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惠州日报总编辑

2023-12-10 11: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惠州日报总编辑

祁念曾先生是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西府宝鸡走出的一位卓有成绩的学者型诗人、作家,现在是《深圳商报》的一名高级编辑。2003年的春天,我们曾同游桂林,共赏烟雨漓江,至今时间又过了一载,在6月的富临酒店, 300人的庆典会场,我们不期而遇,我轻声的叫了声祁老师,并送上新出炉的《京基》,在新闻出版界广有人缘的并倍受敬重的祁老师居然马上叫出了我的名字,并告诉我他买了碧海云天的房子,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章,另一篇是作者应《三秦日报》 “让时间讲述爱的故事”的情人节专题策划而作,讲述了一段他与众不同的爱情故事……
我选择了碧海云天

姜波的主要作品及获奖

中央电视台《越战越勇》2015年总决赛冠军孙潇于2004年与姜波合作推出首支单曲《我家在江南》 器乐作品《守岛战士北方的娃》获浙江省第八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金奖 广东省2015年颁发的2014年度群众文艺作品评选音乐类作品《明天》获三等奖 2015年广东省第六届音乐舞蹈花会《梦回故乡》获银奖 2014年被评为惠州市2013年度优秀专家室 2014年“卿卿美丽”中国抚顺杨卿丽独唱音乐会担任策划 2014年惠州选秀活动“鹅城舞台秀”评委 2013年获广东省优音乐家奖 2013年驻港部队《惠州舰》作曲 2013年年微电影《明星故事》编剧、导演; 歌曲《我的父辈》、《幸福中国》(2004年全国新歌创作大赛金奖); 歌曲《中国缉私警察之歌》(2012年全国海关系统推荐作品); 歌曲《烟雨飞霞》(2011年广东省旅游精品歌曲推荐作品); 歌曲《新老客家人》、《家乡春分茶》(五个一工程奖); 歌曲《老乡不要怕》(2008年广东省首部抗震救灾作品); 歌曲《寒露的微笑》、《一二三四齐步走》(2005年全军战士文艺奖); 歌曲《无声的誓言》(2013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比金奖)《快乐学习》、《鹅城恋歌》、《握手》(2008年——2010年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比银奖)《家乡春分茶》(2013年三等奖); 歌曲《春雨》、《流水的兵不了的情》(2006年广州军区首届战士文艺奖三等奖); 情景唢呐《演练》、歌曲《当兵的日子》(2006年广州军区调演最佳剧目奖、一等奖); 舞台剧《训练场上》、《忠诚》(2009年公安部全国汇演银奖); 情景剧《牵挂》(2006年广东省盐业系统一等奖; 话剧小品《抉择》(2012年广东工行系统一等奖); 话剧小品《陪你一起看日出》(2012年广东省粤电二等奖、最佳导演奖) 舞台剧《生死不离》(2008年广东省武警系统汇演一等奖); 舞蹈《桃花谣》、《小城故事》(2012年香港TVB庆回归15周年晚会节目编导) 音画《国色天香》(2013年广东工行系统金奖); 器乐《渡海精兵》、《2005年全军战士文艺奖); 与《同一首歌》孟欣导演合作 两首抗震救灾歌曲引无数网友追捧 2008-05-28 08:59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山河齐哀,举国同悲。怀着无比的沉痛和对灾区群众的牵挂之情,惠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范中杰饱含深情,一周内连续创作两首抗震救灾励志歌词《老乡,不要怕》、《孩子,孩子,你别哭》,并由姜波谱曲。 歌曲转递温暖,歌声凝聚力量。两首歌曲在惠州西子湖畔论坛发布后,立即被网友转发至天涯、KU6网、TOM、新浪、搜弧、奥一网等各大网站的论坛或博客,引起了成千上万网友的追捧,感动了无数的人,既鼓励灾区群众树立信心战胜困难、灾区遗孤适应新的生活,又团结了广大网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连日来,两首歌曲还多次被用作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的背景音乐。《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都市报》、惠州广播电台、《东江时报》等媒体先后对歌曲及创作过程进行了报道。尤其是广东电视台摄制组赴惠州拍摄、制作并在《人在他乡》栏目播出了相关专题片《家乡汶川――我们和你同在》,又引起广大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    《老乡,不要怕》网络传唱  (南方日报,B04版,文化周刊,2008年5月18日) 老乡,不要怕   词:范中杰  曲:姜波  演唱:谭京,范大海 老乡老乡不要怕 动员令总书记已经发下  老乡老乡不要怕  总理的专机已经到达  老乡不要怕,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什么也压不垮  老乡不要怕,地震过后我们携手重建温暖的家  本报讯 昨日,在惠州巴蜀友人抗震救灾捐款仪式现场,500多名到场捐款的群众被一首《老乡,不要怕》的歌曲深深打动。歌手只教了一遍,全场人都含泪合唱。近几日,这首歌曲通过网络迅速唱响,3天网络点击量达10万次。  这是一首男女声二重唱,“老乡老乡不要怕,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什么也压不垮;老乡老乡不要怕,地震过后我们携手重建温暖的家……”  这首署名惠川人作词的歌曲14日上午在惠州西子湖畔论坛首发,随即登录国内各大网站。而惠州广播电台在其抗震救灾专栏中滚动播出该歌曲,惠州电视台也计划拍摄MTV。  这首歌歌词是惠州市教育局局长范中杰13日晚上在电视直播灾情的悲伤气氛中含泪写成,范中杰的老家在四川,于是署名惠川人。这首词随后由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姜波作曲。演唱者是惠州某学校音乐老师谭京和惠州某公司的业余歌手范大海。谭京的弟弟正在四川读大学。地震发生后,她反复拨打弟弟电话,直到14日中午才接通并获知其安全。谭京告诉记者,她在音乐界的朋友听到这首歌曲后,都表示要把它作为当地募捐活动的背景音乐。(李长虹) 本报讯 “孩子,孩子,你别哭,来接你的叔叔(阿姨)是个好人,跟他(她)去吧,他(她)会像爸爸(妈妈)一样,深深地爱你”,继在惠州工作的几位四川人13日连夜创作《老乡不要怕》这首抗震励志歌曲后,18日,该歌曲的创作人员又创作了一首关注灾区孤儿的歌曲《孩子,孩子,你别哭》。比《老乡不要怕》传得更快。昨日18点20分,记者在KU6网上看到,这个MTV已被放在首页,浏览量达15万人次,而15分钟后刷新,浏览量已达17万人次,以每分钟上千浏览量递增。人民网视频、新浪、KU6网、南都网、西子湖畔 、天涯来吧 、TOM音乐 、搜狐,都有转载。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员姜波:为兵而歌央视国际 (2004-06-25 09:28:33)●马军鸿2003年6月,南京政治学院干部进修班,从众多的军旅歌曲中评选出一首《当兵的路》,作为全体学员必学、必唱的曲目,因为这首歌情感真挚、歌词意蕴深刻。《当兵的路》词曲作者是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员姜波。两年来,他学习之余坚持创作,在全国各类专业音乐刊物发表词曲作品三十余首,十余首出版发行,其中《当兵的路》、《今夜想家》、《弄潮的人》等歌曲经中央电视台七套《军营文化》栏目播出,受到广大官兵的喜爱。姜波的作品清新质朴、真实感人,与其长期扎根基层用心创作是分不开的。他深爱军营生活,对官兵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创作的歌曲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有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2003年7月11日,假期第一天,姜波顾不上回老家看望父母,就背上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列车,直奔某师渡海登岛作战训练的第一线。这是一支两栖机械化部队,官兵每天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酷暑中苦练战术。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和紧张生活,锻炼了官兵敏捷的战斗作风,铸就了官兵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在火热的军事训练生活中,突然多了一个编外战士———姜波。他和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一个月后,姜波在一首词中写道:风吹来/浪打来/天海间涌现年轻的心/烈日下晒/苦水里泡/欲与狂浪试比高/钢铁的官兵是那弄潮的人/敢弄潮的人是那钢铁的官兵/弄就弄个大潮/争就争个第一/练好本领/为打赢。近两个月的生活体验,他先后为官兵创作了《军人,一首奉献的歌》、《今夜想家》、《当兵不傻》、《你的身影》等歌曲。2003年9月,姜波把假期的生活体验和为一线官兵写的歌词,以及创作体会写成文字,寄给了《音乐生活》杂志,编辑部对姜波以饱满激情为官兵而歌的精神敬佩不已,随之以《军人,一首奉献的歌》为标题,推出了《金色海岸线———献给海训官兵的组歌》。歌词发表后,在军内外产生了反响,不少读者来信来电称赞姜波用真情为兵歌唱的精神值得从事音乐创作的同行们学习。 (解放军报 2004年06月25日 第6 (编辑 曹劲 来源:解放军报)再度创作《惠州舰之歌》   此次,我市再度邀请专家与部队合作创作了《惠州舰之歌》。  “沐浴维多利亚的阳光/惠州舰劈波斩浪/威武文明忠诚精武/把责任挑在肩上……”这首威武雄壮的军歌,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资深音乐人、作曲家姜波作曲。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编委、惠州日报社民生新闻中心主任刘腾云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参与歌词创作。  歌曲小样完成后,姜波在自己的新浪博客进行了发表,赢得不少网友称赞。网友评论,“这是一首非常有气魄和力量的歌曲,听完令人为之振奋。”  “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创作,并在北京录制完成。”姜波透露,歌曲既表现了军人的热血与忠诚,也非常符合惠州阳光、向上的城市形象,相信这首歌曲一定能为增进惠州与“惠州舰”全体官兵的友谊注入活力。  本报记者刘 挺

惠州报业集团的创办惠州首份自己的都市报《东江时报》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都市新锐媒体《东江时报》试刊出版,成为惠州日报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同时也是惠州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今年一月一日,《东江时报》正式创刊,并以丰富的内容、清新时尚的版式、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南北传媒学界翘楚的一致好评。惠州日报社于一九九八年建立了惠州新闻网站,开始从传统媒体向第四媒体进军。由惠州市委宣传部、市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惠州日报社承办的大型综合性外宣网站“今日惠州网”正式开通,成为惠州市对外宣传又一个重要的新兴阵地。惠州日报报纸版面的增加,办报理念的更新,使《惠州日报》迅速成为珠三角地区富有影响力的一家地市级党报,成为惠州市覆盖面最广、投递最快的综合性、开放性、权威性日报。争取两年内建成报社文化产业基地

惠城本地话其实是明朝的梅州方言

文/伟卜博

  在惠州市区,总有一些人称自己是本地人讲本地话,而且是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地族群,自己跟客家人没有关系,他们的依据是,说话的口音跟惠城周边的客家话不同,甚至有学者把惠城人祖先跟先秦时期的缚娄古国联系起来,说自己是秦汉古越族后代,讲的是缚娄古语,持这种观点的有南开大学教授刘叔新、惠州日报主编祝基棠,以及惠城文史专家吴定球、何志成、林慧文等人,那么他们这种观点有没有依据?这个“本地”是不是等于秦汉遗民或缚娄国土著?就让我们根据史料,一起来探讨一下,看看他们是什么人,讲的是什么话。

        (一)

  首先,这是地域文化问题,要研究地域文化,就必须要了解我国的民族发展史,然后才对地域文化作出相应的判断。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既形成了各自的性格特征,也遗憾于各民族之间在发展道路上为了各自的利益,产生过各种矛盾,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有五胡乱华、蒙人入关,满人统治等历史时期,每次民族冲突都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人口迁移,其中,蒙元统治中国,人口由之前的一亿多锐减到两千万多万,满人入关,中国明朝人口由六千万减到一千多万,据专家考证,现在四川人跟三国时期的蜀国人已经没多少血缘关系,现在的河南人和山东人跟古代的族群同样没有血缘关系。

  惠州,偏居岭南一隅,古称瘴疠之乡,北方贬官流放之地。历史上的惠州称为归善、循州,所谓归善,就是古时的惠州野蛮落后,然后才慢慢开化、归善。

  惠州历史,跟其他地区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都经历过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和人口消失的情况。从宋末《太平寰宇》和《惠州人口大记事》就有记载,宋末和明末惠州出现过人口大更替,宋末原籍和客籍户数已经达到八千三百多户,但到了明中后期,惠州竟然民死田荒,多年未复,连种田的人都没有,说明宋朝以前惠州人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甚至说,惠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没有人在此活动都值得深究,这也使人联想到惠州宋代以前的所有史料消失的原因。

          (二)

  有些人认为,既然自己被称为“本地”,就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居民,而且跟先秦时期的缚娄古国有关,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

先看看关于缚娄国的信息来源,据史书《吕氏春秋》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曾经存在过古缚娄国”。

  因此,有学者根据读音的相似程度,推测缚娄即是傅罗,傅罗就是现在的博罗县,这样,有些专家就顺理成章的认为缚娄即现在的博罗,但历史研究是需要文献资料支持的,遗憾的是,专家始终找不到相关的资料证明。

  2000年发现的博罗横岭山墓地,据专家考证确实是先秦时期的古墓,但只能证明先秦时期博罗地区有人类活动过,而且这类墓地广州增城也发现很多,因此不能证明是缚娄国产物。

  既然找不到证据,我们就看看宋朝人对于惠州方言的零碎描述。苏东坡隅居惠州近三年,他对本地方言就有过简单概括,苏东坡说本地人讲话阙舌如鸟语难懂。

  那么苏东坡口中的本地人是否就是现在惠城本地人的祖先?他们的语言有没有受缚娄国语的影响?

  引一个段典故,话说苏东坡谪惠期间,在白鹤峰建了一座新居,当时卸任循州太守的周彦质路过探访时,发出“风流贺监常吴语,憔悴钟仪独楚音”的感慨,诗句以“乡音无改”的贺知章,比喻即将荣归故里的周彦质,又自喻为钟仪(春秋时楚人,宫廷琴师),哀叹自己将独自一人终老于惠州这“楚音”之地。可见在苏东坡的心目中,惠州话属于楚语地带,而没有半点缚娄语种的信息。

  如果这个不能说明问题,用一个最易懂的方法解释就更明白,缚娄古国在现在的博罗县,如果现在的惠州本地话属于缚娄国语,那么这个方言就应该对外辐射才对,现在正好相反,惠州话是从河源辐射过来,从分布情况来看,惠城方言只是点状分布,而河源却成片存在,河源才是该方言的大本营,据专家考证,河源话的源头又是在江西赣州境内,不在博罗,这可以证明,惠城本地话是外来语,不是本地成长起来的方言。

  为了进一步论证,我们再拿惠州周边的人口变化状况跟惠州对比一下。

  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人口数量同样不稳定,有过几次大更替,历史上总共有过三次被屠城的记录。

  唐代时期的广州城甚至是外国人的天下,总人口20余万人中有12万是外国人,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口比例,这座城市在758年,被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屠城。

  878年,黄巢率军血洗泉州,劫杀富商万人。第二年,黄巢向朝廷讨封广州节度使不成,大怒,遂攻克广州,又在城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清朝顺治七年(1650)二月,耿仲明、尚可喜两人又下令对广州大屠杀,死亡七十多万人。

  可以说,现在的广州居民都是新广州人,基本都是清朝顺治以后才从周边迁入广州定居的。

  佛山,对姓氏最早有记录的有四个姓,最老的“老”姓,也是南宋末年才迁入,而且是从南雄迁入。

  惠东梁化方面,从秦到隋,有八百多年的时间作为县城所在地,但现居住在梁化的居民都是清朝后才迁入。

  惠城区据说也有三家过千年的家族,分别是横沥钱氏、横沥赵氏和水北王氏,但后经考证,他们都是从外地迁入的,其中水北村王氏是明中期才从兴宁迁入。

  可见惠州古时也是兵慌马乱的地方,《惠州市志.大记事》第45页: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惠州市属以长年战乱,民死田荒,多年未复,兴宁、长乐及安远、武平异邑客民流入归善、海丰、永安等地界”。

  注意!这段文字的内容,既描述了明朝前期的惠州人口状况,也描述了惠城人祖先进入惠州的过程,而且是群体性进入,这些史料也比较准确记载新移民的来源地和落脚点,他们大多是兴宁、五华人,从惠城文史专家组成员何志成、王国光、刘叔新、黄澄钦等人的族谱上也明确这样记录,也就是说,明朝中后期的客家人,就是现在惠城人的祖先,因为惠城周边,龙岗、惠阳、惠东一带的客家人,都是清朝才从兴梅地区迁入。

    总之,很多资料都可以证明,惠州受战乱、饥荒和朝代变更影响,人口也不断更替,人口都不能传承下来,惠城专家又怎么断定缚娄古国有语言传承?全国都兵慌马乱,颠沛流离,唯独惠州与世无争,人口和方言一直保存下来,你说可能吗?

  据考察,现在安远、寻乌、武平依然还有一部分方言跟惠城方言相同。几年前有个江西安远的网友在某论坛说过 : “我不知道自己家乡的方言是本地话还是客家话,我只知道自己的家乡话跟惠城话一样”,这说明在河源上游地区,仍然能找到惠城本地话的源头,这跟《惠州市志.人口》描述的完全一致。

          (三)

再看看现在惠城本地人构成和姓氏来源:

桥东林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有林振雄;

桥西刘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有刘叔新;

江北王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有王国光;

东平何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有何志成;

小金罗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有罗玉通;

黄氏祖籍在梅县紫金,代表人物有黄澄钦;

杨姓和叶姓祖籍基本来自梅县。

李、张、陈、吴大多来自五华。

无论从惠城人的籍贯还是史料,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兴梅地区迁来的居多,跟“本地”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时为什么那么多兴梅人进入惠城核心地带做地主呢?简单来说,当时根本就没有多少本地人。

          (四)

  那么惠城区本地话属于哪种类型的族群?由于客家人迁徙的线路是由北向南迁徙,河源梅州作为赣州和汀州人入粤的门户,客家人迁移时就必须先经过河源梅州再到惠州。虽然在南迁的过程中,河源梅州两地不断有新移民的出现和更替,但不管怎么更替,惠州的居民都是从河源或梅州方向过来的,因此可以说,惠城人都是由河源或梅州这两个地方的人组成,惠州也就成为河源话和梅州话的交汇点,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口音的客家,由于惠城跟河源属同类型客家话,因此可以肯定,惠城人的母语就是河源话,惠城“本地话”是河源话的延伸点和终止点,河源话在惠州只是点状分布,惠城只是其中的一个点。

  早期客家学研究者徐旭曾,他本身是和平县人,祖籍在江西,明朝时期迁来和平县,他跟梅州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却以客家人自居,可见当时的“客家”是讲河源话的河源人,河源人是地道的客家人,如果徐旭增不是客家人也不可能站在客家人这边来说话。

  惠城区的所谓“本地人”其实就是明朝迁入惠城的赣州、汀州和梅州人,称惠城人为本地的,是清朝初期迁来惠州的后批客家人,惠城人跟秦汉或缚娄古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谓“本地话”就是早期的客家话,是水源音的别称,是先来和后到概念,是客家人对客家人的称呼,是历史的概念,而不是土著与客家的概念。

《广东通志》对“土著”有不同的描述,俚、黎、蛋、猺、苗、獞、奢为土著,獞为古越族,“土著”多指早期进入某地占籍者,客民入籍后占籍同样为土著。

  可见,惠州地区,单纯从“本地”的称呼,不能简单的认为现在的本地跟先秦时期的本地有遗传关系,“本地”的概念是不断演变的,入清以后进入惠州的客家人到现在也同样被外省人称为本地,因此“本地”跟土著不一定有关系,“本地”是寄籍到占籍的产物。

  梅州地区得益于地理优势,首先承接了外省移民,宋初《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兴梅地区仍以畲瑶为主,梅州客家不过300余户,潮州更是没有客户。而过了一百年不到,《元丰九域志》中记载,客家人在兴梅地区已经成功“反客为主”。

  随着梅州及周边的人口不断增长,为客家人继续南迁提供了条件,惠州人口也因此跟着增长,由之前的民死田荒到清朝中期的十万之众,分别居住在惠城的部分乡镇,这些移民已足于成为惠州的主体族群,由于这些移民中又以兴梅地区的为多,因此,可以断定,惠城本地话就是明朝的梅州方言。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大厦的大事记

1949年10月16日即惠州解放翌日,《惠州日报》前身《东江日报》创刊。1976年~1985年报纸停刊。1986年5月1日《东江报》创刊。1990年10月1日《东江报》易名为《惠州报》。1993年10月1日《惠州报》更名为《惠州日报》。1994年2月9日《惠州日报》改日报以来第一次出版彩版报纸。1996年5月23日惠州日报社电脑印刷公司轮转彩色印刷机正式投产。1997年1月1日惠州日报社正式实行报纸自办发行。2月3日惠州日报社位于市区环城西二路32号的新办公大楼举行新社址揭幕仪式。1998年4月1日惠州日报社电脑网络开通国际互联网,并建立了惠州日报电子版主页。5月23日《惠州日报》开始每天出8大版。11月23日《惠州日报》再次改版,调整后每周共有34个新闻版。1999年3月8日惠州日报社引进美国GOSS多色全自动卷筒纸印刷机合同正式签订。该机总投资147万美元,可实现16版同时套印。8月9日惠州日报报业大厦印务楼在市区江北奠基。2000年1月1日《惠州日报》正式启动改扩版工程,每周一、三、五出12版。同日,惠州日报社在市区江北的电脑印刷车间试产成功。5月30日惠州日报社举行印务中心落成暨新印刷机正式投产典礼。2001年12月1日《惠州日报》进行改版。在版面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本埠新闻”、“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新闻版。同时增设了一些服务性专刊,并天天有彩报。2002年6月20日~26日惠州日报社驻惠阳、博罗、龙门、惠东记者站举行挂牌仪式。2003年3月31日举行《惠州报》改为《惠州日报》10年暨惠州日报报业大厦落成典礼。2004年12月1日《惠州日报》全新改版。2005年7月10日惠州日报社市场开发中心、惠州国画院挂牌。7月26日《惠州日报》进行改扩版,推出A、B叠,这是惠州日报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扩版。2006年6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惠州日报社主管主办《东江时报》。6月20日惠州日报社成功推出《惠州日报手机报》。11月28日《东江时报》试刊出版,这是惠州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惠州日报》同时改版。2007年1月1日由惠州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东江时报》正式创刊。7月2日十届1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惠州日报社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方案。8月9日惠州日报社、东江时报社惠阳记者站和惠州报业广告信息公司淡澳分公司挂牌。9月26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