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次带中国作家团出访意大利、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美国加州世界文化艺术学院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英国皇家社科院授予他荣誉院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他“国际有突出贡献的诗人”称号,并授予“英国业绩勋位徽章”及证书,第16届世界诗人大会授予他“诗歌特别贡献奖”,受聘担任美国名人传记中心顾问。1948年毕业于辽北学院文学系。曾任《辽宁文艺》编辑,《文学青年》诗歌组长,辽宁歌剧院创作组长、艺委会副主任,《芒种》、《诗潮》杂志主编,沈阳市文联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等职。现任沈阳文史研究馆馆长、市文联顾问、辽宁省政协四届-七届委员,沈阳市人大代表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柳笛集》、《乡土的赞歌》、《绿色的情思》、《生命在歌唱》,长诗《矿山烽火》、《狂雪笛声》及《刘玉文诗选》等;曾经传唱华夏大地的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满载友谊去远航》和《迎宾曲》,及《刘文玉歌词选》;歌剧《地下怒火》、《强者之歌》、《情人》及《刘文玉歌剧选》;小说《相马神》、《神丑》及《刘文玉中短篇小说集》等。刘文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9月21日凌晨2时在沈阳逝世,享年78岁。《迎宾曲》花城百花开 花开朋友来鲜花伴美酒 欢聚一堂抒情怀新朋老友 新朋老友诚相待情义春常在来来来……朋友 朋友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友谊的金桥 架五洲架五洲丝绸新路通四海关于《迎宾曲》:名曲诞生的时代背景2008年8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为出席北京奥运会的各国嘉宾、政要举行欢迎国宴时,就是在《迎宾曲》欢快、喜庆的背景音乐声中开始的。二十几年来,刘文玉作词的这首《迎宾曲》脍炙人口,曲作者则是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雷雨声。9月25日,来沈参加沈阳音乐学院校庆的雷雨声意味深长地忆起《迎宾曲》创作,更表达了对好友刘文玉的缱绻之情。雷雨声说,他1960年开始和刘文玉同在辽宁歌剧院工作,两人携手在歌剧舞台上创作了多部精品佳作。“最让人钦佩的是,他在创作上毫无怨言,勤奋刻苦,在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对时代的爱,他是人民的好儿子。”1980年,长影新片《客从何来》要创作主题歌,这部影片是反映广交会的。当时广州鲜花如海,外国友人与国内宾朋相聚一堂,那种改革初年的新奇与激动令人有着无比强烈的创作冲动。“尽管当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我们还是非常闭塞,看到影片女主角从香港买的‘迪斯科’,还不知道是哪类东西。因此就想在作品中添加一些有关西方音乐的新潮元素。但创作之后觉得不理想,觉得太新潮了,反而把我们传统的东西丢了……”陷入两难时,雷雨声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部电影中周总理去越南访问时当地播放的欢迎曲,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异域风味。于是他重新创作了《迎宾曲》,在保留广东音乐韵味的基础上,适当增添美国、东南亚等国外音乐的元素。从广交会回沈阳的飞机上,雷雨声看到窗外一幅壮观的景象:一道彩虹横亘天空,通架南北。“真是太美了!这时我不由想起了贯通东西的古丝绸之路,沈阳到广州如此之遥,而有了空中交通也变得半日而至,而丝绸之路更为之遥远,有了经济的往来,也会变得天涯咫尺。这不就是改革开放的魅力吗?想到这里,我就坚定地想,这首歌的词一定要让文玉去填,他一定会领会我的意图。”“这首歌词写得太好了”大约一个星期后,刘文玉将歌词创作出来。花城、朋友、聚会、诚意——曲中的元素,词作者巧妙地把握,神奇地融入。“这首歌词写得太好了。‘新朋老友诚相待,情义春常在。朋友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丝绸新路通四海。’”说到这,雷雨声不由吟唱起来。“像‘以诚相待’这样的提法,在当时是很少有的。这一个‘诚’字,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诚意,这是一种真诚的态度;体现出了诚信,表明中国人的信心;体现出了诚恳,恳切希望外宾来到开放的中国;体现了诚挚,那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热情。”雷雨声认为,刘文玉的歌词把中华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出来,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同时,还把我国在改革开放大潮下,进行经济建设的盛况在词作中体现了出来,“文玉的歌词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把我国从古到今外交的发展诠释得淋漓尽致。”说起刘文玉,雷雨声说:“他不仅是个优秀的诗人,以其特有的激情推动了东北诗作创作,同时还是个有名的剧作家,把中国的歌剧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堪称伟大的‘铺路石’。”“最让人钦佩的是,他在创作上毫无怨言,勤奋刻苦,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对时代的爱,他是人民的好儿子。”回忆起与文玉的友谊,雷雨声感叹不已。“前两天我还给他打了个电话,约好近日从广州回沈阳,回母校参加庆典,同时去看望他,没想到却成了永久的遗憾……”《满载友谊去远航》吴雁泽*演唱满载友谊去远航望大海迎朝阳 万里金光人民海员 满怀豪情 乘风劈开千重浪五星红旗 迎风飘扬无论我走到哪里祖国您的嘱托 我牢记在心上哪怕狂风怒吼 友谊之路无阻挡任凭乌云翻卷 革命航船通四方飘过暗礁 细听四海波涛欢唱冲破迷雾 笑迎五洲 灿烂曙光啊…………船行万里东风吹颂一抹化做友谊桥梁革命人民心心相连战斗的情谊深似海洋诗两首:《萤火虫》你虽然只给我一点点光明,却足以使我欣慰,当我在归家的夜路上的望到你如豆的小灯,我知道你们是为我照亮,有种接我归家的温馨,和送给我的光明。今天我像读一本书像望到了母亲的一双眼睛,当我离家久远时,想到你也像望到满天的繁星,万物生存时都是相互依存的,当失去光明时,哪怕是暂短的,也是黑色的岁月。在人生路上哪怕有人送你一丝光明,也足以使人铭记永生。萤火虫啊,想起你就想起往事,想起失落,想起伤感,想起了温情……《生命在歌唱》——题鸟化石总想飞向春天,不停地歌唱,不停地盘旋,寻觅、追求才是希望,这就是永远的信念。总想飞向远山,歌唱碧水新绿,点缀人间,劳累的翅膀虽已飞酸,啼血敢不会把初衷改变,就是变成一块古化石,飞翔的翅膀也不会收敛……
1、概述:
曹聚仁(1900—1972)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战役、台儿庄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地,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
2、生平:
1900年6月26日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三十日酉时)出生于浙江省 浦江县蒋畈村 (现为兰溪市梅江镇)。
1904年——1911年 在父亲曹梦歧先生创办育才学堂学习毕业。
1915年——1921年 考进浙江省第一师范学习毕业 , 师从单不庵、陈望道等。
1922年——1937年 在上海各中学大学任教,期间奋发投稿并创办积极报刊《涛声》,踊跃活动于上海文学界,与李公朴、史良等为救国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与鲁迅相识后成为文友 。
1937年——1945年 为战地记者,1938年4月7日“台儿庄大捷”由其先发。38年受中央通讯社聘任为战地特派员。39年在皖南相识叶挺,陈毅将军。41年受蒋经国委托,创办《正气日报》等。
1945年——1950年 在上海各大学任教,拒台留陆迎接解放。
1950年——1972年 在香港有关报刊谋职,并创办《新生年代》、《热风》、《循环日报》等刊。期间数次回大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多次接见。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澳门。按周恩来总理指示“叶落归根”,安葬于南京雨花台侧望江矶。后移葬至上海福寿园陵园。
3、代表作:
作品有论著《文史讨论集》、《国学概论》、《国学大纲》,散文集《我与我的世界》、《今日北京》、《万里行记》、《文坛五十年》、《北行小语》,报告文学集《采访外记》,《采访新记》、《鲁迅评传》,辑有《现代中国戏曲影艺集成》等编著共近70种,约4000余万字。
王略略回忆白小易:白小易是位作家的名字,十几年前读过他的作品,这个名字在我记忆中便不曾被抹去,他的敏感给我印象深刻,他不是名家,但却在我心中立起一座丰碑 ……白小易白小易,生于60年代,大学主修中文专业,是中国文学青年辈出时代中的代表,具有其共同的叛逆、自负、狂妄性格,作品中能够嗅出明显的80年代气息。 对他的印象是双重的,一是源于他的作品,二是与他的关系。最早接触他的作品是在高中,看了他的微型小说集《白小易微型小说一百篇》后,便立刻被他特立独行的写法与观察事物的角度所吸引。他的作品题材集中于改革开放初期,人物以文学青年居多,读他的小说仿佛能体味到那个年代特有的人文气质。作品中的情节都是些常人眼中琐碎的小事,但作者总能捕捉到人意识中潜在着的,却常被忽略的那部分,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总是暗藏玄机,读起来很入味,平均每篇不过几百字的文章,却能让人绕味许久。还记得他描写一个人想触摸电门时的奇怪心理,与自己潜意识中那种强迫症似的东西一拍即合,读来好笑致极,却也象在解读自己。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是描写一对不曾相识的青年男女在公交车上的情景:拥挤不堪的的公交车内,两人被迫挤在一起,似乎都能体察到对方的心跳,一路走来,两人互相想着心事,互相揣测着对方,但却从未有过目光接触……快到终点站了,两个人仍然面对面挨的很近,却突然发现——现在车上只剩下俩人了……看过作品后,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是那种眼光极其敏锐,极其敏感的人。 白小易同父易母的姐姐与我母亲曾是高中同学,那本《白小易微型小说一百篇》就是他姐姐亲自送到母亲手中的,后来又从母亲那儿听说了他很多新鲜事,虽然称不上与他有什么关系,但比起其他作家,总觉得多了几分亲近。 昨天又想到他的作品,便突然想知道这位给我深刻印象的作家是否也会被大众广泛熟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网上搜索他的名字……,结果大大出乎预料,竟有723,000条相关信息出现,而且网上还能看到他的作品。我找到了一篇题为无动于哀的文章,虽不是我最喜欢的,但也能对他的风格管中窥豹一翻,贴上来,供大家欣赏。无动于哀不知为什么,我又想起那个女孩子。虽然我和她的全部交往也不过就是那么片刻工夫,而且连她的芳名也未记住。那会儿我刚刚毕业。有一个同学(男性)约我晚间去南湖公园走走。其实我只要稍稍动点脑筋,就会识破这老兄的诡计。可惜的是,我的意识差不多还停留在学生时代。到了公园我才发现,他带来个漂亮女孩儿。开始我还觉得挺自然,以为是他的对象。后来忽然想起他已经结婚了,而这女孩儿又绝非他的妻子。我这才明白他的用心。他故作随便给我们做了介绍。我一眼就看出她对此行的目的早已了如指掌。不过她也的确够漂亮的。我还能说什么?他装模作样陪我们走了一会儿,就借故溜了。我和她顺着小径继续走。好半天我们都不说话,就是一个劲儿往里走。她的鞋跟一下一下点在石子路上,声音挺好听。我们去哪儿?这类的蠢话毫无疑问是我说的。你说呢?她把脸儿微微往我这儿一偏。似乎是为了和我那蠢话作对,她的反问让我觉得要多聪明有多聪明。我只好什么也不说。听说,你喜欢写作。她轻声说。啊,写着玩。我一听别人说我写作就有点儿难为情。我从小就爱好文学。她说。开始了,只是有点儿平庸。我想。可我光是会看,不会写。这一句倒博得我的几分敬意。幸好她不是那种光写什么也不看的家伙。我知道我也该说点什么,于是问:你喜欢谁的作品?谁的,可多呢!她像看一个外行那样瞥了我一眼,小时候我喜欢安徒生的。后来越看越多,就分不清到底喜欢谁的了。哎,不过,最近我特别爱看琼瑶。她的书出一本我读一本。我发誓要读完她所有的小说。你也喜欢吧?看她的书感动不?我忽然不那么难为情了,我读过一两本。我对她那些故事无动于哀这句话一送出口,我就后悔了。我们在学校时养成了几个坏习惯,常常故意念错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同学们一块儿这么闹的确挺开心。可想不到我在这儿让它滑了出来。你说什么?她立刻站住,笑吟吟地瞪圆了眼睛,刚才最后那句,你说什么来着?我说我对琼瑶无动于哀。我觉得我要改过来可能更糟。无动于……她冲我笑着。哀!我郑重其事地补充了。你在大学念了几年?四年。本科。而且是中文系?对了。她又笑了笑。应该承认,她笑起来实在是好看。哦……她抬起头,带着一种优越感望了望星空,谢谢你陪我这么久。我们再会吧。天黑了,我送你到公园门口。不必了。她眉毛轻轻一挑,转身走了。我知道我在她心目中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可这也没什么不好。我奇怪自己竟然一点儿不想破坏这个形象。我到河边站了一会儿。呆得无聊了,就独自回了单身宿舍。这一夜宿舍停电。我偏偏又失眠,在黑漆漆的房间里躺了不知有多久。事实上我想着那女孩儿。我心里挺不好受的。注释:白小易1960年8月21日生于沈阳。 198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 1983年8月-1985年1月在沈阳《体育天地报》当记者。 1985年至今在沈阳《芒种》杂志社任编辑。1983年加入沈阳市作协。 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辽宁分会。1990年当选为沈阳市作家协会理事。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在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5年创作的小说《客厅里的爆炸》曾被国内数十种刊物和选集转载,并于1990年入选美国NORTON出版社出版的《世界60篇优秀短小说》。另有六篇小说收入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小说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