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儿童心理学文章

2023-12-08 07: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儿童心理学文章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1991.6-),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5]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6]张巧明,曹冬艳.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1-54+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

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儿童恐惧心理学》:孩子说不出的惶恐,会通过“涂鸦”暴露出来

点击蓝字即可关注

女儿上一年级,昨天下午接她放学路上,她神秘地把我拉到一边说:

“妈妈,我们学校今天下午发生了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们教学楼五楼有一个女鬼,长长的红头发,手里拿着一把刀,把一个同学的书都坎砍破了,可吓人了。”

我问她为什么害怕鬼,女儿回答说:因为她会把人吃掉的!

果然跟我们小时候一样,没有哪个小孩不怕鬼怪不怕黑夜的,但这种对黑暗、死亡的恐惧一般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克服。

然而, 在儿童的内心,可能还有一些来自家庭的或者 社会 的恐惧情绪,这种情绪在他们日常的言行表现中虽然有所透露,可粗心的父母往往难以准确识别 ,而孩子自身又无法克服,给孩子的内心造成无法言说的困扰,甚至给他们成年后的生活留下阴影。

究竟有没有什么实用可行的方法,帮助父母去接收和识别孩子恐惧情绪所传递出来的“预兆性信号”呢?

《儿童恐惧心理学》 这本书就给家长们支了一招: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

本书是由两位作者联合著成, 埃维·克罗蒂 是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在米兰开办了一家笔迹学学校,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有关笔迹与心理学关系的文章。 阿尔贝托·马格尼 是一名外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二人合著的作品有《笔迹学》、《笔迹与 健康 》、《涂鸦的解读》以及这本《儿童恐惧心理学》。

在本书中,他们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视角, 详细分析了从出生到12岁儿童常见的34种恐惧情绪在涂鸦和绘画中的表现,并且还给出了建议性的方法,帮助父母引导孩子克服害怕胆小的恐惧情绪,做自信、勇敢、快乐的儿童。

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恐惧情绪都有哪些?

儿童常见的恐惧情绪大致有30+种 ,这其中,由于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恐惧情绪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脆弱。

0-18个月的婴儿时期,遭受的恐惧情绪基本上与经历无关,只 是神经系统本能地对外界的刺激形成恐惧 ,比如打雷、噪音等。

18个月-3岁,这时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感觉,开始对外进行 探索 ,但能够引起他们恐惧情绪的除了打雷,噪声等,还有 那些与巨大黑暗联系在一起的事物 ,比如大卡车、魁梧的人等。

3岁-6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攻击性,也会开始反抗父母。但开始进入幼儿园,与家人分离的恐惧,导致他们总担心父母不爱他不要他, 害怕失去亲人,缺乏安全感。

6岁-8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黑暗和开放或者封闭空间普遍会感到恐惧,同时,对鬼怪、幽灵、怪物等具有极强攻击性的凶猛野兽也是前所未有的恐惧。但是, 更多的恐惧则是来自于家长过度的的叮嘱和惩罚等。

8岁-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情绪世界开始变得稳定,而恐惧情绪大都与学校有关, 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落后,而这些几乎都与成长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也会逐渐消失。而有的孩子则会对贫穷、战争、灾难等产生恐惧情绪,但 他们更害怕的还是与父母分开。

二、从涂鸦中了解孩子恐惧情绪,都有哪些“要点”?

语言并不能表达一切,尤其对于儿童而言,涂鸦和绘画有时更能够表达内心需求和内心世界的工具。所以,不要再单纯以为孩子是在做毫无意义的涂抹,这其实是打开儿童内心世界的钥匙。

通过对儿童绘画和涂鸦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儿童恐惧情绪的程度,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干预。

那,对于儿童的涂鸦和绘画,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

一般情况下,儿童涂鸦时的 握笔姿势 、 涂抹的空间 、涂抹的起点、 涂抹的线条 、 用笔的力度 、 涂抹的形状 、 颜色选择 、 擦除和涂改 都能传递出孩子的内心状态。

比如,内心有足够安全感,能够适当表达恐惧情绪的孩子在握笔时往往是自由而轻松的。而当儿童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恐惧情绪时,握笔的姿势就会因为紧张而导致肌肉收缩。

又比如,绘画中线条细腻、微妙且犹豫不决,孩子可能比较多愁善感,这类孩子最常见的恐惧情绪是害怕攻击、害怕被弄脏、害怕身体接触,也害怕锋利的物体。

针对这一类孩子,作者给出的实用建议是,避免说教式强硬的态度,而是要增强他们的自尊心,放宽对他们的要求,因为这类小孩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已经很严苛了。

三、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情绪,“爱”是最温暖的钥匙

1、家长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消极情绪投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很多时候,孩子会被迫与父母无意识投射出来的恐惧情绪相处,久而久之,对孩子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所以,想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情绪,父母首先要审视一下自己,父母先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正面影响孩子。

2、不总讲大道理,多做积极正面的鼓励

埃维·克罗蒂有一次在沙滩上看到一对父子,父亲希望4岁的儿子能够学会游泳,以后成为完美的游泳健将,然而,儿子怕水,一下水就开始了挣扎。

埃维·克罗蒂于是走到这对父子面前,面带微笑地对孩子说了句:“你游得简直太棒了,我到现在都不能浮在水面上。”

小男孩听到这句话表现得很兴奋,很快他就克服了怕水的恐惧,学会了游泳。

3、爱可以消解大多数恐惧

曾经看到一个视频特别感动,叙利亚战争时,到处都是炸弹空袭轰隆隆的声音,一个3岁的小女孩很好奇地问爸爸是什么声音,为了不让战争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爸爸说这些轰隆隆的声音是能够让人开心的烟花和玩具枪的声音, 听到了就要哈哈大笑。然后,每次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孩子和爸爸都哈哈大笑......

战争无情,爱却珍贵,如果这位父亲告诉孩子这轰隆隆声音背后的真相,孩子面临的的即将是内心无尽的恐惧。然而,这位父亲却睿智地将这种原本恐惧的情景。

结语:

虽然恐惧情绪令人感觉不舒服,可并非所有恐惧情绪都是负面消极的,有时候,它反而会成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抗体”,激发出儿童做出一些反应,来保护自己免受外在潜在危险带来的伤害。

所以,作为家长也不必过于紧张,《儿童恐惧心理学》这本书不仅针对儿童的每一种恐惧情绪给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还在第五章节专门给父母提出了一些实用可行的建议。

作为家长,不要低估恐惧情绪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也不要过度焦虑恐惧情绪,不然这反而会加剧家长的消极情绪,更是无法帮助孩子做好情绪引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