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解剖学报版面费

2023-12-11 13: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解剖学报版面费

1.1 刊登载大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生殖生物学、临床解剖学、断层影像解剖学、比较解剖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创见性研究论著,并辟有“新技术方法”、“综述”、“述评”、“研究通讯”、 “书讯”、“书评”等栏目。1.2 投稿请登陆《解剖学报》网站,进入作者在线投稿系统,首次登陆请根据提示完成投稿流程。]来稿须附加盖单位公章的推荐书及受资助基金名称、基金号和复印件以及第一作者的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课题负责人的Email地址和电话。同时声明不涉及知识产权及保密问题。如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发表该文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内拒收第一作者的任[何来稿。1.3 论著一]般不超过8 000字(包括参考文献、英文摘要、表和文内插图),每文可附文后插页图1面。欢迎投4 000字以内的短篇文章(包括中、英文摘要),结果与讨论合述,可附1面图。在中、英文作者姓名右上角,请用*表示课题负责人。“研究通讯”每篇不超过1 500字(不附插图、表、文献、关键词)。来稿可用英文撰稿(应附中文对照)。综述为约稿,不收自由投稿,可附不超过50条的文献(综述的文献不加文题)。附英文题目、[中图分类号。1.4 来稿用5号字以1.5倍行距排字。正文分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结论4部分,各部分内用阿拉伯数字标明顺序和层次,层次最多不超过3级。标题应简明,尽量用中文。前言须说明研究目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该研究的背景,总字数不超过300字。材料尽量融在方法中介绍,要写明名称、数量(符合统计学标准)。常用的方法、文献有记载者可引文献,有改进和创新者应写明改进的步骤。结果的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不展开讨论,也不要引用文献。讨论应围绕结果展开,避免综述式叙述,讨论不插入图表。计量单位以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并应注意新旧单位换算。量符号以斜体、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如m(质量)、t(时间)。单位符号以正体、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如kg(千克)、m(米)。图表中表示量和单位时,采用“量/单位”的标准化形式,如“t/h”(时间单位/小时)。1.5 该刊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即退修、退稿、校样、样书、版面费通知、稿费及业务联系等均与课题负责人联系。有特殊例外者,应在投稿时说明联系人。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将奖励证书复印件及时寄往编辑部。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怎样投稿

1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反映国内外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文字以中文为主,附英文文题及摘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刊载栏目:

1.1 论文:字数不超过8000字为宜。除正文外,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3~5个)。

1.2 研究简讯:字数不超过3000字为宜。报道具有原始性、创造性,但工作量不大或阶段性的成果。不需要英文摘要,但要附有中文摘要,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及关键词(3~5个)。

1.3 综述:字数不超过6000字为宜。除正文外,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3~5个)。欲投稿者请将电子版发至编辑部邮箱预审。

2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2.1 文稿应为作者创作的首发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炼。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享有文稿的著作权。

2.2 投稿时请邮寄打印稿一份并附单位介绍信(证明无一稿多投、无泄密、作者署名无争议),再附另页,提供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真实姓名、联系地址和电话、E-mail,同时注明性别、学历、职称和工作单位等信息。投稿时需交纳审稿费100元(邮局汇款)。

2.3 论文采用通栏排版的格式, 1.5倍行距。

2.4 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类型及编号。

2.5 来稿需标明通讯作者,并在首页脚注中提供通讯作者的E-mail地址。

2.6 要求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文字精炼,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书写规则。外文需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

2.7 论文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字数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内容须与中文摘要一致。

2.8 文中作者单位的英文部分要求提供标准译名,作者姓名的英文部分采用汉语拼音。

2.9 论文插图应为清晰的激光照排图,图题需中英文标注;照片应具有高清晰度和适当地反差效果,照片题目需中英文标注。图和照片的尺寸要求规范化,双栏图和照片宽度以6~7cm为宜,不超过7cm;通栏图和照片宽度以13~14cm为宜,不超过15cm。同时应标明图和照片的确切位置。插图和照片图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2.10 论文中表一律采用三线表格式,并标明在文中的确切位置。表题需中英文标注。

2.11 名词、术语请用统一正规的学术语言,如系新的术语名词,应在译名后附外文原名。

2.12 文中引用他人文献,只择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编排,并在文中相应位置用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格式附后)。

3 对确定录用的文稿酌收版面费。依照《著作权法》,本刊可以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涉及内容的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文稿刊登后,按篇致薄酬,并赠送当期期刊2册。本刊所支付稿酬已含纸版、网络版杂志。

4 如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说明。

5 来稿和汇款交纳审稿费请寄: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0)

电话: E-mail:

能不能给几个容易发表的医学类省级和核心期刊的投

还是老话,没有容易发表的期刊,相对来说普刊肯定比核心期刊容易太多,具体还是要看各个期刊的编辑部审核流程和力度的!

1.医学信息

和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合作,联合主管主办,杂志级别定位为国家级,可以由国家医学发展中心授予医学继续教育学分。本刊以广大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卫生部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分会、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医学信息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口腔医学研究

分别为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温州医学院口腔系、海南医学院口腔系、遵义医学院附...

3.实验与检验医学

请尽量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翻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1984年版,英汉对照)》或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词。英文关键词应写全称,不得使用缩写字母。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应隔行打印。 第一作...

4.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主要反映本校医药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登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

5.滨州医学院学报

《滨州医学院学报》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滨州医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中医学、中西医结...

初一生物学趣味知识

生物有着许多有趣的现象等着你去发现。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初一生物学趣味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生物学趣味知识(一)

一夫一妻制并非人类所独有,一些动物也选择这种一对一的配偶方式。单一配偶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分别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和《国家科学院学报》的两项新研究试图对此进行解释,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当然,不那么罗曼蒂克的是,这与爱情没一点关系。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奥佩等人在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一个雄性与一个雌性配对并养育后代,有利于保护后代,降低杀婴风险。奥佩等人使用统计模型对230个灵长类物种分析后发现,9%的哺乳动物坚持一夫一妻制,而灵长类则高达25%。

多偶制动物中存在杀婴行为,即雄性会杀死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婴儿,从而提高自己与这些婴儿的母亲繁殖后代的机会。为降低杀婴风险,保护后代,灵长类在约1600万年前进化出了一夫一妻制。

研究人员认为,一夫一妻制的一个附加好处是,他们的后代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照顾,逐渐进化出容量更大的大脑,因此更加聪明。奥佩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第一次对一夫一妻演化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杀婴是一夫一妻制形成的驱动力。针对灵长类一夫一妻制起源的长期争论,到此告一段落。”

但奥佩肯定过于乐观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蒂姆·克拉顿-布罗克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在《科学》杂志上提出,单一配偶是雄性保护自己配偶不被其他雄性抢走的一种策略。

克拉顿-布罗克等人对2500多个哺乳动物物种进行了分析,并报告说,防止杀婴对一夫一妻制形成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们认为,单一配偶制实际上是雄性守卫雌性配偶的结果。

“当雌性分布范围很广泛的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一个雄性坚持并保护一个雌性,确保成为该雌性所有后代的父亲,”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克拉顿-布罗克说,“总而言之,这时候雄性最好的策略就是实行一夫一妻制。”

初一生物学趣味知识(二)

丹尼尔·西蒙兹(Daniel Simmonds),伦敦动物园管理员。他负责灵长类动物的管理,与他打交道的是大猩猩、小小的松鼠猴、顽皮的长臂猿,以及喜气洋洋的蜘蛛猴,等等。

猴子吃的食物多种多样:水果、蔬菜、坚果、叶子,甚至还有昆虫。不过它酷爱香蕉,因为香蕉特别香甜。像人类一样,猴子们喜欢美味的食物,香蕉便是它们最喜欢的甜点。

另外,猴子通常会用最快的速度吃东西,以防别的猴子来抢。(它们都非常淘气,经常偷同伴的食物。)香蕉柔软而易于下咽,可以很快地吃下去。

不同的猴子吃香蕉的方法也不同。最贪吃的猴子会把香蕉连皮整个吞下去,另一些猴子则会剥下皮只吃里面的果肉。有些猴子不太擅长剥皮,便将香蕉在地上使劲滚,直到里面的果实从皮破的地方挤出来。这方法很聪明,却太脏了。

攀爬、追逐、在树上荡来荡去会消耗许多能量,香蕉里含有一种叫果糖的物质,它的结构同白糖相似,可以为猴子提供所需的能量。

初一生物学趣味知识(三)

啄木鸟为什么不得脑震荡?说起这个问题,很多人的记忆都停留在童年阅读的《十万个为什么》上,但真能解释清其中奥妙的,却并没有几人。

然而,上个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王丽珍的论文成功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one》(美国国家公共图书馆综合版)上,对这个问题从学术的角度进行了解析,引起数十家海外媒体的关注。

王丽珍从啄木鸟的喙、舌骨和颅骨特殊结构3大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并对其未来的相关应用作了展望。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揭秘实验过程。

起因  啄木鸟给人类带来启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王丽珍昨天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早在2008年,她就将博士论文定在研究人体损伤领域。

王丽珍的导师、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提出:“对于脑部经常遭受冲击的啄木鸟,为什么不把对它的研究和人体损伤结合起来?”

在樊瑜波看来,啄木鸟啄树给它头部带来的冲击力,远远超过了各类事故中人类头部所受的冲击,并且这个过程它每天要重复10000次。

啄木鸟的“安然无恙”应该能给人类带来很大启示,通过对内部原因的探求,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损伤时的生物力学机理,提高防护措施。

王丽珍采纳了导师的建议,“啄木鸟为什么不得脑震荡”这个在小学便遇到的问题,最终成为了她的博士毕业论文题目。

但王丽珍没有想到,从这之后的两年多时间,自己的生活会完全围绕着啄木鸟啄木时那个瞬间展开。

实验两台摄像机拍摄啄木鸟

按照王丽珍和导师的设想,论文的实验首先要用高速摄像机录下啄木鸟啄木的那个瞬间,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再输入电脑中的数学模型中。通过对参数和反应分析,来研究“啄木鸟不得脑震荡”的真正奥秘。

为了找一只真正的啄木鸟来,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王丽珍几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鸟市。最后,还是在已经去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官园,找到了一只受伤后获救的啄木鸟。

进入实验实际操作阶段。

两台高速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啄木鸟啄木的瞬间,一秒钟就被分解成2000张照片。

但啄木鸟啄木的速度同样奇快无比,王丽珍一不小心,按键的速度稍慢了,她所需要的瞬间图片就稍纵即逝。

就这样,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王丽珍在实验室不断重复着按键、拍摄,再按键、再拍摄的这个过程。最终,王丽珍利用运动生物力学观测、解剖形态学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啄木鸟撞击树干的过程后发现,啄木鸟头部特殊的结构和材质有效地帮助它缓解了啄木给头部带来的冲击力。

具体来说,下喙比上喙长、舌骨特殊、颅骨呈现海绵状这三大特征让啄木鸟免受脑震荡之伤。

前景最终投入实际生产产品

今年4月,经过十多次的修改,王丽珍最终将论文投给了国外知名学术期刊《Plos one》(美国国家公共图书馆综合版)。

9月底,杂志社发来通知,王丽珍的论文已被采用。

王丽珍告诉记者,论文10月26日发表后,她的邮箱顿时塞满了包括路透社、BBC、《纽约时报》等几十家媒体发来的采访函,王丽珍和她的啄木鸟走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版面。

“对于啄木鸟头部抗冲击的生物力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交通事故、航空救生等领域对人体头部冲击性损伤机制的认识及对防护措施、设备的改进。”樊瑜波说。

王丽珍表示,在今后的一两年时间里,她还将继续该领域的研究。最终的目标是将这次对“啄木鸟”的研究成果形成具体的防护产品设计方案,与企业合作,投入实际生产中。

初一生物学趣味知识(四)

珊瑚藻有的像可以烧成石灰的石头,有的却同石头并不相同。当它们出现在高山、陆地时,它们已停止了生命,成了化石,没有色彩,就更像石头了。

只有在海洋里,才出现了这样的奇迹:有些活着的“石头”在海水里生长、繁殖、死亡,走完生命过程的每一环节。人们终于发现这些奇异的能够生长的“活石头"。它们的形状又同珊瑚动物相似,这些曾被冷落的生物摇身一变,被当作了“珊瑚虫”。连18世纪的生物分类学家林奈也极为肯定地说它是动物,因为它的躯体里充满了钙质。

尽管钙化的植物很少见到,但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分界线不全在钙质,而主要在植物体内具有叶绿素,能够依靠光合作用生活,不像动物靠吞食别的生物为生。珊瑚藻除了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外,还有红藻的藻红素。这样,它们应该是属于低等植物的藻类。

珊瑚藻是属于真红藻亚纲隐丝藻目中最丰富、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叫“珊瑚藻科”。

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区,珊瑚藻同珊瑚虫一起,或者独立地在建造珊瑚礁。特别是皮壳状的珊瑚藻,从南沙群岛到西沙群岛,从马绍尔群岛到所罗门群岛,建造起那种壮观的“海藻脊”。它们喜欢在波涛汹涌的礁缘上生长,在海面时隐时现,不断繁殖,扩展自己的藻体。

珊瑚藻对人类的用处,研究得不多。《本草纲目》中记述的一种“海浮石”,其实不是一种东西,既是岩石,又是珊瑚虫体,还有一部分是植物珊瑚藻。说它有止咳、清心降火、消积块、化老痰,清瘤瘿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等功效。山东黄县桑岛产的“海浮石”,是皮壳状珊瑚藻,主要是石枝藻属一类。年产5000多千克。

珊瑚藻的钙化藻体不像那些非钙化的藻类被地质变化消灭得无影无踪,而能够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变迁中保存着自己的面目——化石,具有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价值。它对开发石油资源,发现大型海相碳酸盐型油田有很大的意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