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中山西路67号
柳州日报社主办的《柳州日报》和《柳州晚报》为柳州市权威媒体,均为彩印周七刊,日报为对开八版。晚报为四开十六版。报纸主要在柳州四城区及柳江、柳城、鹿寨、三江、融水、融安六个县发行,覆盖340多万人口。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大中城市党报,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柳州日报》是惟一获奖、《柳州晚报》是获奖档次最高的报纸。柳州日报社社长陈颖2002年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柳州日报》和《柳州晚报》的发行量在当地多份报刊激烈的发行竞争中,稳居排头一兵地位,收入每年大幅增长,在市报中名列第一。现在柳州市区平均10人就拥有一份《柳州日报》或《柳州晚报》。作为柳州的主流媒体,《柳州日报》、《柳州晚报》是柳州政治、经济和窗口,是柳州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报纸,是柳州及外地厂商在柳州发展事业、拓展经营业务首选和必选的传播媒体。
柳州日报社社长,柳州日报、柳州晚报总编辑:黄志诚
政治、军事界马飚(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林国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吕强(海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少将)匡吉(原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石兆棠(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叶馥荪(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主席)宋福民(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林芳(原广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书记)韦力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黄铭汉(自治区政协、原钦州市市长、自治区投资开发总公司董事长)吴集成(广西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原柳州市委书记、柳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伟嘉(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陈建林(广西区金融办公室副主任)王本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9研究所)莫矜(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统战部部长、广西民院院长)韦家国(原自治区民委主任、区政协常委、区土地厅长)韦献猷(原自治区组织部部长)路藩(1941年中共柳州第一任市委书记,原武汉钢铁学院党委书)刘尚文(原武汉钢铁学院党委书记)韦素华(原国家海洋局纪检书记)沈章平(原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丘行(原自治区文联书记)韦君毅(原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梁为揖(中宣部教育局副局长)熊福强(前柳州军分区副政委、正师级)韦毅 (前成都军区纪检委处长、副主任、师级)学术、科技届吴学谋(数学家、教授、2003年中科院院士候选人)龚虹嘉(科技企业家,先后创办德生公司、海康威视、握奇数据,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59位)许祥泰(国家级专家、高级工程师)韦其宁(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副总)潘建(原广西工学院副院长、教授)龙祖彭(原广西中医学院院长、教授)李创采(广西工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黎平(广西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韦春北(玉林师院党委副书记)郑 梅(美国《芝加哥日报》总编)刘克夫(加拿大雷克汉机械工程学院工程系教授)周继扬(大连工学院铸工教研室主任、教授)宋燕 (中央建工部总工程师)卓斌 (博士、上海交大首席教授,全国高校船舶动力工程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敏丽(北京农业机械学院教授、博导)唐洪(中科院博士、心理专家)李良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科学家)郑华山(山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海镇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王本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9研究所专家)孙代文(原柳州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章崇义(原广西工学院副院长、教授)潘健(原广西工学院副院长、教授)谢汉强 (中国“柳宗元学会”理事会副事长,原柳州日报总编辑)文艺界:吉联抗(音乐家)银力康(音乐作曲家、全国音协会员)王培堃(中国美协会员、柳州市美协副主席、一级美术师)汤漾(柳州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梁荣中(区美协常务理事、画家)朱锡华(桂剧音乐家)丁宪文(书画家)体育界:张剑平(原广东篮球队副总教练)周耀东(航模运动键将、广西航空运动学校副校长)杨毅(1992年世界残奥会金牌获得者)企业界:韦力清(南糖集团总裁)姜援朝(内蒙古自治区网通公司总经理)刘耕(成都汉龙集团董事长)知名校友参考资料:
曾敏之
祖籍广东梅县,生于广西罗城。
15岁出任小学校长,16岁赴广州半工半读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0年后即开始报人生涯,先后任《桂林文艺》杂志助理编辑,《柳州日报》副刊编辑兼采访主任,桂林《大公报》特派记者、文教记者,重庆《大公报》记者、采访主任,广州《大公报》特派员,香港《大公报》华南版主编、评论员。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任《大公报》、《文汇报》、中国新闻社广州联合办事处主任。1961年初调任暨南大学副教授、写作及中国现代文学两教研室主任。1978年再赴香港,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文汇出版社总编辑、评委会主任。数十年的报人生涯,锻炼了他敏锐的新闻触角及深刻的时事观察力,凭着他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与文采斐然的笔触,他采写编发了大量的军事斗争、政治活动和社会民生的报道,其中不乏轰动一时的重大消息和独家新闻。他以文学的笔法采写的一批特写、专访和长篇报道,有的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范本。他1946年写下的长篇专访《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是中国新闻记者第一个以大量翔实的材料,述评了贯穿抗战前后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真相和经验,并且以文字媒介向世人首次披露作为伟大政治家的周恩来的革命生涯和哲人风范,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篇专访所能包容的内涵。这篇文章后收录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大系》,也以全文壁录于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
他从十来岁开始,一部《全唐诗》伴随大半生。他通读、熟读、吟咏、背诵、写赏析文字,几十年来以旧体诗词遣兴言情、交游寄慨,先后出版《望云楼诗词》正、续编,收入他的诗词作品近千首。有人认为,如果曾敏之先生把近千首的望云楼诗词加以详注,那将是一部很丰富的自传。关振东先生则认为:读罢曾敏之先生的《望云楼诗词》,觉得曾诗属重情一派。当然,情不止于爱恋之情,儿子之情;家国情、世情、人情,都包括在内。敏之先生是位老报人,数十年报海沉浮,时移世易,风云变幻,关情的多是国家民族政局的命运,所以,他的诗“浮沉几度悲欢感”,多是抚时感事之作。洪柏昭先生亦有云:曾敏之诗写得最多的是七绝,他最擅长的也是七绝。这种诗体,易学难工,辨于诗味的唐人司空图说:“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即作绝句需要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具体来说,就是言近旨远,语浅情深,在简短的篇幅中蕴蓄深远的内涵,得“韵多之致”。曾敏之是深得此中三昧的。曾敏之自己也说,写旧体诗是他的一种癖好,一种兴趣。因为经常吟咏,长期养成练字、炼句、炼意的习惯,这对于其他文体的写作大有裨益。
有论者认为,对学人的评价,最好还是看他的作品。曾敏之著作等身,远的不说,仅从1980年起至2005年的25年间,便出版了27部文集。其中包括:
《望云海》(散文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词艺术》(论著)1982年香港波文书局
《文史品味录》(散文集)1983年花城出版社
《观海录随笔集》1984年香港林真文化公司
《诗词艺术欣赏》(论著)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
《诗的艺术》(论著)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曾敏之卷》198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观海录二集》(随笔集)1987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苑春秋》(杂文集)198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古典文学欣赏举隅》(论著)1991年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
《听涛集》(杂文集)1992年香港三联书店
《曾敏之散文选》1993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春华集》(杂文集)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
《温故知新》(散文集)1994年香港获益出版公
《四海环游游记》199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遇旧》(散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曾敏之文选》1996年香港作家出版社
《文林漫步》(散文集)199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
《古诗撷英》(论著)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望云楼诗词》(诗词集)1998年香港作家出版社
《书与史》(散文集)2000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绿到窗前——望云楼随笔》(散文集)2001年香港明窗出版社
人·文纪事(散文集)2002年香港明窗出版社
《空谷足音》(散文集)2003年新世纪出版社
《文史丛谈》(散文集)2004年香港明窗出版社
《旧曲难忘》(散文集)2005年香港文汇出版社
《望云楼诗词续集》(诗词集)2005年香港银河出版社
萧乾老师在由许翼心主编,2005年9月出版的《文传碧海——曾敏之的文学生涯与成就》的原序里说:“这个集子里收入了几十位作者对敏之兄长达60年的文学创作活动的评论,共分综合研究与作品评论二辑。还附有八篇作家专访,以及曾敏之文学活动、创作年表。本书的撰稿人均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资深学者。他们都热爱敏之兄的作品,各自从不同角度写出对敏之兄作品的理解,使读者阅读后对敏之兄的创作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敏之兄是我《大公报》时代的老同事,我们之间的友谊长达半个多世纪。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笔耕不辍,在散文、杂文、报告文学、游记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写诗,并对我国古籍和古典诗词尤有独到的研究,这是我所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