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学出版社编辑

2023-12-09 14: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科学出版社编辑

5000+工资在北京也不高,我建议你还是换个更大点的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不是很大,业务量也小,对你以后发展都有影响,有条件的话人大社,建工社,高教社你都可以去。还是别去小出版社,会限制你的发展。

何鲁的何鲁小传

⊙源自:高希尧何鲁1894年诞生于四川省广安县。1973年9月13日在北京病逝。中央大学、安徽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科学出版社编辑。 1912年11月,中华民国刚刚成立不久,北京留法俭学会预备学堂赴法留学的六十来位同学,告别了仍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踏上了寻求前途的征程。其中,有一位年方18岁的四川学生,他姓何名鲁,字奎垣,1894年出生在四川华蓥山北麓的广安县。父亲粗通文墨,母亲是位贤惠的农家妇女。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但对这个贫寒的农家却无幸福可言。为了节省灯油,每当夜幕降临全家便沉浸在黑暗之中。只有神龛上的油灯,发出惨淡的荧荧之火。这时未尝人生艰辛的孩子们正在夜色中追逐嬉戏。年幼好学的何鲁却已爬上供桌上摆的椅子,借着神龛前微弱的灯光全神贯注地读起书来。1904年,10岁的何鲁投考初创的成都机器学堂。考试点名时漏掉了他的名字,何鲁挤出人群,当众质问为何点名无他。主考官见此少年器宇不凡,便问道:“能成篇乎?”何鲁答道:“请示以题!”接过试题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一气呵成。主考官见文,暗暗称奇,又问:“曾读何书?”“诗、书、《左传》……”“试为吾诵《左传》。”何鲁不慌不忙,朗朗背诵起“郑伯克段于鄢”。接着主考官又出对,曰:“童子鸿不因人热”,他用“梁鸿传”之典试探这位少年的涉猎广度和应变能力。何鲁立即对道:“学生鲁当以扬名。”主考官禁不住赞道:“此神童也。”何鲁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成都机器学堂。三年后毕业时,何鲁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入南洋公学(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前身)。后又转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就读。因参加学潮遭校方开除。1912年初,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鼓励青年人以低廉的费用赴法留学,从而“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他们希望青年人通过俭学努力掌握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归国后以“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等办法,改良中国社会,使中国富强起来。他们认为在当时的世界上“法国是民气民智先进一国”,因此“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以留学法国为最宜。当时的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对此亦极为支持。这一年春天,留法俭学会在北京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创办了留法俭学会预备学堂(校)。何鲁是该校第一批学生之一。在这个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但“专攻法文,乃欲养成勤俭之习惯,故校中同学皆轮班值日,自操工作,除疱人外,则无佣工”。自5月底开学,经过近半年的学习,首批留法学生便离开北京。何鲁和其妻弟朱广儒、朱广湘和朱广才同时成为我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里昂是法国第二大城市,位于索恩河与罗纳河的汇合处。欧洲著名古城之一。1896年里昂的法律、医药、理工和文科学校合并,成立了一所综合大学——里昂大学。何鲁至法不久,便进入里昂大学学习。中法两国中等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不同造成的数理基础方面的差距,加上语言上的障碍,使初到法国的何鲁和其他中国留学生遇到了重重困难。课堂上常常有中国和日本留学生因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而被“挂起”(站立)。为了促使中日留学生赶上功课,有一次春假时,相对论课程的教授要求他们不去春游,留下补习功课。这件事深深刺伤了何鲁的自尊心,他决心要争这口气。整个春假期间,他拼命补法语,查资料,赶功课。春假过后,何鲁对教授在课堂上的提问对答如流,使教授暗暗吃惊,怀疑他过去是不是假装不懂。何鲁只好以实相告,教授知道其中原委后,改变了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多次当众称赞这位中国留学生。何鲁在法留学期间,学习刻苦,一丝不苟地演算每一道数学题。在何鲁的遗物中,有一本1915年在里昂大学的“微积分学理解”笔记本,共142页。从头至尾用整齐流利的法文抄写,一字未改,如刻似印。何鲁在大学期间,用三年时间便完成规定的学分。1919年他以优异成绩成为第一个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的中国人。这对中国留学生来讲确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恰在这时祖国发生了“五四运动”。远在异国他乡的何鲁深受震撼。按捺不住自己的爱国激情,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条件,返回灾难深重的祖国。踏进国门,面对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故土,何鲁思索着何以报效祖国。他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前往法国求学,学习理工的。但是通过对法国及欧洲列强文明的回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他感到人毕竟是第一位的,只有培养出众多的人才,才能挽救中华于水深火热之中。他选择了“教育救国”之路,走上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台,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教书生涯。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元旦成立了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教育部令(第28号)宣布将学堂正式改为学校,中国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时期。1912年在蔡元培主持下,北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宗旨》、《学校系统》、《中学校令》、《大学令》等一系列法令,对旧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制度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改革方案。《大学令》和《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教育从学制入手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中国的资产阶级教育由仿效日本转向仿效美国。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大学修业年限为四至六年。大学采用选科制。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学校渐具规模,健全建置。不少大学相继创办了数学系,开始了我国近代高等数学的专业教育。191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算学系,1913年京都大学堂设立算学系,1919年南开大学筹建数学系,1921年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开办。此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也陆续设立数学系。从20年代起我国开始能够自己培养高水平的数学人才。何鲁正是在这一教育大变革时期踏上故土,走上教育战线,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台上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南京高师是1915年在三江师范原址上成立的高等师范学校。学校初创时期,教育水平还很低。学生年龄相差悬殊,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很大。血气方刚的何鲁,年轻气盛,急盼学生早成大器,便照搬法国的教授方式,严厉要求学生。部分年龄较大的学生自尊心受挫,教学效果大受影响。一年后何鲁只好拂袖而去。离宁赴沪后,何鲁先后在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院、大同大学、中国公学等任教,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委派杨杏佛、何鲁等人接收国立东南大学。这所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于1921年,1923年南京高师并入该校。1928年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该校数学系是我国高校较早设立的数学系之一。第一任系主任为熊庆来。何鲁到校后便接任中央大学数学系主任。经过熊庆来、何鲁的努力,中央大学数学系规模已堪称全国第一。当时共有5名教授(何鲁、段子燮、周君适等),副教授以下20余人。每班学生人数已超过10名(当时全国各大学数学系学生人数都很少,有的一个年级仅有两三名学生)。何鲁还亲自主讲微积分、高等代数以及预科数学基础课等。教学中何鲁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亦很重视数学系学生外语、物理等学科的学习。何鲁对中央大学数学系的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1929年,四川军阀刘湘根据四川省善后会议议案,组建了重庆大学,校址在重庆南区菜园坝(后迁巴县沙坪坝)。大学由三院十系一科组成。刘湘自任校长。理学院院长一席虚悬无人,经人推荐刘湘便填写“委任状”和“训令”,委任何鲁为理学院院长,态度十分傲慢。何鲁接令后立即原件退回,并回函刘湘:“吝先生而不语,炫高官其何为?”(其意曰:你对我何鲁称一声先生都如此吝啬,只夸你官大么?!)后刘湘多方赔礼道歉,何鲁才于1932年离开安庆(当时何鲁任安徽大学校长)赴重庆,担任重庆大学理学院院长。自此至新中国成立十余年间,除1937年应熊庆来之邀任云南大学理学院院长约一年光景外,何鲁一直在重庆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曾担任重庆大学校长、部聘教授(国民党政府共聘任6位部聘教授)。解放后,何鲁曾任西南行政公署文委主任。1956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调北师大数学系任教。后又调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工作。“文革”中,和千百万知识分子、革命干部一样,难逃厄运,惨遭迫害。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 1919年夏,何鲁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他认为只有培养出众多人才,才能拯救中华。从25岁任南京高师教授起,到79岁过世,几十年来不少知名学者、专家都曾受业于他。如物理学家严济慈、物理学家吴有训、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原子物理学家赵忠尧、化学家柳大纲、数学家吴文俊、吴新谋、数学教育家余介石以及北大哲学教授何兆清、四川大学中文教授林如稷、美国纽约大学地理学教授伍承祖等。何鲁初在南京高师任教,完全按照法国的教材讲授,能听懂的学生为数甚少,因而去听课的学生也就寥寥无几。可他发现有一个学生堂堂都到,专心听讲,还与教师讨论。他就是严济慈。发现人才,何鲁就把平生所学,倾力相授。若交谈学术为时已晚,便留其在家食宿。何鲁离开南京高师后,每逢暑假都邀请严济慈到其上海家中度假。严在何鲁指导下,很快就通晓了法文,阅读了不少何鲁珍藏的法文原版书籍,还演算了大量习题。有严师指导,加上天资和勤奋,严济慈学业水平远远超过了同学。严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以善解难题而闻名于宁沪,连大学教授们也常拿校外送来求教的难题请严代为解答。1923年严济慈在何鲁指导和资助下赴法留学。果不负老师厚望,像老师一样,三年修完四年课程;1925年以优异成绩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终于成为科学家。何鲁不仅着力于现代数学的介绍、传播,对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也作出过重要贡献。我国现代中小学校教育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起初大中学堂教科书多直接用外文教科书或外国教科书的中译本。20世纪初,我国上海等地的一些书局开始自编教科书。“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实行七年制,中学四年制。此后,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成套的中学教科书。当时翻译的外国教科书仍很流行。全国实际上并没有一致的教学大纲。20年代初我国普教事业又有一次较大规模改革。1922年11月1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中小学学制为“六三三”制。为适应新学制的实行,又成立了“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拟订各科教学纲要。1923年6月颁行新学制各科课程纲要。这一次改革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态。由于新学制比较简明,也较适合当时中国国情,除以后在学分制、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些变更外,新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后。在新学制教育改革中,何鲁是一位积极参与者,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请托各专家分科拟订各科教学纲要,再征求各方意见,最后由委员会加以复订刊布。其中高中几何课程纲要是由何鲁起草的。这一课程纲要共分三部分,包括平面几何(主要内容为直线形、圆、比与比例、多边形)、立体几何(直线和平面、多面体、旋转体)和二次曲线。这部纲要十分重视基础理论,提出“几何最重原理,原理有异,几何可分;故特列总纲一部以讨论之,并辨明原理与定理之区别”。又说“几何重逻辑之次序”,“高中应加重注意之”。这部纲要也很注意以较现代化观点指导教学,提出“初中几何,大抵为欧派,与他派异点,在平行原理。与此原理不同,则得新几何;故高中几何应当有弹性,令学者不只有一种几何之观点”。这部教学纲要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早期较为成熟的几何教学大纲,对中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何鲁还亲自参加中学数学教科书的撰写工作。1923年编著出版了《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代数学》(商务印书馆),其主要内容为代数之基本运算、代数推广之方法、分析之基本概念和代数之本身问题四个篇章。1924年又经中国科学社出版《高中代数学》。这些教科书是我国数学教育由仿效日本转向仿效美国后,由中国学者自编教材的尝试。除编纂教科书以外,何鲁还撰写各种数学书籍,介绍西方数学知识。主要著作有收入“算学丛书”的《行列式详论》、《虚数详论》、《二次方程式详论》、《初等代数倚数变迹》以及《变分法》、《微分学》等。何鲁的著作内容翔实,论理严谨,深入浅出,为数学读物中不可多得之珍品。其《虚数详论》序曰:“纯粹数学入室之功。在能逐处推广。虚数者,推广代数运算符号之一也。”该书“读例”曰:“一是书凡分五章。一二章为虚数索原及其运算。用别形所得慕氏公式。致用最广。其论形数则为图解杂数运算张本。第三章推广三角公式。第四章论三次方程式。末章论二项方程式。于n次单位根演论极详。为近修大代数三角学所不及。”这本60余年前的作品,至今读起来仍使读者兴趣盎然。何鲁的著作为西方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他晚年还曾撰写一部《数学自学丛书》,内容涉及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众多内容,可惜未能终篇,便与世长辞了。何鲁还是我国早期科学社团的重要组织者和活动家。在法留学期间,创办“学群”团体,后来“学群”并入中国科学社,成为我国早期重要的科学技术学术团体。1920年中国科学社呈准财政部拨南京成贤街文德里官产为社所,3月迁入,8月15日成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是由何鲁与胡刚复、竺可桢等名教授筹办的,图书均是由教授们私人藏书凑起来的,数量虽少却多精品。对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技人才起了积极作用。1935年7月中国数学会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成立,何鲁被选为董事会9位董事之一。大会还通过教育部关于审订数学名词的交议,并拟请陈建功、胡敦复、何鲁、熊庆来、姜立夫、江泽涵等15人组成委员会。中国数学会还决定出版《中国数学会学报》和《数学杂志》。前者由苏步青为总编辑,后者由顾澄任总编辑,何鲁、钱宝琼、傅种孙等13人组成编委会。20世纪前期,我国数学名词术语由于翻译各异,非常混乱,急需统一。1934年教育部决定审订数学名词,陈建功、何鲁等15人组成委员会。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终于于193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算学名词汇编》,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何鲁是解放前部聘教授之一,十分注意发现和选拔数学人才。1938年华罗庚任教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完成巨著《堆垒素数论》。这部20世纪数论经典著作原稿送到中央研究院,无人能审,连原稿亦丢失了。后送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正值盛夏,何鲁冒着酷暑,躲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勘。审阅中不时击案叫绝,一再对人说:“此天才也!”阅后不仅长篇作序,还利用部聘教授之声誉,坚持给华罗庚授予数学奖。1941年华罗庚终于成为国民党政府第一次数学奖的获得者。 何鲁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在法国他又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熏陶。1927年“四一二事变”时,何鲁正继胡适之后在上海任中国公学校长。面对蒋介石藉口清党,制造宁汉分裂,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何鲁公开发表演说:“蒋介石这一手做得很孬!蒋介石要闯祸!”事后陈立夫派特务到中国公学气势汹汹问何是否讲过这样的话,何鲁义正辞严地讲:“我说过蒋介石要闯祸的话。如果他不改正,他还要闯大祸!……”1947年东北战场国共双方重兵云集,形成拉锯战。4月何鲁等发起“重庆大专学校教授时事座谈会”,到会者二百余人。何鲁首先发言:“二十多年前,我就说过,蒋介石做得很孬,要闯大祸;二十年后的今天,我说蒋介石做得更孬,要闯更大的祸!而且祸在眼前!”接着他列举了二十多年来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的种种事实,指控了制造内战的祸首。何鲁的慷慨陈辞,激起阵阵掌声。次日,重庆各大报刊,包括《新华日报》均报导何鲁等人的发言。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礼、义、廉、耻。何鲁对此曾说:“管仲教齐桓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实谓齐君不知礼仪,寡廉鲜耻;并非用以教老百姓者。老百姓谁不知耻?今当道自身寡廉鲜耻,而反以此约束老百姓,只笑话耳。”1946年1月9日重庆《新华日报》登载如下新闻:“本社消息:褚辅成、许德珩、西恒诸氏,邀请重庆学术界人士举行九三座谈会。出席:何鲁、刘及辰、潘菽、吴藻溪等二十余人。……何鲁的发言更为沉重,他慷慨指出,今日的中国,赵高太多……听众一致报以热烈掌声,历久不息。”当时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此条消息。解放后,何鲁当上全国政协委员。有一次毛泽东主席接见政协委员,与何鲁握手时还谈及此事,对何鲁说:“你的胆子不小!”陈立夫当教育部长时曾约见何鲁,表示愿向蒋介石推荐何鲁。何鲁笑曰:“我见到他非骂他不可!你作介绍人,不怕吗?”事后与朋辈笑谈此事,他诙谐地说:“他要介绍我去给蒋介石‘排朝’,我辞以不够资格。给蒋介石‘排朝’,要花鼻梁才合格。我的鼻梁不花,所以不够资格。”闻者大笑。何鲁寓居重庆石钟花园时,国民党政府曾派人送去一套中将礼服和薪金,何鲁拒之不受。1935年冬,何鲁与一军官同为一对新人证婚。何鲁借证婚之机,说:“婚后要生子,中国是人口多,特别是军人多。军人多了就要出事,各据州郡,你争我夺,神仙打仗,凡人遭殃。中国的事情办不好,他们要负责任。拥兵多了,有大阀、小阀,闹得不亦乐乎!两位结婚生了娃娃,切忌不要娃娃当军人,老百姓就安居乐业,幸福无穷!”这话惹恼了另一证婚武人,这位军官气汹汹地说:“将来生娃娃洗三朝的时候,要多用自来水把娃娃的脑壳好好冲洗冲洗,让他头脑清醒才好。不然,一个人脑瓜子不清楚,乱骂人,会惹事生非的!”何鲁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慷慨陈辞,痛斥蒋介石政府;何鲁还曾在庐山当众撕毁蒋介石的请柬,表示坚决不吃“奉谕饭”。何鲁终于惹恼了当局。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何鲁的名字列入了美蒋特务暗杀之黑名单。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何鲁才幸免于难。 何鲁是位数学家,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早年的勤学奠定了他的功底,家乡的山水哺育了他的灵感,人生的阅历又陶冶了他的情操。在教学生涯之余,何鲁又进入了诗的境界。他用诗词记事、酬和,用笔端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自己的激情。他留下的旧体诗词达数千首。 建国后部分已整理出版。1935年与其兄何斗垣同游重庆北温泉,曾写道:年来诗兴已无多,不对名山懒放歌。今日置身巴峡里,虫吟泉吼也想和。他在“秋兴”其二中写道:叶叶题诗句,句句着香痕。分明无怨旷,一心报国恩。他曾赠诗于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回首松江畔,相逢各盛年。今兹艺益老,故人渺如烟。田墅腾欢日,农民庆更生。我惭鸣盛世,君宜谱新声。“诗言志。”何鲁在诗歌中,献出了一颗赤子之心:添得建设砖一块,百年休负有涯身。何鲁擅长书法。他在其砚台上铭刻铭词:“终日相携,形影不离。子不弃我,如式佩。”1954年,年已花甲的何鲁在学俄语时,逐日把一本俄文日历译成中文,再用朱墨蝇头小楷抄录下来。字迹工整、清丽,一字未改,一笔不苟。何鲁的书法先学颜、柳,后习欧、王,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的楷书既有欧体的锐利俊丽,又融合了“二王”的笔意,还有汉碑的特色。据说何鲁的书法传到东邻日本,颇受日本书法界的赞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就很推举何鲁的书法艺术,曾盛情邀请何鲁率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可惜由于何鲁辞世未能成行,可谓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件憾事。1973年9月13日,79岁高龄的何鲁在书房伏案工作,突然心肌梗塞发作,手中紧握的笔尚未放下,便倒在了书桌旁,匆匆走完了79年的人生旅途。创办载英中学何鲁曾在重庆、广安办过三所中学,尤其是1939年2月在重庆唐家沱办的“载英中学”(原重庆第46中学)以收留贫穷学生和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外校开除的学生而闻名。何鲁亲自从左思《蜀都赋》中的名言“江汉炳嶙,世载其英”中取“载英”作校名,以表明他渴盼教育出人才的愿望。当时何鲁任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教授,由于他的名望和影响,该校汇集了许多优秀老师和进步人士,成为闻名重庆的一所新型的学校。何鲁十分支持革命,不顾当局的种种阻挠,大力疏通《新华日报》在学校的销量渠道,传授进步思想,使学校的民主气氛十分活跃。全国解放后,何鲁任重庆大学校长,同时还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1957年调北京。2014年3月23日,何鲁诞辰120周年。是年,重庆市第四十六中学恢复载英中学校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