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泉州晚报总编辑

2023-12-08 11: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泉州晚报总编辑

泉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据统计,泉州人口760多万人,而海外泉州籍华侨华人总数则超过1000万,被称为“海外泉州”。利用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侨”、“台”特色,发挥泉州晚报的媒体优势,创办一份“海外版”报纸,沟通泉州与海外乡亲的联系,成为泉州晚报社领导运筹之事,也是海内外泉州籍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创办《泉州晚报·海外版》的想法成为现实,得缘于泉州晚报社总编辑施能泉1997年初的一次访菲之旅。菲律宾《商报》常务董事胡文炳先生希望《泉州晚报》在菲律宾发行,他们愿意无偿印刷并随《商报》分送,以满足泉州籍华侨的信息需求。访菲回来之后,施能泉即向泉州市委作了汇报。市委充分肯定了创办海外版的重要性,立即同意。福建省委外宣办十分重视,很快就批准了泉州市委创办《泉州晚报·海外版》的报告。接着,泉州晚报抽调骨干投入紧张的筹备工作。1997年4月1日,《泉州晚报·海外版》试刊号出版了。 海外版主要发行菲律宾,同时发行其他国家和地区。香港的发行量仅次于菲律宾,报社印刷出版后,派专车将报纸送到香港南益集团在南安的办事机构,然后随其送货车当天运到香港,再由香港泉州同乡会代转送有关知名人士。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澳门、台湾地区,则通过邮寄由泉州同乡会组织协助发行。此外,在日本、法国、美国也有订户,通过邮局寄送。在做好海外发行的同时,《泉州晚报·海外版》还积极发展国内订户,通过邮政部门发行,目前几乎在全国各省都有海外版的读者。

《名城梦》的作者

《名城梦》——泉州籍作家施能泉写的有关泉州的散文

ps.据《名城梦》作者施能泉总编辑介绍,该文写于1989年9月间。

泉州晚报社牵线搭桥 台湾《旺报》社长在漳寻得祖籍地

泉州晚报社牵线搭桥 台湾《旺报》社长在漳寻得祖籍地

2015-07-20 08:17   泉州网-东南早报

  黄清龙查看镇海当地史料

  祖坟墓碑刷漆“参”字现转机

  一个多月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在一次采访任务中,记者遇到了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忠杰,将此事告诉了他。陈忠杰一直致力于帮助华侨及港台同胞寻找祖籍地,目前已经帮助数十位华侨及港台同胞寻找到祖籍地,并成功完成了族谱对接。

  陈忠杰欣然接受了记者的委托,按照记者提供的信息,让镇海村当地的黄氏宗亲帮忙寻找。而当时,黄氏后人正准备翻建黄氏宗祠,为此他们特地到黄氏的祖坟扫墓。在为墓碑上的字体重写刷漆时,黄氏后人发现墓碑上为黄氏祖先立碑的五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就叫做“黄参”(注:参的繁体字)。黄氏后人拍下墓碑上的字体,发给陈忠杰确认。而后陈忠杰又将此图片转发给远在台湾的黄清龙。黄清龙十分高兴地说道:“台湾黄氏族谱上就是这个‘参’字。”

  为了再次确认镇海村黄氏就是自己的祖籍所在,黄清龙在与陈忠杰的交流中,提到了台湾族谱中另记载的一个名为“旗尾”的地名。经过陈忠杰了解,在镇海村当地确实有一座叫做“旗尾”的山。陈忠杰猜测,很可能当时黄清龙的祖先就住在旗尾山,后来迁至镇海村里。

  但令人疑惑的是,在黄氏祖坟的墓碑上,立碑时间为乾隆戊戌年。黄清龙说:“我的祖先黄参是在崇祯年间到台湾的,这样看来中间有100多年的时间差。”对此,陈忠杰解释:“黄氏祖坟为一个夫妻合葬墓。由于夫妻双方不可能同时去世,一般都是双方去世后先各自‘寄葬’,过后再挑选一个风水宝地进行合葬。而在闽南渔村,常有将逝者的遗骸挖出,而后找一个风水宝地重新下葬的风俗。墓碑上的时间应该是黄氏祖先重新合葬立碑的时间。”为了验证这一说法,陈忠杰还特地请来文史专家对墓碑上的石头进行年代鉴定,确认该墓碑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跟黄清龙祖先迁至台湾的时间基本吻合。

  亲临故乡确认感觉十分亲切

  确定镇海村就是自己的祖籍地后,黄清龙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去看一看。7月16日,他受邀到厦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媒体论坛。在陈忠杰的建议与邀请下,7月17日上午,通过厦漳跨海大桥,绕了几座山后,黄清龙来到了他期待许久的镇海村。

  车子一路开到海岸边的黄氏祖坟。在村民的指引下,黄清龙见到了刻有自己祖先名字的墓碑。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轻轻地抚摸了一下祖坟上年代久远的石头,不时与站在一旁的黄氏宗亲交流着。黄清龙开心地说道:“我的闽南话口音和你们差不多。”

  在祖先渡台数百年后,作为台湾的黄氏后人,黄清龙终于可以在先祖坟前祭拜了。随后,在黄氏后人的指引下,他来到黄氏祖祠及另一处古厝。遗憾的是,黄氏宗祠的原址已被拆除,正在建设中。镇海村村支书黄少远解释说:“黄氏宗祠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房子十分破旧,在族人的建议下决定重建。原本打算等黄清龙过来查看,但是重建的日子已经定好,所以只能先拆除。”不过,黄氏宗亲此前特地请专业的摄影师留下了祖祠的影像并制作成相册,赠送给黄清龙。“我会把这本相册带回台湾给黄氏宗亲看的。”黄清龙边翻看相册边说道。

  “我是第一次来漳州,一直以为漳州很大很远。但奇怪的是,我来到这里之后,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古井、舂米石臼、石头垒砌的墙体……古厝里的每一样老物件,黄清龙都看得十分仔细,仿佛从这些东西中就能看出当年祖先在此生活的画面一样。在古厝里住着一位已经90岁高龄的黄氏老人,黄清龙亲切地握着老人的手说:“我是台湾来的,我也姓黄,来找我们的祖先,我的祖先黄参300多年前去台湾,现在终于找到了。”老人应道:“好好好,回来就好了。”

  黄清龙随着村民来到镇海卫遗址,又到村里的城隍庙看了看。每到一处,他都会认真拍照,他说:“我要把这些影像带回去,跟台湾的黄氏宗亲分享,找一个时间,我会带台湾的黄氏宗亲回到这里正式谒祖。”

  台湾知名报人致谢大陆同行

  1961年出生的黄清龙,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后进入报界,干过记者、采访主任、主笔、总主笔、总编辑等工作,现任《旺报》社长。据了解,台湾《旺报》以报道祖国大陆新闻为主,旨在深化台湾读者对大陆的认识。而黄清龙也是两岸交流的常客,时常会到大陆各地访问,也在台湾接待大陆朋友。

  在镇海村走访的过程中,黄清龙连连对泉州晚报社同行表示感谢。他说,几年前他的大哥曾提出要找祖籍地的想法,但时间久远,找到的可能性很小。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黄清龙曾在2013年先后委托过多人帮忙寻找,但是都没有找到。去年他参加活动遇到泉州晚报社叶燕民社长及郭培明副总编辑时,跟他们讲述了自己寻根的想法。

  “我找了两年都没有找到,本来我已经打算放弃了,此刻我的心情难以形容,终于找到了,真的太谢谢你们了。”在电话中,黄清龙社长激动地对郭培明副总编辑这样说。

  (记者 苏凯芳 胡彦明文/图)

东南快报 和海峡都市报07年年度盘点之异同

创刊伊始,《海峡都市报》就奉行“全省战略”,以福州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海峡都市报》把发行范围分成A、B、C、D四个区域:A区为福州城区;B区为闽南的厦漳泉三角地区;C区是福州8个郊县;D区则是南平、三明等内陆城市。其中,A区、B区加起来的发行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0%。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为《海峡都市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250万元的开办费相比,福建日报社在《海峡都市报》初创阶段实行的一项政策显然更具战略意义——赋予《海峡都市报》独立法人的资格,允许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海峡都市报》成长轨迹与其它城市同类报纸几无二致。凭借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凭借自办发行大力开拓早间自费市场,凭借广告全面代理制和活动策划促进广告销售。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海峡都市报》腾空而起的一个个节点。譬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报纸借机扩版至16版(与晚报基本持平),大做足球文章,报纸销量很快超过6万份;当年底,《海峡都市报》实现盈亏平衡;2002年,实现广告收入8000万。
在《海峡都市报》创刊之前,福州市委机关报《福州晚报》已经营了15年,占据着福州报业市场的大半壁江山。1997年,《福州晚报》广告经营额突破5000万元,处于国内同类报纸的一流水平。
面对《海峡都市报》强劲的上升势头,《福州晚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报印刷厂引进进口印刷设备,投产了福建省内最先进的彩色生产线。世界杯期间,也扩版推出《世界杯金页》,同时提早出报,在福州城区增设了30个报纸零售点,弥补发行时间劣势。
在竞争中,《福州晚报》开始检讨自身的不利因素:其一,报种单一,既要承担机关报职能,又需与都市报展开正面竞争;其二,下午出版,零售时间短,不利于争夺零售市场。
1998年9月1日,《福州晚报》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0月1日,《福州日报》正式创刊,承担机关报职能,《福州晚报》也正式改版。
抱着在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态度,在办报上,新创办的《福州日报》强调 “党报也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方针不能动摇,但表现手法应该多种多样,要按新闻规律报道市委、市政府活动”;用人制度方面,《福州日报》的大多数员工由社会招聘而来;经营上,单独组建发行队伍,并大力拓展房地产广告,承办福州住交会……
在《福州日报》依靠党报优势和制度创新迅速持平并赢利的同时,《福州晚报》也在采编、用人制度、发行结构等方面推行改革。譬如,实行“双向聘任”上岗,将福州八县(市)和外埠报纸发行交由邮局发行,保持市区的自办发行,集中力量覆盖城区读者。
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惯性,《福州晚报》办报方针一度在传统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之间游移,对《海峡都市报》重视不足且防御措施不够得力,这大大延缓了晚报品牌优势向新报纸的嫁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峡都市报》进一步做大和新生报纸加入战团,《福州晚报》广告出现了下滑。
2000年,《海峡都市报》的发行量已号称20万,报纸发展达到诞生后的第一个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准备发展拓伸产业,并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达成授信6亿元人民币的银企合作协议,额度创全国媒体之最,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此外,还计划着手将该公司包装上市。这些设想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其强劲扩张的势头为福建报业市场描绘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这让其它报纸心动不已。
2000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成功从一家国企融资,改版走综合性都市报道路。同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福建省分会旗下的《东南快报》创刊。
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福州晚报》在一年之内两次扩版。为解决扩版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报社决定广告提价;这次提价后来为福建报业同行所质疑,它致使部分广告商转投其他报纸。2001年1月13日,《福州晚报》改为早间出版,加入早报市场争夺。
福州报业市场显出“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态势。

■2000-2004年,争夺福州

·《福建经济快报》出局
最初,至少从办报方针看,《福建经济快报》尝试着实行差异化竞争,它提出以主流新闻覆盖高端读者的诉求;在经营上,依靠合作方的投资,《福建经济快报》采取了强力扩张策略,报纸很快由周五刊改为日报,版面由对开4版增至8版。
但在成本扩张的同时,这些努力并没能带来广告经营的同比增长。更为致命的是积累的债务问题。
为保全资产,2003年,《福建经济快报》最大的债权人福州晚报社印刷厂(共计超过1000万元的债权),向法院提起诉讼。4月初,法院依法冻结了《福建经济快报》房产及资金账户,报社资金链就此断裂。
2003年6月6日,在创刊整整3年后,《福建经济快报》宣布休刊。这引发了福建报人的反思:究竟采取怎样的规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扩张策略。
《福建经济快报》的出局对福州报业产生了有重大影响。它的大部分读者,被《东南快报》接收。而《福州晚报》的1000多万债权也未能保全,这对于急需资金的晚报来说,打击沉重。此消彼涨间,《东南快报》赢得了机遇。
·《东南快报》挑战
2003年3月,《东南快报》成功说服《海峡都市报》发行部的数位骨干转投阵营。此事通过互联网在全国报界流传甚广,被视为福州报业竞争升级的序幕,但同样也激起了《海峡都市报》强烈警觉。
2004年元旦,经历了编辑大纲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整改后,《东南快报》扩版至日均36版,在版数上与《海峡都市报》基本持平。5月,《东南快报》挑起发行大战,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将订报促销品价格翻了一番,希望在广告投放旺季来临前把发行量推向新台阶。
同时,《东南快报》推出以“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发行概念,在厦门加大投入,号称拿下4万份的发行量,以此对抗《海峡都市报》以“福州+泉州”为重点的发行理念。一时间,《海峡都市报》30多位员工流失。有网友在BBS中称:“福州报业进入战争状态”。
面对挑战,《海峡都市报》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迅速应战。2004年3月3日,进行大规模的改扩版,强化CI设计,实行导读式头版;报纸改为分叠式,便利读者阅读……在发行上,则在5月回敬对手一个名为“初夏送清凉”的发行促销战。
在一来一往的攻守中,《海峡都市报》守住了阵地,并在经营上摆脱了2000-2002年的缓慢增长状态。福州城五区的订阅量有了明显上升,全省发行量最高号称达到40万份;同时广告增速达到了历史同比最高点。2003年,《海峡都市报》广告收入首次过亿。2004年,广告收入更是高达1.7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47%(据记者的调查,全省报业广告收入总额的同比增长幅度约20%)。
而《东南快报》也扩大了战果,发行量有了明显增长。据悉,如果不计在厦门的巨额发行贴补,《东南快报》2004年应略有盈余。
在福州报业竞争最激烈的“2003-2004赛季”,人力流、资本流出现的异动,同“口水战”交织在一起,一时为全国同行所关注;同时,一号两刊、融资方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为竞争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竞争指向闽南

·省报集团的闽南布局
厦门是《海峡都市报》创办初期的重要目标市场,1997年,《海峡都市报》在厦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采编、经营分支机构。1999年3月9日,福建日报社将旗下一张严重亏损的报纸移师厦门,投入400万改造经费创办《海峡导报》,接管《海峡都市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海峡都市报》随之将闽南发展的重点移至泉州,创办“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有独立刊号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面世,在泉州每周出版60余版的“闽南新闻版”,配以《海峡都市报》的“全省性”共享版面在闽南发行。
省报这种通过地理布局实现子报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最初也许是源于被动式的、改造亏损子报的目的。但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渐厘清,这种举措的战略意义逐渐明晰——
首先,福州—泉州—厦门一线,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先列,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城市容量的有限性,是异地扩张的动因。
其次,目前,福建省20个3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分别有5个在福州,2个在厦门,10个在泉州,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上的同一性,是异地扩张的客观条件。
2002年8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集团布局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逸清坦言:属于集团松散型子报的《福建经济快报》的休刊,让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子报如何规避风险、集团的合理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方向等等。
省报集团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一线三点”谋篇布局,直观地体现在印刷厂的设立与扩张上。集团成立后,省报集团投资过亿改造福州的印务中心;同时,在厦门和泉州也分设了印厂。在经济上,三个印刷厂2004年为集团贡献了1765万元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集团子报的异地扩张积蓄了切实的物质资源,显示了集团坚定的扩张决心。
·厦门变局
作为市委机关报,2004年,《厦门日报》扩版至日均对开24版,自费订阅率高达78%,这是两个位列国内同类媒体前茅的数据。(厦门全市人口200万强,其中户籍人口130多万;而对报纸经营最具含金量的“岛内户籍人口”仅60余万,从理论上说,平均每5个“岛内户籍人口”就拥有一份《厦门日报》。)
2004年,厦门日报社旗下各报的广告总收入超过1.5亿,其中《厦门日报》约占80%,并成为全省唯一的进入纳税300强的报社(居第86位),这同样居于国内同类媒体前沿。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厦门日报》56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事实上,在1999年《海峡导报》创办之前,《厦门日报》几乎独享厦门这块福地……
2001年11月《海峡导报》连续刊登宣传广告,为改版、扩版造势;当月,由四开16版扩至24版。同时,对编辑方针进行微调,收缩在福州、泉州、漳州的采编、发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新闻和本地新闻,力求融入并抢占厦门本地市场。当年,《海峡导报》实现了微利。
其后两年,《海峡导报》通过引入广告代理制,以分类广告及展会策划为突破口拓展广告空间;在不断扩版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社区新闻版”等形式,策划“新闻进社区”,推广入户征订。
2004年,《海峡导报》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增加2000万(同比增加60%),达到5200万的历史高位,地产等高品质广告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加。
面对《海峡导报》的竞争,居于领先地位的《厦门日报》通过建立新闻改革的长效机制来维持自身的强势地位。2001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的社庆日,《厦门日报》在开办“读者节”的同时改扩版,引入都市报的先进理念,强化“更有活力的新闻”。迄今为止进行的五轮改扩版,有效强化了队伍的市场意识,使其自费订阅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为了增强版式视觉效果,《厦门日报》设置了版式总监,这在同类报纸中可谓“先锋”。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征订占比90%以上的发行结构,降低了《厦门日报》在零售市场上的号召力;旗下的《厦门晚报》与日报捆绑发行,二者发行重合率高达95%,同样在零售市场上作为不大;另一张子报《厦门商报》,则尚未摆脱亏损。
零售市场的空白,为《海峡导报》在1999-2001年渡过艰难的初创期,留出了市场空间。
目前,在厦门的零售市场上,《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以及泉州日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大多委托一家由《海峡导报》培植起来的队伍零售,一元钱买两份报纸的报价结构,使零售市场出现了“竞争+搭售”的局面。各报间伴生的竞争关系,互相制约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为挑战者和零售市场上的领先者,《海峡导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仍是扩大并稳定征订量,以获取高质量的受众群体。随着发行结构的调整,《海峡导报》在岛内的零售量占发行量的比重逐渐降低(2003年,约为50%;2004年约为30%,绝对数也有下降)。目前,按照各方提供的数据,经多方印证后可以大致推算出:在厦门岛内,报纸的零售总量只约为征订总量的1/6。
厦门的零售市场如何打破僵局,让人拭目以待。
2005年,《厦门日报》广告增长目标定为10%的增幅,考虑到其基数,这应该是相当好的业绩预期。而《海峡都市报》的增长预期是1600万。两家竞争对手的增幅预期相差并不大。但对于《厦门日报》而言,维持强势并不意味着永远取得强势。福建报业的消息人称:厦门日报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在可融资的经营领域引入国有资本,改造旗下的一张子报,以此正面对抗《海峡导报》的竞争。
·《泉州晚报》正面出击
1985年创办的《泉州晚报》是泉州市委机关报。作为一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它一直强调做“党报、晚报”的结合体。在《海峡都市报》进入泉州之前,《泉州晚报》的利润率一度高达70%左右。
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报》推出《东南早报》,力求打造一份“立足泉州,闽南概念”的区域性都市报,通过“做强母报,发展子报”来完善报业结构并稳定市场占有。此时,《海峡都市报》在泉州已有超过5万份的发行量。
同时,“闽南概念”让《东南早报》每年需为在厦门发行补贴700-800万元,而每年来自厦门广告收入仅100万元左右。
福建报业的许多同行质疑此举是“同质竞争”,是“把左口袋的钱拿出来放进右口袋”。但《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泉对此的回答是“《东南早报》就是要针锋相对地抢市场。如果我们实行所谓差异化竞争,就是把市场拱手相让。对整个报社而言,只要是1+1>1就好,创办《东南早报》虽然降低报社的利润率,但如果没有这张报纸去占领、巩固市场,以后《泉州晚报》能否‘守得住’就难说了。”
经过数年经营,2004年,《东南早报》实现了较快增长。版数由年初的四开32版扩为年末的56—64版,发行量增长60%以上,广告全年实收3928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而《泉州晚报》当年的广告实收额也达到7308万元,整个报社的利润3000万元。
但业内人士分析,《东南早报》让泉州晚报社至少损失了1000万元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快报》在2003-2004年的争夺,使《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采编力量流失了20多人,到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当地新闻版数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的拓展速度,客观上为《东南早报》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空间。
即便如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也号称拥有14万份的发行量,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作为省报集团的一个新生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投入规模、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尚未定型;除此之外,省报集团在泉州还有一份《石狮日报》虎视眈眈……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