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遂宁日报总编辑

2023-12-07 17: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遂宁日报总编辑

文史专家胡传淮:打捞遂宁记忆 固守精神家园《遂宁日报》记者 杨俊成功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一朵开在漫长崎岖道路尽头的鲜花,只有通过了这条道路上所有的考验,你才能将它捧在自己的手上。成功是一枚勋章,它只奖励给那些真正付出过巨大劳动和汗水的人。著名文史专家胡传淮,无疑就是应当获得这种奖励的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胡传淮先生走上巴蜀文化的研究之路,是极为艰苦的,亦经过了这三种境界。人物档案胡传淮,1964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现为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问陶诗社名誉社长、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清诗、巴蜀文化、方志族谱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文史随笔300余篇,共计800余万言。专著《张问陶年谱》,《光明日报》评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清史》《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诗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诗考证》《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蓬溪县志》等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一大悬案,已载入《红学通史》。共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余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赞誉有加,专著发行至欧美、日本、韩国和台港澳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胡传淮于1964年8月27日出生在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百恒村三台观胡家沟。因河南历史文化名城淮阳,是胡姓得姓始祖西周时陈国第一任国君胡公满的封地,是胡姓发祥之地和血脉之源,故取名“传淮”,以示不忘胡姓传统根脉在淮阳矣。上小学时,正遇“文革”。他常听老农忆苦思甜,向他们讨教村史社情的文字记载。“哪有什么文字记载哟,全部是凭脑子记、口头传下来的。”胡传淮就想,将来我有文化了,一定要把农民们讲的这些东西记下来。读中学时,见历史书后总是有“乡土教材,各地自编”的附言。胡传淮就问老师:“我们有自编的乡土教材吗?”老师说:“我们这里还没有。”胡传淮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编出自己家乡的乡土教材!在读大学的岁月里,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潜心攻读历代诗词小说,准备毕业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人生有了目标,精神便有了寄托。然而怎样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国学研究家龙晦先生对他说:“四川的学者应该把研究的目光瞄准在本土历史文化上,就如同土特产,人无我有,具有特色。”又指出:“要研究清诗,先选择一个地域、一个小群体、一个家族或者只是一个人,仔细读去,不要被《清诗纪事》中那些评价迷惑,这样庶几可得清诗之真。”这些话使胡传淮豁然开朗。他想,许多外地学者都重视巴蜀文化,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又岂能视而不见呢?于是,胡传淮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明清文学,瞄准巴蜀文化,最后聚焦到家乡遂宁的宋代学者王灼、明代女散曲家黄峨、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三人身上。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理想,胡传淮从此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艰苦道路。1993年,胡传淮从高中语文教师岗位调入蓬溪县政协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后,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并开始用手中的笔为蓬溪编纂了一辑又一辑可资历史借鉴的地方文史资料。由于全情投入,他每年征编出版的一辑《蓬溪文史资料》质量上乘,使蓬溪政协的文史工作走在了遂宁市的前列,在四川省文史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那年,他刚29岁。胡传淮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满街繁华皆过眼,独钟书市久流连。”并不富裕的他舍弃了不少个人娱乐和生活享受,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了买书。几十年来,从不间断,如今他家中的万册藏书均为蜀中地方文献,有好友形容其陋室“好比用砖砌成的堡垒,足以惊倒邻墙。”除了买书,胡传淮还有一个爱好:抄书。由于其主要从事清诗、巴蜀文化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所以许多地方文献资料都是宋元明清刻本,属于珍贵文物无法购买。保存者怕影响古籍纸张又不同意其复印,于是,只能靠手抄。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胡传淮已抄录古籍10余部、200多万字。民国本《遂宁县志》、清光绪本《潼川府志》、民国本《南充县志》、清刻本《吕半隐诗集》、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胡传淮抄录的笔记本多达100余个,写坏钢笔10余支。“为了抄书,我忘了白天黑夜。抄得头昏了,就用冷水洗脸,清醒后再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胡传淮的痴迷与专注,让他在收获了50种著作、共800万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成为了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蓬山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被中共蓬溪县委、县政府命名为蓬溪县第四批拔尖人才。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胡传淮,从不打麻将上舞厅,无论节日或假期,他全把精力投入到了读书、研究和写作上。他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孤独是最好的自由,寂寞是最真实的快乐。”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胡传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及其家族。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乾隆进士,官至山东莱州知府。其祖籍为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镇黑柏沟两河口翰林村,著有《船山诗草》。由于过去政治因素的干扰,一些文学史对张船山或语焉不详,或略而不谈,这成为张问陶研究的一大缺失。1988年,胡传淮在成都读大学期间就开始搜集有关张问陶的资料。节假日,他在四川省图书馆抄阅资料,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仅用馒头开水充饥。当离开图书馆时,常常已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正是这种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在短短几个月里便抄录完26卷、约50万字的《船山诗草》。1998年,为了编著《张问陶年谱》,胡传淮自费到金桥镇两河口船山故里搜遗考古。寻求古碑,查阅族谱;扶桑牵桐,翻山越岭,考察了两河口唐家湾月亮坪张船山墓址及张氏家族墓群。与张氏后裔张隆俄、张清廉等人座谈,记录了几大本有关张氏家族的珍贵史料。胡传淮长年累月浸润于各种典籍中,钩沉探微,揣摩研究,认真将古代文学史、目录学、绘画史、书法史、佛教史、道教史等仔细梳理,并反复研读张问陶原著,使其学识精进,日趋成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0年1月,胡传淮编著的《张问陶年谱》一书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在遂宁市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在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荣获优秀成果奖,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四次优秀作品评奖中荣获二等奖。该书首印,好评如潮争购一空。随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将该书入选“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并将其修订再版列为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2005年1月,《张问陶年谱》(修订本)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在漫长的平淡岁月里,胡传淮正是用一个学者应有的刻苦钻研精神,畅游于各种古老的知识体系中,用他日积月累的丰富知识,一点一点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和难关,抵达了这些学问的堂奥,同时也让他终于站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平台上,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的学术成果。近十余年来,胡传淮厚积薄发,相继编著出版了《王灼集校辑》、《大英风物志》、《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鹏翮诗选》、《张问陶研究文集》、《船山诗草全注》、《烬余录注》、《张鹏翮研究》、《蓬溪县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张问陶资料汇编》、《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榜眼李仙根》、《赤城春秋》等著作60余部;在《红楼梦学刊》、《中国韵文学刊》、《国学》、《蜀学》、《巴蜀文献》、《苏州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西华大学学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文史杂志》、《寻根》、《科举学论丛》、《谱牒学论丛》、《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巴蜀史志》、《中华读书报》、《今晚报》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编纂著述、论文、诗词等多达800余万字;论著多次荣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等级奖,在学术界获得赞誉的同时,其专著更发行至欧美、日本、韩国和台港澳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评价《王灼集校辑》说:“吾蜀宋代文化,展现眼前,为之神往,实整理蜀宋文化之力作也。”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中文研究所池泽滋子博士给胡传淮来函说:“这样的好书(《王灼集校辑》),对宋代文化研究者,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研究》和《天府新论》分别以《金石有声,不考不鸣——读<王灼集较辑>》和《王灼研究的新成果——简评<王灼集较辑>》为题,对《王灼集校辑》一书进行了高度评价,称道该书“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珍贵的文化精品,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扬忠说:“胡传淮先生的《张问陶年谱》和他考证高鹗并非张船山妹夫的文章,已经在清诗研究界和红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胡传淮先生的学术成果,当然主要是他的学识和才力的产物。”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廖可斌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全清诗》编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清诗研究专家朱则杰教授,四川宜宾学院罗应涛溪教授,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研究所吴世民研究员等专家学者或来函或撰文,对胡传淮的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如今,著作等身、硕果满枝的胡传淮已然知天命。然而他依然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继续探索,在文史的园地中默默地耕耘。他说:“假如学问成了洪荒中的孤岛,我愿乘最后一叶方舟前往。”对于胡传淮而言,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造,他要用自己的劳动为家乡、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正需要无数能像胡传淮这样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学者专家,来为我们打捞一份完整的历史记忆,让我们保有一片美好的精神世界。也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默默耕耘,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能够穿越岁月中的无数浩劫,得以代代沿袭薪火相传!【原载】《遂宁日报》2013年8月第三周《大周末》

陈硕的事迹年表

1990年 ·章草《章草歌诀》入选取四川书法家协会主办“中日友好书法交流展”1991年·草书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一届书坛新人新作展”·《青少年书法报》发表专题1992年·章草杜甫《饮中八仙歌》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作品展览”优秀奖  ·章草怀素《自叙》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怀素书研会暨草行书作品展览”·《书法导报》发表篆刻作品“白马秋风塞上”1993年·作品入编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青少年书法篆刻优秀作品精选》  ·作品入编航空出版社出版《全国青少年书法评定精鉴》·策划创办《当代书法》杂志,并任责任编辑。并被《书法报》评为当年“中国书坛十大新闻”之首·《书法导报》发表专题,亚鸣撰文《秋风木落猛士悲——陈硕书杜诗二首》1994年·草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篆刻展”·草书韩愈《石鼓歌》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草书《王维诗》参加“翰墨精英·历届全国书展全国中青获奖作者作品展”·草书《吕绍堂诗》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节“陇上风情书画展”·作品略历入编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翰墨精英》作品集·作品入编甘肃美术出版社出版《大漠风情》作品集·在河南巩义参加“友声书社”雅集暨社员作品展·1994年至1996年组织“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千米长卷工程”199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巴蜀文艺奖”。·“陈硕书法艺术展”在甘肃兰州举办。魏翰邦撰文《技巧·激情·境界—陈硕书法论》,任云撰文《读陈硕书法随想》。·《青少年书法》杂志专题介绍,周俊杰撰文《醉后发清狂—读陈硕书法》。1996年·创办《书法文献》杂志,第一期推出游寿、沃兴华、谢季筠、张羽翔等专题介绍,在书法界产生广泛影响。1997年·草书古人诗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篆刻展”1998年·主持第五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精品特邀展”。在成都、南充、遂宁、长沙等地展出。1999年·作品入编西苑出版社《历届全国展中青展获奖作者作品集》2000年·参加由韩中书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回韩中书艺家协会作品展》·参加“运河情缘—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2001年·参加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春分·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2002年·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走进新疆—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展”,并由林岫主编、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集2003年·创办《国画文献》杂志·《中国书画》第八期刊发姜寿田《陈硕其人其书》专题2004年·为《书法导报》开辟“精英出场”栏目,并连续16期推出“蓬溪书法群体”专题,在书法界产生广泛影响·参加“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家协会交流展”2005年·《中国书画》第二期刊发肖文飞《通州书法人的幸福生活》专题介绍·参加“中国北京·韩国济州2005书法交流展”2006年·参加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百名名家书沈鹏诗词书法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参加由共青团承德市委、书法网等组织的“全国著名中青年书画家爱心采风塞外行”捐赠作品活动·入编长城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家书画印八荣八耻作品集》·参加“2006·中国书法群落精英联盟展”·出版章草手卷《陈硕章草屈原列传》2007年·出版《陈硕翰墨》作品集·“陈硕书法巡回展”在四川蓬溪文星楼举办,《遂宁日报·蓬溪专刊》专题报道·“陈硕书法巡回展”在四川自贡英祥美术馆举办,《今日晚报》刊文《寂寞书道行者陈硕》专题报道·“陈硕书法巡回展”在河南洛阳市书画院举办,洛阳电视台专题报道·“陈硕书法巡回展”在江西南昌省文联展览馆举办,《江西日报》报道·“陈硕书法巡回展”在甘肃兰州甘肃美术馆举办,甘肃卫视专题报道·参加“书法网”举办的“翰墨春光—书法网五周年名家邀请展”·参加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书坛双峰复旦瑰宝—于右任、王蘧常书法艺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8年·主编《中国书法之乡·蓬溪书法群体作品集》有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参加书谱杂志社举办的“十家论坛之章草学术研讨会”·书法作品《孙子兵法》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陆航部收藏·出版《陈硕临十七帖》·《中国商界》杂志第七期“生活空间”栏目刊发专题2009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翰墨·陈硕书法》·“陈硕书法巡回展”在四川遂宁市美术馆举办,遂宁电视台和《遂宁日报》专题报道2010年·策划组织“蓬溪书法新锐作品展”在遂宁市美术馆展出2011年·创办中国艺术文献研究院、成立中国书画文献出版社·参加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四川更加美丽——四川美术书法家优秀作品展》在军事博物馆展出2012年·参加“梦幻光雾·红色南江”2012中国光雾山摄影书画名家采风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有线台、《人民画报》及重庆、陕西、四川的媒体记者参与并报道·为深圳市广告协会题写会刊刊名《深圳原创》,“书法空间”栏目专题介绍·参加山西晋中紫云轩艺术研究院,由上海书法杂志社、兰亭书法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的《全国帖学名家学术邀请展》,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作品集·参加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的《第三届书法批评展》并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作品集·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河南省书协等主办的《中国当代章草十六家》书法展,并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集

敖长生的成就及荣誉

● 1999年7月毕业考入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入伍至今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 2001年4月荣获第五届“武警文艺奖”优秀演员奖。● 2001年6月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部举办的“阳光、大地”声乐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2年1月荣获“歌唱西部大开发”全国声乐比赛特等奖。● 2002年3月荣获“西部之春”民族歌曲演唱全国银奖。● 2002年4月荣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海赛区民族、美声组第一名。● 2002年5月荣获第十届“哈药六杯”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奖。● 2002年9月荣获“中华民歌演唱大赛”上海赛区最佳歌手奖。● 2002年12月荣获“金昌利杯”全国武警新人新作声乐比赛第二名。● 2003年11月获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民歌手大奖赛“十佳民歌手奖”(金奖)。● 2004年4月荣获东南电视台“银河之星大擂台”第一位东南新人奖并聘为特邀演员。● 2004年5月荣获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新盖中盖杯”民族唱法银奖第一名。● 2004年6月中央电视台特邀演员。● 2004年6月荣获上海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2005年1月荣获东南电视台“银河之星大擂台”2004年度歌王称号。● 2005年6月荣获中国沿海省市“渔歌邀请赛”金奖。● 2006年7月演唱歌曲入选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曲。● 2009年5月荣获“上海之春”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 2010年11月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优秀演员奖。● 2010年11月荣获上海世博演出先进个人称号。● 2012年12月29日荣获中央民政部、全国双拥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全国首届优秀双拥文艺节目调演比赛歌曲类第一名。 媒体报道《人民日报》、《北京晚报》、《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歌曲》《词刊》、《新民晚报》、《华西都市报》、《遂宁日报》、《四川日报》、《三峡都市报》、《四川农民报》、《中国电视报》等报刊上曾发表介绍他的成长经历的文章,如:《四川农民娃央视抱银奖》、《射洪农民娃央视抱银奖 》、《敖长生:生命的呐喊》、《敖长生:我用真情打动你》、《他从大山走来》等。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还联合为他拍摄了上下两集的专题片《大山里走出的歌手》《风雨过后见彩虹》。创作作品他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有《人民是靠山》《上海等你来》《幸福家书》《在凤凰落脚的地方》《因为有了共产党》《爸爸妈妈》《妈妈最美》《心怀慈悲》《桃花曲》《与你同行》《最可爱的人》《魅力西藏》《请到悦隆来》《兵心一片》《爱你一辈子》《把群众当亲人》《康定老街》《天地人和》《我的祖国叫中国》《印象草原》《山歌》《再泊枫桥》《心疼祖国》《最美的勋章》《一碗姜汤》等。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比赛中获奖,他演唱的部分歌曲大都作为学院的声乐教材,供学生传唱,传递着正能量。歌曲《人民是靠山》作为唯一一首新创作歌曲入选上海市建军8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并荣获全国比赛一等奖。2013年五月推出由他作曲的清新军营民谣歌曲《一碗姜汤》,参加全国武警部队战士文艺奖汇演。一碗姜汤(2013年敖长生最新军营民谣风格歌曲)作词:成福、德清、德平作曲:敖长生演唱:敖长生那年我告别校园到军营穿上了绿军装数九寒天练兵忙不小心着了凉深更半夜发高烧可急坏了班长他轻手轻脚下了床匆匆去伙房凌晨两三点飘来了一缕香班长送姜汤静静到我身旁披着床前明月光我喝下了姜汤那又辣又甜又滚烫暖流涌心房一碗姜汤让我感受兄弟情长一碗姜汤为我抵挡冰雪寒霜班长用被角裹紧我的肩膀他不知道我早已泪流两行一碗姜汤让我感受温暖阳光一碗姜汤给我一把爱的力量班长用双手抚摸我的脸庞他还以为我早已进入梦乡如今我也光荣成为了一名班长我要像我的老班长当好兄长带领我的好战友肩并肩手挽手步调一致向前方为家为国为人民时刻准备上战场

2017-09-26

诗歌三人行

秋天的别离

文/李明利

山与山以一种高度,分离于谷地

天地阔别,如清晨与黄昏

秋天,徘徊在南去北往的归途

是我们的别离,遥望金秋的落叶

依恋彼此不舍的土地

星辰依附苍穹掠过黑夜,扑闪

时空深邃的眼睛,远离白昼

我们是春天结缘萌芽的种子

孕肓夏的热血别离在成熟的秋后

以草木的坚韧,自雪白里冬藏

期待青春轮回在重逢里疗伤

而我此刻好想再和你在这秋天

发生关系,像枝与果在春秋岁月

留下梨花、白菊,洁白的梦

那怕满头霜雪,像一根根银针

弥补我们秋天结果与树木的别离

被凉意或暗淡撕破的伤痕

一点诗观:诗是用简单的文字抒发意象情感,突破到精神层面。

李明利,茗荔等,中国新写实主义诗人,《四川诗歌》副主编,作品散见《飞天》《星星》诗刊《诗林》《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中国作家》《诗歌周刊》《中国诗歌》等百余家报刊、入选《华语诗歌年鉴》《新世纪诗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中国诗歌精选300首》《美国.常青藤2016年度诗歌精选》等海内外多种选本,多次获大奖,著有个人诗集及合著多部,四川遂宁蓬溪人,现居成都。

通联:610052 成都市龙港二路28号时代欣城5-2-203 李明利 电话:

秋天的别离

文/庞雪君

又薄又小的秋天

在筑季节的围栏

不停地把时间向外投递

果实里的晚钟

那么急

那么乱

我们和日月

在星际中穿越,翻飞

如飘零的碎片

作者简介:庞雪君,四川蓬溪人。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现居遂宁。

通讯地址: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市政府大楼4201室 庞雪君 邮编:629000 电话:

秋天的别离

文/罗传赋

请原谅没有告诉你

秋天跟我很亲切

不论萧瑟的风 凋零的叶

还是高远天空给人的安慰

荒芜也好 繁茂也罢

生命与这个季节在一起

我是一株风中颤抖的树

或是树上一颗硕大的果实

秋天的离别 别离的秋天

欢悲爱恨也无法解释

如浩瀚的大海语言怎苦涩

似坚强的男儿又为啥流泪

想象是一种美好的憧憬

好比梦幻寄托了我的感情

你在地狱等我相逢

我于天堂盼你相聚

缘分的魔力不敢领受

不敢 秋天的别离

是昨夜饮醉的酒吗

还是老天下的这场暴雨

【作者简介】罗传赋,笔名南河,四川省遂宁中学校教师,遂宁市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哲理诗学会理事,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遂宁市诗词学会理事,作品散见于《黄河诗报》《中国哲理诗刊》《剑南文学》《诗歌周刊》《长江诗歌》《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价格报》《绵阳日报》《遂宁日报》《西南商报》《文化遂宁》《川中文学》等全国各级报刊,有作品多次被收入选集,获得多种文学征文奖。

邮编:6290000 地址:四川省遂宁中学介福路校区(介福西路68号) 罗传赋 电话

秋天的别离是一种冬藏

        有缘三人同题,抒写秋天的别离,三人行必有吾师。当人生提到秋天,都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和遗憾,但秋天又是成熟的季节。面对秋天的别离,这是当事物抵达一定的高度,必将会产生一个起伏的峰谷,这是事物的规律。人和事物一样,都生长在地球,逃避不出春夏秋冬的进程,在一个宇宙角落走不出磁场掌控的宿命。就如同万有引力定律,一个苹果开花结果,随树枝成长,走到一定的高度,极限,成熟了,熟透了就会别离树木,随秋风悻悻地回归土地,冬藏,腐烂或孕育,复生,都是为了在另一个春秋季会里相逢。

      人生的别离与秋天的远离,何尝不是如此,伤感的别离,或痛快地分离,就如同这熟透的秋天,无论萧瑟的风,飘零的叶,都是一种解脱。正如我们在事物的两面,分离必合,合久必分,在狂热的秋后,进入一个严冬的冷静期,像我们的冷抒情写诗,在惭入境界的意象中,远离一些狂燥。

        也许秋天的别离,经过残冬的考验,收藏我们秋去的乡愁,是一个春天别来无恙的故事。但愿我们秋后的离别,是在一种深秋冬藏里苏醒的灵魂,迎接寒梅映雪春归的疗伤。(李明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