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寻根问祖的文章

2023-12-06 10: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寻根问祖的文章

让我们欣喜鼓舞 就像扑向火光的飞蛾 甘心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舞动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辨得清 什么是苦 什么又是甜 如果认准了 那就义无反顾
  -----题记 
 一 
  我不是什么飞蛾,但我有我的目标,我寻求我的火焰。我只是一片叶子,但我是最优秀的叶子,我被母亲捧到最高处,我被赐予最甘甜的雨露,我被寄予最厚重的希望。母亲希望我能成为他的骄傲。我是被上帝宠幸的叶子,我要有个意料之外的未来。 
 二 
  终于有一天我挣脱了母亲的爱抚,我要飞向远方,飞向未来,飞向我的目标。我随风飞扬飘扬,自由自在。 
  有位路人从我身边经过,留下一句:“落叶归根。”不,这不是什么情理之中!我从出生一直都受上帝的偏爱和宠幸怎么可能与其它普通叶子一样再回归土地呢?我的前途将是意料之外的。 
  啊!我在空中翩翩起舞了!怎么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嘛,这可是上帝在帮忙啊! 
 三 
  我摆脱了风儿无私的帮助,我不要这样任它摆布,我有我的追求,我有我的幸福! 
  我落到了水里自游自在地喝着上帝的赐予。在我饥渴的时候,上帝又一次帮助了我,我注定有不平凡的命运。 
  水太多了,我开始窒息,我要离开水面,否则我将被淹死。天空不属于我的世界,水也不属于我的世界。我的根在哪里?我的幸福在哪里?谁能帮助我?…… 
  一条仁慈的鱼儿将我托到了岸边,它深情地说:“去寻找自己的根去吧!” 
 四 
  我又被风选了几个跟头,水珠也晾干了,上帝又一次帮助了我和偏爱了我,我躺在柔软的土地上。 
  我的一切意料之外的经历注定我意料之外地结局是怎样的呢?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现在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树荫下有种熟悉的感觉,这是不是母亲的怀抱?我睡在那儿,没有太阳强烈的烘烤,也没有水的侵润腐蚀,这儿就是我的天堂,我的归宿,我的幸福所在。 
  落叶还是归于根,这真是我意料之外的结局!上帝一直都那么偏爱和宠幸我,我也有不平凡的经历,本以为我会有其它叶子不一样的结局,所以我一直都那么努力的追求,希望能找到最美好的归宿,可最终我回到的还是土壤。“叶子的根是土壤。”这是真理。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获得意料之外的结局
  其实又都在情理之中
  读着那些朴素干净的话语,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 作文 这些再平凡不过的细节,无时无刻都不体现着人类最本能的归宿感.寻根,不错的,自始至终…… 伟大的音乐天才肖邦每...
┏ (^ω^)=☞

寻根之旅的散文

  20x年 2月5日(正月初九),我们代表着由沁水迁来高平的米氏一族,到沁水县固县乡、柿庄镇一带,寻找了我们的祖先和族人。

  没有家谱,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史料。我们只能凭借老辈人传下来的两句话:我们老家,在一个叫“红岩上”的山旮旯里;我们老家,在一个“圪堆”的小村庄。

  通过百度搜索,竟然搜寻到:固县乡还真有个大、小“圪堆”两个自然村。 印象里,虽然固县乡和我们高平市只有一山之隔。

但是,沁水县身居太行、中条两座大山的腹地。那里山大沟深、坡陡路窄,再加上150余年来,没有老家任何信息。究竟能不能找到祖上?说实话:心里没底。

  促成这次寻根问祖的成功,这得感谢本族二哥米东顺。是他多次联系我们这些米氏族人,亲自安排车辆,又挑选春节我们放假时间。没有二哥的倾心付出,想圆几代人曾经做过、但未能实现的寻根问祖梦。一个字:难!

  寻根问祖计划形成以后,得到了迁入高平的同族,和晚辈们的大力支持。但是,考虑到去的人多了操心也多,必定不熟悉老家的具体情况。

于是,确定我们这些辈份较大的为代表。

分别是:二门,米银顺、米东顺,米振国(米东顺之子)。三门,米天法。四门,米迷顺,由我们五个人轻车简从。

  打开导航,我们直接扫描到了固县乡的圪堆村。因为这里,被我们误认为是祖上居住的首选地。车子拐下高沁二级路,往北顺着一条河,一口气钻进了大山。

从此,导航时有时无。在固县乡管辖的一个村子,打听到圪堆村就在眼前这座,高高的崇山峻岭上。我们乘坐的车子,就像一位苟延残喘的老人,缓缓地、慢慢地向着高处行驶。

车到半坡,导航忽然才显示出:建议步行!

  进了村子,村里看不到一丝似过年的气氛。一些无人居住的房屋门窗已经腐烂,还有的屋顶早已坍塌。看到有陌生人,一只狗领头叫起,招来了到处都是狗的叫声。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了几家打探消息,却大多是铁将军锈锁。无奈,我们只好分成两路打探。在村尽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老人,我迎上去说明来意。

老人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这里分大圪堆和小圪堆村,从他记事两村都没有听说过米氏一族。另一路打探消息的.转了过来,也是同样的回答。

  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侄儿看到墙上钉有派出所的联系电话。于是,侄儿拔打了一警员的手机,也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恰巧,一位中年人背着半袋子小米路过。

当我们问起这里是否有个“红岩上”的村庄时,中年人答:“红岩上”还真有一个,但属于柿庄镇管辖范围。

  按着侄儿思路,我们下一站先到固县乡派出所,求助管理户籍的民警帮忙查查。实在找不到的话:我们再到柿庄镇,看看那里究竟有没有“红岩上”这个村。

  在固县乡派出所,值班民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听了我们求助,他们立刻联系管理户籍的民警,查挡案、调信息。但整个固县乡,根本找不到一户姓米的。

最后,民警只好让我们留下联系电话,假如有了消息立刻通知我们。唯一的希望,我们只能寄托在下一站的柿庄镇了。

  去柿庄镇的路上,侄儿的手机铃声响了,是圪堆村拔打民警返回来的号。侄儿把意思说明以后,才知道那位民警现在是固县派出所所长。

所长告诉我们:本人在固县乡已经工作了五年多,敢肯定,辖区范围内没有一家姓米。但听了我们是,长治、晋城、泽州三地一大早聚集高平,然后又来自己的辖区寻根问祖的,很感动。并承诺,一定想办法再给我们找一找。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官场上的客套话,不必当真。

  到了柿庄,我们准备先填饱肚子再说。 侄儿的手机铃声又响了,还是所长打过来的。所长告诉我们:柿庄镇,一个叫“枣元”的村子有一户米姓人家 。

已经通过渠道,为我们联系了户主米书文。在这里:我们必须为这位、至今不知姓名的柿庄乡派出所所长点个赞!

  得到以外的收获,我们兴奋地顾不上吃饭了。于是,急忙调转车头照原路返回。枣元村,我们来时路过,就在固县通往柿庄的路旁。

  米书文:52岁,大约1.80的个子,国字脸。给我们第一印象是一位见过市面的大能人。据本人介绍:年轻时经营过大车,遭过不少罪。

但是,看见人家现在住着带出厦的大房子;身前跟着有续香火的小孙子;门上贴有批发各种商品的小铺子;自己拥有越野型的小车子;明摆着:没有走出大山的米氏族人,过得并不比我们差。

  提到祖上,书文说离枣元村不远的山里,确实有个叫“红岩上”的小村庄。现在,这个村子早已不复存在了。“红岩上”,从未听说过有米姓一族居住。

我们米氏家族,自古就生活在“退峪”村。并且整个村子,全部是米氏家族的后裔。如今米氏家族里,还有一位90余岁的老人健在。祖坟在山腰,碑文依然完好无损。

假如想弄清楚祖上的事,还须回“退峪”老村子里去打听。很显然,这也正合了我们的来意。虽然我们祈盼着尽快地找到祖宗,但也不会随随便便地、给自己捏造个祖宗出来供奉的。

  书文领着我们到了“退峪”,在村口就遇到了一位米氏家族的老者。

听了书文介绍,老者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听上辈人传说,我们米氏一族里,祖上确实有一支迁到了高平去了。

  在大家去看望老人的空隙,我大致地先把“暂定”的老家观察了个遍。老家后裔生活条件,和搬迁枣元的书文一家无可相提并论。

老家的庙宇几乎坍塌了;老家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老家做过学校的土房子、墙上写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老家至今依然住着15口人,没有走出老家的一族过得很苦;

假如不是亲眼所见所闻,我绝对不相信、老家的族人竟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通过了解,我们对祖上是否在“退峪”也大致清楚了,但仍需到祖茔去确认。书文一边带路一边为我们介绍:以前到了清明节,他们每年也来祖茔祭拜的。

后来,政府明令不让带火种上山,来祖茔祭拜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自从迁到枣元村以后,来的次数更少。至于现在祖茔怎么样,石碑是否完整自己也没有把握。我们又一次,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好不容易到了祖茔,大家迫不及待地、去石碑上辨认雕刻的墓志铭。而我,又拿起手机、把祖茔的周边环境先打量了一番。

祖茔坐北朝南向;祖茔被一尊椭圆形的太师椅半包围;椅子后面,一座高昂伟岸的大山、貌似圆圆的大馒头摆放在那里;看脚下,祖茔建在一块平整的开阔地;

远眺祖茔对面,连绵不断的大山、好似一座天然背景墙;祖茔确实完好无损,祖茔全部是用砂石条砌成的;祖茔前边摆有石供桌,供桌能明显地看出有雕花;

供桌后立有砂石碑,碑顶盖的帽子也完整;再仔细地琢磨墓志铭,墓志铭上的字体依然很清晰:大清乾隆五十六年 清故显孝米翁讳存礼······

  可以确定:我们米氏的祖上,曾经定居在这里。几辈人寻根问祖的梦,我们终于实现了。在这里安然的,就是我们米氏一族的祖先。

  回到“退峪村,我们又拜见了从未走出大山的族人。假如没有他们呵护祖茔,我们寻找祖上的梦想很可能化为幻影。可以说:他们是我们米氏祖茔的守陵人。

  返途中,我们并没有为找到祖上而兴奋。因为祖先仍然在那里,我们愧对我们的祖先和族人。我们不会忘记:祖先那里依然还有15个族人,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也许明年在,后年在。再过若干年,我们再来祭祖时,他们还在吗?

寻根问祖行散文

再有十来天,2015年就将成为过去,“全国旅游年票一卡通”也将结束它的使命,成为纪念品。12月20、21日,果香为发挥2015“全国旅游年票一卡通”的余热,组织了最后一次“寻根问祖自驾游”。

一.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临汾市洪洞县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我们从洪洞明姜镇出口下高速,就影影绰绰看到了广胜寺飞虹塔,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阳光穿过重重雾霾疲惫不堪地照在塔上,浓重的雾霾夺去了七彩琉璃的光华,只能看到灰不流球的塔矗立在山巅上。

广胜寺飞虹塔建于明代,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的琉璃古塔。塔八角十三层,高塔身青砖砌成,外表镶饰五彩琉璃,层层皆有琉璃出檐。各层檐下俱有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门洞、枋心、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门洞佛龛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下三层尤其精致,上绘莲花椅柱、佛像、菩萨、金刚盘龙卧虎、奇兽珍禽等色彩艳丽的图案。塔檐挑角挂百余个铁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似在将谐和的佛音传向四方。塔身中空,内设"之"字形木质楼梯直通塔顶,楼梯陡峭,设计巧妙。

飞虹塔和赵城金藏、元代壁画,并称“广胜寺三绝”。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分上下两寺,飞虹塔位于上寺,元代壁画藏于下寺。下寺在霍泉之滨,与山巅的上寺遥遥相对。下寺门外的霍泉还在日夜不歇的涓涓喷涌,滋养着洪洞七十多万儿女。据说1958年建截流槽时,槽中大小泉眼108个,现在只有5个泉眼出水了,这5个泉眼的出水量也比前几年减半。

泉边是祖辈洪洞赵城儿女祭祀霍泉神的水神庙,主殿为明应王殿,重檐歇山顶式,四周设围廊。殿内有明应王像端坐神龛正中,两侧有四尊童男童女侍奉着,塑工极为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形象楚楚动人;龛下有四大臣泥像分站两列,其气色神态各异,面部表情传神。“广胜寺三绝”的元代壁画,就在此殿内。导游讲壁画有将近二百平米,东西两壁有求雨图和降雨图,神话故事,想像离奇。除此还有几幅很富有风土民情的卖鱼图、司食图、司宝图、打球图、下棋图等,画面上还有园林、村舍、街市以及各种人物、民俗,犹如元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尤其一进庙门东侧南壁上,有一幅反映元人戏曲的画十分珍贵和有名,它是中国发现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画面上部是一幅横标,是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戏剧场面是一个戏班集体亮相,正中是班主"忠都秀"。十一个人物中,生旦净末丑,都勾画了脸谱,有的还挂了胡须,有的手持笏板、刀、宫扇等道具,有三种乐器演奏,击鼓、吹笛、拍板同登前台。这幅画反映了元代杂剧盛行时期的真实情景,是研究戏剧史的珍贵资料。水神庙山门是一座古代"过路戏台",每年农历三月三,这里都要请戏班唱大戏祭霍泉神。

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与水神庙一墙之隔便是广胜寺的下寺,可能是现在管理部门为了方便,在水社庙与广胜寺下寺的隔墙打一便门。参观完水神庙从便门即可进入下寺,来到下寺前佛殿。殿阔五开间,悬于山顶。整个大殿使用了人字大爬梁,构造奇特,用材经济。后殿是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大佛殿,现存建筑为元重修。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殿内保存有元代塑像毗卢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下寺的山门是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式,远看重檐楼阁,檐下无廊柱,内陈设现代木雕十八罗汉及弥乐佛像等。

下寺到上寺可以开车上去,也可以登台阶上去,还可以从荆棘丛中攀爬上去。我等是虔诚地顺登级而上的。飞虹塔是现在广胜寺真正的一绝,上寺还有一奇特景观--几株黄色的柏树,那黄是佛教崇尚的那种明黄色,我以前见过的柏树也都是碧绿的,唯在这里看到了黄色的柏树,莫不是柏树日日受佛法熏陶也修成正果有了佛性?回来后在网上查阅资料,只找到2002年一则新闻报道:越南发现了新树种--黄金柏,不知道与上寺的黄色柏树是否同宗?

离开广胜寺,到洪洞大槐树旧址“到此一游”。移民时的大槐树已没了踪迹,现存的槐树同我等一样是当年的子孙辈了,为赶着去故射山,没进去寻那遥远的祖先,只在园门外合影算是留念。

二.故射山

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在临汾尧都区境内。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因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语而出名。走了好长时间才看到路旁沟边一堆残垣断壁,尘埃瓦砾,路另一边有些洞窟贴了对联,洞窟中塑有佛像,有香火供烛,但不见人影。在半山腰一洞中颂经之声,袅袅悠扬,听来应是有一播放机在洞中。此间庙宇由于道路需要怕是不会再修复了,公路从庙中过了。自此就算进入了故射山的仙洞沟,此洞窟可能为北仙洞景点之一佛兴寺。北仙洞景点还有云雾寺、王母阁等寺庙。站在佛兴寺废墟上,向沟对面望去,楼台亭阁琳琅满目、近在咫尺。

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说,沟这边的人家和沟那边的人家每天闲话家常,但要到对面走个亲戚得走上几天。这回从北仙洞去往眼前的南仙洞,还真验证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开着车从拦腰斩断沟的路上过去,都曲曲弯弯地走了挺长时间,在从前全靠骑驴步行坐马车,从北仙洞绕过数百米深的深沟大渠到南仙洞,可不得走上几天时间哦。

南仙洞的寺庙神像,远远多于北仙洞,有兴隆寺、神居洞、碧岩寺、观音阁和戏台等庙宇寺观,还有“洞房”的词源“天下第一洞房”,传说是尧帝与鹿仙女的洞房。南仙洞是姑射山仙洞沟的主要景区。这里山势峻峭、奇峰异洞、庙宇成林、苍松翠柏。亭、台、楼、阁,大小殿宇,多依山靠崖面沟就势构筑。这里儒释道三家不仅共居一山,还同处一室。观音阁内主塑观音菩萨像,两侧为文殊、普贤塑像,两壁四层悬塑有十二圆党、阎罗、罗汉、二十四诸天等,精巧玲珑,似从远古飘然而来。阁中还塑有送子观音、行年观音、韦陀、金刚及道教中的真君和玄武大帝像,佛道和谐共处。

最令我眼前发亮的是大雄宝殿不大的院落中那一院绿竹,嫩绿嫩绿的,绿得让人心疼,北方本少竹,在这寒冬深山里看到娇艳欲滴的翠竹,让我的心情格外清爽。

三.临汾古城

故射山探访仙人毕,天色已晚,我们夜宿临汾市内山西师大旁边一不起眼的快捷酒店。一行十二人中,有三人曾是师大学子,住在这里我们可以顺便回母校看看。师大的校门像搭起来的积木,一进校门的平房都摞起来成高楼,空出来的地盘做了广场,路两边高大的梧桐树与合欢树,换成了几乎各地千篇一律的云杉树。三十年前的教学楼、寝室、教工宿舍、家属楼依然在使用,只是早已物是人非,教室里坐着的是介于我们儿孙辈之间的莘莘学子。可以佐证临汾古城悠久历史的城墙即将消失,校区北面把原来的临汾公园扩了进来,建了几栋教学楼。在新旧校区之间居然还标本似的夹藏着一排平房。本想到学生食堂吃早餐,再体验一回大锅饭的滋味,奈何才八点刚过食堂已打烊。

师大隔壁是临汾博物馆,其实就是设立在大云禅寺的文物保管所,当地人习惯管大云寺叫铁佛寺,因塔内有唐代铁铸佛头而名。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顶宝塔、藏经楼,另外还有南北配殿、厢房等。主体建筑金顶宝塔方形六层,临汾县志记载“塔顶常有光,传有舍利子云。”我们去得太早,工作人员还没上班,展室未开,只在院里转了转。

临汾是一座有着4700余年历史的古城,是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攻克的第一座城池,为解放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攻城经验。三十年前临汾的街道两旁种满了各种果树,是有名的'花果城,如今果树不知魂归何处。临汾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尧舜禹三代大帝的帝都。据传尧是最早钦定九州,统一华夏民族的先祖,是他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门。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祖,后人至西晋始便在尧的故乡临汾立庙祭祀,即是现今中华儿女共同的祖庙--尧庙。

数千年的风霜雨雪,尧庙历经苍桑,毁了建,建了毁。新近建的华门,是迄今世界最高大的门,号称“天下第一门”,华门广场有缩小了的天安门、金水桥;有气势宏伟长城造型用花岗岩构筑的千家姓纪念壁,有石刻尧钦定历法二十四节气图,有高大的石雕华表。

“五凤楼”算是尧庙里最老的建筑了,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明清建筑。“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帝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尧庙里另存的老物件,就是尧井周围的四棵古柏了,西侧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一棵柏树中间长出楸树,另一棵柏树中间长出槐树。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白色槐花;东侧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像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夜笑柏”传言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每年除夕夜晚,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

四.丁村民居

丁村隶属于襄汾县,因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被发现而闻名于世,丁村民居是借了丁村遗址的光,走入游人眼中的。

离村子还有几千米远,丁村的名片--上书“丁村”两个大字的新建仿古大牌坊便映入眼帘,牌坊下是宽阔的旅游大道。来到丁村,村民说遗址已没啥可看的了,遗物大都被转移走了,故没去遗址游览。

丁村民居,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筑群,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40余座。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最晚的建于民国年间,历时近四百年。由于宗族的繁衍发展,民宅群按族支群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三片组成。这三大群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观音堂为领首,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落于北中南三方,整个村的规划布局是一只乌龟的形状。这些民宅布局合理,建筑气派讲究、简洁大方、横径曲巷、院院贯通、连接巧妙,在建筑的风格上各有不同,虽具晋南建筑特色,但本人觉得没有晋中晋商民居高大上,没有晋中民居厚重雄伟的气势,没有晋中民居富丽堂皇的气派。丁村民宅各院落建筑布局不同,造型雕刻各异。以两层楼式四合院为主体格局,有单进、二进之分。厢房二楼都是矮小的阁楼,只能用于放置杂物和用作保暖防晒,与晋中二楼都可住人的格局不同。一般布局为正厅、腰厅、厢房、观景楼、绣楼、倒座、牌坊、门楼、牌楼等,在建筑构件斗拱、雀替、博风板、栏额、门楣、窗棂、影壁、匾额上,无处不点缀着浮雕、阴雕、阳雕的人物、鸟兽、花草、静物,有单幅雕、组雕、连环雕,巧夺天工,多而不繁,精美大方。其中一处房屋栏额雕刻,不是二龙戏珠,而是二龙戏羽翅飞人,不晓得是失误还是何意?丁村宅院大门多置“坎宅巽门”,门内筑影壁,没有晋中民居豪华的门楼,简洁的大门上方,几乎家家都刻吉语门楣,多为“坦荡”、“耕读”、“凝瑞”、“耕圃”、“居易”、“积厚流光”类。建筑物墙壁上钉满了用来加固墙壁的铁钉,有的兼做拴马环。最具代表性是成为“丁村民俗博物馆”的丁坤一支的五个大院和丁村文化陈列馆所占据的大院。

1985年建立的丁村民俗博物馆拥有民俗文物近万件,是中国第一个反映汉民族民俗风情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以节俗、婚俗、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题,展示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岁时节令、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民间书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刺绣品,还有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丁村花馍、皮影木偶、宗教信仰等文物。

还有两处特殊的院落,一处是干涸的水池旁,带有类似阳台的大院,从外观看是一座两层楼房,二层也是可以居住的,二层后墙伸出一雕栏平台,可惜院门紧锁,不能进去看个究竟。还有一处大门上有门楼,远观楼阁上似神阁或祖祠。

丁村民居群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保护并不尽如人意,有不少院落只留下了临街的一面,内里早已坍塌毁坏,貌似现在好多创建文明城市的形象工程。

丁村人居住习惯与晋中人不同,晋中人居住以正房为首选,丁村人不住正房住东西厢房。丁村村民还在使用比较原始的鼎式泥炉烧柴做饭,走访了几户人家,都只有老年人在居住,家中昏暗脏乱,身上的衣服油光发亮,这种穿着改革开放前在农村很多见,因为那时穷,一身衣服要从春穿到冬,改革开放后还是第一次见到。村民这种生活状态,与村外气派的旅游广场和气势雄宏的大牌坊,极不相谐,好像不在一个时代。

五.汾城古镇

汾城古镇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民国时改称汾城县,解放后汾城县与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时,撤县建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多亏降格为镇,才会保留下来这么一个原汁原味基本完整的明清县治标本,让我们有幸欣赏到明清县城的模样。我们到来时正赶上汾城镇庙会,大街上商贾云集、熙熙攘攘,高低不同长短有异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刺耳的汽笛鸣叫声从被人流拥堵如蜗牛爬行的各色汽车里传出,我们一步一挪费了好大功夫才腾挪到古镇中心的古楼附近。

汾城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还真不少,竟然还有专门的文物管理部门,这在乡镇一级是少有的。在城隍庙周围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可以进去的地方,正当我们在庙外叽叽喳喳品评大街上所能看到的建筑物的瑰丽秀气、工世卓绝时,街上过路的大哥给我们提供个信息,城隍庙的钥匙在隔壁文物保管所的人员手里,感谢保管所的管理人员,略一交涉挺痛快地给我们打开大门,让我们尽情观赏。城隍庙山门对面,一座团形麒麟双龙纹琉璃影壁斑斑驳驳,两侧依稀可辨“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一幅对联道尽了人间哲理。影壁外两边各立一双斗石质旗杆,山门侧立一过街牌坊,牌坊一面刻“监察坊”,另一面刻“翊镇坊”,提醒路人城隍爷坐阵在此,辅佐官员监督着你的一言一行。城隍庙内现存建筑山门、戏台、献殿、大殿、钟鼓楼、厢房、配殿等均保存完好。七架五间牌坊式山门,一进去顶头就一座过街戏台,戏台木构华丽别致,戏台对面大殿前出庑廊,廊前亭子的构造奇巧精艳、美不胜收!

过了桥就看到了社稷庙,庙临街的两面被新建的镇卫生院包围,内里都已经修缮完毕,但社稷庙还没有正规入口,要从卫生院住院楼的缝隙进去。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大殿、钟鼓楼等,建筑虽不多,但层层飞檐勾连重叠、错纵交横,可谓玲珑奇秀、别有风味!

……

匆匆两日寻根问祖临汾行,探古寻幽,体味着不同时代的风格,领略了不一样的风情……

福山问祖散文

  据20xx年1月,重修《太原王氏族谱》卷二(附录一)记载:“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天下一统,削平胡元。至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因西三府:济南、兖州、东昌遭元末兵戈之害,人民逃亡,田地荒芜,尽是荆棘,旨上将土居人户坐为军籍。令东三府:青州、登州、莱州临海等处户繁丁多者,迁徙西三府。彼时,孝思、孝敬祖不在被迁之列,仍居福山,惟我孝忠、孝礼祖,即于是年承王命,迁于馆陶县。彼时二祖西行,实难离家,奈圣旨不敢违背,乃携妻抱子洒泪而行。孝思祖遣亲子舜、孝敬祖子幼,乃遣义子伯元相送至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令祖去城东常氏庄下屯。舜、伯元同二祖各开荒熟耕,繁衍生息俱未回籍。祖殁后卜兆新茔。自孝礼、舜祖后,家业兴隆,人口繁盛,现星散卫运河畔,冀鲁两省,传宗36代,人口达数万之众。”

  如今,在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杨坟村的旷野上,巍然耸立着孝忠、孝礼、舜、俊四祖的墓碑。孝礼祖的墓碑头上对称刻着两条龙,活灵活现,龙口下面的“福山王氏”四个大字,虽然有些模糊,却能够辨认清楚。

  20xx年5月2日,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源远流长的“福山王氏”家族数百年来励志自强、建功立业的风雨历程;展示福山始迁祖王鉴后裔,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的光辉形象;歌颂“大碾王”王伦、王信祖支脉族人在人生的大道途中,共赴时艰、相濡以沫、呕心沥血、不懈努力的创业精神。我和族人敬达叔、婶子申荣梅、小弟佰哲,驱车前往了烟台。

  经过一天地奔波,直到下午六时许,方才到达烟台,族人国风叔盛情款待。我本来想,第二天到始迁祖居住之地福山看看,却未料敬达叔有急事需要连夜返回。国风叔只好把1998年5月15日,其父亲王盛之调查谨志的《诸留王氏家族志》复印件送给我们。我们也把《太原王氏源流探析》一书,以及电子稿,拷贝到国风叔的电脑上,便匆匆告别了,留在我心间的是一缕深深的遗憾。

  回到家中,我认真阅读了《诸留王氏家族志》复印件。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春二月,已85岁高龄的孝斌祖第九世孙鼎任和第十世孙骐(《福山县志》亦有鼎任和骐的名讳记载),校并书的《王氏家谱》中发现,对我始迁祖孝忠、孝礼,亦有记载:“吾始祖之来也,甚远,其讳俱失。传至凡孝字者亦甚多,有孝真、孝义、孝英、孝思、孝敬、孝忠、孝礼等讳。”王隆兴(字盛之)撰写的《祖籍渊源调查记》如此记载:“洪武年间移民时,与吾一世祖同辈的王孝忠、王孝礼奉旨分迁馆陶县。吾家谱这一记载与《明史》正相吻合。是孝忠、孝礼的后人,于清康熙年间委其亲戚,时任福山训导的张风翥,捎谱来福山寻祖认宗的,并不是吾王氏,由馆陶迁来福山的。”这样的记载,恰与我们的《太原王氏族谱》相一致。

  由此可见,我们馆陶的“福山王氏”与烟台福山的王氏,600年前是一家确定无疑,感情的距离一下子便拉近了。但是,孝斌与孝忠、孝礼祖之间的关系如何,无从考证。

  20xx年10月4日,为了摸清这一链条的关系,国风叔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地驱车从山东烟台来到河北临西。我和敬达叔陪同国风叔,先后到山东临清烟店镇王集村、八岔路镇杨坟村,与族人交流情况,并到孝忠、孝礼、舜、俊四祖的墓地拜祭。尽管费劲不少,依然未能摸清这一链条的关系,也同样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这个问题,一直成为我和国风叔心中的一个结,久久不能释怀。

  20xx年5月1日,敬达叔在婶子申荣梅身患重病,已经不能独自行走的情况下,执拗地让三女儿婷婷和女婿张贵涛陪伴着,同我一起第二次前往山东烟台,国风叔依旧是盛情款待。第二天吃完早饭,国风叔便亲自驾车,陪同我们前往了福山。

  福山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约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遗迹。福山亦是东夷文化发祥地,目前境内就有:邱家庄、臧家、东风等新石器遗址,属龙山文化时期,距今6000余年前。1983年,烟台专区撤区改市,福山县更名为福山区,至今没有变动。

  经国风叔联系,我们又认识了福山的族人家良叔。在他们的陪同下,我们首先来到大屋村。大屋村紧邻公路,交通方便,村边立有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刻有“大屋”两个白色大字。据悉,石碑背面的村名来历记述有误。

  《诸留王氏家族志》之《祖籍渊源调查记》第八节,有这样的记载:“大屋村吾族王氏第一世王红道,第二世‘凡’孝字名孝思,以下有凡‘士’字、凡‘承’字的,至今已传至十九世。可以看出,该村起初‘凡’孝字与吾村相同,但是世数就有差别了,他的第二世与吾第一世乃是一辈人。”

  看来,已经没有家谱传承下来的大屋村族人,也没有办法与我们这支王姓接续了。但是,站在通往大屋村的道路上,我依然感觉到亲切,遂与敬达叔分别在标示有“大屋”的石碑前摄影留念。

  接着,我们来到了王家茔遗址,这里已经没有一户王家人居住,成为了一座五环彩瓦厂。

  国风叔详细介绍说:“王家茔在门楼村后里,祖茔传说百亩,茔后有大屋村,而且,大屋村名也是由我家起名。在1739年时,住在大屋村的人都是我们本族的,现在,门楼村距茔地约有一里地,距现大屋村约有3里地。大屋村我也走访过,根据我父亲说的.,我和家良叔也约见过几位老人。有一个老人80多岁,他说,他小时候见过一世祖的画像在堂里,一个红光满面的大胡子。二世祖王孝思,在家谱里见过,一世祖叫王红道。我分析,王孝思就是王舜父亲,一世祖找不到就弄个王红道顶替。在1753年,王琪续家谱时也说过,大屋村属九甲,当时凡永字的与我九世祖同辈,凡大字的与王骐同辈。我十世祖,当时门楼集叫六甲,凡承字者与我三甲九世祖同辈,凡尔字者与我十世祖同辈。所以,当时门楼村及大屋村所住的都是我王家本族人,门楼村现在已经找不到我王家本族人了,大屋村还能找到我王家本族人。下次来,我们一起去大屋村找几个老人聊聊。我家从第六世祖开始迁移诸留王村,但茔地一直由我这一支管理。解放以后平坟,我们这一支还种粮,诸留王村离坟地约有6里地。我觉得,我这一支是王孝思后人,王孝思就在大屋村居住过,或其小儿子在大屋村居住。大屋村家谱我一直在寻找,找到大屋村家谱三世祖是谁,一切就明白了。”

  我兴奋地说:“我期待着有机会再来福山寻根问祖,更期待着我们的世系传承,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

  站在王家茔遗址的空地上,我们叔侄四人照了一张“全家福”。

  离开王家茔遗址,我们直接插到了门楼村的最深处。这里只有一条主街,其余的均为狭窄的小街小巷,宽一点的小街巷,仅仅能容纳一辆小车通行,窄一点的小街巷,就只能由行人来往了。许多老房子都年久失修,墙皮脱落,房顶坍塌,笈笈可危,没有人居住了。有的老房子却有人居住,过年时贴在门框上的“欢乐幸福家,平安吉祥地”;“财源滚滚来,鸿运腾腾起”的对联依然火红。有的主人看见我们在小小的街门口照相,感到稀奇,便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笑答,寻根问祖。问起他们的姓氏,无一家是王姓人,我的心中不免滋生出一种寒凉之意。

  凝视着古老的房屋,我的思绪回溯到700多年前:始迁祖王鉴,原居莱阳,其父溺水后,为避兵燹,年仅8岁的鉴祖,于元朝年间,随80有余的祖母赵氏和母亲周氏,依依不舍地痛别亲人,背井离乡,由莱阳徒步前往福山县,十天方才到达,投奔在祖姑父汪洪源(《福山县志》有其名讳记载)门下。尽管亲戚之间数十年不相往来,老祖姑已故去20年矣,但祖姑父汪洪源还是给予衣食。居住数日,又寻访至少祖姑父孙光祖处,年已70的祖姑唤子孙佩曰:“实系至亲,宜认之。”于是,孙公、汪公互相周济,母子有所倚居。二年,祖母赵氏辞世,鉴祖亦在福山县渐长成人。20岁时,即跟从表祖孙佩学习工业。举至弱冠,渐有积蓄,治买田宅,家道稍丰,后经表祖孙佩介绍,始配福山县门楼村居民林英(先人原为金巡海统驭使,因金朝内乱辞官不仕,林英不愿袭替,隐居福山村落,有田三百亩,家业稍丰)之女为妻,并入赘其家。鉴祖下传四代,至人称“大碾王氏”的王伦、王信兄弟,仍居住在门楼村。

  “友明你看,这里快要坍塌的老房子,是不是我们老祖宗居住过的?”敬达叔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我认真地说:“也许是吧。”

  1924年《王氏族谱》记载:“大碾王氏祖居门楼村,原与狗塔村相近,前后相去三里。”2007年《太原王氏族谱》前续卷一记载:“门楼村与狗塔村,相距三里,汪公(洪源)居前村,我王氏居住后村。”《诸留王氏家族志》之《祖籍渊源调查记》第五节,如此记载:“据大屋王华民回忆,原有其家谱亦有‘大碾王、莱阳迁来狗塔村’等记载。这也是祖居门楼村历史长远的一个佐证。”族谱记载如此吻合,说明祖居门楼村确信无疑。

  可狗塔村呢?查无此村名,《福山县志》亦未有记载。国风叔介绍说:“我叔分析,狗塔村不是门楼村,应该是汪格庄,离门楼村不到3里地。”由此分析,汪格庄应是汪洪源的居住地。1958年,建门楼水库时,37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便分成了东西两个汪格庄。

  那么,狗塔村在哪里?在国风叔和家良叔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山东烟台福山银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站在一条宽阔的大坝上,国风叔手指着远方的一处水域说,那里就是狗塔村遗址。再回头凝望门楼村,也就是三里之遥。距离是对上了,可村名依旧是个迷。不管狗塔村是否存在,我现在就站在了祖居之地的这块热土上,心里还是感到格外激动和兴奋。我独自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坝下,背靠狗塔村遗址留下一张影后,又与老王家的三位叔叔,在大坝上背靠狗塔村遗址,面对门楼村方向合影留念。我们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身影,与生命的祖根之地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从狗塔村遗址返回途中,路经门楼村时,我特意让车停下,在“门楼村欢迎您”的标志牌前,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走出门楼村地界的瞬间,我心中蓦地滋生了一种故土难离的感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