国际研讨会 IKANAS-2004」,莫斯科,2004。

有没有描写夏商周具体历史的书籍。

1、《国语》,由左丘明编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2、《殷商史》,作者是胡厚宣、胡振宇。主要对处于中国历史远古时期的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统、详细、深入的考释与阐述。

3、《西周史》,作者黄爱梅。该书分别从西周历史、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着手,结合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予以深入浅出的全面展现。

4、《中华远古史》,作者王玉哲。该书从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

5、《战国史》,作者是杨宽,主要讲述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这种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